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遺诏

康熙遺诏

康熙皇帝遺诏
《康熙遺诏》。亦稱《康熙皇帝遺诏》。《康熙遺诏》一式四份,分别藏于台灣故宮,大陸第一曆史檔案館和遼甯檔案官。康熙皇帝逝世後,遺诏頒布天下,告示全國。但因為此康熙遺诏是雍正登基後拟就并頒布天下,并非康熙真迹,所以遺诏不能說明雍正是否篡位。這份诏書完全可以證明雍正的合法身份。因為傳位诏書中的滿文中,“于”和“十”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字,沒有矯飾的可能,而清代漢文诏書中用的都是繁體字,“於”字和“十”字在字形上相去甚遠,難以更改。
    中文名:康熙遺诏 外文名:Kangxi Yizhao 發生地點: 主要人員: 又稱:康熙皇帝遺诏 數量:一式四份 文字:漢、滿、蒙 作者:康熙帝

簡介

康熙的遺诏是以他生前(康熙五十六年)的一份總結他一生得失的口谕為藍本草拟的,隻不過結尾的部分加了指定雍正繼位的“末命”。康熙在位之久為曆代帝王之最,包含總結他一生得失的遺诏當然要很長了。

诏文内容

從來帝王之治天下,未嘗不以敬天法祖為首務。敬天法祖之實,在柔遠能迩,休養蒼生。公四海之利為利,一天下之心為心,體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危,緻治于未亂,夙夜孜孜,寤寐不遑,寬嚴相濟,經權互用,以圖國家久遠之計而巳。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太祖、太宗初無取天下之心,嘗兵及京城,諸大臣鹹奏雲當取,太宗皇帝曰:“明與我國,素非和好,今取之甚易。但念中國之主,不忍取也。”後流賊李自成攻破京城,祟祯自缢,臣民相率來迎,乃剪滅闖寇,入承大統。昔項羽起兵攻秦,後天下卒歸于漢,其初漢高祖一泗上亭長耳。元末陳友諒等并起,後天下率歸于明,其初明太祖一皇覺寺僧耳。我朝承席先烈,應天順人,撫有區宇。以此見亂臣賦子無非為真主驅除耳。 

今朕年将七旬,在位五十餘年者,實賴天地、宗社之默佑,非予涼德之所緻也。朕自幼讀書,于古今道理粗能通曉。凡帝王自有天命,應享壽考者不能使之不享壽考,應享太平者不能使之不享太平。自黃帝甲子至今,四千三百五十餘年,稱帝者三百有餘,但秦火以前,三代之事不可全信。始皇元年至今,一千九百六十餘年,稱帝而有年号考二百一十有一。朕何人斯,自秦漢以下,在位久者朕為之首。古人以不矜不伐、知足知止者為能保始終.覽三代而後,帝王踐柞久者不能遺令聞于後世,壽命不長者罔知四海之疾苦。朕巳老矣,在位久矣,未蔔後人之議論如何,而且以目前之事,不得不痛哭流涕,預先随筆自記,而猶恐天下不知吾之苦衷也。 

自昔帝王多以死為忌諱,每觀其遺沼,殊非帝王語氣,并非中心之所欲言,此皆昏瞀之際,覓大臣任意撰拟者。朕則不然。今預使爾等知朕之血誠耳。當日臨禦至二十年,不敢逆料至三十年;三十年不敢逆料至四十年;今已五十七年矣。《尚書·洪範》所載,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甯,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五福以考終命列于第五者,訪以其難得故也。今朕年将七十,子、孫、曾孫百十餘人,天下粗安,四海承平,雖不能移風易俗,家給人足,但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逞,未嘗少懈。數十年來,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此豈僅勞苦二字所能該(慨)括耶。前代帝王或享年不永,史論概以為侈然自放、耽于酒色所緻。此皆書生好為譏評,雖純金盡美之君,亦必抉摘暇疵。朕為前代帝王剖白,蓋由天下事繁,不服勞憊之所緻也。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一人耳。若帝王仔肩甚重,無可旁诿,豈臣下所可比拟。臣下可仕則仕,可止則止,年老緻政而歸,抱子弄孫,猶得優遊自适。為君考勤劬一生,了無體息。如舜雖稱無力而治,然身殁于蒼梧;禹乘四載,胼手胝足,終于會稽。似此皆勤勞政事,巡行周曆,不遑甯處,豈可謂之崇尚無為、清靜自持乎?《易》遁卦六爻未嘗言及人主之事,可見人主原無宴息之地可以退藏,鞠躬盡瘁,誠謂此也。昔人每雲帝王當舉大綱,不必兼總綱務,朕心竊不謂然。一事不道,即贻四誨之憂?一時不道,即贻幹百世之患。不矜細行,終累大德。故朕每事必加詳慎,即今日留一二事未理,明日即多一二事矣。若明日再務安閑,則後日愈多壅積,萬幾至重,誠難稽延。故朕莅改,無論巨細,即奏章内有一字之訛,必為改定發出,蓋事不敢忽,天性然也。五十餘年,每多先事綢,四服兆人,亦皆戴朕德意,豈可執不必兼總細務之言乎? 

