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太和縣

安徽太和縣

隸屬于安徽省阜陽市
太和位于安徽西北部、黃淮海平原腹地,國土面積1820平方公裡,耕地面積172萬畝,人口175.4萬,現轄31個鄉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自秦朝建縣,太和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2014年,全縣上下緊緊圍繞“大開放、大投入、大民生、大發展,全市領先、全省進位”的工作思路,堅持穩中求快工作總基調,攻堅克難,争先進位,全縣經濟社會呈現出強勁發展态勢,全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70億元,同比增長11%;固定資産投資105億元,同比增長39.3%;财政收入17億元,同比增長37%,多項指标增速在全市保持領先,在全省三類縣的位次大幅前移,成為近年來太和發展最快最好的一個時期。總的來說,太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以下明顯優勢。太和縣土地肥沃,糧食作物以小麥、大豆、玉米、高粱、紅芋等為主,經濟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煙葉、薄荷、中藥材等見長,尤其是薄荷,素有“亞洲薄荷在中國,中國薄荷在太和”的美譽。
    中文名:安徽太和縣 外文名:Taihe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 行政區類别: 所屬地區:中國,安徽省 地理位置:安徽省西北部,地處黃淮平原腹地,位于阜陽、亳州兩市之間 面積:1820平方公裡 下轄地區:31個鄉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 政府駐地:城關鎮 電話區号: 郵政區碼: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文廟 機場:阜陽西關機場 火車站:阜陽火車站 車牌代碼:皖K 地區生産總值:170億元(2014年) 别稱:細陽縣、陳留縣、颍陽縣、“椿櫻之鄉”、“書畫之鄉” 建立時間:春秋時代前 人口:175.4萬(2014年) 主要街道:健康路、人民路、文明路 地域名人:王鐵漢、蘇磊 地方特産:薄荷、桔梗等。 知名産業:醫藥商業與新興的醫藥工業相互促進,形成了發展勢頭強勁的醫藥經濟 知名企業:華源醫藥 電話區碼:0558 郵編區碼:236000 行政類别:縣 地方方言:北方方言 著名學校:安徽省太和縣第二中學 政府官方網站:http://www.taihe.gov.cn/ 現任領導:楊波

介紹

太和縣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處黃淮平原腹地,位于阜陽、亳州兩市之間,面積1822平方公裡,人口162.7萬太和曆史悠久。屬古《禹貢》豫之域。春秋時為鹿上,戰國時為新郪。自秦始為縣,其後縣治幾移,縣名幾易,先後為新陽、細陽、颍陽、萬壽、泰和等。

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縣治移至今地,改“泰”為“太”,取《易·乾·象辭》“保合太和,利乃貞”之義。這裡人傑地靈,賢才輩出,東漢清沼使範滂,聲播海内,名列八顧,清乾隆年間白蓮教首劉之協,道光年間兩廣總督徐廣缙等人,如群星璀璨,名留青史。名勝古迹,遍布境内,倪邱孤堆,七處故城遺址,元代建造的文廟建築群,都記載着太和古老的文明。

"滄桑何處問真情,一日重新訂萬年"。在這片充滿生機和希望的大地上,勤勞、智慧的太和人民正在以嶄新的精神風貌,憑着對家鄉最真摯的感情,在新的世紀裡,抒寫太和更加絢麗的畫卷。

旅遊景點

沙颍河國家濕地公園——發揮着行洪、灌溉、航運、淨化水質、調節氣候、維護區域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

太和文廟——具有南北風格相結合的特征

萬壽山——是古代官員的墳墓,被挖掘時裡面有大量奇珍異寶

櫻桃園——位于鏡湖西路

曆史沿革

一、清代以前

太和古為豫州之域。春秋屬宋,為鹿上。宋襄公十三年(前639),宋與齊、楚為鹿上之盟。戰國屬魏,蘇秦說魏襄王曰“南有新郪”,即指本地。後歸楚,楚考烈王十年(前253),由陳遷都巨陽。

