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體育學院

上海體育學院

普通高等學校
上海體育學院(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是新中國成立後創建最早的體育高等學府,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試點建設單位,是中國政府獎學金資格學校和教育部指定的自主招收中國政府獎學金留學生試點院校,是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産業分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分會和中國老年學與老年醫學學會運動健康科學分會挂靠單位,是“國家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國家中長跑青少年隊落戶學校,擁有國内唯一的體育國家大學科技園。創建于1952年,是新中國成立最早的體育高等學校之一,2001年由國家體育總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2017年入選國家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和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序列。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着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足特色型應用研究型高校辦學定位,秉持“身心一統,兼蓄競攀”的校訓,以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為己任,承載“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弘揚體育文化”的光榮使命,踐行“為了師生終身發展”的根本理念和“身心一統、德技相長、文理兼修、服務社會”的辦學思想。着力建設競技體育人才與應用研究型體育人才培養基地、專業化教師培養基地和體育國際合作辦學示範基地。努力把學校建成紮根中國大地的世界一流體育大學,成為支撐中國體育發展和高等教育特色發展的人才庫、思想庫、智慧腦。[1]
    簡稱:上體、上海體院 主管部門:國家體育總局 碩士點:一級學科4個、專業學位5個 博士點:一級學科1個、含二級學科7個 國家重點學科:6個 校訓:身心一統、兼蓄競攀 知名校友:孫海平、施之皓、鄒市明、丁甯、何超、孫全洪 中文名稱:上海體育學院 類别:公立大學 學校類型:體育 屬性:省部共建高校“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 現任院長:陳佩傑 主要院系:體育教育訓練學院、武術學院、中國乒乓球學院、運動科學學院 所屬地區:中國上海 全國綜合排名:391名(2019軟科中國大學排名) 世界一流學科:體育學

曆史沿革

20世紀50年代

上海體育學院是新中國成立後創建最早的體育高等學府,創建于1952年11月,原名華東體育學院,由原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和南京金陵女子大學等院校的體育系科合并而成。院址最初設在萬航渡路1575号(原聖約翰大學内)。創始人、首任院長吳蘊瑞。學院原直屬國家體育總局。n

1956年2月,華東體育學院正式更名為上海體育學院。校名由書法家舒同題寫。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體委主任賀龍元帥親自莅臨上海,選定清源環路650号為新校址。

20世紀70年代n1972年5月,上海體育學院和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學院、上海教育學院、上海半工半讀師範學院合并成立上海師範大學,撤編為上海師範大學體育系。1978年,原上海體育學院恢複建制。n中央大學族譜—上海體育學院

20世紀80年代n1981年,學校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成為國内體育高等院校中最早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學校。n

1986年,學校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成為國内體育高等院校中最早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校。

21世紀之後n2001年6月,國務院決定上海體育學院劃轉地方,由國家體育總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n

2003年,學校成為體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同年,經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批準,上海體育學院設立體育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n

2010年,上海體育學院中國乒乓球學院成立,屬國際乒聯最高學院級附屬培訓基地、是世界唯一的專門以乒乓球為專業的高等教育機構。n

2017年9月,上海體育學院入圍首批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n

2018年3月,上海體育學院成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試點單位。6月,學校獲批上海高等學校一流本科建設引領計劃首批入選項目。9月,全國首個電子競技解說專業在上海體育學院開課。n

2019年8月,中國體操學院共建簽約暨揭牌儀式在上海體育學院舉行。中國體操協會和上海體育學院協商一緻,共同組建成立中國體操學院。

學校校訓

身心一統,兼蓄競攀。n

師資力量

截至2013年,學院有教職工696人,專任教師407人,具有碩士以上學位316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77.6%,其中具有博士學位140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34.4%;具有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人員252人,其中教授77人。有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4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體育學科評議組1人,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專家評審組成員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家評審組成員1人;上海市“領軍人才”1人,上海市“東方學者”3人,上海市“海外名師”2人。n

截至2012年,有3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先後從美國、德國、俄羅斯、英國及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地區引進高層次人才十餘人。5人在亞洲體育科學理事會、國際體育計算機科學協會和國際社會神經科學學會等國際學術組織兼職,6人任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常務理事和理事,1人任中國康複醫學會理事,1人任教育部中小學體育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n

