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

大成拳

中國拳術
意拳,又名大成拳,中國拳術的一種,源于心意拳。包括:站椿、試力、走步、發力、推手、單操手、實戰散手等。是清末民初河北深縣魏家林村人王芗齋在形意拳基礎上吸取衆家之長創立。主要由站樁、試力、試聲、走步、發力、摩擦步、推手、散手等組成。無固定招法和拳套,強調以意念引導動作,故名意拳。以意念統帥肢體,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松,使肢體各部連成一個整體,進而運用精神,使全身處處建立争力,并與外界建立争力,名之曰渾元力。争力為身體各部松緊的互相交替,使精神和肢體,肢體和外界達到高度協調統一,從而充分發揮精神和身體的能量。意拳認為"松緊"是構成人體運動的基本矛盾,諸如力量、速度、争力、靈活、協調等,無不受人體肌肉松緊的制約。所謂松緊,即是肌肉的松緊,又是意念上的松緊。而首先是意念上的松緊,因此意拳要突出一個"意"字。站樁,要求從精神上松緊到肢體上松緊,達到松緊協調,使精神和肢體達到高度統一,肢體間處處相互通連,構成一個整體,相互呼應,即"一動無不動",使本體感覺極其靈敏協調。整體的彈力,做到"無處不彈簧"。試力是将站樁中所獲得的渾元力充分調動起來,發力是拳術的有效打擊力量動力,意拳發力,就是渾元力的發動,在極短的距離内,用很小的動作,爆炸的速度,打出很整的力量,以便完成有效的打擊。站樁、試力都是為了給發力創造條件,以便在不同情況下随機随勢發力。[1]
    中文名:大成拳 外文名:Yiquan 别名: 創始人:王芗齋 出生地:河北深縣魏家林村

簡介

大成拳,是清末民初河北深縣魏家林村人王芗齋在形意拳基礎上吸取衆家之長創立。主要由站樁、試力、試聲、走步、發力、摩擦步、推手、散手等組成。無固定招法和拳套,強調以意念引導動作,故名意拳。以意念統帥肢體,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松,使肢體各部連成一個整體,進而運用精神,使全身處處建立争力,并與外界建立争力,名之曰渾元力。争力為身體各部松緊的互相交替,使精神和肢體,肢體和外界達到高度協調統一,從而充分發揮精神和身體的能量。意拳認為松緊是構成人體運動的基本矛盾,諸如力量、速度、争力、靈活、協調等,無不受人體肌肉松緊的制約。所謂松緊,即是肌肉的松緊,又是意念上的松緊。而首先是意念上的松緊,因此意拳要突出一個意字。站樁,要求從精神上松緊到肢體上松緊,達到松緊協調,使精神和肢體達到高度統一,肢體間處處相互通連,構成一個整體,相互呼應,即一動無不動,使本體感覺極其靈敏協調。整體的彈力,做到"無處不彈簧"。試力是将站樁中所獲得的渾元力充分調動起來,發力是拳術的有效打擊力量動力,意拳發力,就是渾元力的發動,在極短的距離内,用很小的動作,爆炸的速度,打出很整的力量,以便完成有效的打擊。站樁、試力都是為了給發力創造條件,以便在不同情況下随機随勢發力。摩擦步是結合試力的步法,要求是上動下自随,下動上自領,在前後、左右、進退轉換中都能保持身體重心的平穩和整體協調,以利随時發力。推手和散手,是意拳強對抗性的技擊。推手也叫雙人試力,在雙方有肢體接觸時,能夠牽制對方并施以有效打擊。散手,是徒手搏鬥。意拳的器械有半把杆、雙把刀等。

特點

大成拳是20世紀由王芗齋先生創立的一門新興的拳種,它在當時對于一些傳統的武術門派來說是現代拳學,而對于近年來所創立的如散打等武術界的新事物可說又是傳統的。它經過了近百年的傳承和發展,許多前輩的實踐證明,大成拳已經被人們所認可。它可以說是集健身和防身于一體的上乘拳學,它其中孕含着如中國古老哲學在内的許多傳統文化的智慧,它已經成為今天廣大武術愛好者學習的主要拳種。n充分的了解大成拳的特點,對于學習和掌握大成拳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我在學習大成拳的十幾年來,覺得大成拳具有以下一些特點,在此一一列出:

