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身份證

基因身份證

特殊身份證
基因身份證(Gene Identification Card)和普通身份證在外形和基本内容上沒有多大差異,主要差異在身份證号碼,原來的身份證号碼是由表示區域、出生日期、性别等特征的數字組成。目前中國有四五個省市制作過基因身份證,且大多為10個位點,而河南省人民醫院制作的則是我國惟一的一張18個國際通用點位的基因身份證。該遺傳所還打算将來制作帶芯片的身份證,将病人的健康資料輸入芯片中,同時輸入疾病和檢查的相關信息,病人看病時,專業大夫就可以通過讀片機了解病人的病史等,電腦會提示注意事項,開出電腦處方等。
    中文名:基因身份證 外文名:Gene Identification Card 别名: 性質:身份證 特征:主要差異在身份證号碼

特點

基因是包含着一個人所有 遺傳信息的片段,與生具有,并終身保持不變。這種 遺傳信息蘊含在人的 骨骼、 毛發、 血液等所有人體 組織或 器官中。近年來已開發出多種遺傳标記用于個體識别。其中 短串聯重複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 簡稱STR)由于檢測方法簡便、快速、準确度高、擴增片段大小适中,目前已發展為各法醫學實驗室最主要的個體識别檢測标記。

在含有國際标準的13個核心STR位點進行DNA檢測,綜合這些位點信息,個人的個體識别率已超過千億分之一,即1000億人之間不會有兩個個體的STR基因型發生重複,完全可以進行個人同一認定。

應用

在遭遇意外事故、失散、财産繼承、 試管嬰兒、 骨髓移植、克隆器官或克隆生命體等原因引起的需要進行個體識别和 親權鑒定中, 基因 身份證将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發展趨勢

也有人認為,由于基因身份證上的基因包含了當事人的健康等遺傳信息,所以如果把基因公布在身份證上,也就是向公衆暴露了自己的個人隐私,這是基因身份證的一大缺憾。然而如果我們進行換位思考,就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對于那些對人們生活有幫助的基因信息,比如一個人是否攜帶了類似白化病、色盲等疾病的緻病基因,一個人對哪種藥物比較敏感等等,這些信息如果能在基因身份證上顯現出來,就會對人類的婚姻、生育、醫療等方面提出科學的預見和指導,從而為人類的健康、預防遺傳病的發生、提高人類遺傳素質,作出不可估量的貢獻。從這個意義上說,基因身份證甚至能給醫療、遺傳等相關領域帶來一場新的革命。

随着各方面條件的不斷成熟和完善,基因型身份證完全有取代普通身份證的趨勢。因為普通身份證有可能造假,而基因型身份證的制作需要特殊的設備和專業人員,造假的可能性很小。所以無論是在個人識别方面,還是在防僞技術方面,基因型身份證都是最先進的。如果能夠妥善地解決基因身份證上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遺憾,那麼基因身份證不僅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便利,更能為人們的健康、國民遺傳素質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可以設想,基因身份證走入我們的生活将為期不遠。

如果每個人都有一張‘基因身份證’,犯罪分子将無處可逃,像印度洋海嘯期間那樣的遺體辨認難度也會大大減輕。”廖世秀介紹說,當人們需要供體器官和骨髓移植時,可以對照“基因身份證”尋找,尤其是我國目前正在建立人類基因庫,到時醫生可以從基因庫中迅速找到組織配型相同的器官、血液或細胞,以最快的速度救助病人。年輕人如果在婚前擁有“基因身份證”,就如同做了全面的婚前檢查,可以避免遺傳性疾病的發生。另外在家族性疾病的研究、親子鑒定、血緣的族譜上的追尋确認上都有重大意義。

但4年來,一共隻有30多人前來要求制作“基因身份證”,其中還是有一家公司為其20多名進行高危行業勞務輸出的員工集體制作。廖世秀分析原因說,一是目前制作費用偏高,國産試劑不成熟,制作設備全部來自國外,單人測試制作費用在800元到1200元人民币之間,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要求人人制作。

另外,倫理上的原因也讓醫生為難。因為在制作“基因身份證”時可以測出這個人基因有哪些缺陷,有哪些疾病易感基因。因為這涉及個人隐私,是否告訴對方讓醫生很為難。一旦告知,對方很可能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