秦統一後,置新陽縣,屬颍川郡。

漢置細陽、樂昌、新郪。宋,并屬汝南郡。高祖二年(前205),益封汝陰侯夏侯嬰細陽千戶。高後二年(前186),封趙王張敖之子壽為樂昌侯。宣帝地節四年(前66),封外戚王武為樂昌侯。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封岑彭子岑遵為細陽侯。建武十七年(41),以軍功封郭亮為新郪侯。漢章帝建初四年(79),徙封殷後宋公于新郪。

三國時屬魏,廢宋公國為宋縣,景初二年(238),隸屬谯郡。

晉廢細陽。武帝泰始二年(266),将宋縣改屬汝陰郡。宋、齊屬西汝陰郡。北魏太和年間(477—499),廢宋縣。梁置陳留縣。

隋(581—618)改陳留為颍陽縣。

唐貞觀元年(627)廢颍陽,并入汝陰(今阜陽),境内置百尺鎮(今原牆)。

宋開寶六年(973)于百尺鎮置萬壽縣,屬颍州。宣和元年(1119),更名泰和縣,移縣治于沙河北岸(今舊縣鎮)。紹興(1131—1162)末陷于金。金亡,複歸宋。

元至元二年(1265),省泰和入颍州。大德八年(1304),複置縣,縣治遷于今地,屬颍州,後屬汝甯府。

明洪武三年(1370),改“泰”為“太”,屬鳳陽府颍州。

清雍正二年(1724),改屬亳州。十三年,複改屬颍州府。

二、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1912年)廢颍州府,屬安徽省。民國3年,屬淮泗道,後改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

1947年1月,縣境北部屬鹿亳太縣,東北部屬阜北縣。5月,恢複太和縣。1948年全境解放。

三、新中國成立之後

1949年屬皖北行署阜陽專區。1951年屬安徽省阜陽專區。1958年12月與界首合并為首太縣。1959年4月,撤銷首太縣,恢複太和縣,屬安徽省阜陽專區。1996年,阜陽撤地建市,屬阜陽市。

社會事業

擁有國家級書協、美協會員44人,省級書協、美協會員105人。擁有兩所省級示範高中、一所國家級職業高中,本科達線率連續18年居全市第一。縣中醫院是全國首家縣級三級甲等中醫院,縣人民醫院是全省首家縣級三級綜合醫院。榮獲全國群衆體育先進縣稱号。

經濟發展

2015年以來,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承接了2014年加快發展的良好勢頭。一季度,全縣完成生産總值35.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2.8%,創5年來新高,增速居全市第一。1—4月份,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8.5億元,增長23.3%,增速全市第一;固定資産投資37.9億元,增長51.6%,增速全市第一;财政收入8億元,增長20.7%,總量全市第二,增速全市第一;進出口總額1.2億美元,增長71%,總量、增速全市第一。經濟發展呈現加快向好的良好态勢。

城市建設

按照“科學規劃、拉開框架、完善功能、提高品位”和“改造老城區、建設新城區、連接開發區”的城市建設思路,規劃城區面積60平方公裡,已建成34平方公裡,以太和大道為中心,東西兩翼城區路網循環貫通的“一主兩翼”城市建設新格局基本形成。城市配套工程建設同步推進,交通、供電、供水、供氣、排水、通訊六大網絡逐步成型,交通秩序、市場經營、環境衛生狀況明顯改觀,城市功能逐步完善。

綜合實力

2014年全年實現生産總值165.7億元、增長9.2%;财政收入17.09億元、增長37.3%;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266.3億元、增加值65.7億元,分别增長30.7%、13.5%;固定資産投資102.2億元,增長35.5%;進出口總額3.3億美元,增長3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3.1億元,增長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75元,增長9.4%;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10元,增長12.1%。其中,固定資産投資,财政收入,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增加值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在全省三類縣中位次大幅前移,成為近年來太和經濟社會發展最快最好的一個時期。

