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型潛艇

03型潛艇

中國自行建造的第一型柴電動力潛水艇
03型潛艇(英文:Type 03 Submarine),是中國20世紀50年代初期從蘇聯引進技術、自行建造的第一型柴電動力潛水艇。[1]1953年6月4日,中國政府與蘇聯簽定了“海軍訂貨協定”(即《六四協定》),蘇聯有償向中國轉讓戰後設計的613型潛艇建造許可證,提供全套散件器材和圖紙資料。上海江南造船廠采用蘇聯提供的設備和散件開始組裝建造613型潛艇,國内稱為6603型(即03型)潛艇。
  • 中文名:03型潛艇
  • 外文名:Type 03 Submarine
  • 前型/級:
  • 次型/級:033型潛艇
  • 研制單位:上海江南造船廠
  • 國家:中國

研制背景

在現代海戰中,潛艇占有重要地位。據不完全統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被德國擊沉的軍艦中,有百分之二十是被潛水艇打沉的,而被潛艇擊沉的運輸商船則高達百分之七十;日本被美國擊沉的艦船中,百分之六十是被潛艇擊沉的;蘇聯打沉的德國軍艦,也差不多都是用潛艇打的 。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主要作戰任務是配合解放沿海島嶼,抵禦國民黨軍隊對沿海地區的騷擾,捍衛領海主權和保衛海上交通線。當時,海軍航空兵有限的對海攻擊能力,需和空軍一道與國民黨軍隊争奪台灣海峽的制空權,無法對水面艦艇提供全面的空中掩護。因此,對沒有全程空中掩護的海軍來說,潛艇是最好的“戰略”武器,它可以在水下遠航巡弋,又能隐蔽接敵突然進攻。

20世紀50~60年代,中國國家經濟情況還比較困難,加上大型艦艇建造的技術條件也不夠,因此海軍發展的重點是“空、潛、快”,也就是集中力量發展海軍航空兵、潛艇和小型快艇,這樣就能夠在當時的困難條件下,以有限的資源,盡快地建立起一支能夠保衛國家海防重任的海軍力量。基于這種考慮,中國開始着手引進和建造柴電常規潛艇。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潛艇設計人員和技術資料被盟國瓜分,蘇聯同樣獲得了XXI型潛艇的相關技術。相對于VIIC型潛艇,XXI增加了電池容量,并采用成套設備解決柴油機通氣管水下航行充電。艇上設備的操縱自動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蘇聯在已經開始研制的中型潛艇的技術方案中,利用德國XXI型潛艇上的先進技術修改原設計。1946年蘇聯海軍司令部批準了613型潛艇的戰術技術任務書,并做出了論證修改設計任務書的決定,增大了排水量、提高航速和續航能力指标。1947年至1948年間,海軍批準了613型潛艇的方案設計和技術設計,1949年613型潛艇開始建造。在導彈武器作用地位還沒有顯現的時代,潛艇是惟一能夠避開美國和西方空中優勢,并能滲透過驅逐艦警戒幕打擊航空母艦的攻擊性武器。斯大林正是看中這個優勢,計劃建造336艘潛艇,在1949年至1958年間,最終共完成了236艘。

613型很像放大了的德國XXI型潛艇和戰前蘇聯С級潛艇的綜合體。德國XXI型潛艇考慮在多冰況的北大西洋使用,并且主要采取在水面航行抵達伏擊海域後再下潛遊獵的作戰方式,因此艇首采用前傾很大的弧形首柱,便于克服零碎浮冰和壓浪。蘇聯設計613潛艇的首柱前傾程度減小,但依舊保持二戰潛艇的船形破浪艇首。由于蘇聯曆來重視在冰況複雜的北方海區航行,沒有采取德國VIIC那樣的單耐壓殼結構,而是保留了傳統的雙耐壓殼形式,并且吸收了XXI型艇雙耐壓殼的鋼結構設計。613型潛艇的橫剖面并非現代潛艇的那種圓截面,是與早期潛艇相同的橢圓和不規則的對稱形狀。40年代末期潛艇最大潛深隻有100至200米的情況下,采用這種截面的耐壓結構完全可行。