1.對于傳統武術的繼承和發展:由于“大成拳”成拳較晚,所以它對很多傳統的拳術進行了有批判性的繼承和發展,它不是象有些書中介紹的大成拳是形意拳的樁法,八卦的步法,少林拳的立禅和太極拳的柔化之力,把大成拳說成了大雜燴。王芗齋先生創立大成拳是在對很多武術門派進行了分析後,并在充分的研究和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後屏棄了如套路、拍打等訓練方法,以科學的實用的角度,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創新後,從而形成了獨特的以“七妙法門”即站樁,試力等七種功法為主體的獨特練功體系。這即是某種意義上的高級複古,又是一種創造性的改革,即使今天看來還是大膽的,是真正超越了時代的。

2.将養生作為主體之一:在重視養生和技擊的同時,而又單獨地把它從其他中分離出來。健身養生曆來是武術修煉的一個主要目的。但自古武術就是隻表現它的技擊的一面,健身養生就像一個副産品,雖然象太極拳提出了“詳推用意終何在,延年益壽不老春”的觀念,但這是很有限的一點。而王芗齋在對傳統的學習和對武術界走訪的過程中發現,武術界有嚴重的隻重技擊而忽視養生的問題,在他的《拳道中樞》中他就大膽對此進行了闡述。自此,千百年來氣功/導引重養生,而武術界輕養生重技擊的觀念得到了改變。

3.文人拳的特色:王芗齋先生由于他本人對于佛、儒、道以及琴棋書畫等文化方面的造詣,使得大成拳從一誕生,就有很濃重的文人色彩。它的每一個功法每一句理論都閃爍着傳統文化的光輝。對于文化的重視,這已經成為了大成拳門派的傳統,姚宗勳先生提出“要做學者,不要做打手”,而象李見宇王選傑等前輩也無不在書畫文學等方面,身體力行。今天,有些練大成拳的人不注意自身的修養,甚至不注意武德,這隻是個别現象,但卻使得很多人形成了大成拳是流氓拳的印象,造成了很壞的影響。實際這是一種對大成拳的誤解。

4.注重用科學的方法來進行拳學研究:比較早的吸納了現代科學的觀念和現代體育知識,而形成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等新觀念。王芗齋在創立大成拳的過程中,大量的借鑒了西方的現代科學(如杠杆原理,螺旋運動等)和醫學的知識(如肺部呼碳吸氧等醫學原理),雖然今天看起來他是很不成熟的,但是在當時來說無疑是具有革命是性的,後來王芗齋先生拳學思想的繼承者姚宗勳先生将生理學/力學等學科的知識大量的引入大成拳,并對拳學進行深層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運用到田徑、遊泳、舉重、射擊、足球等現代體育運動的訓練之中,獲得良好的成效,走出了一條從來沒有人走過的新的武術道路。如在訓練射擊運動員時,運用意拳的"精神放大"的訓練原理,在意念上将運動員手中的槍與靶心直接連在一起,從而提高了命中率,使幾名運動員成績大幅度提高,在一些運動會上打出了好成績。王芗齋先生和姚先生他們用科學的方法來進行拳學研究,這一點經過時間的證明是實用的,這是大成拳的一大特色,這一重要的觀念也将在今後給我們練習和研究拳術上給以指導。

5.務實與務虛相結合:今天的武術界出現了一種怪圈現象,一些人大談武術的如何如何神奇使得人們不知何去何從,而另些人則大談武術的實用性以至于各種違背生理的硬功充斥武林。一味的務虛玩弄辭藻,顯然脫離實際,而如果務實而沒有理論基礎的支持,那隻能是空中樓閣。

