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純如

張純如

華裔女作家
張純如(Iris Chang,1968年3月28日-2004年11月9日),美國著名的華裔女作家、曆史學家和自由撰稿人,以出版英文曆史著作《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The Rape of Nanking)而聞名。[1]是美國著名的華裔女作家、曆史學家和自由撰稿人。出生在新澤西的第二代美國華裔。曾在美聯社和芝加哥論壇報當記者,後來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寫作學位,并開始全職寫作和演說。2004年11月9日,張純如突然在美國加州自己的轎車内用手槍自殺身亡。有消息推測,年僅36歲的她可能因患抑郁症自殺。
  • 中文名:張純如
  • 外文名:
  • 别名:
  • 民族:
  • 出生地:
  • 畢業院校:伊利諾斯大學
  • 職業:曾在美聯社和芝加哥論壇報當記者,後來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寫作學位,并開始全職寫作和演說
  • 代表作品:《南京大屠殺:被二戰遺忘的浩劫》;《華裔美國人》
  • 主要成就:
  • 性别:女
  • 出生年月:1968年3月28日
  • 去世年月:2004年11月9日

人物生平

1968年3月28日,出生于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

1968-1989年,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槟城校區随研究物理和微生物學的父母親成長。1989年,獲得伊利諾伊大學新聞學學士學位。

1990年,擔任《芝加哥論壇報》記者,撰寫重要新聞稿。

1991年,獲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寫作碩士。和電氣工程師布萊特·道格拉斯博士(BrettDouglas )結婚,7月遷往舊金山灣區。

1995年,自由撰稿人,為《芝加哥論壇報》、《紐約時報》和美聯社撰寫稿件。冬季,在國家檔案館和華盛頓國會圖書館完成了《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一書的初步資料準備,前往北京、上海、杭州進行為期六星期的深入調查。

1996年,出版《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之謎》。

1997年7月,前往中國南京,調查南京大屠殺史料。

1997年12月,出版《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

1998年,獲得華裔美國婦女聯合會的年度國家女性獎。

1999年8月,《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被拍攝電視節目,成為曆史探索頻道節目專題之一。

2002年5月13日,獲俄亥俄州伍斯特學院榮譽博士學位。

2002年8月,兒子克裡斯托佛·道格拉斯(ChristopherDouglas)出生。

2003年4月28日,出版《美國華裔史錄》。

2004年11月9日,于加州蓋洛斯自己的車内用手槍自殺身亡,留下遺書“我覺得被CIA或是别的什麼組織盯上了”“我走在街上被人跟蹤,無法面對将來的痛苦與折磨。”

2011年5月,由張純如的母親張盈盈所寫的回憶錄《無法遺忘的女子----張純如寫作〈南京大屠殺〉之前後》正式出版。

成長曆程

張純如進入伊利諾伊大學先是攻讀計算機專業,20歲時,她放棄了即将到手的計算機專業學位,轉學新聞專業。1989年從伊利諾伊大學新聞系畢業後,她先是在美聯社和《芝加哥論壇報》擔任記者,又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了寫作碩士學位,從此開始了專業寫作的道路。她的第一本書《蠶絲——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廣受好評,也因此赢得了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和平與國際合作計劃獎”,并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太平洋文化基金會等的贊助。張純如因為這本震驚西方世界的《南京大屠殺》而聞名,也因為在36歲的美好年華自殺離世,讓人們倍感痛惜。

家庭背景

張純如,在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出生,在伊利諾州長大。1989年從伊利諾大學畢業後,曾在美聯社和芝加哥論壇報當記者,後來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寫作學位,并開始全職寫作和演說。

張純如出身書香門第,祖父是抗日國軍将領張鐵軍,後曾為台灣中華日報總主筆。其父當年是台大物理系“狀元”,其專著《量子場論》在美國理論物理學術界頗有影響。張純如的母親一直從事生物化學的研究工作。

張純如之名“純如”,出自《論語八佾第三》“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繹如也,以成。”意為純正和諧。

