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

韓信

西漢軍事家

韓信(?—公元前196年),生年不詳,淮陰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一說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被劉邦評價為麾下三位人傑之一,後世以此稱之“漢初三傑”,古代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後人奉為“兵仙”、“神帥”。秦末大亂之際投奔項梁、項羽,未得重用。轉投劉邦,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再經蕭何保為大将,制定“漢中對策”,申軍法,設還定三秦之計。劉邦兵敗于彭城後,韓信先破楚軍于京、索之間,後平定魏國,請命北伐拿下代國。劉邦收其精兵後,背水一戰,擊敗趙國,派人降服燕國。支援劉邦以及清除項羽派往趙國的奇兵的同時平定剩下的趙國城邑。劉邦成臯兵敗奪其精兵後,奉命攻打齊國,拿下齊國後全殲過來支援的龍且二十萬楚軍。韓信攻打楚國,項羽恐慌,與劉邦簽訂鴻溝協議。劉邦聽從張良、陳平計策,撕毀鴻溝協議,追擊項羽失敗。漢五年,帶兵會師垓下,圍殲楚軍。項羽死後,解除兵權,徙為楚王。因人誣告,貶為淮陰侯。因與陳豨勾連反叛,被呂後與蕭何合謀誘殺于長樂宮鐘室,夷滅三族。“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時人對其的評價。作為統帥,定三秦,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名聞海内,威震天下;作為軍事理論家,聯合張良整理兵書、序次兵法,并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本名:韓信 所處時代:秦末漢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淮陰(今江蘇淮安市境東南) 主要作品:《韓信兵法》 主要成就:暗度定秦,暗度滅魏,背水滅趙,降燕,滅齊,水攻龍且,楚歌滅楚 官職:大将軍、左丞相 爵位:齊王→楚王→淮陰侯 地位: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國士無雙 典故: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人物生平

早期落魄

參見:胯下之辱

韓信是淮陰人,戰國時期屬楚國,秦朝統一天下後,淮陰縣隸屬于東海郡。

韓信早先在平民時期,既貧窮又沒有好的品行,無法被推選成為官吏,又不能經商維持生計。常去别人家裡蹭吃蹭喝,人們大多都讨厭他。韓信的志向跟其他人不同,他的母親去世,窮得無錢來辦喪事,于是就尋找又高又寬敞的墳地,想讓那墳地四周能安頓下一萬戶人家。

韓信曾經多次前往下鄉南昌亭亭長處吃閑飯,接連數月,亭長的妻子嫌惡他,一早偷偷把飯煮好吃完。到了吃飯時間,韓信去了,卻沒有給他準備的飯食。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終離去不再回來。

韓信在城下釣魚,有幾位老大娘漂洗滌絲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見韓信餓了,就拿出飯給韓信吃。幾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畢。韓信很高興,對那位大娘說:“我一定重重地報答老人家。”大娘生氣地說:“大丈夫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你報答嗎?”

淮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侮辱韓信說:“你雖然長的高大,喜歡佩帶刀劍,其實是個膽小鬼。”又當衆侮辱他說:“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于是韓信仔細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他膽小。

拜為大将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後,項梁也渡過淮河北上,韓信此時帶着劍投奔項梁,留在部隊,默默無聞。項梁敗死後,又歸屬項羽,項羽讓他做郎中。韓信多次給項羽獻計,項羽不予采納。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劉邦入蜀後,韓信離楚歸漢,擔任連敖(管理倉庫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後來韓信犯了法,理該被處斬,同案的十三人都已經被斬殺,就要輪到韓信了,韓信擡頭仰視,看到了滕公夏侯嬰,說:“漢王不打算得天下嗎?為什麼殺掉壯士?”夏侯嬰覺得此人話語不同凡響,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交談,很欣賞他,于是進言劉邦。劉邦讓韓信擔任治粟都尉(管理糧饷的官職),沒有發現他與衆不同的地方。

