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兒參

珠兒參

中藥名
珠兒參,中藥名。為五加科植物珠兒參的根莖。具有清熱養陰,散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主治熱病煩渴,陰虛肺熱咳嗽,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外傷出血,跌打傷腫,風濕痹痛,胃痛,月經不調,風火牙痛,咽喉腫痛,瘡癰腫毒。傘形花序單一,有時其下生1至多個小傘形花序。
  • 藥品名:珠兒參
  • 外文名:
  • 别名:珠參
  • 是否處方藥:
  • 主要适用症:
  • 主要用藥禁忌:
  • 劑型:
  • 運動員慎用:
  • 是否納入醫保:
  • 批準文号:
  • 藥品類型:

藥材·珠兒參

【出處】出自《本草從新》

【拼音名】Zhū ér Shēn

【英文名】rhizome of Largeleaf Japanese Ginseng

【别名】珠參、鈕子七、扣子七、鞭三七、疙瘩七、珠子參、土三七、盤七、野三七、帶節參三七

炮制】揀淨雜質,打碎用或水潤,切片,曬幹。

【性味】味苦;甘;性寒

【功能】清熱養陰,散瘀止血,消腫止痛。n

【主治】1、熱病煩渴,陰虛咳嗽:珠兒參苦甘性寒而入肺胃,功能清肺胃之熱而養陰生津。n

n2、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外傷出血:珠兒參善止血散瘀,有止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動血之長,民間常以之代三七治上述諸出血證;又因兼清熱養陰,故出血而屬陰虛有熱者尤宜。n

n3、跌打傷腫,風濕關節痛,胃痛:珠兒參能散瘀消腫止痛,常代三七治瘀血痹阻諸證。n

n4、風火牙痛,咽喉腫痛,瘡癰腫毒:珠兒參功能清熱散瘀,消腫止痛,民間常單用本品治上述熱毒腫痛諸證。

【用法用量】内服:煎,3-15克;或入丸、散;或泡酒。外用:适量,研末幹摻或調塗;或泡酒擦;或鮮品搗敷。

【附方】治小兒驚風:鈕子七15克。研粉,每次0.5克,每日三次,溫開水沖服。(《陝西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珠兒參的根莖。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根莖,除去外皮及須根,幹燥,或蒸透後幹燥。

原形态

花小,淡綠色;花萼端有5尖齒;花瓣5,卵狀三角形,先端尖;雄蕊5,花絲短;子房下位,花柱通常2,分離。果為核果狀漿果,圓球形,熟時鮮紅色。花期7-8月,果期8-10

生境分布

生态環境:生于海拔1800-3500m的山坡竹林下或雜木林中陰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陝西甘肅、甯夏、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别,根莖略呈扁球形、圓錐形或不規則角形,偶有呈連珠狀的,直徑0.5-2.8cm。表面棕黃色或黃褐色,有明顯的疣狀突起及皺紋,偶有圓形凹隐陷的莖痕,有的一側或兩側殘存細有節間。質堅硬,斷面不平坦,淡黃白色,粉性。氣微,味苦、微甘,嚼之刺喉。蒸者斷面黃白色或黃棕色,略呈角質樣,味微苦、微甘,嚼之不刺喉。

顯微鑒别,根莖節膨大部橫切面:木栓層細胞5-10列。皮層稍窄,有分泌道,呈圓形或長圓形,直徑32-500μm,分泌細胞5-18。維管束外韌型,環狀排列,形成層斷續可見,射線寬。韌皮部分泌道較小;木質部導管呈放射狀或V字形排列,導管類多角形,直徑約至76μm。中央有髓。本品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直徑20-96μm,并含澱粉粒。

出處

【摘錄】《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