王芗齋先生一直堅持務虛和務實想結合的研究方針。小到人體的細胞的運動,大到人類精神領域的探讨。既有具體的操作方法,又有高深的理論的研究。我們在練習大成拳時一定不要盲從,要多問為什麼,隻有實事求是的态度,才是研究拳學的真正應該有的态度。

曆史沿革與發展

1939年,北平《實報》刊登了王芗齋先生《以武會友》一文。在武術界引起震動。盡管文中語言平和,然而挑戰之意卻十分鮮明。與此同時,他定時定點接待來賓。切蹉武技。各派名家雖登門踴躍,可除去個别一、二位提出推手聽勁之外,大多為拜師求學者,并無一人真正應戰。

芗老本意在于同武林各界交流技藝,研讨拳學,以促進中華武術的發展。惜并未完全達到目的。但此舉卻使王芗齋名聲大噪,威振全國。

在此期間,友人為芗老所授之拳贈名“大成”,稱芗老為“大成拳宗師”。1944年,芗老又發表了《大成拳論》,闡述了大成拳的原理、原則及訓練方法。至此,一個嶄新的拳種誕生于中華武林。

事物的形成與發展,往往需要一個長時間的演變過程,大成拳也不例外。

大成拳源于形意拳

形意拳究竟為何人所創,大緻有如下幾種說法:

其一、認為是南北朝高憎達摩創瓿;

其二、認為是北宋張三豐創立;

其三、認為是南宋名将嶽飛創立;

其四、認為是明代武士姬際可創立。

一般認為,前三種說法在史籍中并無可靠記載,屬捕風捉影,虛無飄渺之論,不足為信。而第四種說法則有案可查,較切合實際。姬際可,字龍峰,山西蒲州人。他自幼習武,技勇絕倫。尤善槍法,号稱“神槍”。為适應徒手搏擊之需。姬際可研究揣摩飛禽走獸撲殺争鬥之技,創編徒手拳法,當時稱為“心意六合拳”。姬際可傳曹繼武,曹傳戴龍邦,戴傳李飛羽。

李飛羽,字洛能,亦稱能然、老能,河北深縣窦王莊人氏。自幼習武,學無所成。37歲始拜于戴氏門下學藝,苦練十載,臻于大成之境。世稱“神拳李”。後李洛能将所練之拳改稱“形意”,并廣授門徒,傳播形意拳法。其門人極多,如車毅齋、宋世榮、李太和、劉奇蘭、郭雲深等皆出自李氏門下

郭雲深,名峪生,字雲深,河北深縣馬莊人。清同治初年拜李洛能為師,學練形意拳術,十二年如一日,刻苦研習,得拳學真谛。尤善崩拳,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之美稱。郭氏不僅能武,亦熟讀兵書戰策,著有《解說形意拳經》一書,闡發拳道精微。是圖南先生于《國術概論》一書中,盛贊郭雲深在“形意拳體用規矩”、“明、暗、化三勁”及“刀劍槍棍等器械”諸方面,“無不登峰造極”,足見其拳學境界之高。郭氏所傳弟子之中,出類拔萃者不過錢硯堂、劉勇奇、李殿英、許占鳌、王芗齋數人而已。其中王芗齋先生堪稱一代武林巨擘。

王芗齋先生生于l885年,河北深縣魏家村人。自幼體弱,患喘病,家人恐其不壽,送他去郭雲深處習拳,以強身健體。郭雲深因新近喪于,又見芗齋敦厚樸實,聰慧過人,所以愛如己出,讓芗齋住到自己家中。據說,一天夜裡,郭師起身外出,芗齋怕師父受涼,忙取農追随而去。卻發現師父獨自一人在一僻靜之處練功,其功法與平日所授不同。郭老見芗齋小小年紀便知體貼人,非常感動,遂以秘技相授。蘿齋敏而好學,勤奮用功,加之恩師精心指點,小小年紀便已深懷絕技。郭師所傳秘技即武林中的秘門功夫——站樁。郭雲豫教授其他學生,皆屬常規拳套,獨将真功傳與芗齋,絕非偶然。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點:其一、蘿老自幼為人質樸,心地淳正;其二、尊師重道,肯下苦功,追求學業,非常執着;其三、悟性極高。故芗老深受郭師信賴,并有“非其幾不可鞭”之慨歎。此三點不僅使王芗齋得列郭氏牆,也為他後來成為武林巨子奠定了基礎。