院系專業

n截至2018年,學院有12個二級院系,開設本科專業17個。n

體育教育訓練學院:體育教育、運動訓練n

武術學院: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表演(武術演藝方向)n

運動科學學院:運動人體科學、運動康複、應用心理學(運動心理學方向)n

體育新聞傳播與外語學院:新聞學(體育新聞方向)、英語(體育英語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體育解說方向)n

經濟管理學院:體育經濟與管理、公共事業管理(體育産業管理方向)、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市場營銷(體育市場營銷方向)n

體育休閑與藝術學院:休閑體育、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舞蹈編導(體育舞蹈方向)n

國際教育學院n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n

附屬競技體育學校n

繼續教育學院n

中國乒乓球學院:運動訓練(乒乓球方向)n

中國鐵人三項學院n

學科建設n

截至2019年5月,學校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含二級學科博士點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同時擁有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擁有3個上海市重點學科,1個上海市教育高地重點建設項目專業群,1個上海市高水平特色發展項目;1個學科參與上海市IV類高峰學科建設;另有6個國家體育總局重點學科。n學院建成了國内第一個體育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建立了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産業分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分會和中國老年學與老年醫學學會運動健康科學分會。其中中國乒乓球協會培訓中心、全國羽毛球培訓中心和上海重競技運動訓練中心等教學訓練實體,承擔為國家培養高水平競技人才和優秀後備人才、以及各級各類教練員崗位培訓的任務。n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體育學n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民族傳統體育學、體育教育訓練學、體育管理、體育工程學、運動康複學n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體育學、心理學、醫學技術、新聞傳播學n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體育、公共管理、藝術、新聞與傳播、旅遊管理n上海市重點學科: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民族傳統體育學n上海市教育高地重點建設項目:體育教育專業群n上海市高水平特色發展項目:中國武術博物館n上海市教委IV類高峰學科:興奮劑檢測上海研究院n

對外交流

n截至2017年10月,學校作為中國政府獎學金資格學校和全國體育院校中唯一一所教育部指定的自主招收中國政府獎學金留學生的試點院校,學校已與25個國家和地區的70多所高校和機構建立了校際合作關系,現有來自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韓國等60餘個國家在校留學生超過1000名。n學校廣泛拓展合作辦學,提升人才培養的國際化水平,建有1個中美學校體育合作研究中心、1個中歐比較體育合作研究中心,聘請聯合國原秘書長安南的體育特使奧吉等一批享有國際聲譽的海外專家學者擔任榮譽教授或客座教授,與盧森堡大公國合作建立了中國乒乓球學院歐洲分院,已開展與科隆體育大學等國際一流體育大學的深度合作辦學,與澳門理工學院在澳門合作舉辦體育專業碩士學位項目。學校大力深化與國際體育組織合作,目前,中國乒乓球學院已被命名為國際乒聯最高學院級附屬培訓基地,與國際手聯和國際田聯分别共建國際手球學院和國際田聯特訓認證中心。n

研究基地

n截至2017年10月,學校已建成教育部重點(培育)學科1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體育總局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體育總局重點研究基地1個,上海市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上海高校協同創新中心1個以及上海市蔡龍雲大師工作室(上海市高校三個大師工作室之一)。依托國家體育總局“運動技戰術診斷與分析”重點實驗室和上海市“人類運動能力保障與開發”重點實驗室平台,開展對抗性競技運動和遊泳等項目的奧運會科技攻關和服務。經國務院批準,國家體育總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學院作為立項主體的國家興奮劑檢測上海實驗室正在建設中。n教育部重點(培育)學科:民族傳統體育學n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運動健身科技n上海市重點實驗室:人類運動能力開發與保障n國家體育總局重點實驗室:運動技戰術診斷與分析重點實驗室n國家體育總局重點研究基地:體育社會科學n上海市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體育賽事研究中心n上海高校協同創新中心:體育産業發展研究n

