顔

漢語漢字
顔(拼音:yán)是漢語一級通用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于西周金文,“顔”的本義一般認為是指兩眉之間,俗稱“印堂”的部位。 [2]  後引申為額頭,又引申為臉面。顔在古代也指匾額,因為匾額的位置與額頭的位置相當。另外顔也作顔色講。“顔色”本義是面容、面色,中古時開始指色彩。[1]
  • 中文名:顔
  • 拼音:yán
  • 繁體:顔
  • 部首:頁
  • 五筆:UTEM(86、98)
  • 倉颉:YHMBO
  • 鄭碼:SUPG
  • 筆順:414313333132534
  • 字級:一級(3285)
  • 平水韻:上平十五删
  • 總筆畫:15
  • 筆順編号:414313333132534
  • 注音字母:ㄧㄢˊ
  • 舊字形:顏
  • 異體字:?、?、?、?
  • 統一碼:基本區 U 989C
  • 四角編碼:0128₂
  • 造字法:形聲字
  • 結構:合體字,左右結構

字源演變

形聲字。西周金文作圖1、2,右下部為形旁頁(xié),左上部為聲旁“彥”。“頁”有兩個讀音,一個讀作yè,是量詞,表示書冊的一張。一個讀作xié,是名詞,指人的頭部,是字的本義。“頁”(xié)是個象形字,凡是用“頁”作形旁的字,意義都跟頭部有關。如“顔”的本義指的是頭部的一個區域。劉钊《古文字構形研究》說,金文右下的構件應該是“面”字,說明此字本義是與面部有關的。有人說,古人用“彥”作“顔”的音符,是因為“彥”指有才有德的人,也有美士的意思。而人的臉面以眉清目秀為美,所以用“彥”作聲符并會意。

《說文解字》說:“顔,眉目之間也。”字面意思是眉毛和眼睛之間的部位。清代學者段玉裁認為“顔”的本義是指兩眉之間,俗稱“印堂”的部位,而把《說文解字》的說解“眉目之間也”改成“眉之間也”,他這樣做的原因之一是考慮到“顔”,這個字有一個常用意義,指眉毛上到發際的部位,即前額。西漢學者揚雄在《方言》裡說:“顔”在方言裡表示“額”。

“顔”在“額頭”這個意義上又可擴大為“臉面”之義,古人對于眉目之間的顔色特征十分敏感,所以“顔”可以引中表示臉色。一個人的心理感受常常會在臉面上反映出來,因此,顔又指抽象意義的體面、面子,如“無顔見江東父老”“厚顔無恥”中的顔。從人的面容中還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心理和健康狀況,即人們通常所說的氣色。氣色是一種色彩,由此,顔又引申指色調、色彩。

現代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yán

名詞

額頭。即眉上發下、兩額角間部分。

front;

forhead

《左傳·僖公九年》:“天威不違顔咫尺。”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顔,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面容;臉色。

face

《詩經·鄭風·有女同車》:“有女同車,顔如舜華。”

《漢書·韓王信傳》:“為人寬和自守,以溫顔遜辭承上接下,無所失意。”

容顔;鶴發童顔

顔色;色彩。

color

李白《古風》之十二:“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顔。”

顔料;五顔六色

形貌;臉上的表情。

countenance

宋玉 《九辯》:“顔淫溢而将罷兮,柯仿佛而委黃。”

顔延之《秋胡詩》:“慘凄歲方晏,日落遊子顔。”

和顔悅色;笑逐顔開

指臉皮。

孔稚珪《北山移文》:“豈可使芳杜厚顔,薜荔無恥。”

體面;面子。

dignity;

prestige

曹植《上責躬應诏詩表》:“忍垢苟全,則犯詩人胡顔之譏。”

厚顔無恥

指堂上或門楣上的匾額。

tablet

《新唐書·馬燧傳》:“勒石起義堂,帝榜其顔以寵之。”

前面。

first

《管子·輕重甲》:“若此,則士争前戰為顔行(háng)。”

古代帽子的一種。其形似古皮弁,以缣帛為之。

《宋書·五行志一》:“初為白帢,橫縫其前以别後,名之曰‘顔’,俗傳行之。”

(Yán) 姓氏用字,參看“顔姓”。

動詞

指題字于匾額或書籍封面上。

沈覆《浮生六記·閨房記樂》:“遷倉米巷,餘顔其卧樓曰‘賓香閣’,蓋以芸名而取如賓意也。”

形容詞

顯著。

揚雄《太玄·積》:“魁而顔而,玉帛班而。”

名詞

用同“崖”,水邊;山邊。

《亢倉子·全道》:“亢倉子居羽山之顔三年,俗無疵疠而仍谷熟。”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九】【頁部】五奸切(yán)