還定三秦

參見:漢中對、還定三秦之戰

韓信拜将後,劉邦問韓信有何定國安邦的良策。韓信問:“同您東向而争天下的不是項羽嗎?那大王自己估計一下,論兵力的英勇、強悍、精良,同項羽比誰高誰下?”劉邦沉默良久,認為不如項羽。韓信再拜,贊同地說:“不僅大王,就連我也覺得您不如項王。可是我曾經侍奉過項王,請讓我談談項王的為人。項王一聲怒喝,千人會吓得膽戰腿軟,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賢将,這隻算匹夫之勇。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語言溫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淚,把自己的飲食分給他們。可是等到部下有功應當封爵時,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給人家,這是婦人之仁。項王雖然獨霸天下而使諸侯稱臣,可是卻不居關中而都彭城,又違背義帝的約定,把自己的親信和偏愛的人封為王,諸侯對此忿忿不平。諸侯見項王驅逐義帝于江南,也都回去驅逐他們原來的君王而自立為王了。凡是項羽軍隊經過的地方,無不遭蹂躏殘害,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隻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強屈服。名義上雖為天下的領袖,實質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強大會很快變成衰弱的!在這種情況下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武勇之人,何愁敵人不被誅滅!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給功臣,何愁他們不臣服!率領英勇的一心想打回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敵人不被打散!況且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馬欣本為秦将,率領秦國弟子已有數年,戰死和逃亡的人不計其數,又欺騙他們的部下和将領投降了項羽,至新安,項羽用欺詐的手段坑殺秦降卒二十餘萬人,唯獨章邯、董翳、司馬欣得脫,秦人對這三人恨之入骨。正在這時項羽以武力強封這三人為王,秦國百姓都不擁戴他們。您入武關時,秋毫不犯,廢除秦苛酷刑法,與秦民約法三章,秦國百姓無不想擁戴你在關中為王。根據當初諸侯的約定,大王理當在關中稱王,關中的百姓都知曉。可大王失掉應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漢中做王,秦地百姓無不怨恨項王。如今大王起兵向東,攻三秦的屬地,隻要号令一聲即可收服。

于是漢王特别高興,自認為得到韓信太晚了。就聽從韓信的謀劃,部署各路将領攻擊的目标。

在八月的時候,漢王采用韓信的計策,順着故道縣返回關中,襲擊雍王章邯。章邯在陳倉縣迎擊漢軍,章邯的軍隊被打敗,退兵逃走;在好畤縣停下來再戰,又被打敗,逃到廢丘縣。漢王于是平定了雍地。漢王向東挺進鹹陽,率軍在廢丘包圍章邯,并派遣将領們去奪取土地,平定了隴西郡、北地郡、上郡。派将軍薛歐、王吸帶兵出武關,借着王陵兵駐南陽郡,到沛縣去接劉太公,呂雉。楚王項羽聽說後,派兵在陽夏縣阻截,漢軍不能前進。楚又封原吳縣縣令鄭昌為韓王,讓他抗拒漢軍。

漢二年(前205年),漢軍出關,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殷王司馬卬降漢。聯合齊王田榮、趙王歇共同擊楚。劉邦因此得到五路諸侯兵馬,共計五十六萬人,東出讨伐西楚,四月至彭城,漢軍大敗而還。韓信又收集潰散的人馬與劉邦在荥陽會合,并在京邑、索邑之間摧垮了楚軍,因為這個緣故楚軍始終不能西進。

俘虜魏王

參見:安邑之戰

劉邦兵敗彭城之時(睢水之戰),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叛漢降楚,齊王田榮和趙王歇也反叛并與楚媾和。六月,魏王豹以給母親探病為由回到封國後,就封鎖了河關,切斷漢軍退路,叛漢與楚約和。劉邦派郦食其說服魏豹不成,八月,任命韓信為左丞相率兵擊魏。魏豹把重兵布守在蒲坂,封鎖河關(黃河渡口臨晉關後改名蒲津關)。韓信故意多設疑兵,陳列船隻假意要渡河關,而伏兵卻從夏陽以木盆、木桶代船渡河,襲擊魏都安邑。魏王豹大驚,引兵迎擊韓信,韓信大勝,虜魏豹,平定了魏國,改魏為河東郡。

