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皮膚

黃皮膚

中藥乳膏
黃皮膚是一款中藥材藥膏,主要成分有土槿皮、苦參、蛇床子、地膚子這些。[1]黃皮膚源自一段真實而又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 在江西省樂安縣,有一座全國聞名的 千古第一村,流坑村。故事就要從流坑村的董氏家族說起,流坑董氏家族擁有燦爛的耕讀文化和驕人的曆史。在曆代封建王朝,流坑村出了多達34位進士,在朝為官者400多人。明朝時期,一位在翰林院做中進士者的董姓進士告老還鄉時,手抄了一份當時皇家禦醫院的一種珍貴皮膚外用藥的秘方。
    藥品名:黃皮膚 外文名:Yellow skin 别名: 是否處方藥:非處方藥 主要适用症:花斑癬、牛皮癬、痔瘡、荨麻疹 主要用藥禁忌:禁止口服,有過敏史者慎用 劑型: 運動員慎用: 是否納入醫保:納入 批準文号:贛衛消證字[2010]第0076号 藥品類型: 用法用量:外用,早晚取本品塗抹于患處 規格:15克/支

研究背景

“玉尚珍瓊”,是專門用于治療帝王子女、嫔妃的皮膚疾病的特療藥。由于害怕受到朝廷的追查,這位董翰林在回鄉後就把“玉尚珍瓊”更名為“廣靈散”,并用它為家鄉父老治療皮膚病。其後,傳于董氏後人,但由于對被傳授此方者的品德及醫術有極高要求,因此獲得此方的人少之甚少。 清朝道光年間,流坑進士董光裕任江西糧饷轉運使,他手下的屬吏和船工由于常接觸悶熱潮濕的環境,許多人得了皮膚病。百治不愈,董光裕運用家族傳的良方——“廣靈散”為下屬配藥治病,結果藥到病除。同治年間吉水任縣令的董姓官員,不忍看到當地許多百姓廣受皮膚病的折磨,獻出了家族秘方——“廣靈散”為百姓治病。從此以後,“廣靈散”的配方才直正流傳至民間。而這“廣靈散”就是“黃皮膚”的前身。 “黃皮膚”的藥名真正形成于清末。在那時,吉安來了一位精通西洋醫術的歐洲傳教士。他為吉安達官貴人治好了許多疾病,但也因收取巨額的診費,而聚斂了巨額财富。不過他對皮膚瘙癢類疾病卻束手無策。當他得知吉水鄉村有醫治此類疾病的良藥時,立即去尋訪。

據記載,傳教士曾想用重金購買此方,但不知出于何種原因,都未能如願。當他問起此方的名稱時,鄉人告訴他:‘黃皮膚’中國人就用‘黃皮膚’!。在30多年前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此方又建奇功。

一位吉水籍士兵利用家鄉所學的“黃皮膚”秘方,為許許多多處于悶熱潮濕、毒瘴彌漫環境中的戰友徹底解決了皮膚奇癢難忍的痛苦。 上本世紀初,這位老兵又用此方治好了一位受皮膚病困擾了30幾年的老華僑。湊巧這位老華僑的兒子,是江西報恩堂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盧方郁先生的朋友。當盧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即找到這位老兵求得此方。後來,盧先生和老兵一起遍尋此方的資料,在幾張早已破舊發黃的毛邊紙上,才獲知黃皮膚就是聞名天下的“玉尚珍瓊”、“廣靈散”。 盧方郁先生獲得此方,并沒有立即采用,經過科學的配制,近300次的臨床試驗,取得了一系列的科學依據之後才正式投入生産。當我們問起盧總為何不取“玉尚珍瓊”或“廣靈散”而命名為“黃皮膚”時,他意味深長地說:“中國人就用‘黃皮膚’!我也是中國人,有着華夏炎黃子孫的黃皮膚。‘黃皮膚’這名字不僅僅是千百年來祖國醫學的傳承,更是一種中華民族氣節的彪炳!”

用法用量

1.皮膚:外用,早晚取本品塗抹于洗淨患處。

2.陰道:取本品3g左右納入陰道搽抹;同時塗抹外陰; 每天1-2次。

3.肛門:用溫開水洗淨患處,取3g左右直接塗抹或注入痔核感染處。

注意事項

禁止口服,有過敏史者慎用,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