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詞

春望詞

五言古體詩
《春望詞》,唐朝女詩人薛濤所作,采用五言古詩體式,以四首聯章形式,抒寫眺望春景,卻心生複雜愁情,表達了詩人傷春之感相思之情。”一句,“結同心”“遺知音”坦誠而直率地表露出薛濤渴求覓得有情郎“雙栖綠池上,朝暮共飛還”的心迹,可見其寂寞成殇飄零無依的現狀。薛濤通過“風花”“同心草”“花滿枝”“春風”等景物,看着枝頭最美的花朵,數着指尖流走的時光,就像看着自己的美麗在徒勞地開放,兀然地凋零,卻還是“佳期猶渺渺”一次次讓“結同心”的美夢幻滅,沉浸在知己難求、知音渺渺的痛苦裡。
  • 作品名稱:春望詞
  • 外文名:
  • 作品别名:
  • 作者:薛濤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
  • 文學體裁:五言古體詩

作品原文

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

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

攬草結同心,将以遺知音。

春愁正斷絕,春鳥複哀吟。

風花日将老,佳期猶渺渺。

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

那堪花滿枝,翻作兩相思。

玉箸垂朝鏡,春風知不知。

創作背景

這首《春望詞》寫于薛濤隐居浣花溪時期。此時,她雖剛年過二十,卻已飽經人生滄桑。十二年屈辱的樂伎生涯中,她曾被罰往荒蠻邊關,也曾擁有過節度府校書郎的尊貴地位。在終于脫離了樂籍恢複了自由身後,她一身素淡的女冠服,在浣花溪畔開始了新生活。本該是高興的事,但是若無那有情人分享,便成了那“幽谷空蘭”“棧橋梅花”隻能孤芳自賞,活脫脫透着一股凄涼。

作品賞析

詩句融情于景,開頭四句描繪花開花落之景,抒發相思之情。“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不管是花開還是花落,薛濤之情惟自知,此時最相思,相思無人解,何處話凄涼?悲矣!再看“攬草結同心,将以遺知音。”一句,“結同心”“遺知音”坦誠而直率地表露出薛濤渴求覓得有情郎“雙栖綠池上,朝暮共飛還”的心迹,可見其寂寞成殇飄零無依的現狀。緊接着又寫“春愁正斷絕,春鳥複哀吟。

”僅一個“複”字,叫人不由得心生憐憫,對春光易逝的憂愁正要慢慢消退,奈何那無知春鳥又要在枝頭鳴叫提醒着世人又是一歲春光蹉跎,何其哀愁啊!從結構上看,詞句回答了上文的相思之所在,又很好地将下文過渡到描述感慨時光荏茬,待字閨中容顔老去的苦悶之情。薛濤通過“風花”“同心草”“花滿枝”“春風”等景物,看着枝頭最美的花朵,數着指尖流走的時光,就像看着自己的美麗在徒勞地開放,兀然地凋零,卻還是“佳期猶渺渺”一次次讓“結同心”的美夢幻滅,沉浸在知己難求、知音渺渺的痛苦裡。

縱觀薛濤一生的坎坷情路,其發出《春望詞》中幽怨哀傷而又無力無奈之感也就情有可原了,而這也與文章開篇提到的薛濤剛柔并濟的性格有着很大的關系。薛濤本事官宦之女,養尊處優,無奈世事變化無常,短短數月她就被迫入樂籍淪落為風月場裡的歌妓。盡管如此,薛濤仍不改其潔身自好高風亮節的本質,以其詩文出彩赢得衆多名士追捧。

随後邂逅韋臯,有“女校書”之美稱,受盡寵愛;奈何耿直之氣高傲之風得罪了韋臯,被流放邊疆。讓人不得不感歎,在男權社會裡再有風骨才氣的女子還是得依附男人而生存,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十離詩》。就算是自貶身價,薛濤在流放途中還是發出了“聞說邊城苦,而今到始知。羞将門下曲,唱與隴頭兒。”的感慨,對防守邊疆士兵的艱苦生活寄以深切同情,又見這女子有着男兒般心懷天下的胸懷。

之後邂逅了羁絆一生的男子元稹,本以為是“才子佳人”好姻緣,怎料竟成“鏡花水月”空悲切。從此,薛濤隐居浣花溪旁,着上那女道服,制那薛濤箋,一生無伴到白頭。曾經紅顔如今白發,幾度蕭索在心頭。甯可同春天一同老去,也不願将就半分半毫。這就是薛濤。

作者簡介

薛濤,768~832,字洪度,唐朝長安人,生于大曆五年,卒于大和六年。幼年随父鄖流寓成都,八九歲能詩,父死家貧,十六歲遂堕入樂籍,脫樂籍後終身未嫁。後定居浣花溪。知音律,工詩詞。創“薛濤箋”。薛濤正式集子叫《錦江集》,共五卷,詩五百餘首,惜未流傳下來。後世各家所本的明本《薛濤詩》一卷,是從《萬首唐人絕句》等選本拼湊起來的。

濤于晚歲遷入城内西北隅之碧雞坊,創吟詩樓,栖息其上。

韋臯鎮蜀之初(貞元元年、公元七八五年),南越獻孔雀一隻,臯依濤意,于使宅開池設籠以栖之。至大和五年(公元八三一年)秋,孔雀死。次年夏,濤亦卒。一些詩詞中提到的“韋令孔雀”也就是指的這段史話。

薛濤字無女子氣,筆力峻激。其行書妙處,頗得王羲之法,少加以學,亦衛夫人之流也。每喜寫己所作詩,語亦工,思緻俊逸,法書警句,因而得名。若公孫大娘舞“劍器”,黃四娘家花,托于杜甫而後有傳也。然濤字真迹今皆佚。

薛濤自貞元初被罰赴邊回,即退隐于成都西郊之浣花溪甚久。浣花之人多業造紙,濤惜其幅大,不便寫己所作小詩,因命匠狹小之,又性喜紅色,乃創深紅小箋。後世流行之紅色小八行紙,薛濤箋也。至于稱浣花箋、松花箋、十樣蠻箋為濤箋者,實誤。浣花殆假借地名;松花恐浣花筆誤,況松花嫩綠色;而十樣箋出自北宋。時謝景初于浣花溪專造十色箋(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青、淺青、深綠、淺綠、銅綠、淺雲),号謝公箋。

薛濤井舊名玉女津,“水味甘冽,異于江泉。”乃因井傍錦江,源出江泉,又經砂濾過耳。傳濤造箋系自此井取水,無考。然明藩确取此井之水造紙,且以上貢。康熙三年(公元一六六四年)三月,冀應熊始書薛濤井三字,立石碑于井傍。嘉慶十九年(公元一八一四年),四川總督常明奉敕建雷祖廟于井左,布政使方積與王啟锟等,因建吟詩樓、浣花亭于井右。

居人汲井為酒,名薛濤酒,甚美。但是,薛濤制箋系自所謂薛濤井取水之說,明代始爾,斯已謬矣。清初忽有用薛濤井水釀酒之事,自更與濤無關。但已吟詠不絕,皆附麗而已。

薛濤墳在今成都市東郊、望江樓公園東、錦江之濱,四川大學校園内。

晚唐鄭谷(字守愚)《蜀中》三首之三雲:“渚遠江清碧簟紋,小桃花繞薛濤墳。朱橋直指金門路,粉堞高連玉壘雲。窗下斷琴翹鳳足,波中濯錦散鷗群。子規夜夜啼巴蜀,不并吳鄉楚國聞”,其中“小桃”者,上元前後(正月)即着花,狀如垂絲海棠,非桃樹開花在季春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