婚姻愛情

1988年,在伊利諾伊大學的一次聯誼會上,明眸皓齒、身材高挑的張純如與白人男孩道格拉斯一見鐘情,從此墜入了愛河。一年後,兩人在第一次相遇的地方訂婚。1991年8月17日,23歲的張純如與當時已在矽谷擔任工程師的道格拉斯結婚,組成了一個幸福家庭。11年後,也就是2002年,她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兒子克裡斯托弗。

作品一覽

《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

作品影響力:★★★★

1997年,《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在美國出版。與南京大屠殺有關的研讨會也因此在美國哈佛及斯坦福等大學舉行,美國新聞媒介都大幅報道了南京大屠殺。《南京暴行》在一個月内就打入美國最受重視的《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并被評為年度最受讀者喜愛的書籍。在《洛杉矶時報》、《今日美國》等著名暢銷書專欄中,《南京暴行》也是榜上有名。美國《新聞周刊》對這本書的評論是:對二戰中最令人發指的一幕作了果敢的回顧,改變了所有英語國家都沒有南京大屠殺這一曆史事件詳細記載的狀況。哈佛大學曆史系主任柯比在她寫的《被遺忘的南京大屠殺》一書序言裡說,它是“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殺的英文着作”。

作品所受阻度:★★★★

1998年,日本駐美大使齊藤邦彥公開發表聲明,污蔑《南京暴行》是“非常錯誤的描寫”。張純如後來與這個日本大使一同接受某電視訪談時,日本大使居然含糊地宣稱日本政府“多次為日軍成員犯下的殘酷暴行道歉”,張純如當場指出日本政府從未為南京大屠殺作過認真的道歉。迄今還沒有一家日本出版社敢于出版《南京暴行》的日文版。

《華裔美國人》

2003年4月,張純如的《在美國的華人:一部叙述史》在美國洛杉矶出版。她還曾以此書主題巡遊全美發表宣傳講演》。《在美國的華人》講述了美國華人150年的移民史,讓早期華人所受的歧視公之于衆。

《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之謎》

《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之謎》又名《蠶絲》,1996年出版,《蠶絲》講述了華人科學家錢學森為美國火箭科技作出貢獻,以及如何成為麥卡錫主義的犧牲品而離開美國,後在中國發展起中國原子彈的曆史。

創作經曆

《南京大屠殺》

1997年,《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在美國出版。與南京大屠殺有關的研讨會也因此在美國哈佛及斯坦福等大學舉行,美國新聞媒介都大幅報道了南京大屠殺。《南京暴行》在一個月内就打入美國最受重視的《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并被評為年度最受讀者喜愛的書籍。哈佛大學曆史系主任柯比在她寫的《被遺忘的南京大屠殺》一書序言裡說,它是“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殺的英文著作”。

創作經過

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殺60周年。張純如在此前用近三年的時間,在世界各地訪問了許多幸存者,參閱了大量的曆史文獻,在各種觸目驚心的資料的基礎上,撰寫、出版了英文版《南京暴行》。此書一經問世,就震驚了西方世界,在随後數年内再版十餘次,迄今印數已近百萬冊。純如用自己無可挑剔的努力和勇氣,直面了人類曆史上那一段慘絕人寰的記憶,她告訴世人:人類同胞相殘的曆史是漫長而凄慘的,而沒有哪幾次劫難能與二戰期間的南京大屠殺相比。哈佛曆史系系系主任、中國現代史教授威廉·柯比在該書《序言》中寫道:“南京的暴行在西方已幾乎被人們遺忘,所以,本書的問世尤顯重要。張小姐把它稱作‘被遺忘的大屠殺’,将二戰期間在歐洲和亞洲發生的對數百萬無辜者的屠殺聯系在一起。”