韓信派人請示劉邦,說:“請增兵三萬人,臣打算往北方攻取燕國、趙國,向東攻打齊國,往南斷絕楚國的糧道,再向西和大王在荥陽會合。”劉邦于是增補三萬人給韓信,派張耳和韓信一起,進兵攻打趙國和代國。

破趙滅代

參見:井陉之戰

韓信拿下魏國後,灌嬰返回劉邦處。後九月,韓信破代兵,擒夏說阏與。同時命令曹參把趙别将戚将軍圍困在邬縣城中。戚将軍突圍逃跑,曹參追擊并斬殺了他。之後曹參率兵到敖倉漢王的營地。韓信攻克魏國,摧毀代國後,漢王就立刻派人調走韓信的精銳部隊,開往荥陽去抵禦楚軍。

韓信、張耳統兵幾萬欲過井陉進攻趙國。趙王與陳馀陳兵二十萬在井陉口抗擊漢軍。李左車對陳馀說:“韓信渡西河、擄魏王、擒夏說、血洗阏與。現輔以張耳,乘勝欲下趙國,其鋒不可擋。可我聽說:‘千裡運糧,士卒就有挨餓的危險;吃飯時才去打柴做飯,軍隊就不會吃飽!這井陉口,車不可并行,騎兵不可列隊,行軍數百裡,其糧必落于後,望您暫撥我三萬兵,我從小路斷其辎重糧草;您深溝高壘不與其戰,漢軍前不得戰,退不得回,我的部隊斷絕漢軍後路,不出十日,韓信,張耳的頭顱就可懸在您的旗下。望您采納我的計謀,否則定被他倆擒獲。”

成安君陳馀是一個儒者,認為正義之師不用奇謀詭計,所以表示反對說:“兵法上講,十倍于敵人的兵力就包圍它,一倍于敵人的兵力就與之交戰。韓信雖号稱數萬人,其實不過數千人,千裡迢迢來奔襲我們,士兵早已疲憊之極,我們卻避而不擊,若更強大的敵人前來,我們将如何對付?諸侯一定會認為我們膽怯,會輕易地攻打我們。”最終沒聽李左車的計策。

韓信派人暗中探聽,得知李左車的計策沒被采納,非常高興。大膽引兵前來,離井陉口三十裡駐紮下來,半夜選二千輕騎兵,人持一面紅旗,從小路來到山坡上僞裝隐蔽起來,窺視趙軍,并且告誡将士:趙軍見我軍出擊,一定傾巢而出,你們就乘機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拔掉趙國旗幟,插上漢軍紅旗。同時命令副将傳令大家:“今天打敗趙軍之後會餐。”将士們誰都不相信,隻好假意稱是。韓信又召集将領們分析認為,趙軍已先占據了有利的地勢,他們在未見到漢軍大将旗鼓之前,定會擔心我們遇到阻險而退兵,是不肯輕易發兵攻打我們的。于是韓信派一萬人為先頭部隊,背靠河水擺開陣勢,趙軍見漢軍擺出隻有前進而無退路的絕陣,都大笑不已。天剛亮,韓信打起了大将軍的旗号和儀仗鼓吹,擊鼓進軍井陉口。趙軍果出營迎擊,大戰良久,韓信、張耳棄鼓旗,佯裝打敗,退到河邊的軍陣之中。趙軍見狀,果然傾巢而出追逐韓信、張耳,争奪漢丢下的旗鼓。韓信、張耳退人河邊陣地,水上軍迎戰趙軍,各個拼死作戰,趙軍無法把他們打敗。這時韓信所派的二千輕騎兵,等趙軍傾巢而出追擊漢軍,争奪戰利品的時候,立即沖入趙軍營壘,拔掉趙軍旗幟,豎起二千面漢軍的紅旗。趙軍久戰不勝,想退回營壘,卻見營中遍是漢軍紅旗,大驚失色,認為漢軍已經把趙王及其将領全部俘虜了,于是陣勢大亂,四散奔走逃告。趙将雖斬數人,竭力阻止,卻不見成效。這時漢軍兩面夾擊,大破趙軍,在泜水(河北省魏河)斬殺成安君陳餘,活捉了趙王歇。

