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唐代詩人陳子昂所作詩歌
《登幽州台歌》是由唐代詩人陳子昂所作詩歌,這首短詩,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曆來傳誦的名篇。這首感傷之作是由作者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觸發的,但是其客觀意義卻遠遠超越了他自身以至他所處的時代的範圍,帶有一定的廣泛性,表現在這首詩裡的感傷情緒,和世俗的憂生歎逝有明顯的不同。這是一種在對事業和人生的執着追求中産生的喟歎。
  • 作品名稱:登幽州台歌
  • 作者:陳子昂
  • 創作年代:初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作品體裁:古體詩

作品原文

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現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黃金台,又稱薊北樓,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是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而建。

前:過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聖君。

後:未來。

來者:後世那些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怆(chuàng)然:悲傷凄恻的樣子。

涕:古時指眼淚。

白話譯文

向前看不見古之賢君,向後望不見當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無窮無盡,我倍感凄涼獨自落淚。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對武後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意見,不為武則天采納,并曾一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反而受到打擊,這使他心情非常苦悶。萬歲通天元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

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讨,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随軍出征。武攸宜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随後,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裡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與《登幽州台歌》是同時之作,其内容可資參證。《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對戰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曆史事迹,表示無限欽慕。

這是一聲人生短暫的感喟。詩人縱觀古往今來,放眼于曆史的長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幾十年真如白駒之過隙,轉瞬之間就消失了。這種感歎既可以引出及時行樂的頹廢思想,也可以引發加倍努力奮鬥的志氣。自古以來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暫而消沉頹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無限的意義。正因為陳子昂抱着這種積極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

也正因為在悲怆的深層,蘊蓄着一股積極奮發欲有所作為的豪氣,所以才能引起我們的共鳴。詩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暫,宇宙無限,不覺中流下熱淚。這是詩人空懷抱國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細細讀來,悲壯蒼涼之氣油然而生,而長短不齊的句法,抑揚變化的音節,更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但是,像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複可見,後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登台遠眺時,隻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怆然流淚了。因此以“山河依舊,人物不同”來抒發自己“生不逢辰”的哀歎。這裡免不了有對時世的感傷,但也有詩人對詩壇污濁的憎惡。詩人看不見前古賢人,古人也沒來得及看見詩人;詩人看不見未來英傑,未來英傑同樣看不見詩人,詩人所能看見以及能看見詩人的,隻有眼前這個時代。

這首詩以慷慨悲涼的調子,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這種悲哀常常為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

這首詩沒有對幽州台作一字描寫,而隻是登台的感慨,卻成為千古名篇。詩篇風格明朗剛健,是具有“漢魏風骨”的唐代詩歌的先驅之作,對掃除齊梁浮豔纖弱的形式主義詩風具有拓疆開路之功。在藝術上,其意境雄渾,視野開闊,使得詩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鮮亮感人。全詩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雖然隻有短短四句,卻在人們面前展現了一幅境界雄渾,浩瀚空曠的藝術畫面。詩的前三句粗筆勾勒,以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和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深邃、壯美的背景加以襯托。

第四句飽蘸感情,淩空一筆,使抒情主人公——詩人慷慨悲壯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畫面的主位上,畫面頓時神韻飛動,光彩照人。從結構脈絡上說,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後相互映照,格外動人。

在用辭造語方面,此詩深受《楚辭》特别是其中《遠遊》篇的影響。《遠遊》有雲:“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餘弗及兮,來者吾不聞。”此詩語句即從此化出,然而意境卻更蒼茫遒勁。

同時,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其句式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後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其句式為: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

前兩句音節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郁不平之氣;後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之”和“而”),多了一個停頓,音節就比較舒徐流暢,表現了他無可奈何、曼聲長歎的情景。全篇前後句法長短不齊,音節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這首詩沒有對幽州台作一字描寫,而隻是登台的感慨,卻成為千古名篇。詩篇風格明朗剛健,是具有“漢魏風骨”的唐代詩歌的先驅之作,對掃除齊梁浮豔纖弱的形式主義詩風具有拓疆開路之功。在藝術上,其意境雄渾,視野開闊,使得詩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鮮亮感人。全詩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雖然隻有短短四句,卻在人們面前展現了一幅境界雄渾,浩瀚空曠的藝術畫面。

詩的前三句粗筆勾勒,以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和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深邃、壯美的背景加以襯托。第四句飽蘸感情,淩空一筆,使抒情主人公——詩人慷慨悲壯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畫面的主位上,畫面頓時神韻飛動,光彩照人。從結構脈絡上說,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後相互映照,格外動人。

在用辭造語方面,此詩深受《楚辭》特别是其中《遠遊》篇的影響。《遠遊》有雲:“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餘弗及兮,來者吾不聞。”此詩語句即從此化出,然而意境卻更蒼茫遒勁。

名家點評

其辭簡質,有漢魏之風。(楊慎《升庵詩話》)

胸中自有萬古,眼底更無一人。古今詩人多矣,從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黃周星《唐詩快》卷二)

阮步兵登廣武城,歎曰:“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眼界胸襟,令人捉摸不定。陳拾遺會得此意,《登幽州台歌》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假令陳、阮邂逅路歧,不知是哭是笑。(宋長白《柳亭詩話》)

作者簡介

陳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學家、詩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陳子昂存詩共100多首,其詩風骨峥嵘,寓意深遠,蒼勁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組詩《感遇》38首,《薊丘覽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澤州城北樓宴》等。陳子昂與司馬承祯、盧藏用、宋之問、王适、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稱為仙宗十友。

舉光宅進士,以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贊賞,拜麟台正字,右拾遺。後世因稱陳拾遺。敢于陳述時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後解職回鄉,為縣令段簡所誣,入獄,憂憤而死。于詩标舉漢魏風骨,強調興寄,反對柔靡之風。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有《陳伯玉集》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