實際上,由于目前醫學研究程度所限,即使一個人有疾病易感基因,也可能不發生疾病,即使産生了基因突變,也不意味着絕對會導緻疾病産生。“人類身體機能太複雜了,就是把基因都研究清楚了,也并不代表着把所有疾病都研究清楚了。” 廖世秀說,将來醫學更加發達後,到時“基因身份證”的普及程度可能會大大提高。

2019年6月8日,據俄羅斯《觀點報》報道,俄科學院院長謝爾蓋耶夫近日表示,俄羅斯科學家們正在研究一個特别項目——為軍人建立基因身份 ,它能夠更為精準地确定軍人更适合從事何種軍事專業。也就是說,充分利用軍人不同的基因優勢,确定誰更适合在海軍服役,誰更适合成為傘兵或坦克兵等。

研究案例

一名強奸犯奸殺了受害者卻沒有留下任何線索,這簡直是警察的噩夢。警察從死者身上提取了精液,卻不能從法院的罪犯資料庫和本地男子中追查出元兇。若能對罪孑巳的精液進行實驗室分析,破譯出其“DNA身份證”:紅頭發、藍眼睛的高加索人,下巴硬朗,不怎麼吸煙……再與傳統的辦案方法相結合,那麼結果又會怎麼樣呢?

目前,僅從DNA分析還不能得出罪犯的全部外貌特征。但是研究人員正小心翼翼地朝這方面逼近,現在他們已能從DNA破譯出罪犯種族,頭發和眼睛的顔色。同時世界基因研究小組對人類其他外貌特征的研究也取得進展,例如下巴的形狀。

然而并非每個人都對此研究贊賞有加。一些社會自由論者認為這項技術是對個人隐私的侵犯,會導緻判決的不公正;一些科學家則聲明,鑒于本項工程的浩大複雜,這項研究會很快不了了之。但英國警方卻仍對此矢志不渝,因為“DNA身份證”已在案例偵破中發揮了作用。

就目前而言,在英國,如果在案發當場取得了罪犯的血液、頭發及精液的标本,标準的破案手段有兩種:其一,盡快地找到嫌疑犯,檢驗其DNA是否與之相吻合。其二,若找不到,就在英國國家基因庫中檢索有沒有人的DNA與此吻合。英國國家基因庫是世界上最大的基因庫,它收集了警察以往抓獲的所有嫌疑犯的DNA。兩種手段在破案中都有獨到之處。如果無法找到嫌疑犯,而且在國家基因庫中又沒有與之吻合的DNA,又該怎麼辦呢?

自從将DNA檢測技術用于破案,法醫專家一直想搞清楚DNA到底能提供多少信息。目前英國伯明翰市的法醫科學研究中心通過不懈的努力,通過檢測DNA已能绐警察提供犯人的兩大外貌特征:種族和頭發顔色,同時對其他特征的研究也正在開展。

1995年,紐卡斯爾大學的科學家報道了紅頭發人種的基因特點,他們的色素生成細胞{即黑色素細胞)基因有缺陷。這種缺陷呈隐性遺傳特征,即紅頭發人的母親和父親基因都為缺陷基因。科學家設計出從現場DNA标本中查找出這種基因缺陷的檢測手段。盡管這項檢測還不完善,但通過對197名高加索人的檢測,法醫科學研究中心得出,但凡其父母雙系DAN都為缺陷性的人是紅頭發的概率為96%。

要驗證這項檢測手段在破案中的實用性并不難。隻要能從現場标本中證明罪犯是紅頭發,警察就會着重從紅頭發的人展開調查,同時也要考慮秃頭、年老白發和染發的可能。若檢驗結果是陰性,他們就會排除紅頭發的可能。然而,這項研究成果應用十分有限。在英國,僅近6%的人是紅頭發。為此,這項檢驗結果目前不能作為法庭證據,隻能為警察提供辦案線索。另一重要的問題是,若嫌疑犯頭發是金色、棕色和黑色的又該怎麼辦呢?

