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纥人

回纥人

古代居住在貝加爾湖的遊牧民族
回纥人,少數民族,漢代和三國時的丁零和呼揭是回纥人的祖先,後來到南北朝後期到隋代,回纥人又演變為回鹘,繼而分裂成西洲回鹘,蔥嶺回鹘,河西回鹘等部,到元末到明代,回鹘人逐漸分化和演變成現代的維吾爾族人。
    中文名:回纥人 外文名: 别名: 性質:少數民族 祖先:丁零和呼揭 演變:維吾爾族人

維吾爾族的來曆

維吾爾族有着悠久的曆史。維吾爾族是一個多源民族,最主要的來源有兩支:一支是來自蒙古草原的回纥人,另一支是南疆綠洲上的土著居民。

這兩部分人于公元840年大規模彙合,至16世紀初完全融合成為現代維吾爾民族。“維吾爾”是維吾爾族自稱“Uyghur”的音譯,具有“聯合”、“同盟”(拉施特《史集》第1卷)和“凝結”的意思。“維吾爾”一名最早見于漢籍是在公元4世紀的《魏書•高車傳》裡,被譯寫為“韋纥”,指的是高車部落聯合體中的一個部落。

公元7世紀開始稱“回纥”(《新唐書》卷217);788年又改譯為“回鹘”(《資治通鑒》卷233),這個稱呼一直延續至宋及五代。元明時期一般譯為“畏兀兒”。1934年,中華民國新疆省政府正式規定“維吾爾”為漢譯民族名稱,此後這一譯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生活與習俗

“回纥”是團結、聯合、協助的意思。唐貞元四年(788年),自請改漢字譯音為“回鹘”。鹘是一種兇猛的鳥,“回鹘”含有“回旋輕捷如鹘”的意思。回纥長期過着遊牧生活,“居無恒所,随水草流移,善騎射”。

回纥人使用突厥語、突厥文,已發現的三通回纥可汗碑,碑銘就有突厥文。

在文化上,回纥人深受突厥的影響,風俗與突厥相近。8世紀中期,在中原文化的影響下,回纥有了農業、商業,開始建築城市和宮室,考古工作者發現回纥人使用的鐵犁铧,出現了犁壁,可見農業已發展至相當水平。在漠北有若幹城郭是屬于回纥汗國時期建造的,例如色楞格河畔的富貴城,鄂爾渾河畔的哈剌巴剌合孫。

後者是回纥汗國的都城,城址占地25平方公裡,廢墟上還殘存着城堡土牆及堡中的浴池殘迹。城堡的牆垣現在殘存的還高達10米。碉樓高達12米,城堡中心聳立着望樓,高達14米。發掘出來的宮廷建築物,屬唐朝中原地區的風格。回纥貴族既習慣于城市生活,這就為後來在西域定居打下了基礎

《九姓回纥可汗碑》碑文用古回纥文、漢文、突厥文三種文字,證明回纥人民已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回纥采用了開元曆,直到西遷後仍繼續使用。

文字

回鹘文也稱回纥文,回纥人(維吾爾族的祖先)使用的拼音文字。自唐代至明代(8~15世紀)主要"流行于今吐魯番盆地和中亞楚河流域,這種文字的文獻,近代發現于哈密、吐魯番和甘肅地區。

11世紀的《突厥語詞典》、13世紀的《蒙鞑備錄》都曾記述過這種文字。根據《九姓回鹘可汗碑》等文物推斷,回鹘文是在粟特文字母的基礎上形成的。

10世紀後,今新疆南部回鹘人雖已改用阿拉伯字母,但回鹘文并未完全停止使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抄的《金光明經》回鹘文譯本,證明這種文字一直到17世紀仍在使用。字母數目各個時期不盡相同,最少為18個,最多達23個。23個字母中有5個字母表示8個元音,18個字母表示22個輔音。

在早期文獻中有的字母表示兩個以上的語音,在後期文獻中才在相應字母左方或右方加一個點或兩個點予以區别。字母分詞首、詞中、詞末等形式,有句讀符号,在摩尼教文獻中還在句讀符号上加紅色圓圈。段落用對稱方形的四個點隔開,有印刷體和書寫體,書寫體又分楷書、草書兩種,楷書用于經典,草書用于一般文書。行款起初由右往左橫寫,後改為從左往右豎寫。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