民間藝術

泥塑

代表人物李浩華、桑成林、徐志強泥塑技藝較為突出。李浩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自幼酷愛繪畫和泥塑,少兒時期喜歡捏制一些家畜、禽、鳥之類,尤以捏制泥蛙擅長。人稱“蛤蟆李”,投奔天津“泥人張”工作室學藝五年,創作了大量的人物、彩塑藝術作品,時常應邀國内外技藝展演。1998年,其雕塑《八仙》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節民間工藝展二等獎。2008年,李浩華作品《鐵拐李》參加安徽省民間工藝精品展獲銀獎。2009年8月,去澳門世界文化遺産盧家大屋展演,澳門特區政府頒發了感謝狀。徐志強,是中學美術教師,曆時三年時間,于2008年塑出了“千蛙迎奧運”的作品,在合肥展出後,得到多家報業媒體的報道。

剪紙

太和剪紙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随着民俗的發展,在民間婚慶嫁喜時,剪紙在民間廣為流傳。老一輩剪紙藝術家王家和,生于1917年,自幼酷愛剪紙,其作品在國内外享有盛譽。曾任中國剪紙學會理事,安徽省文史館員,作品《清明上河圖》代表阜陽參加安徽省首屆民間工藝品博覽會榮獲金獎,并赴京參展,獲“第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其作品《剪紙服裝》獲杭州首屆國際剪紙藝術節創新獎,《愛我中華》《富貴錦屏》等多次在全國獲獎。進入21世紀以後,太和剪紙得到長足發展,湧現了一批以韓萍、任懷儉等新一代剪紙藝術家,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

細陽刺繡

細陽刺繡源于宮廷,發展于民間,有着廣泛的群衆基礎,由于地處中原,吸收東西南北文化于一體,因此,細陽刺繡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既有粵繡的富麗堂皇,蜀繡的細膩,京繡的端莊,蘇繡的秀麗與妩媚,又有汴繡的粗犷與古樸。繡品精細規整,色彩濃豔,花紋蒼勁,形象優美,質地堅牢。

細陽刺繡技藝繁瑣而細緻,是皖北獨有的工藝制作,工藝水平的高低對于研究當時社會的自然經濟和生産力發展的水平有着重要的曆史參考價值。細陽刺繡文化内涵豐富,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圖案多用一些隐喻的象征性的圖形,以花卉、蟲鳥、動植物等表達人們期盼吉祥、趨吉避兇的美好願望。以福祿壽為題材的繡品多用于老人,寓意祝願老人健康長壽;兒童則以獅子、老虎、五毒等圖案,以取避邪鎮惡,希望小孩子健康成長的寓意;新婚夫妻則用鴛鴦戲水、蓮生貴子、鯉魚鬧蓮的圖案,寓意家庭和美,多子多福,最具有皖北的特色文化。

細陽刺繡技藝針法獨特,集南北所長,至今保留原始的手工制作,具有濃郁的鄉土特色。傳承人苑玉玲作品雲肩、貓頭鞋、虎頭帽等參加澳門、新加坡民間手工藝展覽獲獎,并被海外愛好者收藏,“虎頭帽”繡品被北京市服裝收藏家王金華先生收藏。2010年,細陽刺繡被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特色經濟

2014年,太和縣四大主導産業(生物醫藥、發藝文化、有色金屬、工業濾布)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142億元,比上年增長36%以上,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的53.2%。其中生物醫藥健康産業成為阜陽市唯一入選省政府重點扶持的十大高成長性産業。

醫藥産業

位于安徽省西北邊陲的太和縣,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就湧現出一批跑單幫的藥販子,并成為全國最早出現的藥商。随着改革開放的推進,十多萬太和人陸續走進醫藥購銷領域,建立起龐大而細密的市場網絡。如今,太和醫藥商業已有“買全國、賣全國”之美譽,其中龍頭企業華源醫藥的銷售行情被譽為全國醫藥商業的“晴雨表”,太和也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最大醫藥購銷集散中心。經多年發展,太和縣醫藥産業實現了依商興工、工商并舉的重要轉型,形成醫藥生産、研發和醫藥物流協同發展的逐步健全的醫藥産業體系。目前,全縣醫藥生産企業有62家,2014年37家規模以上醫藥工業實現産值50.8億元,同比增長45.6%,占全縣規上工業總産值的19.1%。