由于頭發的顔色通常是若幹基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編碼頭發顔色的基因很複雜,眼睛的顔色也不例外。美國科學家運用DNA印迹技術漸漸地掌握了開啟這兩大秘密的鑰匙,目前他們在眼睛顔色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較大進展。他們以老鼠和果蠅的研究為基礎,發現與眼睛顔色有關的基因,然後再研究人類整組基因的相同序列,發現了有10種候選基因參與眼睛顔色的生成。通過基因檢測确定人類的種族,甚至外貌,這也是法醫學家最為關心的。

英國法醫科學研究中心從1995年開始進行這方面研究,他們對國家基因數據庫的DNA标本進行分析和标準分類,統計突變因子在每個種族中的發生率。他們發現,一些突變因子在某個種族的發生率比其他種族高。這就表明:現場的DNA證據可以提供嫌疑犯種族的線索。去年,法醫科學研究中心宣布他們已經使種族的基因檢測技術用于實踐,他們能根據現場證據對嫌疑犯是某種種族的可能性做出相對的評估。遺傳學家安德魯認為,在沒有目擊證人的情況下,這是一項非常有用的手段。同樣,種族的基因學是一門值得争議的學科,許多科學家都不同意按特定的基因類型對種族分類。

除了頭發和眼睛的顔色、種族,從DNA推測面部特征更為困難。盡管如此,法醫學家仍對人類面部特征的基因研究興趣十足。幾年前,他們在倫敦自然博物館通過辦展覽會吸引人們的興趣,短短幾個月内吸引了600個自願者(其中大都來自同一家族)捐獻DNA和三維掃描的“面孔”,并在倫敦大學建立了一個人類面部特征資料庫。研究者從面部個體特異性大的結構,例如鼻子的輪廓幹口下颌入手,試圖找出與之相對應的DNA序列。

但這項工作的複雜性如同确定眼睛顔色的研究一樣,讓科學家舉步維艱。雖然他們找到了一些與面部特征相關的基因,然而,這項研究現在已停止,沒有得到任何确定的結論。曾參與了這項工程的倫敦大學的一位研究人員回憶道:“英國内政部曾信心十足地認為我們2年就能出成果,但是結果很令人失望,一些面部特征牽涉到很多基因,問題的複雜性超出我們的想象。”

然而尋找編碼面部特征的基因的念頭并沒有就此隐沒。鑒于這些基因在哺乳動物中很普遍,如編碼老鼠寬下巴的基因在人類中也存在,由于老鼠的種族繁衍很快,這使得在其基因的研究上有很大的優勢。迄今為止,科學家已發現老鼠下颌的形狀和大小有明顯變異。并且也開始了對此變異的“幕後主使”的基因進行探索。德國康斯坦茨大學的克裡斯教授提醒道:“這個過程有太多的基因交互作用,其數量令人歎為觀止。如果改變A基因,那麼基因B和基因C就會以其他的方式相互作用。

但是他們仍取得了進步。一項對535隻老鼠的研究揭示了與下颌形狀相關的基因有25個,大小相關的有12個,與對稱相關的基因有5個。盡管有關的基因排列方式的數目令人難以置信,但其最終導緻的面部結構的種類并不多,克裡斯博士已發現了兩種模式。但他還是認為距離把這個理論用于人類面貌的最終目的還很遙遠。不過,一旦我們對基因的作用機制有了頭緒,對人類面部特征的研究就不再是一片沼澤。

不過,這些研究還是有令人擔憂的地方。有人認為警察通過對DNA測試可能會從中查出個人或醫學的信息。如參與編碼生理外貌的基因也可能是與某些遺傳性疾病相關的基因;與色素沉着相關的基因也可能是導緻皮膚癌的基因;面部基因的突變可能導緻先天畸形,等等。他們認為,警察根本就沒有資格去查某人這方面的基因信息,這是對基因隐私的侵犯,他們惟一能做的是追蹤犯罪嫌疑人。

這項研究成果在英國公布後,社會輿論表示出極大的關注,一名演講人說道:“如果把這項技術作為破案手段,破譯出嫌疑犯的相貌,那真的無可厚非。但是就目前而言,這項技術還未得到科學的認可。”他擔心的是警察會抓住這根“救命稻草”,僅憑此抓人。對此,法醫科學研究中心尖銳地回擊了反對者:“我們隻是在尋找一種能迅速提供給我們第一現場的信息的方法。我們不覺得沒有什麼不好。我們隻想用它協助辦案,而不是用它給我們與案子帶來無關的資料。我們贊成這樣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