韓信又下令軍中不許殺李左車,有能擒者賞千金。不久,擒獲李左車,韓信親自上前松綁,請李左車面東而坐,自己執弟子之禮。

韓信大獲全勝,諸将前來祝賀,問到:“兵法上說,布陣應是‘右背山陵,左對水澤’,如今将軍卻背水為陣,還說破趙軍之後會餐,當時我們不服,然而取勝了,這是什麼戰術?”韓信說:“這也在兵法上,隻是諸位沒留心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況且我平素沒有得到機會訓練諸位将士,這就是所說的‘趕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這種形勢下不把将士們置之死地,使人人為保全自己而戰不可;如果給他們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麼還能用他們取勝呢?”諸将聽了都自歎不如,更加佩服韓信的用兵之術了。

說降燕國

然後韓信向李左車請教攻燕(燕王臧荼,都薊,今北京)、伐齊之事。李左車辭謝說:“我聽說,敗軍之将不可言勇,亡國之臣不敢語政。俘虜,哪裡有資格同你談論國家大事?”韓信說:“我聽說百裡奚在虞國時,虞國滅亡,在秦國而秦國稱霸,這不是因為他在虞國時愚蠢,在秦國時聰敏,而是在于國君是否重用他,是否采納他的意見。假使成安君陳餘聽了你的計策,那我韓信如今已成了階下囚了。我是誠心向你求教,請你不要推辭。李左車說:“我聽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所以說即使是犯人的話,聖人也可以有選擇地采納。不過恐怕我所獻的計策不一定值得采用,但我仍願獻上我的愚見。成安君雖有百戰百勝之計,可一招失算,軍敗鄗下,身死泜水。如今将軍渡過西河俘虜魏王,擒夏說于阏與,一舉攻下井陉口,在不到一上午的時間就打垮趙二十萬大軍,誅殺成安君,名聞海内,威震天下。使敵國百姓放下農具,停止工作,吃好的,穿好的,專心傾聽您下令進軍的消息,這些是的長處。然而将士疲憊,實際情形是難以用兵。如今将軍要率領疲憊勞苦的士卒,停頓在燕國堅守着的城池之下,想戰又恐怕拖得太久,力量耗盡而不能攻克,實情暴露,而弱燕不肯降服,齊國也必然固守邊境以圖自強。燕、齊相持不下,那麼劉邦和項羽的勝負也就分不出來。這是将軍的短處。我認為‘北攻燕、東伐齊’的計策是失策。善于用兵的人常用己之長擊他人之短。将軍不如按兵不動,休整士卒,安定趙地,撫恤遺孤,日日牛酒犒賞将士,擺出攻打燕國的态勢。而後遣辯士去遊說燕國,把自己的優勢充分顯示在燕國而前,燕一定不敢不聽從您。燕降服後再派辯士以燕已降漢說齊,齊必從風而服,即使有再聰明的人也不知道該怎樣替齊國謀劃了。像這樣,天下的大事就好辦了。用兵之道,本來就有先聲奪人,再動實際的策略。”

韓信聽從李左車的計策,派使者去燕國,燕王臧荼聽到消息立即投降。韓信又請求立張耳為趙王,鎮撫趙國,劉邦同意,就封張耳為趙王。

此時,楚多次派兵渡黃河擊趙,趙王張耳和韓信往來救援,行軍中安定了許多趙國城池,并發兵支援劉邦。當時楚國正在荥陽圍困劉邦,劉邦逃跑到宛縣、葉縣之間,收服英布同入成臯,楚又急忙圍攻成臯。

漢三年(前204年)六月,劉邦出成臯向東渡過黃河,單獨與夏侯嬰跑到了修武縣的張耳軍中,一大早自稱漢使進入趙軍壁壘。張耳、韓信還沒起床,劉邦直接進入他們的卧室,奪取了他們的印信兵符,用旗子召集諸将,調換了諸将的位置。等張耳、韓信起床後才得知劉邦來過,不禁大驚失色。漢王奪了兩人的軍隊,命令張耳備守趙地,任命韓信為相國。收集沒有調到荥陽的趙兵去攻打齊國。

