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斯公平理論

亞當斯公平理論

亞當斯提出的理論
公平理論又稱社會比較理論,它是美國行為科學家亞當斯在《工人關于工資不公平的内心沖突同其生産率的關系》、、《工資不公平對工作質量的影響》、《社會交換中的不公平》等著作中提出來的一種激勵理論。該理論側重于研究工資報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對職工生産積極性的影響。
    中文名:亞當斯公平理論 外文名:Equity Theory 别名: 提出者:亞當斯 提出時間:20世紀60年 适用領域範圍:工作 類别:激勵理論

名詞解釋

理論認為,對自己的報酬的知覺和比較的認知失調,導緻當事人的心理失衡,即不公平感和心裡緊張。為減輕或消除這種緊張,當事人采取某種行動以恢複心理平衡。如果報酬公平,當事人就會獲得滿足感,從而激勵當事人的行為。

理論闡述

亞當斯的公平理論指出,隻有公平的報酬,才能使職工感到滿意和起到激勵作用。

而報酬是否公平,職工們不是隻看絕對值,而是進行社會比較,和他人比較,或進行曆史比較、和自己的過去比較。報酬過高或過低、都會使職工心理上緊張不安。報酬過高時,實行計時工資制的職工會以提高産量,改進質量來消除自身的不公平感,實行計件工資制的職工則将産量降低而把質量搞得好一些;報酬過低時,計時制職工便同時用降低産量和質量的辦法來消除不公平感,計件制職工則以降低質量,增加産量的辦法來維持收入。

公平理論提出的基本觀點是客觀存在的,但公平本身卻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這主要是由于下面幾個原因:

第一,它與個人的主觀判斷有關。

第二,它與個人所持的公平标準有關。上面的公平标準是采取貢獻率,也有采取需要率、平均率的。

第三,它與績效的評定有關。

第四,它與評定人有關。績效由誰來評定,是領導者評定還是群衆評定或自我評定,不同的評定人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不公平的後果

1、改變付出:報酬偏低的員工會以降低努力的形式來平衡偏低的報酬。(消極怠工)

2、改變結果:改變自己的産出。(如增加産量降低質量)

3、改變自我認知。(如誇大自己的貢獻)

4、離開原有環境。(調職)

5、改變對他人的看法。

6、另選比較對象。(比上不足,比下有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