鑒于中央正在實施“千億産業”發展規劃,太和縣委、縣政府将醫藥産業發展目标“雙500億”調整為“千億産業”,堅持以打造“千億産業”為目标。加快形成以醫商貿藥物流為龍頭,以生物制藥、化學制藥、現代中藥為主體,以制藥設備、保健品、醫藥包材、醫療器械、中藥材種植為補充,以科技研發、職業教育、會展信息、金融服務等綜合配套為支撐的醫藥産業體系,不斷增強醫藥産業集聚和産業鍊協同競争整體實力。力争在2020年左右,太和縣醫藥工業總産值年均增長40%左右。着力把太和打造成“華東藥都”形成國内重要、全省唯一的生物醫藥研發、生産、銷售基地。

發制品産業

從走街串巷收購頭發辮子的貨郎;到80年代興起的雙浮、港集、宋集原發交易市場;到目前以城關、馬集、五星、倪邱、郭廟等6個鄉鎮為中心,原料發收購戶達5萬多戶,足迹踏遍國内外,年收購原料發3600餘噸。自2013年底,太和縣發制品基地被商務部認定為第三批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範基地。現有發制品企業138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4家,從業人員近10萬人,人發年加工能力3600餘噸,經銷總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

2014年實現發制品業總産值45億元、銷售收入35億元、利稅總額2億元;進出口總額2.02億美元,其中出口1.95億美元,占全縣出口總額的66%,産品遠銷歐、美、非等國家和地區,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産業和出口創彙型産業,成為全國最大的發制品集散地和出口基地之一。

工業濾布産業

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初的工業濾布産業,經過曆史的沉澱,也已成為太和縣主導産業之一,全縣塑化篩網産業産值50億元左右,加工企業223家,2014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産值28.6億元。今年将出台扶持産業發展的差異化政策,計劃用3年時間,工業濾布産業工業總産值達到100億元以上,把太和縣打造成為全國有核心競争力的工業濾布特色産業基地。

有色金屬産業

有色金屬回收加工生産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國家對此有一個較為嚴格的管理政策。太和縣肖口園區是全省僅有的能夠從事再生鉛生産的兩園之一,太和縣将抓住國家再生鉛行業準入政策調整的機遇,通過三年的努力,力争把肖口園區打造成全國最大的廢舊電瓶回收基地。

餐飲

烙馍

太和人愛吃烙馍。烙馍用未發酵的面(白面)擀成圓形,直徑約20—30厘米,厚薄如紙,放在鏊子上烙成,兩面皆有鼓起的大小氣泡。如果是純麥面所做,圓圓的,白白的,糊花點點,非常美觀,也很好吃,咬在嘴裡松蓬蓬、幹生生,又有彈性又柔軟。如果有雞蛋、香油,攤在烙馍裡,再放鏊子上烙,就更好吃。烙馍擱得時間長,發幹變硬了,就用水濕濕,做菜時放在菜鍋邊上蒸一下,吃起來又軟和又有菜香味。用烙馍卷上各種菜肴,也有用兩張單餅拼合在一起,中間夾些青菜或雞蛋烙熟後叫“菜合子”,吃來味道更佳。

鍋貼

多以高粱面、玉米面、山芋幹面、豆雜面做成面團,略略拍按,成約1厘米厚、碗口大小(或約龜背大小),放在鍋内或鍪子上。有時也用少許麥面包進雜面做成,便于下咽。随着雜糧在主食中的日益減少,農村中也漸漸絕迹。

