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陵

王陵

西漢開國功臣、安國侯
王陵(?—公元前181年),戰國末年楚國沛縣(今江蘇沛縣)人。西漢開國功臣之一。王陵出身沛縣豪族,與雍齒交好,早年被劉邦以兄禮相待。秦朝末年率部起義,多次與劉邦的部隊聯同作戰,但兩人是相互獨立而非從屬關系。劉邦攻陷鹹陽時,王陵自己帶領兵馬割據南陽。後來王陵母親被項羽俘虜,為了力促王陵歸漢,毅然伏劍自殺,屍身為項羽所烹煮,王陵由此下定決心歸順劉邦,最後封侯拜相,成為漢家重臣。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王陵獲封安國侯。漢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漢相國曹參去世後,王陵升任右丞相,與左丞相陳平一同執政。漢高後元年(公元前187年),遷任太傅,被呂後剝奪實權,此後辭職不再上朝。漢高後七年(公元前181年),王陵去世,谥号武侯。[1]
  • 本名:王陵
  • 所處時代:戰國→秦朝→西漢
  • 民族族群:漢
  • 出生地:沛縣
  • 官 職:廄将→右丞相→太傅
  • 爵 位:襄侯→雍侯→安國侯
  • 谥 号:武
  • 食 邑:5000戶
  • 侯第位次:第12位

人物生平

沛縣豪強

王陵,戰國末年楚國沛縣人,與雍齒一樣都是沛縣豪強,兩人交情很好。劉邦年少時,把王陵當作大哥來尊奉。王陵為人缺乏文化素養,意氣用事,說話喜歡直來直去。

割據南陽

到了秦末亂世,劉邦在沛縣起兵,王陵此時同樣起兵,以廄将身份另率部隊向北平定東郡的魏國舊地,又往西進軍去平定南陽郡。受封為楚國武安侯的劉邦也率兵西進,所經過的城邑沒有不降服的,到了丹水,高武侯鰓、襄侯王陵逼降西陵縣。在王陵和劉邦的部隊攻入南陽郡後,陽武縣人張蒼因為犯法差點被斬首,被王陵救下。兩軍抵達霸上,劉邦進入鹹陽時,王陵不肯從屬劉邦,自己聚集黨羽幾千人,駐紮在南陽郡。而根據功臣表,後來王陵的兵馬也參與了劉邦軍團入漢中的戰役。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漢王劉邦采用韓信的計策,順原路返回關中,襲擊雍王章邯。章邯在陳倉縣迎擊漢軍,雍王的軍隊被打敗,退兵逃走;在好畤縣停下來再戰,又被打敗,逃到廢丘縣。漢王于是平定了雍地。漢王向東挺進鹹陽,率軍在廢丘縣包圍雍王章邯,并派遣将領們去奪取土地,平定了隴西郡、北地郡、上郡。劉邦派将軍薛歐、王吸帶兵出武關,借着王陵兵駐南陽郡,一同返回故鄉沛縣去接劉太公、呂後(以及王陵母親)等親人。楚王項羽聽說後,派兵在陽夏縣阻截,漢軍不能前進。楚國又封原來的吳縣縣令鄭昌為韓王,讓他抵擋漢軍。

與漢東出

劉邦從漢中東出,項羽雖然聽說漢軍東進,但是因為正和齊軍酣戰,打算一舉擊破齊國再回去攻打漢軍。劉邦因此得以統制五路諸侯的兵馬,打入楚國的首都彭城。項羽聽聞後,這才帶兵離開齊國,從魯縣往胡陵縣出兵,到達蕭縣,分别與漢國在彭城、靈壁縣東面、睢水之上展開大戰,大破漢軍,殺了許多士卒,睢水因此堵塞不流通。這個時候,諸侯們看見楚國軍勢強悍而漢軍大敗,都紛紛叛離漢軍再投楚軍。

王陵也和諸侯軍一樣聯合漢軍征讨西楚,由于随軍征戰不利,王陵護送劉邦的兒女劉盈、魯元公主從睢水之中逃出,又在豐邑進行堅守,因這些功勞後來得以受封為雍侯,食邑五千戶。