性格文靜的張純如從小就喜歡寫作,喜歡這種自由表達的方式。在她看來,寫作是傳播社會良知。真正的作家不是玩文字遊戲,而要通過文字來傳達社會所需要的思想和感情。童年的時候,純如與父母談話時,父母經常會提到遙遠的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個叫南京的城市裡發生了些什麼,她的祖父如何逃離那個人間地獄,滔滔長江水如何被鮮血染成了紅色……1994年12月,當張純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殺的黑白照片時,更是感到了無比的憤怒。在南京,的确存在大屠殺,但是為什麼有人否認它,而且在所有的英文非小說類書籍裡,居然沒有一本提及這段本不應該被遺忘的曆史?純如為這一現象震驚了,幾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卻無人知曉日本人在中國進行的大屠殺。她為此感到陣陣心悸。

對于在美國這樣的物質社會來說,一個年輕女孩花幾年時間去寫一本曆史著作,在很多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年輕人都要争分奪秒地奮鬥賺錢、成家立業。不過,這位當時隻有25歲的女孩有一個念頭:“這本書能不能賺錢我不管,對我來說,我就是要讓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發生的事情。”《南京暴行》出版後,她對美國讀者的熱情反應也感到意外,她說,“這本書雖然重要,但我以為隻會得到圖書館的垂青。”但純如也相信,真相是不可毀滅的,大家要同心協力,以确保真相被保存、被牢記。

辛酸曆程

在“火爐”南京,她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

為了撰寫《南京暴行》,純如收集了中文、日文、德文和英文的大量資料,以及從未出版的日記、筆記、信函、政府報告的原始材料,她甚至查閱了東京戰犯審判記錄稿,也通過書信聯系日本的二戰老兵。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與純如有過多次交往,他一直很欽佩張純如的執著、知性和追求真相的勇氣。他在評價《南京暴行》一書時就說,很長時間以來,西方國家隻知道納粹屠殺猶太人,不知道侵華日軍在二戰中曾經瘋狂地屠殺中國人,國際輿論隻譴責納粹在二戰中的暴行,很少抨擊日本軍國主義在二戰中的暴行。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自二戰勝利以來的幾十年光陰中,在西方主流社會中有關日軍侵華史實的宣傳太少,聲音太弱。而此時有這麼一個柔弱女子願意站出來,這種精神實在難能可貴。

關于純如的死去,朱成山非常痛惜,他曾對記者說,“對于純如的父母和孩子,他們失去的是女兒和母親;對于中國人,他們失去的是一個正直的同胞和朋友;而對于整個世界,他們失去的則是一個勇于說真話并努力讓别人相信事實的人。”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副所長王衛星曾幫助張純如收集了大量的史實資料。他回憶說,1995年7月,張純如在南京待了25天左右,“她那時才27歲,由于氣候不适應,經常感冒,但她的工作一點也不耽誤。當時南京的天氣很熱,她不顧自己的身體,把大部分時間用在采訪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尋訪日軍暴行發生地以及翻閱國内資料上,每天工作時間有10小時以上。”當時擔任純如翻譯的楊夏鳴副教授回憶說:“她的中文水平一般,不能讀懂中文資料,所以我要逐字逐句為她翻譯。她很認真,更十分嚴謹,常常用美國材料與中文材料核對事實。她聽不大懂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的方言,但她全錄下來了。她這個人通常會打破砂鍋問到底,有時真覺得她有些偏執。” 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張純如最大的收獲便是使中國人民找到了“中國的辛德勒”——約翰·拉貝先生,找到了拉貝詳細記錄南京大屠殺的日記。

尋訪史料

今天,詳細記錄了五百多起慘案的《拉貝日記》已經被翻譯成中、英、日等多種文字,保存在德、日、美、中等國家的檔案館裡,成為曆史的見證。純如發現的不隻是《拉貝日記》,還有一份珍貴的史料:《魏特琳日記》。20世紀30年代,明妮·魏特琳女士擔任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院長和教育系主任,身後留下了一部日記,其中詳細記載了她親身經曆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罪行,以及此後數年間日軍在南京實施殖民統治的情況。由于保護了大量南京婦女免遭日本侵略軍的蹂躏,沃特林女士一直為南京市民所銘記,也是純如最為崇拜的人。不過,這些日記卻在美國耶魯大學特藏室裡沉睡多年。純如走了,但她發現的《拉貝日記》、《魏特琳日記》,與《南京暴行》一道,成為向世界人民昭示侵華日軍南京暴行的鐵證。