地鍋餅子

如巴掌大小,燒菜時,鍋中略多放些水,将面餅貼在鍋内壁上沿一圈,蓋上鍋蓋焖菜,菜好時,餅也就蒸熟了。表面松軟,背面貼鍋的一面結成一層黃殼,脆香可口。

麻糊

太和人最喜愛的早餐食品,用浸泡過的大米、黃豆,按一定的比例,經過石磨磨成漿,加入适量的水,用文火熬制而成。盛在碗裡,上面撒上厚厚一層配有茴香、丁香等多種大料煮熟的黃豆和香芝麻鹽,醇香可口,回味無窮。

糊辣湯

太和常見早餐食品之一,由粉絲、豆腐皮、花生米、海帶絲、木耳、生、面筋等,待熬至八成熟後勾入适量精粉,注意攪拌,然後兌入配好的調料及花椒粉、胡椒粉、精鹽、醬油等,食用時也可加入豆腐腦。

燒餅

太和燒餅聞名全國,品種多樣,有油炸燒餅、油酥燒餅等。主要原料為面粉,輔料為蔥、油、鹽、芝麻等。以發酵面團揉入油酥擀制成餅後撒上芝麻,成形後放入烤爐烤制而成(所用的烤爐為開口朝上大型泥燒燒餅爐子),其中還可包入鹹或甜的餡料。太和燒餅中以原牆燒餅為佳,所以又有“無爐不太和,太和數原牆”之說。

馓子

馓子是面食的一種。把面拉成細細的面條,纏成一束,拉成細絲放在油裡炸,即成馓子。馓子可幹食,也可與其它食物一起做菜做湯,還可放糖沖開水成馓子茶,是當地人平時或節日必備食品。

麻葉

把添加芝麻、酥油和鹽的面皮切成形,放在油鍋裡炸成焦黃,稱“焦葉子”又叫“(芝)麻葉子”,也是當地的傳統食品,酥脆可口。

專業市場

太和是安徽經濟最活躍的地方,特别是民營經濟方面,為全省、全市經濟發展都做出了突出貢獻。太和二十萬“農商大軍”造就了生物醫藥、發制品、有色金屬再生、木材、篩網、繩網、中藥材、糧食、棉花等十大專業市場。近年來,太和按照“做活商圈、做大市場、做強物流”和“城内大商場、城外大市場”的發展思路,加快推進商貿物流提升行動,着力提升現代服務業水平。

名優特産

太和是古黃河沖積平原,境内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9℃,降水量800多毫米,無霜期220天,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名優土特産品種繁多,香椿、櫻桃、桔梗、薄荷、黃牛肉等聞名遐迩。

文物保護

至2010年,太和縣共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廟大成殿古建築類,位于縣城黉學街,大殿占地面積356平方米,附屬建築占地面積4624平方米,合計占地面積4620平方米,始建于元代大德年間,距今已有700餘年的曆史,磚木結構(民國十四年縣志有述)。

清真北寺古建築類,位于縣城人民北路西側,始建于明洪武十年,彙集南北寺院的建築特點,頗具特色。建築面積3074平方米,該寺已有600年的曆史,據史載,朱元璋推翻元朝後,為答謝回族人民的大力幫助,于洪武二年下旨在安徽境内建二十坊清真寺,太和清真寺便屬其中一坊。(前志有述)1998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徐氏宗祠古建築類,位于縣城西大街,西臨太和第一小學。始建于清道光年間,是徐廣缙的祖父徐錫智建造,建有祠門、腰樓、大殿、前後東西配房,占地1600平方米。拱形大門兩旁立有漢白玉石鼓。進裡三間腰樓,為兩層木架結構。腰樓檩下、檐下木工制作精細,镂空雕刻,腰樓後有東西廂房各4間。整個建築具有典型的淮北建築風格,硬山頂框架式建築,木雕粗犷流暢,雕刻有蓮花、曲方,卷首等紋飾,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大殿1945年被日本炸彈炸毀,現存有腰樓和東西配殿,2004年10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倪邱孤堆遺址古遺址類,位于倪邱鎮集上,系新石器時代遺址。安徽省人民政府(1992)49号文件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灰角寺遺址古遺址類,位于苗老集鎮北,系新石器時代中晚遺址。安徽省人民政府(1998)16号文件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經鋤樓古建築類,位于縣城北30千米倪邱鎮集上倪寬公園内。阜陽市人民政府(2012)98号文件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系清代建築,明嘉靖間為紀念禦史大夫倪寬(?—公元前103年)而建,整體為方形兩層小樓,取名經鋤樓以紀念倪寬,牆壁上所題“經鋤樓”三字是清代書法家梁獻手筆。清乾隆年間重修,現存為清代建築。解放前,樓臨茨水,掩映清絕,為縣八景之一,名曰“鋤樓映月”。于2007—2009年整體修繕。

