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其前身為德國醫師寶隆博士于1907年創建的上海德文醫學堂。1927年改名為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1951年由上海遷至武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并,定名為中南同濟醫學院。1955年更名為武漢醫學院,1985年改名為同濟醫科大學。2000年5月,根據國家教育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按照教育部文件精神,與華中理工大學、武漢械市建設學院、科技部幹部管理學院合并,組建成華中科技大學。2000年6月16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成立并挂牌。
    中文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外文名: 别名: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同濟德文醫學堂、同濟醫工大學、同濟醫科大學 校訓:團結、嚴謹、求實、奮進 創建時間:1907年 類别:公立大學 所屬地區:中國,武漢 主要院系:有7個學院,14個系(部),11個專業和10多個專業方向。建有5個國家級和10個省級重點學科,2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1個衛生部臨床藥理基地,23個研究所,13個研究中心,19個獨立研究室。

學校簡介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是一所具有110餘年辦學曆史的醫學名校,是我國現代醫學教育的發源地之一,是國家教育部、國家衛計委首批共建的10所部屬高校醫學院之一,是全國首批試點八年制醫學教育院校,是全國首批卓越醫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院校,是中德醫學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是全國首批同時擁有國家級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三大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的兩所院校之一。

1893年,德國海軍艦醫埃裡希寶隆到了上海,建立了“德醫公會”,1900年寶隆創辦“同濟醫院”,醫師大多來自“德醫公會”,但醫療力量不足,寶隆決定設立一所德文醫學堂,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醫學堂舉行了第一次開學典禮(2007年,同濟醫學院舉行百年校慶儀式)。

1908年,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同濟”寓意德國人與中國人同舟共濟,從德文“Deutsch”諧音而來)。1912年,同濟德文醫學堂增設工科,改名“同濟醫工學堂”。1917年4月23日起,直屬教育部領導,12月,更名為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即現在的同濟大學。

1924年5月20日,改名為同濟醫工大學,含醫學院和工學院,1937年先後增設了文理法等學院,成為一所綜合大學。

1950年2月,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及其附屬同濟醫院内遷武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并,命名為“中南同濟醫學院”。1955年6月,漢口協和醫院劃歸中南同濟醫學院作為附屬醫院,1955年8月,更名為武漢醫學院。

1985年7月,武漢醫學院改名為同濟醫科大學。

2000年5月26日,同濟醫科大學與華中理工大學、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合并,共同組建華中科技大學,直屬教育部。實行4部一省共建的辦學體制。

2007年5月20日,舉行100年校慶。

師資力量

建院近百年來,同濟醫學院形成并始終堅持“團結、嚴謹、求實、奮進”的優良院風,始終弘揚“同舟共濟,開拓創新”的同濟精神。同濟醫學院現有7個學院,14個系(部),11個專業和10多個專業方向。建有5個國家級和10個省級重點學科,2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1個衛生部臨床藥理基地,23個研究所,13個研究中心,19個獨立研究室。中國醫學科學院武漢分院、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武漢分院、衛生部德語培訓中心設在學院。

學院現有教職工近萬人,其中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1人,正高職380餘人,副高職1100餘人;博士學位二級學科授權點41個,博士生導師230人,碩士二級學科授權點54個;設有基礎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臨床醫學、生物學、中西醫結合、藥學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在院學生近10000人,其中博士生1100餘人、碩士生2100餘人,本科生5600餘人,外國留學生120餘人。建院以來共培養了近6萬名醫藥衛生人才。

科研成果

1978年以來,有751項成果通過鑒定,860項次成果獲獎。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4項,國家發明獎2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5項,衛生部醫藥衛生科技進步獎89項,教育部科技進步獎34項,國家其它部委科技進步獎11項。尤其是近幾年來,學院全面落實“十五”發展規劃,基礎研究一年上一個台階,一批重要成果令人矚目:連續三年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四年來共獲各類科技獎勵162項次,創造了科研工作的“同濟現象”。

