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蘭陽性菌

革蘭陽性菌

細菌的一類
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是根據對細菌進行革蘭氏染色的結果來區分的,如果将細菌作革蘭氏染色,凡染後菌體呈紫色的,稱“革蘭氏陽性菌”,菌體呈伊紅色,稱“革蘭氏陰性菌”。無論陽性菌還是陰性菌都有杆菌和球菌。葡萄球菌、大腸杆菌、綠膿杆菌是臨床最為常見的病原菌,葡萄球菌屬于革蘭陽性球菌,大腸杆菌屬于革蘭陰性菌中的腸杆菌科,除大腸杆菌以外,臨床較常見的腸杆菌科細菌還有變形杆菌、沙門氏菌、克雷白杆菌;綠膿杆菌屬于假單胞菌,為非發酵菌,是臨床常見的較耐藥革蘭陰性杆菌。[1]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别名:
  • 中文學名:革蘭陽性菌
  • 英文名:gram positive bacteria
  • 界:細菌界
  • 概 述: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是根據
  • 革蘭氏:是細菌分類和鑒定的重要性狀
  • 提 示:主要是各種抗生素
  • 革蘭氏陽性:金黃葡萄球菌

簡介

自然界存在多種多樣病菌,如何将這些病菌加以鑒别、分類,并選擇有效藥物進行治療這是很重要的問題。

革蘭氏染色法,能夠把細菌分為兩大類:采用這種染色方法,是先用龍膽紫(亦稱結晶紫)來染病菌,所有細菌都染成了紫色,然後再塗以革蘭氏碘液,來加強染料與菌體的結合,再用95%的酒精來脫色20~30秒鐘,有些細菌不被脫色,仍保留紫色,有些細菌被脫色變成無色,最後再用複紅或沙黃複染1分鐘,結果已被脫色的細菌被染成紅色,未脫色的細菌仍然保持紫色,不再着色,這樣,凡被染成紫色的細菌稱為革蘭氏陽性菌;染成紅色的稱為革蘭氏陰性菌。

革蘭氏染色法的意義就在于鑒别細菌,把衆多的細菌分為兩大類,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大多數化膿性球菌都屬于革蘭氏氏陽性菌,它們能産生外毒素使人緻病,而大多數腸道菌多屬于革蘭氏陰性菌,它們産生内毒素,靠内毒素使人緻病。

常見的革蘭氏陽性菌有:葡萄球菌、鍊球菌、肺炎雙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傷風杆菌等;常見的革蘭氏陰性菌有痢疾杆菌、傷寒杆菌、大腸杆菌、變形杆菌、綠膿杆菌、百日咳杆菌、霍亂弧菌及腦膜炎雙球菌等。在治療上,大多數革蘭氏陽性菌都對青黴素敏感;而革蘭氏陰性菌則對青黴素不敏感,而對鍊黴素、氯黴素等敏感。

所以首先區分病原菌是革蘭氏陽性菌還是陰性菌,在選擇抗生素方面意義重大。

革蘭氏染色反應

革蘭氏染色反應是細菌分類和鑒定的重要性狀。它是1884年由丹麥醫師Gram創立的。革蘭氏染色法(Gram stain)不僅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态而且還可将所有細菌區分為兩大類:染色反應呈藍紫色的稱為革蘭氏陽性細菌,用G+表示;染色反應呈紅色(複染顔色)的稱為革蘭氏陰性細菌,用G-表示。

細菌對于革蘭氏染色的不同反應,是由于它們細胞壁的成分和結構不同而造成的。革蘭氏陽性細菌的細胞壁較厚(20~80nm)主要是由肽聚和磷壁酸組成的,僅有一層結構,主要成分為肽聚糖,占細胞壁幹重的50%~90%。在染色過程中,當用乙醇處理時,由于脫水而引起網狀結構中的孔徑變小,通透性降低,使結晶紫-碘複合物被保留在細胞内而不易脫色,因此,呈現藍紫色;革蘭氏陰性細菌的細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類物質含量高,當用乙醇處理時,脂類物質溶解,細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結晶紫-碘複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脫色,然後又被染上了複染液(番紅)的顔色,因此呈現紅色。

革蘭氏陽性細菌:金黃葡萄球菌、鍊球菌、腸球菌、利斯特菌……

大腸革蘭染色菌(結腸性潰瘍)演變圖譜[1]革蘭氏陰性杆菌:克雷白杆菌、大腸杆菌、綠膿杆菌、流感嗜血杆菌、沙門氏菌……

提示

主要是各種抗生素。但由于日益嚴重的抗藥性,許多抗生素已失去往日的輝煌,如青黴素等。不少醫生也在亂用抗生素,應找負責任的醫生那裡就診,有經驗的醫生使用窄譜的抗生素,相對廣譜抗生素,耐藥性發生率較小。

相關資料

細菌中的一大類。為對細菌進行分類,常用一種染色方法,即先将細菌塗在玻片上,用結晶紫初染,加入碘液後用酒精脫色。最後用稀複紅複染,經這一系列處理後,菌體呈現紫色的為革蘭氏陽性菌,如乳酸杆菌、破傷風杆菌、鍊球菌、葡萄球菌等,均屬這種類型;反之,經一系列處理後,菌體呈紅色的為革蘭氏陰性菌,如痢疾杆菌、腦膜炎雙球菌等,屬革蘭氏陰性細菌。這種方法最初是丹麥醫師革蘭首先發現和使用的,所以得此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