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

馮玉祥的西北軍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原來是馮玉祥的西北軍。[1]1930年中原大戰,馮玉祥戰敗,西北軍的一些零散部隊退到了山西,經張學良整編,組成了第二十九軍。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名稱: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 英文名稱:The twenty-ninth army of the National Revolutionar 前身:西北軍 軍長:宋哲元 著名戰役:喜峰口戰鬥 建立時間:1931 編制:4個師 副軍長:佟麟閣 主要成就:參加盧溝橋事變

概述

軍長宋哲元

宋哲元,字明軒,1885年出生于山東樂陵城關鎮趙洪都村。幼年家貧,刻苦讀書,13歲從軍,17歲入陝西老帥陸建章所辦的随營學校學習。後入馮玉祥部,曆任連長、營長、團長。1922年參加直奉戰争,升任第二十五混成旅旅長,是西北軍五虎上将之一。馮玉祥對他十分賞識,稱贊他"勇猛沉着","忠實勤勉","遇事不苟","練兵有方"。1924年10月馮部改編成國民軍,宋哲元任第一軍第一師(後改為第四師)師長。1925年秋改任熱河都統。

宋哲元是最受歡迎的一個

他曾在承德避暑山莊裡成立蠶蜂學校,推廣種桑養蜂,振興熱河農業。承德街頭到處貼着"人不勞動,不配吃飯"等大标語,多年死氣沉沉的承德街市為之面目一新。宋哲元還在承德興辦軍械廠,可以小批量仿制德國毛瑟20響駁殼搶。1926年,宋哲元部撤離承德時,熱河人民夾道相送。

1927年5月,馮玉祥和西北軍諸将在五原誓師,參加北伐軍,改稱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宋哲元任第四方面軍總指揮,11月兼任陝西省主席。1929年馮玉祥反蔣,被閻錫山軟禁在山西,宋哲元遂代理國民軍總司令,率部出潼關進軍河南。奈何失利,後退回陝西。

中原大戰

宋哲元任西北軍第二方面軍第四路總指揮

1930年4月,蔣、馮、閻之間爆發中原大戰。戰争初始,西北軍一度勢如破,但由于晉軍作戰不力,逐漸陷入困境。9月,一直坐山觀虎鬥的東北軍統帥張學良通電擁蔣,随即揮師入關,占領華北,反蔣聯軍失敗。吉鴻昌、梁冠英、焦文典、葛運隆、孫連仲等部相繼投蔣;龐炳勳、孫殿英、劉春榮等部脫離西北軍。西北軍餘部約六七萬人在宋哲元、張自忠、劉汝明、童玉振、孫良誠、秦德純、趙登禹、張維藩等人的帶領下,退入山西,名噪一時的西北軍就此分崩離析。1931年1月,西北軍殘部被張學良收編,成為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宋哲元任軍長,秦德純、劉汝明任副軍長,馮治安任三十七師師長,張自忠任三十八師師長。同年6月,改番号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

張學良給了二十九軍五十萬元的安置費以後就撒手不管。晉東南是閻錫山經營多年的地盤,二十九軍駐紮在此寄人籬下,軍費無着,窮困潦倒,士兵們衣衫褴褛,如同乞丐。一年多後二十九軍移防察哈爾,不得不夜間行軍,就是怕被人當作土匪。這段時間的困頓使宋哲元越發渴望得到一塊自己的地盤。

中原大戰給宋哲元的教訓

首先是内戰隻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災難,因而二十九軍建軍伊始,宋哲元就明确提出不打内戰,槍口對外的口号,得到麾下諸将的一緻擁護,蔣介石蔣介石數次企圖調二十九軍南下剿共,都被宋哲元以各種理由推脫;其次,蔣介石在軍閥混戰中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也使宋哲元對蔣及其國民黨中央心存疑忌,這個心理影響了他以後很多的重要決策。

誕生與發展

可以說,二十九軍是西北軍剩下的精英,同時也形成了氣味相投的一個圈。

後由宋哲元任軍長,下轄第三十七師、第三十八師、暫編第二師共三個師。第三十七師師長馮治安,轄兩個旅,旅長是趙登禹和王治邦;第三十八師師長張自忠,轄三個旅,旅長是佟澤光、黃維綱和張人傑;暫編第二師師長由副軍長劉汝明兼任,實力主要是李金田一個旅。這些軍長、師長、旅長都是馮玉祥的老部下,是馮玉祥一手提拔、培養起來的,他們帶兵都繼承了西北軍刻苦練兵的傳統。在宋哲元等人提出的“槍口不對内”的口号下,經過兩年的刻苦訓練,這支部隊已經有了相當的規模和戰鬥力。雖然他們武器窳劣,主要槍支是“漢陽造”、老毛瑟槍和自己兵工廠制造的土造槍,大炮很少,全軍隻有野炮、山炮十幾門,重機槍不過百挺,輕機槍每連僅有兩挺,步槍上沒有刺刀,因為自己制造不了,隻好利用老西北軍的特點,打了些大刀,發給士兵使用。再說,蔣介石又歧視這支部隊,認為他們是“雜牌軍”,在軍械、給養、薪饷上都無法與“中央軍”同日而語,而且相差甚遠。但是,他們的吃苦耐勞精神、頑強戰鬥作風和軍紀,許多“中央軍”部隊都是無法與他們相比的。同時,從西北軍到第二十九軍,平時練兵都以日本為“假想敵”。所以,當他們奉命從山西調往冀東,準備防守華北前線對日作戰時,全體官兵的愛國熱情高昂、士氣旺盛。全軍開往華北前線的約有1.5萬人馬,張人傑旅留駐山西。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