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

李彬

明朝名将
李彬(1361年-1422年),字質文。鳳陽府定遠縣(今安徽省定遠縣)人。明朝初年名将。李彬早期承襲父職成為武将,于燕王朱棣起兵時歸附,為前鋒南進,頗有戰功,累升都督佥事。永樂元年(1403年),以功封豐城侯,予世券。後率軍平定各地賊寇,累立功勳。永樂四年(1406年),以左參将出征越南胡朝(交趾),克其西都。旋即以總兵官巡行沿海,防備倭寇入侵。永樂十年(1412年),前往甘肅措置西番事務,次年代鎮甘肅。永樂十二年(1414年),随朱棣征漠北,回師後移鎮陝西。永樂十五年(1417年),佩征夷将軍印鎮守交趾,親自率軍出擊,與諸将分别讨平各地叛亂。[1]永樂二十年(1422年),李彬在交趾任上病逝,年六十二。追封茂國公,谥号“剛毅”。
    本名:李彬 别名:茂國剛毅公 字:質文 号: 所處時代:明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鳳陽府定遠縣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中文名:李彬 國 籍:中國 性 别:男 官職:征夷将軍、交趾總兵官 爵位:豐城侯→茂國公(贈) 谥号:剛毅

人物評價

豐城侯鐵券文:李彬受恩太祖,義激于中。薊州、遵化首奮戎行,雄縣、莫州身先士卒。戰真定、攝水平、克大甯、蹂壩上。委身而犯廣昌、蔚州之危,賈勇以緻白溝、滄州之捷。作單家橋之氣,砺藁城之鋒,追奔順德,從哨定州,克堪用武,輔成大勳。

楊士奇:信老,彬代職,為人有智畧。

焦竑:頻年為國墾菑除害,耘鋤海内,不避艱險,未嘗少息。

朱亞非:在黃福和李彬恩威并用之下,黎利等人的叛亂也曾一度平息下去。

史仲文、胡曉林:安南平後,明成祖先後派英國公張輔、工部尚書黃福、豐城侯李彬鎮守,銳意求治,其間安南地方豪族雖仍不時起兵,但均遭明軍鎮壓,宣宗即位以後,專注内政,因而遂于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撇兵安南,緻數十年之功,毀于一旦。

盧豔琴:李彬是明朝永樂時期的一位重臣,也是永樂時期的一位名将,随朱棣靖難有功被封豐城侯。作為重臣,李彬多次被派往各地鎮守,成為諸多政策的直接執行者之一。身為名将,他一塵征戰無數,從南征安南到北征蒙古,從西北平叛到東南抗倭,李彬一直活躍在大明疆場。豐城侯李彬為大明王朝的強盛作出了畢生的努力,用自己的行動述說着對王朝的忠誠。李彬的軍政生涯是其一生的主要内容。他的政治才能體現 在他鎮守各地的治理之中,尤其是體現在鎮守交趾的時期,他在安南實施的一系列治理措施有利于當時安南的發展。他的軍事才能是通過無數的戰争來展現的,他的軍事思想既是對我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繼承,但同時又有所創新,充實了我國古代軍事思想。當然,李彬也有其曆史局限性,但縱觀其一生,他不愧為永樂時期的重臣和名将。

倪嶽:①而公繼之,複從義旗清内難,豐功偉烈,卓冠當時。卒緻生拜侯封,殁進公爵,大國榮名,上及三世,非天實生之以為興王之佐,而何視漢豐沛、南陽之豪不足多也。(《茂國剛毅公傳》)②公為人儀狀奇偉,襟度宏遠。深沈果敢,端靜有謀。忠誠以事上,恩信以服下。小心畏慎,有功不伐,有勞不矜。用能深荷主知,信用日笃,凡有大事,辄以屬公。鹹克有濟,信為一代之名将矣。(《茂國剛毅公傳》)