胡氏古墓葬群古墓葬類,阜陽市人民政府【2012】98号文件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系明清時期墓葬。位于三塔鎮胡墳村胡墳自然村,主墓為圓形明代古墓葬,主墓高約3米,周長125米。胡氏古墓葬群始建于明洪武年間,占地133畝,并廣植松柏。祖茔先後安葬有盧氏太君、處士胡太公、縣丞胡琏、胡慎言,京城兵馬司胡擁基、主薄胡會基、縣丞胡一掄、胡彜松,禦史胡巨振、歲進士胡巨起等阜陽胡儀支系名人。祖茔近百年來多次遭到人為破壞,特别是“文革”期間破壞極為嚴重,墓葬群基本被毀。加之墓室多次被盜,到了20世紀80年代,祖茔墓葬群僅存盧氏太君墓及墓碑,歲進士胡巨起墓碑(清嘉慶10年立碑,即1805年),兵馬司胡擁基墓葬遺址,其餘墓葬大都被毀。胡氏族人2011-2012年清明節期間複重修了盧氏太君墓及其他墓葬。1955年第一、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胡氏祖茔拍攝有照片,上報省文物局。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太和縣人民政府【2011】43号文件公布臧莊遺址等20處文物點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臧莊遺址古遺址類,系西周、東周、漢代時期遺址,占地面積61956平方米。

殿頂子遺址古遺址類,系戰國、漢代時期遺址,占地面積178942平方米。

細陽古城遺址古遺址類,系漢代時期遺址,占地面積421350平方米。

黃門孤堆漢墓古墓葬類,系漢代時期墓葬,占地面積1236平方米。

唐孤堆古墓葬類,系漢代時期墓葬,占地面積2785平方米。

原牆西街石雕石窟及石刻類,系清代時期石雕,占地面積0.5平方米。

金佛寺古建築類,系清代建築,占地面積65平方米。

老陳關廟古建築類,系清代建築,占地面積80平方米。

宮寨古井古建築類,系明、清時期建築,占地面積2.0平方米。

舊縣清真寺古建築類,系清代、民國時期建築,占地面積962平方米。

舊縣清真居委會古井古建築類,系清代、民國時期建築,占地面積1.0平方米。

趙寺西古井古建築類,系清代建築,占地面積1.6平方米。

玄武人祖廟古建築類,系清代建築,占地面積300平方米。

黑虎廟古建築類,系清代建築,占地面積300平方米。

劉祠堂古建築類,系清代建築,占地面積150平方米。

“四·九”起義烈士陵園近現代類文物點,系近代建築,陵園規劃面積3000多平方米,建築實際占地面積1199平方米。該陵園位于縣城東南8千米的趙集鄉草寺集西。

革命烈士紀念碑現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築類,占地面積970平方米。位于縣城鏡湖西路10号。1990年,由縣委黨史辦牽頭統籌,社會各界捐資近30萬元,于1992年4月19日奠基開工,1993年7月19日落成。碑身高21.4米,碑座高2米,正面碑文“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由原安徽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光宇題。2004年,被安徽省委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歐陽泰烈士墓近現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築類,系近代文物,占地面積9平方米。

曆史名人

漢代張酺、張濟、張喜、範滂、東吳呂範父子、五代後梁楊師厚、明代王質、清代徐廣缙、劉之協等曆史名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