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海怪物

裡海怪物

地效飛行器
裡海怪物(Ekranoplan或“Kaspian Monster”,俄語:Экраноплан),原蘇聯阿列克謝耶夫中央設計局利用翼地效應設計的地效飛行器。KM為俄文“原型機”縮寫。西方國家通過衛星照片發現了KM地效飛行器,由于外形龐大且發現于裡海,所以北約給它起了個綽号“裡海怪物”。
    中文名:裡海怪物 外文名: 用途: 英文名:Ekranoplan或“Kaspian Monster” 其他外文名:Экраноплан 國家:蘇聯 設計部門:阿列克謝耶夫中央設計局 原 理:翼地效應 類 型:地效飛行器 數 量:2艘

簡介

蘇聯早于1923年已開始研究翼地效應。同年,尤裡耶夫展開有關研究。1935年,蘇聯的中央流體動力研究院亦開始有關研究。二次大戰後,各國紛紛加入研究,但都隻是三分鐘熱度,隻有蘇聯堅持下來。當時蘇聯有兩間設計局研制地效飛行器,分别是别裡也夫飛機設計局和阿列克謝耶夫中央設計局。前者主要研發水上飛機,後者則制造船隻。

阿列克謝耶夫中央設計局的地效飛行器主要是軍事用途。它可以用來發射導彈、反潛和突擊登陸。1963年,設計局的伏爾加工廠應海軍要求,開始建造地效飛行器。1966年,飛行器首飛成功,體積亦不斷擴大。西方國家到了80年代初,才透過偵察衛星發現這種飛行器。由于飛行器非常大型,且又在裡海航行,所以綽号是裡海怪物。

地效飛行器依靠“地面效應”貼近水面或地面高速飛行。所謂“地面效應”,又稱“翼地效應”或“翼面效應”。上世紀20年代,飛行員在駕駛飛機靠近地面即将着陸時,發現此時飛機升力得到提高。經研究,美國國家航空咨詢委員會于1934年發布771号備忘錄,對這種現象進行研究和總結。同時期,蘇聯也開始了對“地面效應”的研究。簡單說,“地面效應”就是當飛行器貼近水面或地面飛行時,氣流流經機翼後,向後下方流動,水面或地面會産生反作用力,當飛行器與水面或地面的距離等于或小于其一半翼展時,整個機體上下壓力差增大,升力提高,阻力減小。除飛行器外,汽車和汽艇也存在這種效應。

技術數據

裡海怪物GOOGLE坐标:42.881867N,47.65654E

長106.1米(348英尺),翼展40米(131英尺)

起飛重量495噸(1,091,000磅)

機翼配置8台VD-7渦噴發動機

原先配置2台發動機在尾部,後移到機頭,即駕駛艙的頂部

“裡海怪物”航程7500千米,能夠以800千米的時速将850名士兵運送到世界各地,而且不會被任何雷達發現。德國聯邦情報局早在1975年已經知道,有一種型号的“裡海怪物”起飛重量500噸。翼展50米,能夠加載約200噸。裡海怪物地效飛行器攻擊火力強大,裝有6具SS-N-22白蛉超音速反艦導彈。

曆史

20世紀八十年代,美國間諜衛星在對前蘇聯裡海軍事基地的一次照像偵察中,發現他們正在秘密試航一種既像飛機又像船的怪東西,與水上飛機不同的是它幾乎貼着水面高速航行。西方給它起了個名字——“裡海怪物”。冷戰結束後大批資料解密,事情真相大白。原來前蘇聯這種秘密研制的“裡海怪物”是一種地效翼艇。所謂“地效”是地面效應的簡稱,指飛行器在低高度飛行以及在起飛和着陸過程中地面産生出一種使機翼誘導阻力減少、升阻比增加,飛機升力顯著提高的效應。

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種小型地效翼艇的是德國人,而前蘇聯在50年代起開始研究地效飛行器。70年代随着動力增升技術的開發利用和航空發動機技術(特别是大功率、低油耗、高壽命的渦輪風扇發動機技術)的成熟,使地效翼艇研究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動力增升技術就是在地效翼艇機翼前上方安裝噴氣推進系統(航空渦噴/渦扇發動機),利用發動機産生的強大氣流在機翼下形成一個動力氣墊,以增強地面效應,托起飛行器。

目前,世界各大國都非常重視地效翼艇的研制和開發。俄羅斯在這一領域走在世界前列,擁有10餘艘各型地效翼艇,其中包括1972年建造的“幼鷹”級小型地效翼艇、1982年建成的“裡海怪物”、1987年建成的“鹞”級導彈地效翼艇。雖然俄羅斯經濟困難,但對地效飛行器的研究工作卻一直未停止。美國自從發現“裡海怪物”後奮起直追,憑借其強大的經濟、科技實力已成功研制出“美洲航線”等一批地效翼艇,大有後來居上之勢。日本也在80年代末研制出了“天空-1”号地效翼艇。我國于90年代研制成功“信天翁1”号小型客運地效翼艇,《新聞聯播》也對此進行過報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