奪攻齊地

參見:濰水之戰

韓信引兵東進擊齊,未到平原渡口,得知郦食其已說齊歸漢。韓信想停止,範陽辯士蒯通勸韓信說:“将軍奉诏攻打齊國,而漢王隻不過派密使說服齊國歸順,難道有诏令叫您停止進攻嗎?況且郦生不過是個說客,憑三寸之舌就降服齊國七十多個城邑,将軍統帥幾萬人馬,一年多時間才攻占趙五十多個城邑,一個将軍反倒不如一個儒生的功勞嗎?”韓信聽從蒯通說法,率兵渡河擊齊。這時齊國已決計降漢,對漢軍的戒備松懈,韓信乘機襲擊了齊駐守曆下的軍隊,一直打到臨淄。齊王田廣驚恐,認為是郦食其出賣了自己,便把他煮死了。齊王逃到高密後,派人向楚求救。當韓信襲破臨淄時,項羽聞訊遣龍且親率兵馬與齊王田廣合力抗漢,号稱二十萬衆。有人前來向龍且獻計:漢軍遠征作戰,所向披靡,而齊,楚本土作戰兵易渙散,不如深溝高壘,以守為攻。招撫已淪陷城邑,使知齊王存,楚來救,這必定使漢軍得不到糧食,會不戰自敗。龍且輕視韓信,又急求戰功,不用此計,率兵與韓信軍隔濰水東西(山東境内的濰河)擺開陣勢。韓信連夜派人做了一萬多條袋子,盛滿沙土,壅塞濰河上流。率一半軍隊涉水進擊龍且之陣,龍且出兵迎擊,韓信佯裝敗退,龍且以為韓信怯弱,率軍渡江進擊。這時韓信命人決開壅塞濰河的沙囊,河水奔流而至,龍且的軍隊大半沒有渡過去。韓信揮軍猛烈截殺,殺死龍且。東岸齊、楚聯軍見西岸軍被殲,四處逃散。韓信率軍急渡水追擊至城陽,楚兵皆被俘虜。齊王田廣逃走不久被殺。漢四年(前203年)齊地全部平定。

挾制稱王

韓信一連滅魏、徇趙、脅燕、定齊,齊國平定之後,他派人向劉邦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是個反複無常的國家,南邊又與楚國相鄰,如不設立一個代理王來統治,局勢将不會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齊王,這樣對形勢有利。”當時,項羽正把劉邦緊緊圍困在荥陽,情勢危急,看了韓信上書内容,劉邦十分惱怒,大罵韓信不救荥陽之急竟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暗中踩劉邦的腳,湊近他的耳朵說:“漢軍處境不利,怎麼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就此機會立他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則可能發生變亂。”劉邦經提醒也明白過來,改口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做真王罷了,何必做個暫時代理的王呢?”于是派張良前去立韓信為齊王,征調他的部隊攻打楚軍。

誓不叛漢

龍且戰死,項羽非常恐慌,派武涉去規勸韓信:“漢王落在項王手上多次,是項王的憐憫使他活下來,然一經脫身,就背棄盟約進攻項王,這種人不可信任。劉、項争奪天下,勝敗在您。您站右,漢王勝,站左,項王勝。項王今天死,明天就是您。您和項王有舊交情,為何不反漢與楚聯和,三分天下自立為王呢?”韓信謝絕道:“我奉事項王多年,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所以才離楚歸漢。漢王授我上将軍印,予我數萬衆,脫衣給我穿,分食給我吃,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漢王如此親信我,我背叛他是不對的,哪怕是死我也不變心,請替我辭謝項王美意。”

