北京官話

北京官話

中國漢語方言之一
北京官話,是官話的一個分支,是熱河地區的方言,主要分布于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廊坊市、涿州市,内蒙古赤峰市,遼甯省朝陽市、葫蘆島市建昌縣、阜新市部分地區。可分為京師片、懷承片、朝峰片(存争議)、石克片四片。三聲四調,古入聲派入平、上、去且相對均勻。其中,屬于北京官話區的承德市灤平縣是全國普通話标準音采集地。
    中文名:北京官話 外文名:Beijing Mandarin 别名:華北官話 分布地區:中國華北、東北地區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地區 性質:漢語方言 方言片:京師片、懷承片、朝峰片、石克片 使用人口:約1500萬

詳細内容

北京官話,漢語方言之一,亦是官話的八個次方言之一。以北京音系為代表,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東北、新疆,使用人口1500萬左右。

北京官話是台灣地區國語和中國大陸地區官方語言普通話的基礎音系,它的語音特點就是普通話的語音特點。

盡管北京官話的名字含“北京”二字,但它的主要分布不在北京,而在原“熱河省”境内,承德、赤峰、朝陽都是原熱河省的城市。這就決定了北京官話裡的大多數分支的語音特點與北京話有一定的區别。例如,赤峰話聽起來就不像北京話,而更像普通話。

學者建議北京官話與東北官話合并成同一個官話分支,仍稱東北官話。

新疆地區的北京官話區集中在北疆,是50年代以後生産建設兵團彙集所緻。同樣的情況出現在東北的北京官話區。目前由于大量外來人口集中,廣東的深圳也已成為普通話區。

曆史傳播

全國傳播

北京官話的另一種含義,是指曆史上中國官場主流的标準語。

南北朝時期開始,中原雅音南移,作為中國官方語言的官話逐漸分為南北兩支。元朝以北京為大都,以北京音作為天下通語标準音。明朝成立後,以南京官話為漢語标準語,明朝永樂年間建都北京時從南京北調40萬人口,超過北平原有人口,清朝定都北京後大批滿人進入北京,舊北平話逐漸演變形成了北京話。

清雍正六年設“正音書館”,以北京官話為标準語,在全國推行,以後北京官話逐漸取代南京官話成為中國官場主流的标準語,有人也稱之為北方官話,和被稱為南方官話的南京官話相對應。清末進行國語編審,民國初年拟定國音,“京國之争”以後實行以北京官話為基礎的新國音,自此以北方官話為藍本的國語(普通話)成為中國官方标準語言。随着現代教育、傳媒的普及發達,當代的北京官話-普通話,在華語圈有向各種方言滲透的趨勢。

域外傳播

北京官話地位的确立,與海内外官話的傳播模式緊密相聯。在中國本土,清朝的《聖谕廣訓》白話宣講運動、《清文指要》滿漢雙語教學、"正音運動"與閩粵方言區正音館的設立等等,促使官話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推廣傳播。同時在南方工作的西洋人認識到北京官話的地位,在根據當時本土官話代表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外文翻譯、直接引用或改編加工而形成了符合北京官話的口語教科書,這個過程加速了北京官話的海外傳播,為北京官話地位的确定提供很好的媒介。

音調

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ThomasWade,1818—1895)編着<語言自迩集>,威妥瑪從實際出發,按照北京官話的實際發音将漢語的聲調定為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四種調值,用右上角的阿拉伯數字标注漢語的四聲,還特别分析了輕聲、兒化和音變三個口語特點,記錄了19世紀原汁原味的北京官話,構建了一個以北京官話為基礎的漢語口語體系。

就京師、懷承、朝峰這三片而言,古入聲輕聲母字今分歸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

北京地方語言“北京話”和普通話還有一定的區别,北京話的兒化現象更強,語言綿軟,是從宮廷中應用的滿化漢語演變過來的,而且還有相當一批地方性詞彙,在下層居民中保留更多,常被上層北京人貶稱為“胡同兒的話”。

普及時間

《支那語學》創刊于1907年6月,是當時世界範圍内推廣北京官話、傳播中國文化最為重要的學術月刊之一。

北京官話在清代逐漸取代南京官話成為中國的标準語音,北洋政府時期成為“國語”的基準,新中國成立後又作為現代漢語(普通話)的标準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