由于缺乏大量的海上反潛作戰經驗,蘇聯海軍最初在613潛艇的指揮塔圍殼後部的甲闆設計了安裝火炮的平台,根據任務可以選擇23毫米、57毫米或76毫米火炮。為支撐火炮,平台下面的耐壓殼和耐壓艙内都有加強結構,占據了不少耐壓殼内外空間。實際上早在二戰後期對德國潛艇的作戰中,盟國海軍一系列新型反潛設備已經能夠很好的追蹤水下航行的潛艇,但是軸心國海軍并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程度。德國在建造XXI型潛艇時,依舊保留甲闆火炮,采取消除擾流噪聲的措施有限。戰争中缺乏反潛作戰經驗的蘇聯海軍同樣沒有積累這些反潛戰的資料,當美國和西方海軍開始發展外形更為光滑的新型潛艇時,一些有遠見的蘇聯設計人員提出了很好的設想,但在主流的設計思維主導下,還是将德國不合時宜的經驗也一同延續下來。1951年朝鮮戰争期間,蘇聯潛艇在日本海進行過追蹤美國艦隊的行動,多次陷入反潛艦隻的跟蹤,此時才真正意識到戰後潛艇技術發展差距已經顯現出來。

發展沿革

引進技術

1952年4月中旬,海軍肖勁光司令員和羅舜初副司令員率領中國政府代表團訪問蘇聯以商讨《海軍訂貨協定》。1953年初,羅舜初再次赴蘇談判,經幾輪談判,于1953年6月4日在莫斯科簽訂了《關于供應海軍裝備及在軍艦制造方面對中國給予技術援助的協定》(簡稱《六四協定》),李春富同志代表中國政府在協定上簽字。

根據協定《六四協定》,中國海軍除了購買四艘6607型驅逐艦與2艘C型常規潛艇外,還将在1953年至1955年内接受到前蘇聯移交的6種艦艇的全套器材設備及圖紙資料,計有6601/50型護衛艦4套、6602/183大型魚雷快艇24套、6603/613中型潛艇3套、6604/122БИС獵潛艇4套、6605/254К基地掃雷艦4套(後又提供了改進型254М基地掃雷艦)、6606/151江河掃雷艇10套。

《六四協定》規定由蘇聯向中國轉讓制造六型艦艇,其中有613型潛艇,中國仿制後改稱“6603”型潛艇(簡稱:03型潛艇)。西方稱此型潛艇為“W”級。

根據《六四協定》,1954年7月,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黃敬批準,确定江南造船廠建造03型潛艇。前3艘的艇體由蘇聯提供半成品,在中國組裝。江南造船廠廠長鄭重、黨委書記黃濤、總工程師王榮瑸對如何建造“03”潛艇的工作,立即全面布置。任命薛開國為“03”産品總建造師兼監造組組長。周明甫、吳全福、沈校良、徐坤元為副總建造師。派出25人赴蘇聯實習“03”潛艇建造。

建造過程

1955年3月,以席姆初日尼柯夫為首的蘇聯專家36人到上海江南造船廠參與潛艇的建造和指導。同年1955年4月14日“03”首制艇(國家編号為“新中國第15号”)開工。在施工現場,首先将耐壓船體艏段第二圈殼闆彎制好的兩個半圓吊放在圓錐形裝配台上拼裝,由蘇聯專家耐壓船體裝配組長勃利伐洛夫和船台工藝工程師高佳葉夫向工廠技術人員和工人作示範操作。12個立體分段先後合攏成5個總段,然後進行總段間對接。待整個船體焊接完成後,根據潛艇的下潛深度的水壓對全船耐壓進行注水泵壓強度試驗。主輔機、軸系的安裝、艙室絕緣和電纜敷設等工作均在泵壓試驗後,從船體上切割出的可拆闆開口中進行吊裝。

