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文館

上海天文館

上海市政府投資興建的大型科普場館
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位于上海市浦東新區臨港新片區滴水湖畔,2016年11月8日開工建設,2021年7月17日正式開館,是上海市政府投資興建的集教育、研究、收藏、展示、交互功能為一體的科普基礎設施,為世界規模最大的天文館   。[1]上海天文館占地面積58603平方米,建築面積37741平方米   。全館以“連接人和宇宙”為展示主題,設置“家園”“宇宙”“征程”三大主題展區、“中華問天”“好奇星球”“航向火星”三個特色展區及教育活動區   。館内藏有約70件隕石樣本與超過120件/套文物藏品,配有四大專業級天文觀測及天象演示設備,共計展品300餘件   。2019年,上海天文館展示工程總承包及系列展品展項獲得中國政府采購獎——精品項目獎。  2022年7月1日,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恢複開放。
  • 中文名:上海天文館
  • 開放時間:2020年
  • 英文名:Shanghai Planetarium
  • 建築類型:天文館、科技館、博物館
  • 地點:上海浦東新區南彙新城鎮
  • 竣工時間:2019年

建設沿革

20世紀70年代,諸多科學家呼籲建造上海天文館   。1974年,國家特别批準在上海設立天文館,然而限于資金問題,該項目遭到擱置   。

20世紀90年代,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叔華、談家桢向上海市領導建議“上海應建科技城,其中當有天文館”,但最終落成的上海科技館未設立專門的天文展區   。

2010年,葉叔華再次建言在上海興建一座科普性質的天文館,對公衆進行天文知識普及,加強對青少年的天文學教育,為深空探測培養後備人才,這一提議得到市領導的高度重視   。

2012年3月,上海市科委組織成立了由上海科技館牽頭,上海天文台提供專業技術支持的項目工作籌備小組,經過廣泛調研和協商,完成了項目的功能定位、選址考察、概念性研究和專業内容的策劃   。

2013年,上海天文館籌建組完成項目初步内容方案,确定選址于臨港新城地鐵16号線滴水湖站附近,并在世界範圍内征集設計方案   。

2014年1月29日,上海天文館建設項目獲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複正式立項   ;12月,确定采用由美國意艾德(Ennead)建築事務所和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院組成聯合體提交的建築設計方案   。

2015年9月1日,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得批複   。

2016年7月7日,初步設計方案及概算獲得批複;11月8日,建築破土動工,由上海科技館承擔建設主體、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提供專業技術支撐   。同期,面向社會征集天文藏品   。

2017年12月,上海天文館展示工程整體規劃設計啟動,由上海飛來飛去展覽設計工程有限公司(Xenario飛來飛去)負責整館展示規劃總設計,飛蘋果(Alexander Brandt)擔任展示規劃主創設計師。    

2018年5月,主體建築和附屬建築的土建工程封頂   ;6月,大懸挑結構整體卸載,所有主體鋼結構工程順利收尾   。

2019年9月,上海天文館項目建築工程通過竣工綜合驗收,同期進入展示工程的深化設計與裝飾施工   。

2021年3月,展示工程基本建成,進入調試階段;6月,整體通過驗收;7月17日,上海天文館正式開館,并于次日對社會公衆開放   。  

2022年7月6日,上海市《關于推動向新城導入功能的實施方案》發布,25項重大功能性事項導入新城,其中包括上海科技館分館   。

建築格局

綜述

上海天文館位于上海市浦東新區南彙新城鎮臨港大道和環湖北三路交界處,東南緊臨春漣河   ,占地面積58603平方米,建築面積37741平方米   。主體建築地上三層、地下一層,以倒穹頂、球幕影院、圓洞天窗三個圓形元素構成的“三體”結構組成建築的主要部件     ,高度約23.95米,地上建築面積22923平方米,地下建築面積12446平方米   。另有青少年觀測基地、廚房餐廳、望舒天文台、羲和太陽塔等附屬建築   。

主體建築

倒穹頂

主體建築中庭頂端為巨大的倒置玻璃張拉結構的倒穹頂,由直徑約45米的倒覆的鋁合金球形網殼結構托起,引導日光透過穹頂的天窗灑向中庭。倒穹頂底部懸吊着用于顯示地球自轉的科學裝置傅科擺,720度長螺旋形坡道環繞在四周盤旋上升。

倒穹頂上部屋頂設有一個觀星平台,可同時容納40人進行觀測。頂部碗型設計的高差重新創造出一個地平線,消除周圍建築物對觀測的幹擾。    

球幕影院

上海天文館的球幕影院内徑23米、外徑30米   ,球體建築有一半懸浮于地面之上,依靠球體側面的6個支撐點與下方的混凝土殼體相連。球體與殼體之間,形成一道圓環,日光可以從圓環處灑向室内,在室内的地面上形成“日蝕”   。球體内部配有8K分辨率球幕投影系統、高級激光表演系統和舞台表演系統,用于播放各類影片   。