其他作品

《中國導彈之父》

《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之謎》又名《蠶絲》,1996年出版,《蠶絲》講述了華人科學家錢學森為美國火箭科技作出貢獻,以及如何成為麥卡錫主義的犧牲品而離開美國回到中國從事導彈研制的曆史。

《華裔美國人》

2003年4月,張純如的《在美國的華人:一部叙述史》在美國洛杉矶出版。她還曾以此書主題巡遊全美發表宣傳講演》。《在美國的華人》講述了美國華人150年的移民史,讓早期華人所受的歧視公之于衆。

與日對質

衆所周知,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背景是非常複雜的,在這部極為嚴肅的著作震驚美國和整個世界的同時,也必然引起了某些無端的質疑和粗暴指責,特别是對于不少不願正視曆史的日本人而言,張純如的書無疑是“公然挑釁”。在這種情形下,《南京暴行》一書也讓張純如成為積極參與維護抗日戰争史實的社會活動家,以及抨擊日本掩蓋曆史可恥行徑的鬥士。

1998年,日本駐美大使齊藤邦彥公開發表聲明,污蔑《南京暴行》是“非常錯誤的描寫”。這一聲明立即遭到中國駐美大使館以及美國各華僑團體的一緻抗議,并敦促日本政府撤換大使一職。張純如後來與這個日本大使一同接受“吉姆·裡勒爾新聞節目”電視訪談時,日本大使居然含糊地宣稱日本政府“多次為日軍成員犯下的殘酷暴行道歉”,張純如當場指出,正是日本使用的含混字眼使中國人感到憤怒。她還重申了自己寫作《南京暴行》的兩個基本觀點:一是日本政府從未為南京大屠殺作過認真的道歉;二是在過去幾十年中,日本政府在學校教科書中從來就是掩蓋、歪曲和淡化南京大屠殺。純如說,隻有認罪,日本才會變成一個更好的民族。

2001年9月,在一次國際學術研讨會上,張純如第一個登台發言。她的演講博得了與會者長時間的掌聲,但也遭到别有用心的日本人的攻擊。當場就有兩個日本人站起來向張純如發難,蠻橫提出了所謂的“疑問”,張立即據理駁斥,批得兩個日本人語無倫次。到會的許多專家學者也站在張的一邊批駁日本人,兩個日本人隻得悻然離開了會場。

日本出版

2007年12月15日,在日本首都東京一家書店,一名讀者在選購美國華裔作家張純如的遺作《南京大屠殺》日文版。2007年12月16日,由美國華裔作家張純如所著揭露“南京大屠殺”事件真相的《南京大屠殺》一書日文版在日本出版發行。張純如在1997年用英文寫成了《南京大屠殺》一書,在西方世界引起巨大轟動。

艱難問世

日文版《南京大屠殺》完整收入了原作所附43張珍貴的曆史照片。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原著,同時代出版社還出了一本點評解讀張純如原著的書,其中包括譯者巫召鴻的注釋和學者的解說,還有一些有關南京大屠殺的資料。

張純如的《南京大屠殺》一書在西方世界引起巨大轟動,這本書随後被翻譯成中文。其後,日本曾有出版社計劃翻譯出版《南京大屠殺》一書,但沒有成功。

《南京大屠殺》日文版的譯者巫召鴻是日本華僑後代,生于1951年,迄今持有中國護照。

據日本《中文導報》報道,美籍華裔女作家張純如在1997年出版了揭露“南京大屠殺”事件真相的曆史著作《南京大屠殺》(英文原作名為《The Rape of Nanjing》),震驚了世界。該書随後被翻譯成中文,流傳廣泛。但是,在策劃和實施“南京大屠殺”的當事國日本,由于特殊的社會氛圍和政治壓力,《南京大屠殺》日文譯本卻于1998年在出版過程中慘遭夭折,留下了長達10年的不可思議的出版空白。張純如本人因長年受壓而産生心理抑郁,于2004年11月9日在美國吞槍自殺,以36歲的風華之年離開了這個真相莫辨的世界,令人惋惜。