由學院編輯并公開發行的學術期刊有21種,居全國醫學院校首位。編寫出版了300餘種參考書、工具書。學院擔任教育部“十五”國家及規劃教材主編10人;衛生部規劃教材主編45人;教育部21世紀教材主編24人。有19門(次)獲國家優秀教材獎。我院有800餘人(次)擔任國内外學術團體理事(或委員)以上職務。

附屬機構

學院現有協和、同濟、園、襄樊、荊州五所附屬醫院,設病床5400餘張。附屬協和、同濟醫院是全國三級甲等醫院,其醫療科室齊全,技術力量雄厚,儀器設備先進,是規範化的臨床教學基地,是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區的醫療診治中心。梨園醫院突出老年病的特色,成為全省老年病防治研究中心。

教學理念

學院與德國有着長期友好往來關系,是中國對德文化交流的重點院校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先後與德國、美國、日本、加拿大、蘇丹、馬來西亞、香港、台灣、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40餘所大學、研究所、醫院和公司建立了校際合作項目關系。公派出國留學人員1250餘人,短期科研合作、學術交流、參加國際會議1910餘人,授予268餘名外國專家和學者名譽博士、名譽教授、客座教授、名譽顧問等稱号,邀請和接待短期外國訪問學者4100餘人,培養長、短期外國留學生600多名。

學院注重“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學院及附屬協和、同濟醫院分别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和“最佳省級文明單位”;協和醫院進入全國愛嬰醫院行列;同濟醫院成為全國十家文明示範醫院之一,并被評為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單位。

學者名人

求學同濟

梁伯強1916年-1923年著名醫學教育家、病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病理學奠基人之一

金問淇1919年-1920年醫預科國家一級教授,著名婦産科專家

貝時璋1919年-1921年實驗生物學家,細胞生物學家,教育家。我國細胞學、胚胎學的創始人之一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李賦京1920年畢業國家一級教授著名病理學家

谷鏡汧1922年畢業國家一級教授著名病理學家

沈其震1923年入醫學院著名醫學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呂富華1925年-1932年著名藥理學家,醫學教育家

陶桓樂1935年畢業國家一級教授著名呼吸内科專家謝敏晉1932年-1936年著名微生物學家生物制品學家

裘法祖1932年-1936年醫預科,科學院院士

武忠弼1936年起求學,執教于同濟至今著名病理學家世人稱之為同濟活化石

邵丙揚1942年畢業,著名内科學家,首創治療日本血吸蟲病的“酒石酸梯鉀三日療法” 過晉源著名内科學家

錢信忠醫學院肄業原衛生部部長

吳孟超1949年畢業科學院院士

吳旻1950年畢業科學院院士

張應天1954年畢業首屆中國醫師獎獲得者

陸道培1955年畢業工程院院士

侯雲德1955年畢業工程院院士

桂希恩1960年畢業著名傳染病專家貝利•馬丁獎章獲得者

韋加甯1961年畢業知名醫生,白求恩獎章獲得者

周宏灏1962年畢業工程院院士

殷大奎1964年畢業原衛生部副部長

戴宗晴1965年起師從裘法祖,全國勞模,白求恩獎章獲得者

何界生1969年畢業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的總經理

執教同濟

王寶韫1939年-1958年執教同濟國家一級教授著名内科學家

梁之彥1941年起執教同濟國家一級教授著名生理化學家 

童第周1941年-1943年執教同濟實驗生物學家,教育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奠基者之一

榮獨山1946年-1949年執教同濟國家一級教授,著名醫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國放射學奠基人之一

姚永政1947年創建同濟寄生蟲學館國家一級教授著名寄生蟲病專家“姚氏釘螺”發現者

楊述祖1946年起創建同濟病理學館國家一級教授著名病理學家

李寶實1947年-1955年執教同濟國家一級教授著名耳鼻喉專家

于光元1948年起執教同濟國家一級教授

張滌生1949年-1955年執教同濟國家一級教授著名整形外科專家

屠開元1947年-1955年執教同濟國家一級教授著名的醫學教育家,骨科學和創傷外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

蔡宏道1949年起執教同濟著名臨床檢驗學家環境衛生學家醫學教育學家

陳立功執教同濟公衛同濟與華工合并時發文表達同濟人對此的關注

王智平執教同濟哲學系教師倡導醫學生人文教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