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裡發

哈裡發

伊斯蘭教職稱謂

哈裡發 (Khalifah) 是伊斯蘭政治、宗教領袖的稱謂。阿拉伯語音譯,原意為“代治者”、“代理人”或“繼承者”[1]。中國穆斯林俗稱“海裡凡”。穆罕默德去世後,“哈裡發”被用于指稱穆罕默德的繼承人,即穆斯林社群組織的領袖。早期執掌“烏瑪”宗教和政治權力的“四大哈裡發”即屬此範圍。穆罕默德以後4位繼承者艾蔔.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和阿裡,習稱四大正統哈裡發,為政教合一的領袖。1924年被土耳其共和國下令廢除。中國伊斯蘭教對在清真寺習經者及當代經學院學生變用此稱号,俗稱“海裡凡”意為“接班人”。

    中文名:哈裡發 英文名:Khalifah 稱謂:伊斯蘭政治、宗教領袖 稱号:穆罕默德繼任者

詞義

哈裡發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繼續執掌政教大權者的稱謂。原意為代理者、繼承人。《古蘭經》說,安拉創造人祖阿丹及以後的先知、善人均為他在“大地上的代理者”。故哈裡發還有替安拉治世之意。中國有些地區穆斯林把門宦創始人的繼任者也稱為哈裡發。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後,阿布·伯克爾被選為繼承者,稱為Khalifat 。Rasul Allah,即“安拉的使者的繼承者”,簡稱哈裡發。阿布·伯克爾及其繼任者歐麥爾、奧斯曼和阿裡,史稱“四大正統哈裡發”。

發展

安拉在大地上的代理人、代治者。後該詞被用于指稱穆罕默德逝世後繼任伊斯蘭教國家政教合一領袖的人,伊斯蘭教初期執政的四大哈裡發即屬此範圍。其後又為伍麥葉、阿拔斯等王朝的統治者所襲用。

哈裡發誦念“迪克爾”的功夫必須精深,并且要進行一種“連三九”的坐靜,就是在門窗緊閉的房屋或窯洞中,連續靜坐默念“迪克爾”27天,隻有渡過這個俗稱的“鐵門檻”,才能有資格擔任“哈裡發”,并獲得一枚傳教印章或教主的衣物及宗教用品作為憑證。

教主在世時,可以傳若幹個哈裡發,并委派他們到各地區主持教務。教主去世後,哈裡發可升任為各該地區的新教主。此外,哲赫林耶門宦早期亦曾将“熱依斯”稱作“哈裡發”。

曆史

穆罕默德在世時宣稱是“安拉的使者”和“啟示”的宣布者,但又是麥地那政權行政、司法和軍事最高領袖。去世後,他的繼任者艾蔔伯克爾自稱“安拉使者的哈裡發”,除不能以安拉的名義宣布啟示外,行使了穆罕默德擁有的一切宗教和軍政大權。于是哈裡發便成為麥地那伊斯蘭政權最高統治者的專門名稱。此後歐麥爾、奧斯曼、阿裡先後經協商推舉,相繼為穆罕默德的直接繼任人,他們和艾蔔伯克爾一起被稱為四位正統哈裡發。伍麥耶王朝首任哈裡發穆阿維葉,于去世前一年(679)提名其子葉基德繼任,改變哈裡發的選舉制為世襲制。繼伍麥耶王朝之後的阿巴斯王朝、法蒂瑪王朝、西班牙伍麥耶王朝的曆代哈裡發,都實行世襲制。

1258年,阿巴斯王朝最後的哈裡發穆斯台爾綏姆被蒙古旭烈兀軍隊殺害後,哈裡發作為伊斯蘭國家最高政治和宗教領袖的職位基本上不複存在。在埃及馬木魯克王朝時代,蘇丹們為了使自己的王冠得到宗教的保護,哈裡發在名義上保存了250年之久,哈裡發的名字也被鑄在貨币上,但其職能僅僅是主持蘇丹的加冕典禮、大的宗教活動以及接見宗教學者和在聚禮時為蘇丹祈福,在政治和軍事上已沒有權利和影響。

18世紀,奧斯曼帝國受到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和瓜分,為了聯合穆斯林對付共同的敵人,表明自己在伊斯蘭世界享有最高權威,開始按哈裡發舊有的概念(即對全體穆斯林有控制權)使用這一稱謂,并見諸正式外交文書。

1516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消滅了埃及馬穆魯克王朝,罷黜了埃及的傀儡哈裡發。至此阿巴斯哈裡發才算徹底消失。後來雖然屢有人出于恭維和頌揚,稱第九任蘇丹賽利姆(1512~1520在位)為哈裡發,但他本人也從未使用。

1920年,協約國簽訂《塞夫勒條約》瓜分土耳其,印度等國的穆斯林曾掀起了保衛伊斯蘭教政教領袖哈裡發的運動。土耳其資産階級革命成功後,實行政教分離。1924年3月宣布廢除哈裡發。延續了1300多年的哈裡發制遂告終結。此後,有些伊斯蘭教學者和泛伊斯蘭主義者先後在麥加和開羅等地召開泛伊斯蘭代表會議,研究恢複哈裡發問題,均未見結果。

職務要求

史學家一般認為,早期遜尼派對哈裡發職務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幾點:

1)保衛伊斯蘭教的信仰和領土,尤指麥加和麥地那。2)在必要時宣布聖戰。n3)任命國家官員。n4)征收賦稅,管理公共财富。n5)讨伐叛逆。n6)執行法律。

在中國

哈裡發在中國完全是一個曆史概念,實踐中與阿拉伯人理解的哈裡發毫不搭界。

①中國内地穆斯林以哈裡發稱呼在清真寺學習宗教知識的學生,類同“滿拉”。

②中國伊斯蘭教蘇菲神秘主義教團(門宦)中常将其教主特殊培養和指定的接班人稱為“哈裡發”,意為“高足弟子”或“替位人”。民間尊稱“老人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