人物生平

承襲父職

李彬于明太祖洪武(1368年-1398年)年間承襲父職。

洪武二十四年(1391),随從颍國公傅友德出塞征戰,“故元遼王阿劄失裡寇邊,屯朵顔山。命傅友德、郭英總兵讨之”。《明史》記載此次出塞,李彬“斬獲多”,據倪謙的《豐城侯李彬傳》和陳建的《寶明通紀》中對這次出塞的記載。六月,大軍到達黑嶺、鴉山等處,李彬帶領部隊追趕敵方首領阿劄失裡直至洮兒河,此時李彬正直年輕氣壯,又是初次領兵出塞,故身先士卒,處處表現神勇,不愧為名将之後,他所帶的部衆擒獲了大量的人和馬匹等戰利品。七月,大軍回還,到達金鞍子山,再次經過黑嶺、寒山、磨鐮海子,追蹤劄都。接着向黑松林征進,直到熊皮山,成功偷襲達達兀刺罕,大獲全勝,李彬再次表現優異, “獲馬五十餘匹,回還北平守禦”。“太宗皇帝居潛,聞其骁雄,召見與語,奇之,遂隆眷注”。

洪武二十五年(1392),李彬随“中府劉都督等官出口,踏看宣府、興和、雲州、大小興洲、保安州、懷柔等處城基”。

二十六年(1393)到宣府查看城垣、倉廠和地基。

洪武二十七年(1394),被派往宣府等處修補城池和德勝口城。

洪武二十八年(1395)李彬随親王出巡,“總領北平都司、燕山左等一十七衛所官軍,修築方全、懷安二處城垣"。

洪武二十九年(1396)李彬調領本衛征哨泥河營黑松林等處,直到哈刺才回還,然後駐兵廣昌等待調遣。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李彬歸附朱棣,成為燕軍前鋒,轉戰有功,累升為右軍都督佥事。 

永樂元年(1403年)四月,在淇國公丘福的建議下,朱棣下诏封李彬為豐城侯,食祿一千石,給予世襲诰券。  

南征北戰

永樂二年(1404年),襄城伯李濬征讨永新叛寇,命李彬率兵策應。李彬尚未到時,賊寇已被平定,朱棣命他以所率的軍隊鎮守廣東。

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把李彬召回,命其捉拿南陽秔君山賊寇。同年七月,李彬以左參将的身份攜征夷副将軍印,将此印授予黔國公沐晟,與其進兵讨伐越南胡朝。十二月,李彬和雲陽伯陳旭攻破安南西都,又在木丸江大敗賊兵。安南平定後,論功,他與陳旭都因臨敵遲緩,不給加封,加祿米五百石。不久後,李彬充任總兵官,防備倭寇于海上。後移師征伐,并擒獲了長沙賊人李法良。

永樂九年(1411年)正月,李彬與平江伯陳瑄等率浙江、福建舟師剿捕沿海盜寇。

永樂十年(1412年),朱棣命李彬前往甘肅,與西甯侯宋琥安置投降的酋長。李彬與安遠侯柳升嚴兵布在邊境上,而令土官李英防守野馬川。涼州酋長老的罕反叛,都指揮何銘戰死,李英追蹤,全部俘獲了老的罕的部衆,老的罕逃到赤斤蒙古。朱棣想發兵,李彬說道路遙遠,糧饷難繼,應慢慢謀取,至永樂十一年(1413年)李彬取代宋琥鎮守甘肅時,赤斤蒙古捆老的罕來獻給他。朱棣嘉獎李彬的功勞,給他的賞賜很豐厚。

永樂十二年(1414年),李彬随從朱棣北征,指揮右哨,在忽失溫擊破敵人,追擊到土剌河。回師後,他受到上賞,移鎮陝西。  

周密畏慎

永樂十五年(1417年)二月,李彬受命佩征夷将軍印,鎮守交趾。他到達後即擊破并擒獲了陸那縣賊人阮貞,派都督朱廣等人平定順州和北晝等寨。

永樂十六年(1418年),清化府土巡檢黎利反叛,李彬派朱廣率軍将其擊破,黎利逃走。

永樂十七年(1419年),李彬派都督同知方政在可藍栅襲擊黎利,抓獲其将軍阮個立等,黎利逃到老撾。明軍撤回後,黎利又出來為寇。都指揮黃誠将他擊退,因有暴雨而回師。

當時,交趾到處起來反抗,李彬派遣将領分道前往征讨,方政讨伐嘉興的車綿子等人,以及南策的鄭公證、大灣的丁宗老;朱廣讨伐譚興邦等别部;都指揮徐謜原讨伐俄樂的範欽;指揮陳原瑰讨伐惡江的陳直誠;都指揮王忠讨伐峽山的楊恭。他們都先後報捷。而賊人勢力最大的,李彬便親自率兵前往攻打。