200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事件即将迎來70周年紀念。為了紀念曆史走過的漫漫70年歲月,為了緬懷一位充滿曆史正義感和道德勇氣的華人女性,更為了向日本社會提供一份完整的曆史證言、打破沉寂10年的出版禁忌,由在日華僑巫召鴻翻譯、日本同時代社出版的日文版《南京大屠殺》即将面世。

據了解,譯者巫召鴻是1951年出生在日本的老華僑,長年從事電腦軟件工作。巫召鴻認為,自己的人格形成于60年代至70年代。那時候他聽上一代人講戰争體驗,幾乎都是廣島、長崎的原子彈爆炸、東京大空襲、武勇傳、特攻隊、偷襲珍珠港等,卻沒有南京大屠殺。70年代以後,日本人的戰争意識偏向于受害者意識,逐漸模糊了加害者的視野,掩蓋了侵略者的立場。

1998年,柏書房曾計劃翻譯出版《南京大屠殺》一書。由于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出版方欲為日文譯本加上日本視點的注釋、說明和批判文字,遭到張純如本人反對,出版計劃受挫流産。這起事件留下的後遺症是,《南京大屠殺》在此後10年裡成為日本出版界的一個禁忌,沒有人再出手涉及這一敏感的翻譯出版話題。不過同時,日本卻出版了不少訂正、指責、說明、甚至批判原作的著作,如笠原十九司的《南京事件與日本》、同屬曆史事實派的本多勝一與妬村太一郎的對談,還有全面否定原作的藤岡信勝、東中野修道所著《(南京大屠殺)研究》等。

巫召鴻在“翻譯出版經緯”中指出:“一本迄今尚未以日語文字形式在日出版的著作,卻遭受到來自四方八面的如此集中的非難和批判,這是史無前例的。”為此,他希望日文版的出版能讓更多人完整地讀到這本書,并對原作給出真實的評價。同時代社的川上徹社長接受《中文導報》專訪時,談了該書日文版出版的曲折過程。川上徹在2006年末收到巫召鴻的來信,希望能在日本出版《南京大屠殺》。川上向出版界和新聞界的友人們征詢意見,也了解了1998年的柏書房出版夭折事件,得到的回答多是勸他慎重對待,不宜再一次卷入事件中去。但川上讀了該書的日文譯稿,深深感到這是一部有魄力、有實力、有說服力的作品。

川上表示,張氏原作揭露了大屠殺的本質,詳細記載了大屠殺的方法、形态等實質問題,非常值得重視。日本右翼勢力誇大原作中的細節錯誤,指其為“僞書”,日本出版界在過去10年裡更因實行“自由規制”而封殺了張氏著作所表達的曆史真相和曆史聲音,這些做法是錯誤的。為此,同時代社于今年春天決定推出該書的日文版。

随後,川上徹聯系到了擁有著作版權的張純如的美國丈夫,雙方通過代理人進行了認真的探讨和交涉。鑒于1998年日文版遭遇過出版夭折的不幸經曆,原作方對日本出版界抱有深深的警戒心和不信任感。但川上徹真心誠意地應對,最終在滿足出版權方兩項條件的前提下獲得了《南京大屠殺》的日文版版權。原作方提出:1、日文版按原作實譯,如實傳遞原作本來的面目;2、日文版不得加入任何注釋和說明文字。為此,同時代社與原作方協商後做了技術性處理:一方面讓巫召鴻翻譯的原著日文版單獨成書出版,另一方面作為該書的姐妹篇,同時出版了由巫召鴻加譯注,由山田正行寫解說,再加彙編資料而成的《閱讀南京大屠殺》一書,作為原作的“案内”導讀。原作方審讀了日文譯稿,表示滿意。同時代社在今年秋天正式獲得了在日出版的委托授權書。

