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卿

六卿

晉國的三軍将佐
晉國六卿,指春秋時期晉國的三軍将佐。[1]公元前633年,晉文公回國後建立三軍,每軍設将、佐各一名,依次為中軍将、中軍佐、上軍将、上軍佐、下軍将、下軍佐,其中中軍将為正卿,執政晉國,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晉國軍政大事。晉國六卿采用世襲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等十一個世族所把持,他們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晉國六卿出将入相,前後十幾代人輔佐晉公“尊王攘夷”,捍衛華夏文明,是華夏文明的正源。正所謂”華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義看晉國“,六卿内部的矛盾變遷,也造就了春秋五霸的更替,其間的恩義情仇跌宕起伏,兼并厮殺激烈無比,他們共同譜寫了一部壯烈的曆史詩篇。
  • 中文名:六卿
  • 外文名:
  • 别名:
  • 職位:晉國三軍将佐
  • 國度:春秋晉國
  • 成員:先氏、狐氏

概述

晉文公四年(公元前633年),被廬之蒐,晉文公于城濮之戰前作三軍,每軍各設一名将、佐,地位從高到低分别為中軍将、中軍佐、上軍将、上軍佐、下軍将、下軍佐,并按照“長逝次補”原則,輪流執政,稱為三軍六卿。n

晉文公八年(公元前629年),清原之蒐,晉文公增設新上軍、新下軍,合計五軍十卿。晉襄公六年(公元前622年),夷之蒐,因排位最前的四卿在同一年相繼去世,晉軍面臨大面積調整,晉襄公便裁撤新上軍、新下軍,恢複三軍六卿建制。n

晉景公十二年(公元前588年),為獎勵鞌之戰立功将士,晉景公增設三軍,擴為六軍十二卿。五年後,下宮之難爆發,趙氏一系幾乎滅絕,新三軍被合并為新軍,變為四軍八卿。晉悼公十四年(前560年),綿上之蒐,晉悼公裁撤新軍,又一次恢複三軍六卿建制。n

晉平公八年(公元前550年),栾氏之亂,栾氏被滅族,十一家六卿世家此時僅剩韓氏、趙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六家,之後此六家每家占據一卿位,長期把持晉國軍政大權,故後來晉國六卿又被用來特指此六大家族。n

晉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鐵之戰,範氏、中行氏被滅,遂取消中軍,六卿變為四卿。晉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趙氏、韓氏、魏氏三家聯手消滅執政的智氏,為最終實現“三家分晉”奠定基礎。n

到公元前453年晉陽之戰,韓、趙、魏聯手打敗了晉國的執政大臣智伯瑤,進而瓜分了晉國,韓、趙、魏雖然成為諸侯,但最後逐一敗倒在秦國的鐵蹄下,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n

現在六卿直系後裔有5000多萬人口,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曆史評價

晉國六卿幾個家族尤其是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魏氏、趙氏六個家族連續十幾代同朝為官,輪流執掌晉國國政,他們是晉國霸業的曆史見證着,更是晉國霸業的建造者。晉國自己建立功業的同時也在維護着周室王朝,抵禦四夷,捍衛着華夏文明,正所謂”華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義看晉國。"

人物風雲

狐偃

狐偃出于戎族,姬姓,狐氏,狐突次子,狐毛之弟,晉文公之舅,略有貪欲的政治家。n

文公集團骨幹成員n

其父狐突為晉國大夫,狐偃與公子重耳交厚,重耳“有士五人”,狐偃其一。晉獻公21年,骊姬之亂,太子申生自殺,公子重耳與夷吾皆在外将兵。狐偃保重耳受蒲城,後與重耳謀,奔狄國,終伴重耳左右。重耳居狄12年,又力主重耳奔齊以避難,開始了漫長的流亡之旅。7年間,狐偃不辭勞苦,忍辱負重,兢兢業業為重耳出謀劃策,艱難的推動着重耳的複國大業。n

文公回國即位,委國政于狐偃,為執政大夫。晉文公初設三軍六卿,狐毛、狐偃将上軍。時晉國政治革新之措多出于狐偃。其執政8年,使晉國國力得到了狂飙式的發展。并為文公作“勤王退楚”的戰略規劃,将晉國推向霸主的聖壇。n

先轸

姬姓,先氏,名轸,因采邑于原,又稱原轸,先丹木之子。晉國傑出的軍事家,優秀的軍事統帥。n

前660年,晉獻公見惑于骊姬,欲廢太子申生,其父先丹木說申生避禍,申生不從,先丹木知其必亡,乃附公子重耳。重耳“有士五人”,先轸其一。獻公崩,晉亂,至惠公夷吾,先氏為公子重耳之内應。(《史記》稱先轸亦随重耳出亡)n

文公即位,委先轸以重任。前633年,晉始作三軍,以先轸佐下軍。一年後,中軍将郤毂卒,先轸躍為中軍元帥。n

狐偃是文公稱霸的戰略制定者,那先轸就是文公稱霸的戰略執行者。城濮之戰,先轸巧妙的利用文公退避三舍之勢,大敗楚軍,一戰定霸。文公崩,襄公立,秦出兵伐鄭,不禮于晉,先轸全殲秦軍于崤山,生俘秦将。n