焊接是“03”産品的關鍵技術,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采用CXJ1-4鋼闆所适用的焊條、焊絲和焊劑,挑選3~5級的焊工進行培訓,考試合格後,參加“03”焊接工作。經X和γ射線的透視拍片檢查,合格率達到88.7%。“03”潛艇軸系定位,采用光學方法找軸系中心,軸系照光時間,從首制艇的20餘天到第四艇起縮減到6天。“03”首制艇于1955年9月29日進行水壓試驗。在按規定的通過氣壓(0.5~5千克/平方厘米)、液壓(1~20千克/平方厘米)的12小時強度試驗後,其結果是,除上層建築幾根撐腳擠壓彎曲外,其它部位都沒有出現裂縫、漏水等現象,說明耐壓體設計強度和焊接質量良好可靠。“03”首制艇于1956年10月19日開始工廠航行試驗和國家航行試驗。

03型潛艇建造期間,1956年1月10日,時任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在市長陳毅的陪同下來視察江南造船廠“03”潛艇的建造。毛澤東主席圍着靜卧在船塢上的潛艇整整轉了一圈,一邊仔細察看潛艇的形體,一邊聽取技術人員彙報潛艇的建造情況,并不時地插話提出一些問題。當工人和技術人員表示“我們不但要學會裝配,而且要自己制造,還要趕上和超過别的國家”時,毛澤東主席高興地笑了。這是毛澤東主席第一次視察潛艇,也是他一生中僅有一次視察潛艇。1956年3月26日,由中國建造的第一艘03型潛艇下水,當時舷号為“115”号。

1957年10月27日,“03”首制艇完工交船。自第四艘艇起,僅由蘇聯提供材料、設備。工廠從放樣、下料開始自行建造。

通過03型潛艇的轉讓制造,工廠與設計部門學會了建造潛艇的工藝和技術,也學會了以工藝計劃為中心,按工藝階段和工藝項目組織生産的科學方法。并建立了一系列質量檢查制度。為江南造船廠建造現代化艦船奠定了基礎

1956年中國自行建造的03型潛艇裝備部隊後,對台灣國民黨形成了巨大的威脅,中國海軍具備了伏擊國民黨海軍大型艦艇的能力。在随後幾年中不斷有03型艇建成服役,60年代初已經形成了一定的作戰能力。此時國民黨大型艦艇開始逐漸減少靠近大陸沿海的活動,主要依靠小型艦艇進行襲擾,因為魚雷很難打擊輕快的小型艦艇。

此外國民黨海軍經常派出獵潛艦沿大陸領海線活動,企圖偵察和伺機打擊中國海軍潛艇。在03型潛艇服役後的1958年9月内,中國海軍采用高速炮艇和魚雷艇兩次伏擊了國民黨海軍的獵潛艦,直到1965年的兩次海戰中,國民黨海軍編隊都有獵潛艦參加。60年代至70年代,台灣曾經盛傳不明潛艇在本島近海活動的消息,台灣軍方認為這些不明潛艇大部分是中國海軍潛艇,因為03型潛艇也是非常好的偵察平台。在03潛艇大量裝備後,中國沿海防禦大大加強。

技術特點

總體設計

03型潛艇(蘇聯613型潛艇)與早期潛艇結構相似,采用的是兼顧水面和潛航的線形和雙殼結構。非耐壓殼體布置有10個主壓載水櫃和4個燃油櫃,通氣管、應急高壓氣瓶和應急電話浮标都布置在非耐壓表面甲闆下。為保證穩性,耐壓殼體是下大上小的組合圓筒。筒内分為5段各有上下層的耐壓分艙,共有首魚雷艙、前蓄電池艙、指揮艙、後蓄電池艙、主機艙、推進電機艙和尾魚雷艙。各艙段之間有球面耐壓壁隔離,球面壁上有水密門供人員通過。指揮艙和前後艙能夠作為救生艙,在發生進水事故或戰損時,依靠關閉水密門保持這些艙室不被淹沒。前艙上層甲闆是前生活艙,下層為蓄電池艙。除前部生活艙靠近指揮艙的後部布置了衛生間、廚房和士兵餐廳,還布置了多層艇員鋪位。