正式投劉

項羽于是在沛縣劫持了劉邦的父親妻子,放置在軍中當作人質。同時也挾持了王陵的母親安置在軍營中,王陵派遣使者到楚國軍營時,項羽就讓王陵的母親朝東坐着,想以此招降王陵。

王陵的母親私下送走使者時哭着說:“請幫我告訴王陵,讓他恭謹地侍奉漢王,漢王是個寬厚的長者,不要因為我的緣故而有三心二意。我以一死來給你送行吧。”說罷即拔劍自刎而死。

項羽大為惱火,烹煮了王陵的母親。王陵終于下定決心跟從劉邦平定天下。

受封列侯

王陵跟雍齒關系不錯,雍齒是劉邦的仇人,王陵又原本無意跟從劉邦,由于這些緣故王陵受封的時間與其他大功臣相比較晚。劉邦在功臣表中統計功勞時按他在豐邑“以客從”來算,但未明确是在豐、沛起兵之初時還是讨楚之後鎮守豐邑時,最終王陵依舊以深厚的資曆位列西漢初定十八侯的第十二位。

漢高祖六年八月甲子日(公元前201年9月20日),王陵戰時記功為雍侯,但最終被确定封為安國侯,食邑5000戶。安國侯國都城在今河北省安國市區東南7公裡處的西安國城村北。

評議得失

劉邦在洛陽南宮擺設酒宴,劉邦說:“各位列侯和将領,你們不能瞞我,都要說真心話。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為什麼呢?項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為什麼呢?”高起(疑為祝阿侯高邑)、王陵回答說:“陛下傲慢而且喜歡侮辱别人;項羽仁厚而且愛護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奪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給人們,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項羽卻妒賢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懷疑人家,打了勝仗不給人家授功,奪得了土地不給人家好處,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劉邦說:“你們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若論在軍帳中制定作戰策略,以此決定千裡之外的戰役勝敗,我比不上張子房;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饷,保證運糧道路不被阻斷,我比不上蕭何;統率百萬大軍,開戰則必定勝利,攻城就一定占取,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俊傑,我卻能夠使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項羽雖然有一位範增卻不能信用,這就是他被我擒獲的原因。”

委以後事

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劉邦征讨英布回來之後,病情已經十分嚴重,呂後詢問病榻上的劉邦:“陛下百年之後,如果蕭何相國也死了,讓誰來接替他做相國呢?”劉邦說:“曹參可以。”又問曹參以後呢,劉邦說:“王陵可以。不過他略顯迂愚剛直,陳平可以幫助他。陳平智慧有餘,然而難以獨自擔當重任。周勃深沉厚道,缺少文才,但是安定劉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可以讓他擔任太尉。”呂後再問以後的事,劉邦說:“再以後的事,也就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了。”

漢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相國曹參去世後,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

當廷力争

漢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皇帝劉盈駕崩,呂後打算封呂氏族人為王,朝議時咨詢王陵的意見,遭到王陵的強力反對。王陵說:“高皇帝殺白馬而立下誓約說:‘不是劉氏子孫而稱王的,天下人要共同起來讨伐’。現在封呂氏為王,是違約!”

呂後不高興,再問陳平、周勃,他們說:“高皇帝平定天下,封了家裡的子弟為王;現在太後稱制,想要封兄弟和諸呂親族為王,也不是不可以。”呂後聽了非常開心。罷朝之後,王陵指責陳平、周勃說:“當初和高皇帝歃血為盟,諸君難道不在嗎?現在高皇帝駕崩了,太後以女人主政,打算封呂氏為王,諸君不加克制地迎合她的意願而違背當初的誓約,有什麼面目去見高皇帝于地下啊!”陳平回答道:“在當面斥責和當廷力争方面,我比不上您;但說到保全社稷,維護劉氏後人,您卻比不上我。”王陵無言以對。

杜門不朝

呂後元年(公元前187年),為了封諸呂為王,呂後決定繞過王陵,于是假意将王陵調任為太傅,實際是為了奪去他的丞相實權。王陵大怒,以生病為由請辭,從此閉門在家拒不上朝。