四十年代初,是大成拳的輝煌時期。芗老在答記者問對,批評了各派武術的種種弊端,指出“我國拳術,雜亂無章”,“遺棄精髓,僅守糟粕”,而“東洋之拳道,西歐之拳擊,雖有獨到之處,但亦非整體之力”。同時公開設擂。向武林發出挑戰,希望能在與各界的交流中尋覓賢達之士,共同擔起光大中華武術的重任。大成拳從此馳名武林。在二十年代以後的數十年間,芗老廣收門徒,可謂桃李滿天下,其中傑出者競有數十位之多,如周子岩、趙道新、尤彭熙、韓星樵、韓星垣、蔔恩富、高振東、張長信、姚宗勳、李永宗、楊德茂、王斌奎、澤井健一、王選傑等人,皆為芗老之高徒,為大成拳的發展,他們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像趙道新先生将大成拳與八卦掌結台,創立“心會掌”;澤井健一創立“太氣拳”;姚宗勳先生創辦”意拳研究會”。更值得稱譽的應該說是王選傑先生,“文革”結束之後,百廢待興,他率先舉旗,宣傳介紹大成拳法,在全國重要武術刊物上發表文章,倡導實戰拳術,使大成拳迅速發展起來。

作為一個年輕的拳種,大成拳能夠在衆多武術門派中脫穎而出,受到習武者的青睐,自有其不同凡響之處。首先,它有新穎獨到、極具科學性的拳學理論作指導,舉要者:一、認為所謂拳,并不是一拳一腳謂之拳,而是“拳拳服膺”謂之拳(拳拳服庸乃牢握不舍、切記在心之意)。指出拳,應該是一種與生活高度結合、時刻不忘的特殊運動方式。這一理論突破了數百年來傳統理論的認識界限,賦予“拳術”這一概念以更深的内涵和更廣的外延,為習練者指明了一條最為便捷、可以用最快速度提高拳術水平的途徑。二、認為拳術的第一目标是養生,而技擊乃“拳道微末技”,養生與技擊之間是既矛盾又統一的關系。大成拳認為,要想實現一個修煉目标,須到與之相對立的那一面去尋找方法。比如,要想學會發力時的驟然一緊,需要在放松中磨煉;要想加快運動速度,需要從慢動中磨煉;要想增長技擊能力,須立足于養生水平的提高。這樣取得的才是真正的,純粹的、高人一籌的成果。由養生修煉中求得的技擊能力是最高級的技擊能力。這一理論早已為練者指明了所應選擇的定位點,可惜并未引起人們足夠的認識。三、認為技擊的最高境界是恢複本能。人類的祖先與兇禽猛獸生活在一起,和動物一樣有極強的自衛搏擊本能,否則便無法生存,隻是因為後者生話環境改變,這種本能才逐漸弱化。但是,如果把一位當代人放回到原始森林中去,讓他和野生動物生話在一起,隻要他能夠生存下去,他的自衛搏擊本能便可以恢複。可見,在一定條件下,人的搏擊本能可以恢複。大成拳獨特的拳學理論和功法實踐創造了它自身輝煌的曆史,也為後世學子成才鋪築了一條坦途。

相關書籍

《大成拳養生真傳》

《大成拳論》

《意拳正軌》

《解說形意拳經》

養生作用

形意五行拳的養生健體作用:中醫學應用五行學說,将人體内的五髒,分别歸屬于五行,并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五髒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條達,有疏洩的功能,木有生發的特性,故以肝屬“木”;心陽有溫煦的作用,火有陽熱的特性,故以心屬“火”;脾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萬物的特性,故以脾屬“土”;肺氣主肅降,金有清肅、收斂的特性,故以肺屬“金”;腎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潤下的特性,故以腎屬“水”。

