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大鬼節

中國三大鬼節

節日合稱
中國有三大鬼節:清明、中元、寒衣。農曆七月,中國習俗上稱它為鬼月,謂此月鬼門關大門常開不閉,衆鬼可以出遊人間。[1]
    中文名: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 外文名: 别名: 節日時間:農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三月初一前後(清明節)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中國 節日起源:祭祀、祭祖 節日活動:民間祭祖、踏青等 節日飲食:青團(清明節) 節日意義:緬懷先人和已故親朋,傳達思念之情 設定地點: 設立機構: 設定時間:農曆 英文名:Tomb-sweeping Day或者Pure Brightness(清明節) 别稱:三月節、寒食節、踏青節(清明節)

清明節

清明要上墳,同時有踏青的習俗,把新土往墳上揚,添墳。以前清明也叫寒食節,曾長達百日,曹操改為一天,唐改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滅,出寒食後,從宮中傳出新火。

解釋:清明要上墳,同時有踏青的習俗,把新土往墳上揚,添墳。以前清明也叫寒食節,曾長達百日,曹操改為一天,唐改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滅,出寒食後,從宮中傳出新火。清明還要插柳枝,戴柳條帽,放風筝,蕩秋千。

中元節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後定為地宮聖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是中國三大冥節中最重要的一個,設有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内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佛教這一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内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連救母的故事。

道家說法

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盂蘭節的起源是博愛的表現。

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

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

七月十五日便稱“中元”

用以赦免亡魂的罪

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隻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在法事中,他們不單隻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侪。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錢,主要是用作購買祭品之用。

佛教典故

關于“盂蘭節”的起源,有着以下一個典故,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收了十位徒兒,其中一位名叫目連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連很挂念死去的母親,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原來他們已變成餓鬼,吃的、飲的都沒有,境況堪憐。

目連看了後覺得很心痛,于是就運用法力,将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惜飯菜一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目連看到這種情境後非常心痛,就将這個情況告訴釋迦牟尼,佛祖教訓他說,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後就堕入餓鬼道中,萬劫不複,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夠化解的,必須集合衆人的力量,于是「目連」就聯同一衆高僧,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以超渡一衆的亡魂。

後來,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後世,逐漸形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至于遺害人間,久而久之,就有了盂蘭節這一節日

農曆七月,中國習俗上稱它為鬼月,謂此月鬼門關大門常開不閉,衆鬼可以出遊人間。普是普遍的意思,度是廣度堕落三惡道的衆生早日離開,超登三善道,甚至超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享受大樂。所謂三惡道是指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的衆生早日超脫。三善道是指天道、人道、阿修羅道。

在台灣每逢農曆七月十五日,不管佛教還是道教,到了這一天,都會舉行「普度」,筆者希望大家能夠以慈悲心來同情一切生靈的生命,不要亂殺害,可以用香花、水果、素菜等來供奉祭祀普度,這才不會辜負釋迦佛祖的慈悲心及目連的大孝心。否則,明明是普遍的救度生靈早日超生的善舉,變成了普殺的日子,那不是很可悲之事。阿彌陀佛!

詳細介紹

清明

清明(陽曆四月四日至六日間,多為四月五日)是上墳的日子,也是24個節氣中第5個節氣,同時有踏青的習俗,把新土往墳上揚,添墳。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溫上升,中國南部霧氣少,北部風沙消失,空氣通透性好),因此得名。”外文名有Pure Brightness和Tomb-sweeping Day。

以前清明也叫寒食節,曾長達百日,曹操改為一天,唐改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滅,出寒食後,從宮中傳出新火。這個節日,也是紀念春秋的介子推的。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骊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隻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一位記得介子推的大臣對晉文公說:“一龍升天,還得九蛇相助。”晉文公才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隻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隻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着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禦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着個柳樹樹洞,洞裡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

晉文公将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别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谕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隻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着它歎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隻見那棵老柳樹死樹複活,綠枝千條,随風飄舞。晉文公望着複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複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帶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着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隻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隻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清明還要插柳枝,戴柳條帽,放風筝,蕩秋千。

中元

佛教這一天為盂蘭盆會的日子,内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蓮救母的故事。盂蘭盆是印度梵語。“倒懸”的意思,本來這個節日與中國的中元沒有關系,但剛好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這一天,于是“盂蘭盆會”的故事與中元相融合,并加入許多中國化的元素,比如與儒家的孝道思想結合,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中元鬼節。中國的鬼文化源遠流長,在原始社會,人類崇尚萬物有靈思想,《禮記·祭法》載:“大凡生于天地之間者皆曰命。萬物死曰折,人死曰鬼。”到後來,鬼的概念越來越清晰地從萬物有靈論中分化出來,形成獨特的文化,構成了龐大的鬼魂體系,如地獄、冥君、十殿閻王和判官、黑白無常、牛頭馬面、孟婆等冥吏,并集中反映在民間的習俗、節日和鬼故事裡。

寒衣

一年的農曆十月初一,謂“十月朝”,又叫“祭祖節”。是送寒衣節。也稱冥陰節,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的人,稱為送寒衣。和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一并稱之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為免先人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一天,人們是要焚燒五色紙,為先人送去禦寒的衣物,并連帶着給孤魂野鬼送去溫暖。十月一、燒寒衣,寄托着後人對故人的懷念,也承載着生者對逝者的悲憫。同時,這一天又标志着嚴冬的到來,因此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