科研成果n

學院科研工作堅持為教學、訓練和社會服務的原則,承擔的國家級、省(市)部級課題和奧運攻關服務類課題逐年增加,獲得各類獎項數十項,并開創了中國體育學術論文進SCI零的突破。2008年至2012年,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89項,年均立項科研經費1328萬元,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40項。共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項33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獲授權知識産權53項。在SCI、年SSCI、CSSCI、CSCD收錄期刊發表論文數在全國同體育院校中居于首位。n“提高運動員體能的關鍵技術研究”獲2010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競技體育對抗性項目緻勝關鍵技術系統研究與應用”獲2012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在北京和倫敦奧運會上我國代表團獲得的金牌中至少有10枚以上與學校的科技攻關和科技服務直接相關,獲得北京奧運會科技攻關服務一等獎1項。依托省部共建運動健身科技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率先在全國開設了第一條基于互聯網的“市民體質網”和“上海市民健身熱線”,研究成果“上海市民體質網絡系統的研發和應用”獲2010年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依托上海市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體育賽事運作重點研究基地”和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技示範園”,完成了中國體育産業統計指标體系研究,并被國家統計局采納用于全國體育産業統計。n截止至2017年10月,近5年來,科研經費總量近億元;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哲學社科基金項目70餘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4項;獲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教育部人文社科獎,2項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被SCI、SSCI、A&HCI收錄論文300餘篇,中文論文被CSCD、CSSCI收錄1300餘篇。n

學術資源n

n截至2013年,圖書館老大樓藏有近60萬冊圖書,其中中外體育及相關專業圖書20多萬冊。新大樓有中外文體育及相關專業報刊600餘種,還擁有比較豐富的電子資源(包括電子書、數據庫和多媒體資料,例如讀秀,中國知網,Ebsco,Elsevier等)。n學術期刊n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是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2012年在國内同類期刊評比中排名第二。n

《運動與健康科學》雜志是中國大陸唯一一本被SCI和SSCI數據庫同時收錄的英文版體育學術期刊、全國“百強期刊”。n

校園環境

足球場:分東、西及中央足球場,中央足球場面積7000平方米,東、西足球場面積各約8811.84平方米。中央天然草坪足球場,東、西兩片足球場是國内比較先進的人造草坪,既能滿足教學、訓練使用,也能為足球愛好者提供良好的活動場所。課外免費向本院師生開放,雙休日也用來對外開放。n籃球館:又稱“白宮”,建築面積為5508平方米。該館為二層大型混凝土灌注結構。一樓東側為摔跤、柔道訓練,西側為武術訓練,二樓是籃球的本科教學與訓練。n中國武術博物館:中國武術博物館是科技部、教育部批準的世界第一家以中國武術曆史與文化為題材,全方位展示中國武術悠久的曆史,再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專業博物館。該館的一期和二期工程都已順利完工,中國武術博物館二期工程增設武術器械廳、武術名人廳、武術拳種廳、武術典籍廳四個展廳。n休閑館:該場館擁有設施主要有:舞蹈房、乒乓球館、羽毛球館、攀岩館、武術館、跆拳道館體操房、室内網球館等組成,主要用于體育休閑與藝術學院教學使用。n

校園活動

教育節n旨在加強該院校園文化的建設,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豐富學生第二課堂生活,增進我院師生的相互交流,為今後從事教師職業的學生創造提高教學能力的舞台,讓學生充分展現自我,展現當代大學生的風采。期間将會開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師”評選等活動。n體育節n體育活動也是增強集體榮譽、擴大交流的良好途徑。我們每年都面向全校各院系舉行體育節随着校運動會的開幕,籃普杯、足普杯、趣味體育比賽等活動将相繼展開。n社團文化節n旨在促進學風建設,加強我院精神文明建設,豐富校園文化生活,規範社團建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現自我的平台,培養大學生健康向上的興趣愛好,在此期間将開展社團文化節形象大使比賽、各社團風采展示、明星社團評比等活動。n讀書節n旨在營造“文武兼蓄”的校園人文氛圍,推進校風、學風建設,并幫助同學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提高自身修養。n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李崟

院長

陳佩傑

黨委副書記副院長

陳曉峰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詹萌

黨委副書記

潘勤

副院長

平傑

副院長

施之皓

副院長

毛麗娟

副院長

王興放

知名校友

學院成立以來,已培養博士研究生近200名、碩士研究生1000餘名、本科生13300餘名、成教生近9800名、專科生2200餘名。其中包括雅典奧運會金牌獲得者劉翔的教練孫海平、雅典奧運會首枚金牌獲得者杜麗的教練王躍舫、國家女排主教練陳忠和、足球教練員馬良行、前中國女子乒乓球隊主教練、國際乒聯新一屆副主席、中國乒乓球學院院長施之皓等一批傑出校友。

所獲榮譽

2020年9月17日,被教育部認定為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傳承項目:武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