潘僚是乂安土知府,遭宦官馬骐的欺淩,在衙儀造反。李彬将他擊敗,追到玉麻州,擒獲了其首領,再推進焚燒了他的寨栅。潘僚竄到老撾,李彬派都指揮師佑率師前往。潘僚以老撾兵迎戰,師佑在農巴林将其擊敗,全部降服了他的部衆。

範玉是塗山寺僧人,在東潮州造反。李彬前往征讨,将他擊敗在江中。範玉逃脫,官軍追到東潮抓住了他。而鄭公證的黨羽黎侄又作亂,都指揮陳忠等多次在小黃江将其擊敗,李彬親自率兵追捕,将其部衆全部抓獲。于是各支賊人全被平定,隻有黎利一再出沒,聚衆于磊江,屢次被徐謜、方政擊敗後,又逃走。

永樂十九年(1421年),李彬因糧饷供應不上,請令官軍與土軍參錯屯田,并将拟定的屯田軍、駐守軍和征戰軍的數量報告朝廷。朱棣批準。九月十一日李彬将要發兵入老撾索取黎利。老撾害怕,遣頭目覽耆郎谷等到李彬軍營請官軍不要入境,當即發所部兵衆搜索境内,說果真有黎利就立馬送到軍門,此後黎利久久不見出沒。明成祖覽閱李彬的奏章後頗疑老撾匿藏賊首,敕李彬送覽耆郎谷等詣北京,親自诘問老撾。正好李彬疾病發作,隻好罷兵。

以功追封

永樂二十年(1422年)正月,李彬去世。朱棣追封他為茂國公,谥号“剛毅”。 

在李彬死後,後繼者孟瑛、陳智、李安、方政等人,都無能讨賊。成山侯王通接鎮交趾後,賊勢更盛,交趾終于無法守住。

家族成員

父親:李信,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戰,官至濟川衛指揮佥事。

兒子:李賢,先後鎮守大同、南京,死于景泰二年,谥忠憲。

孫子:李勇

後代:李玺-李旻-李熙-李儒-李環-李承祚-李開先。

侯爵世系

李彬的豐城侯爵位,自明成祖時受封起,共曆九世十代,至明亡而絕。

豐城侯世系

第一代:李彬,永樂元年(1403年)封豐城侯,予世券。永樂二十年(1422年)去世,追封茂國公,谥号“剛毅”。

第二代:李賢,李彬之子,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襲爵。景泰二年(1451年)去世。成化十年(1474年)追封豐國公,谥号“忠憲”。

第三代:李勇,李賢之子,景泰四年(1453年)襲爵。成化十八年(1482年)去世。

第四代:李玺,李勇之子,成化十九年(1483年)襲爵。正德二年(1507年)去世。

第五代:李旻,李玺庶兄,正德三年(1508年)襲爵。嘉靖十年(1531年)去世,谥号“武襄” 。

第六代:李熙,李旻從子,嘉靖十年(1531年)襲爵。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去世。

第七代:李儒,李熙從子,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襲爵。隆慶四年(1570年)去世。

第八代:李環,李儒之子,萬曆元年(1573年)襲爵。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去世。

第九代:李承祚,李環之子,萬曆三十年(1602年)襲爵。崇祯元年(1628年)削爵下獄。崇祯四年(1631年)流戍。

第十代:李開先,李承祚之子,崇祯三年(1630年)襲爵。崇祯十七年(1644年)為大順軍所殺。

史籍記載

《倪文僖集·卷三十·茂國剛毅公傳》 

《明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二·安南叛服》 

《明史·卷一百六·表第七》

《明史·卷一百五十四·列傳第四十二》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