全部耐壓殼體都是由СХл-1或МС-1高屈服強度鋼材焊接而成。由于潛艇耐壓殼體的非規則截面,使得建造工藝複雜,需要采用平台和月牙隔闆支撐,在建造初期确實存在很大困難,這些問題在03型上沒有多大改觀。

在首魚雷艙和尾魚雷艙外的艇體甲闆上,分别有魚雷裝填口,此外前後有出入艙口。首魚雷艙的發射管分上下兩排,布置4具533毫米的魚雷發射管,上排兩具發射管口在水線上,下排發射管位于水線以下。在機艙後部并列布置有後向發射的2具533毫米魚雷管,發射管口同樣在潛艇水面水線上,離水面很近。這樣布置魚雷發射管可以利用沒有吊裝設備的小型船隻在外海補充魚雷,前後發射管露出水面能将魚雷從管口倒塞進去。

03潛艇中部是指揮艙,由于當時潛艇導航、火控、觀察和通信設備相對較簡陋,通常集中布置這些設備的舯部指揮艙較小,操艇裝置除水平舵和方向舵集中布置在指揮艙内,其餘控制潛艇沉浮的閥門和水泵開關都分散布置在緊靠水櫃的首魚雷艙和後機艙側壁,沒有占用指揮艙空間。指揮艙後有個小格子式的艙室,裡面是無線電通信艙,安裝有短波通信設備。

耐壓殼體的下層甲闆是蓄電池艙,由于613型設計沒有擺脫二戰前的潛艇結構,下層電池艙非常低矮,有效空間較小。電池艙前部空間因采用尖削型的船形艇首而收縮,無法容納電池,下層後部空間因耐壓殼淨高小,全部為機艙所占據。潛望鏡裝置基座,以及長大的潛望鏡桅杆,都布置在底層前後電池艙之間騰出的艙室中,桅杆穿過指揮塔圍殼及其下方的指揮艙,直通這個設備艙。早在二戰之前,蘇聯海軍一直努力增加桅杆的高度來增加潛望鏡航行狀态的深度,因此需要較大的淨高來布置。

613潛艇首龍骨與中部龍骨結合部有個台階,布置了主動聲呐裝置,這種聲呐是根據英國提供的樣機研制,之所以布置在這個位置,主要原因是首部尖削的線形沒有空間容納陣列,而且主動聲呐主要用于對水下靜默目标的測距測向,因此安裝在龍骨以下不會影響使用。裝備波羅的海艦隊的613型潛艇由于活動在淺海,經常需要坐底潛伏,突出的台階聲呐罩容易被壓壞,同時還破壞流場,在改進設計的633等型潛艇上完全取消了這種台階結構。

613型潛艇首部安裝了可以收放的水平舵,尾部有面積較大的固定尾水平安定面和水平舵。在安定面和水平舵之間布置螺旋槳雖然使舵效有所提高,但噪聲水平相應增加。在艇體首部布置水平舵可以在緊急情況下利用舵效加速下潛,也方便布置首舵的動作機構,然而在停靠碼頭作業時容易碰壞首舵,鋼鐵舵葉在數千噸的潛艇面前如同脆弱的蛋殼。多數國家都将首水平舵設計成折疊結構,在水面航行時折疊,防止停靠碼頭作業以及航行中與其他船隻、浮冰及大型漂浮物碰撞。613型潛艇首舵折疊機構是典型的二戰形式,水平向後折疊縮入首非耐壓殼體,長而狹窄的舵面不僅能夠保證足夠的舵效,也便于并排疊放。

動力系統

03型潛艇是中型潛艇,水面排水量為1050噸,水下排水量為1350噸,這樣一個長75.2米、型寬6.3米、型深4.9米的龐然大物全部動力是2台2000馬力的37Д型12缸柴油機、2台主推進電機和2台經濟航行電機。每台主推進電機功率約1250馬力,每台ИГ-103型直流經濟航行電機功率為150千瓦,主推進電機通過離合器和變速箱與柴油機聯軸。采用電機推進高速航行時,離合器分離主推進電機和柴油機連接。613型潛艇是第一種安裝經濟航行電機的蘇聯潛艇,經濟航行電機主要用于潛艇低速和極低速航行的動力,這種潛航狀态下,潛艇航行噪聲遠遠低于淺海背景噪聲,因此很難被探測到。蘇聯海軍潛艇需要考慮在有西方強大的反潛兵力警戒的海區活動,當時主推進電機無法将噪聲降到海洋背景噪聲水平以下,隻能設法安裝經濟航行電機,采取極低速航行方式。