圓洞天窗

圓洞天窗位于天文館主入口的上方,即主展覽的二層展廳,其采用懸挑結構,懸挑距離超過40米、跨度超過60米,以兩側鋼骨剪力牆受力支撐,配有10個1噸的質量調諧阻尼器消除懸挑端部的振動感。圓洞的傾斜角度與太陽的高度角相對應,穿過“圓洞”的日光在下方形成光斑,随着時光流逝在廣場和倒影池中移動,配合特殊的地面鋪裝形成簡易的日晷。  

附屬建築

望舒天文台

望舒天文台共分三層:一層為展廳,二層為望遠鏡控制室,三層是觀測圓頂,其中安置有中國最大口徑的科普光學望遠鏡——“雙焦點可切換一米望遠鏡”(DOT),用于觀測月亮、行星及其他夜空中的天體。  

羲和太陽塔

羲和太陽塔的塔體共三層,地下一層裝有光譜儀系統;一層展廳向公衆開放,核心筒觀測區域配備自适應光學系統的高級太陽成像演示系統,以展現高清晰度的太陽黑子、日珥、耀斑等影像   。頂層為天文圓頂室,其中裝置有直徑60厘米的自适應光學太陽望遠鏡和三個波段直徑12厘米的全日面太陽望遠鏡   。

場館特色

建築設計

上海天文館的設計以建築語言表現天體、軌道運動等天文學概念。場館的設計靈感源于物理學的“三體問題”,着眼于太陽系内天體之間由引力所産生的錯綜複雜的運動軌迹,在建築造型、總體布局、内部空間、參觀流線的設計中,運用軌迹、球體、曲線、懸浮等手法,混凝土和鋼結構采用不規則形狀,結構造型多為異形、多曲面,摒棄直線或直角,以反映宇宙的幾何形态和天體運動的動态能量   。主體建築由兩個橢圓形相互交疊錯開而成,圓洞天窗、倒轉穹頂和球體作為建築内的三個“天體”,相互之間處于動态軌道關系之中,使建築通過太陽光影的變幻成為一台可以展示時間的天文儀器   。

建築設計還借助與城市生态的聯系突出天文星系主題。天文館外圍大量采用弧線設計,主體建築外的景觀區域引入螺旋形綠化與步道,向外自然延伸,與外圍的“星空之境”公園形成有機銜接,象征星系的旋臂   。天文館球體與滴水湖的比例被有意調整,映射地球與太陽的關系   。

展示方式

上海天文館通過環境氛圍、燈光音效和高仿真場景模拟手段,采用體感互動、數據可視化、增強現實、虛拟現實、生物識别等技術手段,融合視、聽、觸的感官體驗,構建沉浸式宇宙空間體驗環境,互動展品占比50%以上   。

展出内容

主題展區

家園

“家園”展區将策展重點放置于銀河系内。展區内建有一個長達18米的光學天象廳模拟野外星空,穿過光學天象廳後可到達“日月地”主題區,其中設有直徑6米的3D月球打印模型與顯示各種太陽活動圖像的巨大屏幕。各種類型的隕石也在該展區展出。  

宇宙

“宇宙”展區共有“時空”、“引力”、“光”、“元素”和“生命”五個主題區,從不同的視角展現宇宙的運行規律,揭示天體的演化機理   。觀衆能夠看到宇宙中神奇的引力現象,了解宇宙生命的誕生,通過各式互動展品感受宇宙奧妙   。

征程

“征程”展區從古人思考、近代天文學革命到現代天文學研究,全景式展現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漫漫征途   。展區分為三個闆塊:第一個闆塊以時間線為主軸,同時輔以同期的天文展品來記載天文學的發展曆程,講述重大天文事件;第二闆塊為“天文數字實驗室”,模拟天文學家的工作環境;第三個闆塊則展示了中國航天科研成就   ,設有嫦娥五号探測器、祝融号火星車、天和核心艙的高仿真模型展品   。

特色展區

中華問天

“中華問天”展區以中華天文為主題,展出東方思維下的天學體系,以及有序傳承、持續提升的複雜曆法體系。其中,“觀象授時”主題區将介紹中國古人對于宇宙的理解和哲學思維,展現中國人觀天測時所使用的科學儀器和取得的成就。“西學東漸”主題區則介紹中國天文學在西學東漸的影響下從古代模式逐步走向近代天文學的曆程。  

航向火星

“航向火星”展區是一個互動體驗區,以飛往火星基地進行救援為故事背景,借助虛拟現實技術,模拟太空漫步和行星探索。展廳内,駕駛台與投影大屏幕通過遊戲引擎的結合展現空間航天器交會對接,登陸艙着重展現下降到火星的過程,進入火星基地後的展項則主要介紹火星的面貌以及介紹如何在火星生存和發展。  