而形意五行拳的劈、鑽、崩、炮、橫五種拳勢,則分别歸屬于五行學說中的金、水、木、火、土;與中醫理論中的肺經、肝經、腎經、心經、脾髒經等五條經絡相對應,起到五行相生、互助、互補的作用;而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木克土等五行相克又能起到互降、互消的平衡效果,最終達到養生健體的作用。劈拳屬金:氣發于肺經,此拳勢順則可以理順、增強肺氣。古拳譜有“劈拳内應肺,外通鼻,在體為皮毛,守竅于膻中,氣發于肺髒”之說。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肺主氣(主呼吸之氣和主一身之氣)的功能正常,則氣道通暢,呼吸均勻和調。如果肺氣不足,則呼吸無力,身倦無力,動則氣喘,自汗等氣虛不足症狀相繼出現。

習練劈拳,能增加呼吸時胸腔的擴張與收縮,促進肺活量的增加,因此有養肺的功效。又因氣為血之帥,血随氣而運行于周身,若肺氣足,血便可随氣運行于周身無阻,人身體則會健壯無病;人們常用氣壯如牛,來形容人體健康強壯,用氣若遊絲,來形容人的生命垂危;所以,培元肺氣最為重要。

代表人物

崔瑞彬先生,男,1949年出生于北京,現年59歲,自幼酷愛武術,1968年起從學于意拳名家李永良先生,1972年拜意拳實戰家姚宗勳先生為師,習武至今。

近40年來,崔先生視拳學之道,為人生之道,刻苦訓練,功于研究,多次帶隊參加北京市、全國、國際級武術散打搏擊大賽,并獲得了優異的戰績,是2006年第二屆世界傳統武術節,中國國家代表隊唯一一位意拳(大成拳)入圍選手,銀獎獲得者。現任中國武協傳統武術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武協武術段位8段;北京武術協會副秘書長;北京武術研究院國際意拳培訓中心校長兼總教練。

多次被聘請到英國、法國、美國、瑞典、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傳授中國武術意拳(大成拳)。鑒于崔先生在意拳界,享有很高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經武林峰會評審委員會,對個人傳略的考核與評定,附合入選條件。茲授予崔瑞彬先生:2007屆意拳(大成拳)代表人物獎。希望崔瑞彬先生,在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竟技舞台的道路上,發展意拳,弘揚國粹,承前啟後,再接再厲。

北京意拳研究會秘書長李敏生先生為意拳(大成拳)代表人物崔瑞彬先生頒獎

套路技巧

意拳自芗齋先生創立至今,已有近80年的發展曆史,作為一門以研究人體活動為主要内容的學問,今日之意拳,可謂是中外拳學之精華與現代科學理論相結合的産物,具有嚴密的科學性和系統的科學理論基礎。幾十年來,意拳正是以現代運動學、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神經醫學、人體力學等作為訓練的理論依據,結合中國傳統哲學,科學地闡述意拳的原理原則,并在科學理論的不斷驗證下,逐步完善其拳學理論,進而科學地指導意拳訓練實踐,使意拳在拳學研究和訓練實踐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和提高。

具體而言,意拳鍛煉重在健身和實用兩個方面,沒有套路及固定的招式招法,強調以意念引導動作,故名“意拳”。主要由站樁、試力、試聲、走步、發力、拳(掌)法、推手、散手等内容組成。站樁,是意拳的基本功,進行拳術各項訓練的基礎,是意拳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的訓練手段。站樁根據練習目的和訓練階段的不同,可分為技擊樁和健身樁,這兩種樁法都是在外形不動即保持相對靜止的情況下進行鍛煉。