川上徹介紹說,張氏原作從三個方面解讀了“南京大屠殺”的真相。一是聽取了當年親曆事件的日本人的證言;二是記錄作為大屠殺受害者和幸存者的中國人的回憶;三是挖掘出當時置身“國際安全區”的外國人的記錄。張純如首次發現的《拉貝日記》,已成為記述“南京大屠殺”的著名曆史檔案。

日文版《南京大屠殺》厚達380頁,完整收入原作所附43張珍貴的曆史照片,呈現出原書全貌。日文版将趕在“南京大屠殺”70周年紀念的12月13日前進入書店流通。

川上徹表示,張純如很希望日本人能讀到這本書,她也很願意與日本人做面對面的坦誠交流——前者即将成為現實,後者卻成為永遠的遺憾。

川上表示,2000至2010年來,日本的政治環境和社會風氣沒有實質性的變化,隻是右翼的“新曆史教科書”在民間選用中連連碰壁,編撰會也因内讧而趨于平靜,但社會上關于“南京”的話題依然是一種禁忌。2007年,“南京大屠殺”70周年在即,但在日本很少聽到有紀念活動。龍谷大學田中宏教授将組織一個“2007南京大屠殺70年東京紀念證言集會”,餘者寥寥。

後世影響

作品反響

1997年出版的《南京暴行》在一個月内就打入美國最受重視的《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并被評為年度最受讀者喜愛的書籍。在《洛杉矶時報》、《今日美國》等著名暢銷書專欄中,《南京暴行》也是榜上有名。美國《新聞周刊》對這本書的評論是:對二戰中最令人發指的一幕作了果敢的回顧,改變了所有英語國家都沒有南京大屠殺這一曆史事件詳細記載的狀況。該書曾連續14周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至今已經再版十餘次,印刷近100萬冊。

1998年,美國華裔婦女協會為張純如授予“年度優秀婦女獎”,許多大學和組織頒給她各種榮譽證書;美國《讀者文摘》還将張純如作為封面人物。作為一位年輕的少數族裔作家,張純如強烈的正義感和出色的才能,在美國主流社會中樹立了華裔的良好形象,亦成為世界範圍内華人青年真正的楷模。

張純如曾榮膺麥克阿瑟基金會“和平與國際合作計劃”獎、美國華人團體“年度女性”稱号,并且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及“哈利·杜爾門圖書館”贊助。張純如曾成為世界最著名的文摘雜志《讀者文摘》的封面人物,受到許多電視節目邀請,包括著名新聞訪談節目《夜線》(Nightline)和《吉姆萊赫新聞時間》(NewsHour With Jim Lehrer),也為多家出版物(包括《紐約時報》和《新聞周刊》)寫稿。她與NBA體育明星“東方小巨人”姚明、著名鋼琴家郎朗被譽為當下美國最引人矚目的三位華人青年。

張純如在一生中共完成三本書,包括《中國導彈之謎》和《華人在美國》。《洛杉矶時報》形容她是“最好的曆史學家和人權鬥士”,是“在美國成長的華裔青年模範”。出名後,很多美國的二戰老兵都想請她做代言人,而她十分認真,每封郵件都回。

張純如的突然辭世,在北美大地産生了很大的反響,也讓國人感到震撼。她留給了我們一段難忘的記憶,所說的記憶,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侵略者在中國南京制造的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而張純如最為引人注目之處,就是她寫下的曆史紀實著作《南京暴行》引起了美國乃至西方世界對這段曆史的關注,也喚醒了華人世界對這段曆史的記憶。

社會評價

在純如辭世前,正在進行她的第四本書的工作。這本書主要是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菲律賓巴丹半島和日軍作戰的美軍坦克營官兵,他們後來被日軍拘禁并殘忍虐待。在一次去菲律賓做調查的旅行中,身心崩潰的純如患上了抑郁症,曾一度不得不住院治療,此後她一直承受着抑郁症的折磨。