雙軸潛艇的最大優勢是極低速航行的可操縱性,低于3節以下航行,潛艇舵效很低,導緻操縱性、靈敏性降低,轉彎半徑達幾千米,根本無法有效活動。而雙槳潛艇能夠控制推進電機兩側轉速差,在1節以下航速靈活轉向,且噪聲很低。為降低機械噪聲,經濟航行電機通過皮帶傳動。在小功率低速情況下,皮帶傳動可以滿足輸出指标,而且不會因高速高溫而燒毀皮帶。推進電機由分布在前後電池艙的112塊蓄電池供電。當主電機全部依靠電池供電時,能夠以13.1節航速潛航13.35海裡,而利用經濟航行電機以2節航速潛航時,續航能力達335小時。坐底潛伏最長時間可達200小時。這種指标在20世紀40年代屬正常水平。03型潛艇完全照搬了這些設計,在随後的30年中沒有多少改動。

613型潛艇在水面航行和充電狀态時使用内燃機,水下通氣管狀态航行也使用内燃機,航行需要限制航速,否則會造成通氣管供氣不足,柴油機組消耗艇内空氣,以及一氧化碳濃中毒的情況。60年代初期,蘇聯潛艇在日本海進行水下通氣管航行時,因供氣不足就發生過這類事故。為減小機械振動噪聲,柴油機和推進電動機組安裝在彈性基座上,但是其消聲效果有限。613型潛艇動力采用的是二戰的傳統模式,柴油機直接通過離合器和變速箱帶動推進電機,在充電狀态時,柴油機不僅是推進動力,也是充電能源,此時推進電機工作在發電機狀态。當采用電機航行時,離合器将柴油機和電機連接分離,蓄電池向電機供電。

獨立連軸的柴油機和電機會造成使用上的不便,蘇聯設計部門通過倒換驅動供電電路來解決這個問題。當一側柴油機發生故障時,另外一側的柴油機無法與該側電機進行機械連軸,此時使一側采用柴油機推進和發電,将故障側的柴油機與電機的離合器脫開,隻采用電機推進。實際上這種情況很難平衡2個螺旋槳的轉速,蘇聯設計了專門的轉速調節電路,使電機驅動跟随柴油機驅動的轉速變化。在50年代這已經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但卻能夠彌補動力結構造成的缺陷。外界推測中國的03型潛艇後期型号很可能在這方面有所改進。

武器系統

蘇聯海軍613型潛艇主要作戰武器是魚雷和水雷,最初配備的型号為53-38、53-38у、53-39型瓦斯熱動力魚雷,以及зт-80電動魚雷。戰後蘇聯大規模研制新型魚雷,1951年後613型潛艇開始裝備戰後研制的新型魚雷。53-51、53-56、53-57和53-61瓦斯熱動力魚雷在1951至1961年間裝備613型潛艇,САЗТ-50和СЗТ-53聲自導魚雷也在1950年和1958年裝備613型潛艇。“六四協定”引進的6603艇隻配備了53-51瓦斯熱動力直航魚雷,在中國自行研制的魚-3型魚雷和魚-4型聲自導魚雷裝備部隊前,6603型潛艇沒有自導魚雷可用。由此可見,中國海軍潛艇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内,沒有深海獵潛作戰的能力。

中國海區淺海居多,尤其是黃海和東海。在平均水深隻有50米的淺海中,潛艇活動深度受限制,因此潛對潛作戰可以采用直航魚雷。通常情況下,潛艇通過聲呐确定目标舷角後,可以保持與目标相同的深度,然後對數枚魚雷裝定不同的深度,形成垂直方向上的射擊扇面進行攻擊。中型常規動力潛艇全高度接近8米,核潛艇全高度達10米,在淺海中逃脫直航魚雷的攻擊并不容易。一旦進入深海,潛艇機動深度隻受最大潛深限制,而最大潛深通常在200米以上,因此很難再使用直航魚雷進行攻擊。