呂後七年(公元前181年),王陵去世,谥号“武侯”。兒子王忌襲爵為安國侯,谥号哀。安國侯傳至王陵玄孫,在漢武帝時期,因酎金事件斷絕。

主要影響

劉邦起兵攻陷鹹陽,王陵集合數千兵占據南陽,不願跟随太祖。劉邦與項羽作戰,王陵的母親在項羽營中,她為了王陵歸順漢王,伏劍自殺。項羽大怒将王陵之母烹煮。王陵于是歸順劉邦。高祖六年(前201年)八月,封為安國侯(5000戶)。以其初不欲從劉邦,且與劉邦仇人雍齒交厚,故晚封。漢惠帝六年,相國曹參去世後,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

曆史評價

劉邦:陳平智有餘,王陵少戆,可以佐之;安劉氏者必勃也。

班固:及呂後時,事多故矣,平竟自免,以智終。王陵廷争,杜門自絕,亦各其志也。

陸機:安國違親,悠悠我思。依依哲母,既明且慈。引身伏劍,永言固之。淑人君子,實邦之基。義形于色,憤發于辭。主亡與亡,末命是期。

司馬貞:推陵讓勃,裒多益寡。應變合權,克定宗社。

蘇轍:王陵、裴炎迎禍亂之鋒,欲以一言折之,故不廢則死。陳平、狄仁傑待其已衰而徐正之,故身與國俱全。

徐鈞:抗議争封獨犯顔,周陳隻合共持難。若能堅守長陵約,不但劉安呂亦安。

轶事典故

施救張蒼

張蒼随武安侯劉邦進攻南陽郡,因為犯法應該斬首,脫下衣服,伏在刑具上時,身體高大,同時還有一身如同葫蘆籽一樣肥碩白皙的皮膚,湊巧被王陵看見,驚歎張蒼長得好(美士)。王陵因此向劉邦說情,赦免了他的死罪。

自此張蒼感激王陵救命之恩,以父禮侍奉王陵。王陵去世後,張蒼貴顯,官拜丞相,但仍在公休時朝拜王陵的夫人,侍奉其飲食完畢後方才回家。

朝議輿服

高皇帝所口述的诏書《天子所服·第八》中稱:大谒者襄章受诏于長樂宮,說:“下令群臣商議天子的服飾,用以安治天下。”相國蕭何、禦史大夫周昌謹慎地與将軍王陵、太子太傅叔孫通等人商議稱:“天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穿着,應該效法天地的運數,切中人事協和。所以上自天子王侯等有封地的君主,下到萬千百姓,能夠效法天地,順應四時,就能安定國家,身體沒有禍患災害,長遠地延年益壽,這是敬奉宗廟安定天下的大禮啊,臣等請願效法它。”

人際關系

兒子:王忌,王陵子,漢高後八年(公元前180年)襲爵,漢高後八年(公元前180年)去世,谥号“哀”。

孫子:王斿,王忌子,漢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襲爵,漢景帝後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去世,谥号“終”。

曾孫:王辟方,王斿子,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襲爵,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去世,谥号“安”。

玄孫:王定,王辟方子,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襲爵,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除爵。

玄孫:王襄,長安公乘,漢宣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诏複家”。

人物争議

侯名争議

泷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1·卷八·高祖本紀第八》:高武侯鰓、襄侯王陵降西陵。〔【集解】韋昭曰:「漢封王陵為安國侯,初起兵時在南陽,南陽有穰縣,疑『襄』當為『穰』,而無『禾』,字省耳。今『邵公』或作『召』字,此類多矣。」瓒曰:「時韓成封穰侯,江夏有襄,是陵所封。」【索隐】按:王陵封安國侯,是定天下為丞相時封耳。此言襄侯,當如臣瓒解,蓋初封江夏之襄也。【考證】中井積德曰:「漢書無『西陵』二字,此疑衍。」〕