好奇星球

好奇星球是為3-8歲兒童設計的展區,以虛構的小女孩與外星夥伴探索系外神秘行星的故事,帶領兒童前往宇宙探險。  

館藏展品

隕石标本

上海天文館征集了約70件隕石,包括品相精良的月球隕石、火星隕石、竈神星隕石,而且以目擊隕石為重要收藏目标,收藏有曼桂隕石和隕石坑,以及中國随州隕石、鄄城隕石、那曲隕石、上海長興島隕石,俄羅斯阿林隕石、車裡雅賓斯克隕石、吉丙隕石、巴林傑隕石等。  

天文文物

上海天文館征集了總數超過120件/套的文物藏品,涵蓋各類天文學家的原版著作與科學儀器,包括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英文版第一版(1729年)、伽利略的第一台折射望遠鏡、牛頓的第一台反射望遠鏡高仿品,以及弗拉姆斯蒂德星圖、波德星圖、哥德巴赫星圖等。  

文化活動

活動建設

2016年,上海天文館在館舍工程建設期間同步啟動社會教育功能,推出科普讀物《天問》,開展面向3-8歲兒童的天文繪本故事教育活動,編撰中學生天文小實驗指導圖書   。

2017年3月,上海天文館舉辦“侬好!天文館”系列活動,包括移動天象廳放映、“星空動物園”、“外星人DIY”和“天之文”論壇等活動   ;9月,舉辦“星空之境”原創天文主題展,呈現天文館的階段性策劃研究成果   。

2021年7月17日,上海天文館舉行開館特别活動星空音樂會   。

學術研究

2020年12月18日,上海天文館天文研究中心揭牌成立。研究中心由林清擔任主任   ,葉叔華院士擔任特聘顧問,來自中科院國家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天文系等單位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   ,招聘組建的科研團隊中博士學曆4人、碩士學曆2人   。

2021年7月17日,上海天文館舉行天文高端國際會議。會上,上海科技館與8家天文科研機構、6家天文教育機構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為上海天文館發展提供科學支撐。  

建設成果

技術成果

上海天文館采用BIM技術對建築模型及所攜帶的相關信息進行處理   。整個設計階段共核驗處理438處技術問題,施工階段共622處深化設計優化問題,使設計變更的減少、決策效率的提高以及造價費用減少方面提升了12%-15%,被評為上海市BIM應用試點項目、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競賽BIM特色項目,獲得“創新杯”優秀應用獎、浦東新區BIM技能競賽二等獎、上海市BIM創新大賽最佳項目獎   。項目在建設過程中攻克多項空間結構技術難題,獲得16項授權發明專利、18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軟件著作權   。

榮譽表彰

2019年,上海天文館展示工程總承包及系列展品展項獲得中國政府采購獎——精品項目獎。  

2022年,上海天文館入選2021年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十大中國建築。  

價值意義

上海天文館建成開放,标志着上海科技館邁入集科技館、自然博物館、天文館“三館合一”的超大型綜合性科學技術博物館集群發展新階段,進一步彰顯上海城市軟實力,推進新時代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  

參觀信息

開放時間

每天9:30-16:00(15:00停止檢票入館),周一閉館  

門票信息

類型

票種

價格

适用範圍

個人票

成人參觀票

30元/人

現役軍人家屬參觀票

25元/人

現役軍人的配偶、不能獨立生活的成年子女、父母(撫養人),檢票時需出示本人相關身份證明

老年參觀票

25元/人

60-69周歲的老年人,檢票時須出示本人有效身份證件

學生參觀票

15元/人

1.3米以上及6周歲以上兒童、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下學曆學生,檢票時須出示本人學生證

免票人群

70周歲(含)以上老年人

檢票時須出示本人有效身份證件

離休幹部

現役軍人

烈士遺屬

因公犧牲軍人遺屬

病故軍人遺屬

殘疾人

在職、退休、殘疾消防救援人員(含政府專職消防員)和消防救援院校學員

國家消防綜合性救援人員

1.3米(含)以下或6周歲(含)以下兒童

須有成人陪護

交通路線

公共交通

公交車:乘坐上海公交申港1路、1009路、1135路、1043路、1096路、申港3路等(距離上海天文館步行約5分鐘)

地鐵:上海地鐵16号線滴水湖站4号口、3号口(距離上海天文館步行約10分鐘)  

自駕路線

線路一:中環—華夏高速—兩港公路—臨港大道

線路二:外環—滬蘆高速—申港大道—臨港大道  

停車場信息

名稱

收費情況

停車位數量

到上海天文館的距離

步行花費時長

上海天文館社會停車場

30元/輛/次

169個(含殘疾人車位、普通車位)

-

-

星空之境公園停車場

免費

約110個

1千米

約10分鐘

上海中學停車場

免費

約130個

1千米

約10分鐘

雪絨花停車場

收費

約1000個

2千米

約15分鐘

夏栎路臨時停車場

免費

約600個

2.5千米

約20分鐘

臨港大道地鐵站停車場

免費

約500個

3千米

約30分鐘

獲獎記錄

2022年11月,榮獲第29屆thea“傑出成就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