蘇聯設計的613型潛艇作戰系統是以火控系統為核心的傳統模式,其聲呐、雷達、導航系統和潛望鏡裝置都是圍繞為魚雷射擊指揮儀服務。包括無線電以及通信聲呐系統接收到友鄰艦艇發送的目标報文後,不能直接傳往設計指揮儀,需要采用人工轉動向量碼盤手工裝定設計指揮儀後解算諸元。613型艇射擊指揮儀是機電式設備,隻有一個目标通道,缺乏靈活性。使用直航魚雷攻擊時,通常需要多雷齊射,并要求各雷之間有一定的散射角。這些複雜計算要求在數秒内完成。直到二戰期間,一些老式潛艇部分計算還是人工作業。613型潛艇上的機電式射擊指揮儀相對來說已經是自動化程度很高的設備,依靠電子線路和機電裝置共同完成計算魚雷射擊扇面中線、有利散射角,以及達到散射角的各雷轉角裝定。在聲自導魚雷裝備後,蘇聯在射擊指揮儀上增加了聲自導設定裝置。轉讓給中國的6603型艇隻有直航魚雷射擊解算,沒有聲自導設定部分。直到國産聲自導魚雷裝備後,自行研制了自導魚雷設定裝置。由于老式潛艇發射聲自導魚雷需要修改魚雷發射裝置的尾蓋和射擊指揮儀,改裝并不複雜,因此西方推斷中國海軍03型潛艇在很早以前就具備發射聲自導魚雷的能力。除探測系統外,03型潛艇與後來引進的6633型潛艇并沒有本質的區别,很多設備也能通用。聲自導魚雷的攻擊解算與潛艦導彈類似,因此在國産魚雷管水下潛射“鷹擊”導彈裝備中國海軍後,西方推測部分033型艇具備潛艦導彈攻擊能力。1988年前後,多數03型潛艇退役或被封存,因此03型潛艇沒有進行發射潛艦導彈的改裝。

艇電系統

觀通裝備

03型潛艇的水下航行需要準确地了解自身所在位置,才能避免迷航和找不到目标。二戰前的潛艇水下導航主要依靠磁羅經和航海鐘,天文潛望鏡和六分儀作為修正手段。潛艇的任務航線通常被分為很多段,分别航行完每段後校準航向和位置。第一次确定了潛艇位置後,艇長會在海圖上标出現位置到下一個對準點之間的航線,然後就全部憑借定時察看羅經來監視是否偏離航向,同時通過海航鐘和計程儀默算是否已經到了下一個對準點的時間和位置。在到達下一個對準點時間後,潛艇會伸出導航潛望鏡讀六分儀的校準結果,此時再标出本次測量位置到第二個對準點之間的航線,以此類推,直到潛艇抵達作戰海域。僅僅憑借磁羅經和航海鐘推算艇位非常粗糙,往往發現偏航很大,即便采用天文導航校準,也會喪失很多戰機。在大西洋之戰最為關鍵的階段,盟國擴大了反潛海域,執行“狼群”戰術的德國潛艇被迫減少了上浮觀察次數和水面航行時間,導航偏差增大,經常導緻潛艇與目标的距離和位置比預計的相差好幾海裡。在當時直航魚雷射程隻有10千米左右的情況下,這樣大的偏差幾乎相當于根本沒有進入交戰海區。由于當時潛艇水下航速比水面船隻慢,使得德國艇長們不得不利用惡劣氣候和夜幕進行水面追逐,搶占船隊前方的有利陣位,因此而遭到盟國的猛烈反擊,損失很大。陀螺羅經開始裝備潛艇後,水下航行的導航誤差減小,德國潛艇能夠較為準确的通過潛航抵達伏擊海域。