健身樁鍛煉強調精神訓練、意念誘導和統帥肢體同時進行,要求在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和呼吸自然的原則下進行休息式的鍛煉,也可以說是鍛煉當中的休息。這種鍛煉符合人體生理機制和所應達到的功能狀态,同時使中樞神經,擊樁是掌握拳術實戰技擊的基礎,是求得渾元力的最好方法。因此,欲求拳術的技擊效用,須在健身樁的基礎上,通過技擊樁的鍛煉,運用意念活動使全身與外界建立争力,以求得拳術所需要的渾元力。所以說站樁就是一種運用精神假借、意念誘導,在無力中求有力,在不動中求微動,在笨拙中求靈巧,靜中求動的訓練方法。通過站樁,訓練從精神到肢體的放松,首先是精神上的放松,然後訓練肢體的放松,進而訓練精神和肢體的松緊以及松緊的相互轉換,使人體的神經支配與肢體活動達到高度的協調和一緻,使肢體處處通連,成為一個相互呼應的整體。在這種狀态下,人體自身的感覺高度靈敏,動作協調統一,其效果表現在拳術上,就是“動一處牽全身,一動無不動”。此外通過松緊的相互轉換,訓練整體的彈力,做到“周身無點不彈簧”,并在技擊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試力,是将在站樁中獲得的渾元力充分調動起來,用之于實踐的一種科學訓練手段,它是意拳鍛煉的中心環節,意拳訓練體系中範圍最廣、難度最大的一項專門的訓練課程,是掌握意拳技擊的關鍵之一。試力是使人在身體運動的情況下,運用意念誘導,繼續掌握争力,體會站樁中培養起來的渾元力,在肢體有位移時,還能否做到均整有力,運用自如,以利于随機随勢,任意發力。從這個意義講,試力就是站樁在空間的延伸。試聲,是意拳特有的一種練功方法,一般将其歸于試力範疇,是為了彌補試力不夠細微之處。走步,也稱摩擦步,它是意拳訓練體系中一項十分重要的課題。所謂摩擦步,是指我們腳步移動時,腳底與地面似接觸似不接觸,而且在意念活動中與地面不停地摩擦着前進或後退,實際上摩擦步就是腿與腳的試力。其鍛煉的基本原則是“上動下自随,下動上自領”,并在前後、左右、進退的步法變換中,保持身體重心的平衡和整體協調,具體鍛煉時多與試力相結合進行練習,即初步的活步試力。發力,是拳術有效打擊力量的動力,意拳發力,簡單地說,就是渾元力的發動。因此站樁、試力、走步等基本功的鍛煉都是為了給發力創造條件。意拳的拳(掌)法是一項專門的訓練,本質上就是發力,它要求是在極短的距離内,用很小的動作,爆炸的速度,打出很整的力量,以便完成有效的打擊。推手和散手,是意拳技擊實踐的兩種不同但又緊密聯系的訓練形式,都具有很強的對抗性。

推手可以說是試力和走步的具體化,從練習角度講,也可叫做雙人試力。從訓練的目的看,則主要是為了訓練在雙方有肢體接觸時,能夠牽制對方并施以有效打擊,從這層意義上理解,推手乃是有條件的實戰,是為了彌補實戰之不足。散手,意拳也稱之為實戰或實作,它是拳術各項訓練的總成,是直接檢驗拳術鍛煉的綜合體現。從原始意義上講,散手乃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徒手搏鬥。此外,意拳鍛煉除上述基本内容及針對這些内容的專項練習外,還有一些輔助性練習,如打沙袋,身體抗擊打能力的訓練,眼法訓練及身體柔韌性練習和耐力練習。

意拳認為器械是自身手臂的延長。意拳的器械訓練與徒手訓練本質上完全一樣。意拳主要的器械有:半把杆、雙把崐刀。

意拳對于增強人民的健康水平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更重要的是它保留并發展了中國傳統拳學的技擊效用,并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目前意拳已廣泛流傳于全國各地,傳播于社會各界,在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也有為數衆多的愛好者。在國内許多省市及海外不少國家和地區都建立有相應的意拳組織。

意拳有着廣闊的發展前景,“弘揚意拳精髓,傳播武術文化,振奮民族精神”,是廣大意拳同道一貫堅持的宗旨和共同奮鬥的目标,相信意拳必将在中國武術走向世界、造福人類的過程中,做出積極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