朕自幼強健,筋力頗佳,能挽十五力弓,發十三握箭,用兵臨戎之事,皆所優為,然平生未嘗妄殺一人。平定三藩,掃清漠北,皆出一心運籌。戶部帑金,非用師赈饑,來敢妄費,謂此皆小民脂膏故也。所有巡狩行宮,不施采缋,每處所費,不過—二萬金,較之河工歲費三百餘萬,尚不及百分之一。幼齡讀書,即知酒色之可戒,小人之宜防,所以至老無恙。自康熙四十七年大病之後,過傷心神,漸不及往時。況日有萬幾,皆由裁奪,每覺精神日逐于外,心血時耗于内,跟前途倘有一時不諱,不能一言,則吾之衷曲未吐,豈不可惜.故預于明爽之際,一一言之,可以盡一生之事,豈不快哉! 

人之有生必有死,如朱子之言,“天地循環之理,如晝如夜”;孔子雲:“居易以俟命”,旨聖賢之大道,何足懼乎?近日多病,心神恍忽,身體虛憊,動轉非人扶掖步履難行。當年立心以天下為己任,許死而後已之志,今朕躬抱病,怔仲健忘,故深懼颠倒是非,萬幾錯亂。心為天下盡其血,神為四誨散其形,即神不守舍,心失怡養,目不辨遠近,耳不分是非,食少事多,豈能久存。況承平日久,人心懈怠,福盡禍至,泰去否來,元首叢脞而股肱惰。至于萬事隳壞而後,必然招天災人害雜然并至,雖心有餘而精神不逮,悔過無及,振作不起,呻吟床榻,死不瞑目,豈不痛恨于末死。昔梁武帝亦創業英雄,後至耄年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禍。隋文帝亦開創之主,不能預知其子炀帝之惡,卒緻不克令終。又如丹毒自殺,服食吞餅,宋祖之遙見燭影之類,種種所緻疑案,豈非前轍?皆由辨之不早,而且無益于國計民生。漢高祖傳遺命于呂後,唐太宗定儲位于長孫無忌,朕每覽此,深為恥之。或有小人,希因倉卒之際廢立可以自專,推戴一人以期後福,朕一息尚存,豈肯容此輩乎! 

朕之生也,并無靈異,及其長也,亦無非常。八齡踐柞,迄今五十七年,從不許人言祯符瑞應。如史冊所載景星慶雲、麟鳳芝草之賀,及焚珠玉于殿前,天書降于承天,此皆虛文,朕所不敢,惟日用平常,以實心行實政而已。今臣鄰奏請立儲分理,此乃慮朕有卒然之變身。死生常理,朕所不諱,惟是天下大權當統于一。十年以來,朕将所行之事,所存之心,俱書寫封固,仍末告竣,立儲大事,朕豈忘耶?天下神器至重,倘得釋此負荷,優遊安适,無一事哭心,使可望加增年歲,諸臣受朕深思,何道俾朕得此息肩之日也。朕今氣血耗減,勉強支持,脫有誤萬幾,則從前五十七年之憂勤,豈不可惜。膚之苦衷血誠,一至如此。每覽老臣奏疏乞休,未嘗不為流涕。爾等有退休之時,朕何地可休息耶?但得數旬之怡養,保全考終之死生,朕之欣喜,豈可言罄。從此歲月悠久,或得如宋高宗之年,未可知也。朕年五十七歲方有白須數莖,有以烏須藥進者。朕笑卻之曰:(古來白須皇帝有幾?服若須鬓皓然,豈不為萬世之美談乎?)初年同朕共事者,今并無一人,後進新升者,同寅協恭,奉公守法,皓首滿朝,可謂久矣,亦知足矣。朕享天下之尊、四海之富,物無不有,事無不經,至于垂老之際,不能寬懷瞬息,故視棄天下猶敝履,視富貴如泥沙也。倘得終于無事,朕願已足。願爾等大小臣鄰,念朕五十餘年太平天子倦倦丁甯反複之苦衷,則吾之有生考終之事畢矣。 

此谕已備十年,若有遺诏,無非此言,披肝露膽,罄盡五内,朕言不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