蘇聯海軍為使潛艇具備大洋上獨立作戰的能力,為613型潛艇配備了較為先進的導航設備。常規潛艇很少采用精密的慣導羅經,而613型上卻配備了КУПС-3型陀螺羅經,結合ГОН-23М光學反射磁羅經和ГОМ-III型轉輪計程儀測量艇速,在數天内無需校正也能達到連續天文導航的定位精度。據當時工程技術人員回憶,這些設備當時都并沒有在中蘇訂貨協定的範圍,在中國建造的第一艘03型潛艇上沒有這類設備。對于中國海軍來說,當時潛艇主要在黃海、東海和南海活動,單純确定艇位并不困難,利用磁羅經和計程儀就能滿足當時多數情況下的作戰要求。潛艇高精度導航有目的,利用海床地形航行和作戰。當時中國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水文資料,對海床探查很不完善。613型潛艇主要靠龍骨下的НЭл-3型回聲探測儀測量龍骨下水深,中國海軍03型潛艇利用這類裝置結合導航系統可以大緻判明所處位置的海床情況,這些資料可以用來完善海圖。

除配備了傳統的羅經和計程儀外,613型潛艇還配備了РПН-47-03型定向儀,這個設備能夠起到偵察和導航作用。傳統的天文導航需要用對空潛望鏡觀察星體,在遭遇惡劣天氣時難以進行天文觀察,此時能夠利用無線電導航信号确定艇位。當時諸如歐米伽、羅蘭、雙曲線等等無線電導航台站還沒有完全建立,無線電系統必須具備測向能力和事先記錄台站的波段和位置。冷戰期間蘇聯海軍電子偵察船隻和飛機還記錄了民用廣播電台和電視台站的情報,海軍潛艇可以利用這些情報測量相應台站方位,然後利用甚長基線等方法推算艇位。無線電測向天線位于指揮塔圍殼後角高高的固定刀型桅杆上,以便能夠潛航時伸出水面進行探測。在潛望鏡出水或上浮前,先行伸出這個天線探查附近海面是否有雷達波束掃過,如果收到信号,則說明附近海域有反潛艦艇或飛機,潛艇能夠避免貿然出水遭到打擊。蘇聯轉讓給中國海軍的6603型潛艇也有這個天線裝置。蘇聯當時認為中國海軍潛艇可能會依靠本土台站,以及記錄的日本、韓國和台灣的台站進行導航。

03型與613型的指揮攻擊潛望鏡和對空潛望鏡相同。指揮攻擊潛望鏡用于潛航狀态的觀察和搜索海面,同時也能對空觀察和搜索。與指揮攻擊潛望鏡不同的是,對空潛望鏡觀察範圍更大,能夠用于天文導航。指揮潛望鏡的目鏡以及操作面闆較天文潛望鏡複雜,有連接偵察照相機的鏡頭接口,用來拍攝偵察目标和戰鬥結果。潛望鏡劃分扳能夠用來測量目标大小和大緻距離。潛望鏡桅杆座上有刻度和傳感器,轉動潛望鏡時将自動向射擊指揮儀輸送舷角和裝定提前角,這是二戰期間的發明。此前蘇聯潛艇依靠艇長操縱潛望鏡然後讀出方位标尺,口頭通報負責魚雷射擊諸元裝定的操作人員手工完成裝定。

電子設備

20世紀50年代潛艇最重要的探測設備是聲呐系統,由于613型潛艇艇首難以安裝近似筒形的大直徑陣列,因此配備的марс-24киГ“火星”被動聲呐陣列安裝在龍骨台階下。攻擊時,先用“火星”聲呐進行噪聲測向,聲呐兵主要通過耳機監聽是否有航行特征的噪聲出現,如果監聽到此類噪聲,則采用比幅儀器偵察視角内各個方向的聲強信号,特征信号聲強大的方向就是目标舷角,陣列舷角鮑登線會被投射到方位盤上标示。滿足計算魚雷射擊諸元不僅需要測量目标舷角及變化,還要測量出目标距離。理論上被動聲呐不能測量單獨測量目标距離,但在實戰中潛艇處于機動狀态,在不同的位置上不斷測量目标舷角,将各個位置上測得的舷角延長,相交點附近就是目标大緻位置,由此可以從圖上作業計算目标射擊諸元。因此潛艇作戰演化出了很多計算目标運動要素的方法,如兩方位兩要素法,三方位一要素法,以及四方位法和濾波估計法等,這些方法也成為後來編制現代潛艇火控軟件的計算機算法。中國的03型艇在後來的改進中,安裝了模拟計算設備,加快了解算過程。