許多學者認為,從《南京暴行》到她新近寫作的美國二戰被俘軍人受日軍虐待的曆史,都是盡顯人性惡劣、殘忍血腥的曆史。這些内容也與張純如的病因不無關聯。在《南京暴行》的寫作過程中,純如就經常“氣得發抖、失眠噩夢、體重減輕、頭發掉落”。也有人說,對人類的絕望是純如自殺的主要原因。張純如曾說,寫作使得她對人性有了新的認識,那就是人什麼事都做得出,既有做出最偉大事業的潛能,也有犯下最邪惡罪行的潛能——人性中扭曲的東西會使最令人難以言說的罪惡在瞬間變成平常瑣事。讀過她的書,許多讀者都會對人類的獸性和仇恨,産生憤怒與絕望。作為作者,純如是在長期忍受這種憤怒而絕望的煎熬,她的憂郁症也許早已埋下了根苗。

純如辭世後,她的出版經紀人蘇姗·拉比納說:“我和她經常通話,最近她告訴我,她無法繼續完成這個寫作計劃了。很顯然,她感到很悲傷。”純如的丈夫道格拉斯也認為,是工作害了她。她多年來調查日軍二戰時期的暴行,從《南京暴行》到她準備寫一部關于在菲律賓關押的美國被俘軍人受日軍虐待的曆史的新書,接觸的全都是無比殘忍和血腥的曆史事實,一個個悲慘故事讓她陷入痛苦深淵,加上艱苦的采訪和寫作,最終導緻她崩潰。

道格拉斯還說,純如是工作狂,工作異常投入,“她總是把自己推向極限,經常工作到累倒為止。”張純如有一個與衆不同的習慣,她每天下午5時起床,晚上等丈夫睡覺後開始寫作,直到丈夫早上8時上班,她才去睡覺。這樣,她可确保寫作時的投入,不受任何外界影響。

新美國人權義基金會在為張純如喪禮送上的詩歌是這麼寫的:

如彩虹一般你帶給人間;美麗·希望如彩虹一般你展現;天地間一座橋梁;如彩虹一般你隻能短暫的逗留;留下來的人們隻有無限的回憶;如天使般你代表;善良·勇敢;如天使般你是她的使者;為正義·你為無言者請命,為曆史見證;為人道·你付出自己的生命。

2004年8月,張純如飛往肯塔基州采訪,但一抵達目的地就病倒了,住院治療三天後飛回舊金山。工作不順讓她很沮喪,她開始接受心理治療,但她放不下手頭的工作,很快又埋頭整理寫作材料。此後張純如精神狀态時好時壞,9月就有過一次自殺的苗頭。到10月她的身體和精神狀态惡化,無法照顧幼子,夫婦倆将兒子送到伊利諾伊州的外公外婆家照看。純如死前留下了一張紙條,要求家人記住她生病前的樣子,她說:“我曾認真生活,為目标、寫作和家人真誠奉獻過。”她的遺體葬在在加州洛斯蓋多聖安東尼牧場的天堂之門公墓,墓碑上寫有這樣的話:“摯愛的妻和母親,作家、曆史家,人權鬥士。”

父母追憶

“她口才很好,在飯桌上也會滔滔不絕地發表意見,她弟弟就要吃些虧……”張盈盈回憶生活的往事仍然曆曆在目。就是這股激情,讓張純如在挖掘曆史真相、為中國同胞讨公道的道路上走完了她年輕的生命。

“她以前從來沒有自殺的念頭,但後來醫生說她患了憂郁症。……她是一個很完美主義的人,自己又有小孩,精神壓力很大,晚上不能睡覺,有些吃不住。”

那段時間,張純如白天睡覺,晚上寫作,電腦鍵盤上ABCD四個鍵已經磨損。此次赴甯,二老也将把這個鍵盤連同張純如的眼鏡、衣服等遺物贈送給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同時,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為張純如制作的雕像也将在紀念館揭幕。