襄公從婦人之言,縱秦将歸。先轸聞之,入宮責襄公“一日縱敵,萬世之患”,襄公大悟,急遣人追之,不得!先轸悔其欺君之舉,大慚。後先轸攻翟,單騎免胄入翟營,壯烈殉國。n

先轸死後,其子先且居繼立為中軍元帥,繼續為晉國的霸業作着不可磨滅的貢獻。n

趙成子

嬴姓,趙氏,名衰(同“崔”),字子馀,排序為季,谥号成,史稱趙成子、成季、孟子餘,晉文公四年(前633年)任原大夫,亦稱原季。n

叔帶之後,早年便追随公子重耳,重耳“有士五人”,趙衰其一也。自始至終伴随重耳左右,與重耳同行流亡19載,不離不棄,為重耳股肱之臣。n

文公回國即位,為趙衰為心腹,每每以軍政要務委之,趙衰不受,卻将他人之賢薦于文公。前633年,晉作三軍六卿,郤毂、郤溱、狐毛、栾枝、先轸皆為趙衰所薦,文公對趙衰之信任由此可見一斑,亦可看出趙衰讓賢之德。且趙衰所薦之人皆為治世之能臣。比之介子推所鄙夷“将貪天之功據為己有”的狐偃相形見绌。上軍将狐毛死後,趙衰替之,始入六正行列。狐偃死後,替之為執政大夫。n

終趙衰之世,低調處事,其謙讓之賢令人可敬,賈季贊其曰:“冬至之日”。前622年,趙衰逝世,其子趙盾繼立,趙衰已經為其子創造了良好的政治環境和競争資本。n

趙宣子

嬴姓,趙氏,名盾,排序為孟,谥号宣,史稱趙宣子、宣孟,趙衰之子。n

将執政大夫與中軍元帥軍政大權集于一身的卿士,始稱正卿。自文公後出現的第一位權臣,頗有建樹的政客,晉國霸業中衰的始作俑者,是毀滅晉國宗廟的第一人。n

趙衰随重耳避難于翟,娶戎女叔隗,生一子,曰趙盾。後趙衰又随重耳出奔,留下趙盾母子。及重耳即位,趙氏富貴。趙衰将叔隗、趙盾母子接回绛城。衰以趙盾賢能,立為宗子。趙姬(晉文公之女)三子趙同、趙括、趙嬰齊皆侍奉趙盾。n

前622年,趙衰逝世,趙盾繼任為執政大夫,幸運的是幾乎同時,胥臣、栾枝、先且居也随之而去。一年後,晉襄公重組内閣,在陽處父的協助下,以趙盾将中軍,賈季佐之。年輕的趙盾理所當然的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卿士,直接輔佐晉襄公。而就在同年,晉襄公薨逝,趙盾再次幸運的走上前台,開始了對晉國長達20年的專政。n

襄公崩逝,趙盾主張擁立在秦國的公子雍,而他的副手賈季卻更願擁立在陳國的公子樂。雙方各不相讓,賈季私自派人去陳國迎公子樂,趙盾察覺後派人誅殺。賈季憤恨陽處父,将其刺殺,趙盾乘機驅除賈季,自此趙氏一家獨大的格局已然形成。n

趙盾随即遣先蔑、士會往秦國迎立公子雍。晉襄公的夫人穆嬴攜太子夷臯,哭訴于趙家。趙盾無奈,乃立夷臯,是為靈公。其後領晉國三軍于令狐打敗護送公子雍的秦軍。自此秦晉再生戰禍。為确立自己在國際上的地位,趙盾主盟,與齊、魯、衛、鄭、宋、陳等國國君盟于扈,俨然以霸主自居,開晉國卿大夫會盟諸侯之先河。n

前620年,先毂、梁益耳、蒯得為亂,趙盾未經靈公太後應允,擅自殺戮朝中大臣,時趙氏氣焰之盛,諸卿皆畏。前615年,秦晉戰于河曲,趙盾族弟趙穿與胥甲不從将令。趙盾廢胥甲而用趙穿,其執法之不公為人所恥。n

趙盾在朝中表面與郤缺、士會、荀林父共主國政,實際上獨擅專行。趙氏黨于郤氏、先氏,排擠荀氏、栾氏。趙盾的高壓政策,衆卿敢怒不敢言。n

靈公漸長,為趙盾所制,心甚不快。靈公刺殺趙盾未遂,趙盾逃匿,未出國境,趙穿弑靈公,迎趙盾。趙盾歸,竟然不誅弑君之人。史官董狐憤而提筆:“趙盾弑其君”。趙盾又立公子黑臀為晉侯,是為晉成公,又以晉無公族為由,在晉國設立公族大夫、餘子、公行建制,其職位主要由卿族世家子弟擔任。晉國公族日弱,卿族日強,這對晉國君權幾乎是緻命一擊,晉國的分裂已經提前預定。n

時楚莊王即位,勵精圖治,國力日強,不斷北上,向晉國霸業發起嚴峻挑戰。秦國因崤山之恨、令狐之敗屢屢攻擊晉國後方。趙盾以私為主、以公為次的執政理念使得晉國内部矛盾重重,文襄霸業也已搖搖欲墜。前601年,年僅50餘歲的趙盾撒手人寰,指定由郤缺執政。他留下的是晉國分崩離析的朝政與土崩瓦解的霸業,還有那個他一手經營扶植,卻已成衆矢之的的趙氏家族。n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