眉目之間也。從頁彥聲。

?,籀文。

說文解字注

眉之間也。

段注:各本作眉目之間,淺人妄增字耳,今正。眉與目之間不名顔。《釋言》曰:猗嗟名兮,目上名。郭注雲:眉眼之間,《西京賦》名作眳。薛注曰:眉睫之間,是不謂之顔也。若雲兩眉間、兩目間,則兩目間已是鼻莖謂之頞,又非顔也。面下曰:顔前也,色下曰:顔氣也,是可證顔為眉間,醫經之所謂阙,道書所謂上丹田,相書所謂中正印堂也。按《庸風》,揚且之皙也。子之清揚,揚且之顔也。傳曰:揚眉上廣也。清,視清明也。揚且之顔者,廣揚而顔角豐滿也。毛雲:顔角,蓋指全頟而言。中謂之顔,旁謂之角,由兩眉間以直上皆得謂之顔,醫經頟曰顔曰庭是也。《國語》角犀豐盈,亦角謂旁,犀謂中。犀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頂,故相法有骨自印堂至頂者曰伏犀貫頂。若《方言》雲:?頟顔颡也。湘江之間謂之?,中夏謂之頟,東齊謂之颡,汝颍淮泗之間謂之顔。此則依方語通謂頟為顔。非毛、許意也。《小雅》,顔之厚矣。凡羞媿喜憂必形於顔,謂之顔色,故色下曰顔氣也。

從?,彥聲。

段注:五奸切,十四部。

?,籀文。

段注:鈕樹玉曰:各本篆體右作〔⿱?兒〕,誤也,此從古文?。

廣韻

五奸切,平删疑 ‖彥聲元1部(yán)

顔,顔容。亦顔額。又姓,出琅邪,本自魯伯禽支庶有食采顔邑者,因而著族。又邾武公名夷,字曰顔,故《公羊傳》稱顔公,後遂為氏。五奸切。二。

康熙字典

【戌集下】【頁部】 顔·康熙筆畫:18 ·部外筆畫:9

《唐韻》五奸切。《集韻》《韻會》《正韻》牛奸切,眼平聲。《說文》:眉目之間也。《詩·鄘風》:子之清揚,揚且之顔也。《毛傳》:顔,額角豐滿也。《左傳·僖九年》:天威不違顔咫尺。《黃帝素問》:心熱者,顔先赤。揚子《方言》:頟、顔,颡也。汝颍淮泗之閑謂之顔。

又帻顔。《輿服雜事》:漢桓帝延熹中,京師作帻,皆顔短耳長,以為服妖。

又那顔。外國語,猶華言大人。

又商顔,山名。《前漢·溝洫志》:引洛水至商顔下。注:商山之顔,猶山額也。

又孱顔,山高貌。歐陽修詩:空碧更孱顔。

又姓。《姓苑》:出琅邪。魯伯禽支庶,食采顔邑,因氏。

又邾武公字顔,《公羊》稱顔公,後遂為氏。

又古通真韻,音銀。蘇轼《祭韓忠獻文》:勿心大匠,笑彼汗顔。援手拯溺,期我于仁。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彥”“頁”寬窄相當,頂部“彥”高,底部“頁”高。“彥”居左半格,“産”從上、左包圍“彡”;“産”,右側橫筆抵豎中線;下橫寫在橫中線上側;三撇起筆點垂直齊平,撇勢平行,第一撇從橫中線起筆。“頁”,居右半格;“ㄇ”的頂部在橫中線上方;豎撇從橫中線起筆,收筆于豎中線,撇、點收筆持平。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ŋ

an

王力系統

ŋ

ean

董同龢系統

ŋ

an

周法高系統

ŋ

ran

李方桂系統

ng

ran

西漢

東漢

ran

r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寒桓删

rɑn

北魏後期北齊

寒桓删

rɑn

齊梁陳北周隋

an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ŋ

an

拟音/王力系統

ŋ

an

拟音/董同龢系統

ŋ

an

拟音/周法高系統

ŋ

an

拟音/李方桂系統

ng

an

拟音/陳新雄系統

ŋ

an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二十七删

開口呼

二等

次濁

五奸切

ŋan

集韻

平聲

上平十三佳

開口呼

二等

次濁

宜佳切

ŋɪæi

平聲

上平二十七删

開口呼

二等

次濁

牛奸切

ŋɪɐn

韻略

平聲

牛奸切

增韻

平聲

宜佳切

平聲

牛奸切

中原音韻

陽平

寒山

齊齒呼

全清

ian

中州音韻

平聲

寒山

移間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删

次濁

牛奸切

ŋan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二十五翻反泛發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