兩位老人清楚得記得純如最喜歡的座右銘是美國哲學家喬治·桑塔亞納的名言:忘記曆史的人将重蹈曆史覆轍。“隻有吸取曆史教訓,才能有未來的和平,”張盈盈說,“中國人要像猶太人一樣,讓全世界記住這段曆史。”

據二老介紹,美國教科書的二戰史都是歐洲戰場的内容,很少談到日本侵華。然而1997年以後,很多華人草根組織都緻力于推動把亞洲戰場和歐洲戰場同時寫進教科書。令人欣慰的是,該提議已經得到加州政府同意。

長在美國的張純如從小聽父母講侵華日軍的罪行,到圖書館卻幾乎找不到這方面的英文材料。後來到中國親自調查情況後,決心要讓西方讀者了解中華民族這段苦難的曆史。

張純如的父母說,女兒最大的願望就是寫很多書,至少寫10本,打算每三年寫一本。此外,她一直想拍一部世界級的日本侵華的電影。“對于美國的年輕人,電影的影響要比書籍大得多。”張純如的弟弟張純恺說。

張純如的父母說:“現在重要的不是沉湎于悲痛的過去,應該向前看,繼承她的意志,完成她未了的心願。”

相關傳記

《正義的天使張純如》

2011年12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書作者全面收集張純如生前資料,以動人的筆觸,描繪和記錄了這位正義、勇敢的女作家的生前事迹,引人追思。作者梁伯華為美國西東大學亞洲學系終身教授、系主任。

相關電影

《南京浩劫》

美國的好萊塢Viridian Entertainment公司首次拍攝的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殺的電影,這部描寫當年日軍暴行的影片由中美英三國投資,總投資近5000萬美元,其中美方投資2500萬美元,是亞洲曆史上投資最大的影片,也是我國首部與好萊塢全面合作、按國際慣例運作的影片。中、美、英、法、意、瑞士、墨西哥、澳大利亞、日本等數國電影專業人士組成的電影團隊。影片本打算在在2007年南京大屠殺70周年之際全球上映,最終于2008年上映。

影片将以一個中國家庭的視角看南京淪陷的前前後後,再現1937年的那場劫難,包含日軍暴行,中國人民的屈辱和反抗,以及第三國的救援……《南京浩劫》将是繼《辛德勒的名單》之後,好萊塢又一部反思二戰暴行的傳世之作。”德國之聲在報道中如此評價。

《張純如》

2007年剛好是 張純如所撰寫的《被遺忘的大屠殺———1937年南京浩劫》出版十周年,加拿大真相記錄制片公司于2006年12月起在南京拍攝《張純如》一片。在近半年的拍攝過程中,該片還曾前往日本、美國和加拿大取景。電影通過張純如寫書時的心路曆程,時空交錯地揭開一幕幕曆史真相。除了使用一些珍貴的曆史和資料片段,影片中還有華裔女演員鄭演員鄭啟蕙對張純如的“演繹”片段。據了解,鄭啟蕙将張純如視作心中英雄,為了演好這個角色,她翻查了大量的曆史資料。

該片由多倫多史維會和大地娛樂(香港)有限公司共同投資一千萬元人民币拍攝,由加拿大著名的獨立電影制片人、“世界紀錄片”和比爾·斯巴菲克共同執導。影片将展現張純如如何深入探索南京大屠殺這一段黑暗曆史、還原曆史真相的心路曆程,并以張純如的視角展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暴行。

該片導演安妮·彼克說:“曆史是沒有國界的,南京大屠殺是反人道的罪行,應該讓世界了解這段曆史,我們希望用鏡頭保存和傳播曆史真相。”她表示,通過閱讀張純如的著作和拍攝這部紀錄片,使她對南京大屠殺的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并深感震撼。“這是一段我終身難忘并将影響我一生的經曆。”

影片中的張純如由加拿大華裔演員鄭啟蕙扮演。據悉,該紀錄片完成後片長約九十分鐘,除在影院放映外,還将制作成電視版和DVD發行。

張純如的父母張紹進博士和張盈盈博士專程前來參加了的媒體見面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