事迹争議

泷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5·卷五十六·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而陵本無意從高帝,以故晚封,為安國侯。【考證】漢書為王陵别立傳,史記附記陳丞相世家。齊召南曰:「陵之初從,傳與表判然不同。據此傳,則在漢王還定三秦率五諸侯伐楚之後,故下文雲『陵本無從漢之意』也。但張蒼傳言陵解蒼之厄,乃在沛公初定南陽未入武關以前,何邪?」洪頤煊曰:「史漢兩表所載侯狀俱同,唯安國侯王陵兩表絕異,疑此别是一王陵,而史公誤合之。」全祖望曰:「王陵是自聚黨定南陽者,未嘗從起豐,未嘗從至霸上,未嘗為漢守豐,史表、功狀之言皆謬。但陵自定南陽,歸漢甚早,而不從入關者,蓋高祖留以為外援。本傳以為不肯屬漢,則又非也。陵不屬漢,何以能免張蒼于死?而次年高祖即用其兵以迎太公,非陵屬漢之明文乎?且陵母之賢,一死以堅陵之從漢矣。則謂陵不肯屬漢,高祖恨之,其封獨晚,非也。蓋漢初功臣位次,第一曰從起豐、沛,二曰從入關,三曰從定三秦。而陵之功,皆在此三者之後,又無秘策如陳平等,則其晚宜矣。」梁玉繩曰:「考張蒼傳,陵救張蒼在沛公初定南陽,未入武關之前。而陵之封侯同在六年,又位居十八人中,安得謂陵不肯從漢,及攻羽時始從,以故晚封耶?」愚按:全、梁二說是也。

司空聃注:上說皆非,王陵以多年為高祖尊長,又自帶兵馬,久不欲屬高祖之下,其情可原。又素與高祖相善,前後多次協同作戰,因昔日自成一部,故曰前所不從,在讨楚守豐、其母身死後乃從,細究則事迹前後并無抵牾。

史料記載

司馬遷·《史記·卷五十六·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班固·《漢書·卷四十·張陳王周傳第十》

班固·《漢書·卷十六·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第四》

考古文物

安國侯銅虎符

長7.8厘米,寬2.78厘米厚1.55厘米。

青銅鑄兵符,僅存右半。上有銘文“與安國侯為虎符第三”。現藏于遼甯省博物館。

安國侯銅虎符見于羅振玉所著的《增訂曆代符牌圖錄》,曾為羅振玉所收藏,現在是遼甯省博物館的館藏文物。

羅振玉在《漢安國侯虎符跋》中認為這是西漢初年頒發給安國侯王陵的兵符之右半符,原本藏于皇宮之中,價值極高,“不異景星鳳凰,人間無第二品”,“此為吾齋重寶耶”。從圖上看,虎身上有九個完整的錯銀篆書:“與安國侯為/虎符第三”,字體、内容與堂陽侯虎符相似。

這一時期的虎符,右符留京師,在内側有兩個方形榫柱,左符發至侯國,内側是凹坑,這是合符時進行驗證的隐藏手段。

安國十鬥陶甕

陳直·《漢書新證·張陳王周傳第十》:以故後封陵為安國侯。〔直按:西安漢城出土有陶甕,一面刻「安國十鬥」,一面刻「謝民十一鬥」。蓋為西漢初期,王侯家以陶器代鬥升量租谷者(見《關中秦漢陶錄》卷一)。此甕即為安國侯王陵家所用,大意是謝民為安國侯家佃農,謝民納租十一鬥至安國侯家,隻算十鬥,可見西漢王侯對農民之殘酷剝削。又按:武梁祠畫像,有王陵母畫像,與《漢書》及《列女傳》事實相同,不再征引。〕

陳直·《關中秦漢陶錄·第一集·陶器類》:漢安國十鬥陶甕,陶質純青,出土地未詳,長安段紹嘉藏,文分兩段,共十一字,文雲「安國十鬥」、「謝民十一鬥,謝氏」,謝氏即謝氏之平民,故一稱謝民,一稱謝氏。大意為謝氏量十一鬥,安國僅折合十鬥,安國當為安國侯王陵,史記高祖功臣表雲:安國侯王陵,以高祖六年封,越六年,薨。傳至曾孫完侯,元鼎五年,坐酎金國除。西漢侯爵作器,有直稱為某某侯者,有變稱為某某家者,有僅簡稱封邑者,此陶之安國,該為王陵之器,無彩,王家自置之量,比民間可用之量大十分之一,統治階級之剝削量于此可見。又陶文之十一鬥,以今量考驗,隻合一鬥六升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