潛艇攻擊時,更為精确的距離測量則是采用主動聲呐測距。因為潛艇一旦打開主動聲呐,則表明準備發動攻擊,因此主動聲呐通常也稱為攻擊聲呐。1954年之前,ταмир-5л型主動聲呐在蘇聯海軍的613型潛艇上已經裝備,但是中國引進的6603型艇最初沒有配備。1959年引進蘇聯的633型潛艇也裝備這種攻擊聲呐。633型潛艇在中國稱為6633型(也稱033型)艇,不久後ταмир-5л型攻擊聲呐也安裝到了03型艇上。根據蘇聯方面的資料,613型潛艇上的主動聲呐作用距離約為10鍊左右,僅能夠滿足魚雷攻擊的戰術要求。

中國引進建造的03型與613型都采用ФлаГ“旗幟”對海和低空搜索雷達,通常情況下作為航海雷達使用,作戰時可用來測定水面目标方位和距離。在潛射反艦導彈沒有出現前,潛艇的搜索雷達隻能在襲擊沒有安裝電子戰系統的目标時使用,附近有先進的反潛艦艇情況下貿然使用雷達,則會被艦上測向系統定位而遭到攻擊。因此潛艇更多使用潛望鏡,通常隻在能見度不佳情況下,進出港口和狹窄水道時使用雷達。中國海軍的03型艇部分安裝了天線孔徑更大的накат“湧浪”雷達。03型艇安裝了факел型敵我識别應答器,當遭到雷達波束掃射到應答器天線時,會自動發出回答信号,同時也偵收對方信号,如果在規定的數秒延時内沒有收到對方應答,或者應答信号3次都不對,則判斷為不明或敵方目标,裝置會自動啟動艇内戰鬥警報。60年代初中蘇關系惡化後,蘇聯撤走專家時,潛艇制造最大的困難就是這些電子設備。

蘇聯海軍使用613型潛艇伴随艦隊活動時,通常将其部署在編隊外側的水天線附近,潛艇能夠利用雷達警戒水天線另一側的低空和水面,為艦隊提供低空延伸預警。布置在這樣的距離上,潛艇又沒有脫離編隊防空導彈的掩護,敵方反潛飛機不敢靠近遂行反潛作戰,使艦隊和潛艇構成相互依托。中國海軍很少采用大編隊行動,70年代以前中國潛艇行蹤非常詭秘,很難斷定是否參加過對國民黨海軍的幾次作戰。但從國民黨海軍獵潛艦60年代出動異常頻繁的情況看,中國海軍的6603型潛艇當時可能非常活躍。

性能數據

艇型排水量

水面航行

1050噸(水上)

水下航行

1342噸(水下)

主尺度

艇長

74.7米

型寬

7.3米

吃水

4.3米

主機

4000馬力

航速

18節(水上),13節(水下)

最大潛深

200米

編制

53人

魚雷

6具533毫米發射管(艇首4具,艇尾2具),備雷12枚。

水雷

22枚

火炮

25毫米雙管火炮2門

總體評價

03型潛艇于1957年交付中國海軍使用後,累計建造了 21 艘,其中Ⅳ型 5 艘,Ⅴ型 16 艘。20世紀70年代以後,03 型潛艇轉為預備役或固定在港口作為訓練艇使用,90年代以後全部退役。

03型(W級)潛艇的轉讓制造促進了中國軍用艦艇制造技術的進步,實現了常規潛艇零的突破,培養了一批潛艇設計人員及船廠技術工人,解決了大量潛艇制造的相關技術問題,為後來引進性能更好的R級潛艇并實現國内順利建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