武涉走後,蒯通知天下關鍵在韓信手中,便以相術勸道:“您的面相,不過封侯,且危不可安。您的背相,顯貴不可言。”韓信說:“這話什麼意思呢?”蒯通說:“楚人起兵彭城,攻至荥陽,卻兵困京、索,被阻成臯。漢王統兵數十萬,憑鞏、洛險要,卻兵敗荥陽,兵傷成臯,隻能逃到宛、葉之間,這就叫智勇俱困。如今,不如讓楚、漢同時存在下去,您和他們三分天下。憑借您的賢聖以及強大的軍隊,迫使燕、趙屈從,為天下百姓請命,割大弱強,以立諸侯,便可以使天下歸服于齊。”

韓信說:“漢王把車子給我坐,衣裳給我穿,食物給我吃。我聽說,坐人車子的人,要分擔人家的禍患,穿人衣裳的人,要想着人家的憂患,吃人食物的人,要為人家的事業效死,我怎能鄉利背義呢!”蒯通說:“陳餘、張耳本為刎頸之交,到頭來,兩人卻都想置對方于死地。您和漢王的交情比得過這兩人嗎?大王涉西河,虜魏王,擒夏說,引兵下井陉,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這叫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哪裡是您可去的地方呢?”韓信說:“先生休息會吧,我考慮考慮。”

數日後,蒯通又說道:“聽取别人的善意,就能預見事情發展,辦事堅決是智者果斷的表現,猶豫不決是辦事情的禍害。”韓信還是不忍叛漢,自認功勳卓著,漢王不會奪去自己的齊國,便謝絕了蒯通。蒯通規勸沒被采納,就裝瘋做了巫師。

垓下決戰

參見:四面楚歌、垓下之戰

漢五年(前202年),劉邦趁項羽無備,楚軍饑疲,突然對楚軍發動戰略追擊。約韓信從齊地(山東),彭越從梁地(河南東北部)南下合圍楚軍。五年十月(漢初承秦制,十月為歲首),韓信、彭越未能如期南下。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淮陽西北),楚軍反擊,劉邦大敗而歸。

為調動韓信、彭越,劉邦聽從張良之謀,劃陳(淮陽)以東至海廣大地區為齊王韓信封地;封彭越為梁王,劃睢陽以北至谷城(山東東阿南),為其封地。由韓信指揮此戰。韓、彭遂率兵攻楚;韓信從齊地南下,占領楚都彭城(江蘇徐州市)和今蘇北、皖北、豫東等廣大地區,兵鋒直指楚軍側背,彭越亦從梁地西進。漢将劉賈會同九江王英布自下城父(今安徽亳州城父鎮)北上;劉邦則率部出固陵東進、漢軍形成從南、北、西三面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向垓下(安徽靈璧南)退兵。

十二月,漢軍與楚軍決戰于垓下。漢軍由淮陰侯韓信統領,共計三十萬,分為六個部分,孔将軍孔藂為左翼,費将軍陳賀為右翼,劉邦在其後,周勃、柴将軍柴武在劉邦後。楚軍由項羽統領,共計約有十萬。韓信先率前鋒與項羽交鋒,不利,向後退卻。孔将軍孔藂、費将軍陳賀從左右兩邊縱兵攻上去,楚軍不利,淮陰侯乘勢再次攻上去,大敗楚軍于垓下。楚軍大敗,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重重包圍。楚軍屢戰不勝,兵疲食盡。韓信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緻使楚軍士卒思鄉厭戰,軍心瓦解,韓信乘勢進攻,楚軍大敗,十萬軍隊被全殲,項羽逃至東城自刎而死。劉邦于是還至定陶,馳入韓信軍中,收奪了他的兵權,後改封韓信為楚王,都下邳(江蘇邳縣東)。

功高被擒

韓信到楚國後,召見當年給他飯吃的漂母,賞賜她千金。輪到下鄉南昌亭長時,賞賜給他一百錢,并說:“你是個小人,做好事有始無終。”又召見曾經侮辱自己,讓他從胯裆下爬過去的少年,封他為中尉,并且告訴諸将說:“這是位壯士,當他侮辱我時,我難道不能殺了他嗎?殺了他也不會揚名,所以就忍了下來,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項羽兵敗後,鐘離眜投奔韓信,劉邦記恨鐘離眜,聽他在楚,便令楚國逮捕。那時韓信初到楚國,到各縣鄉邑巡察都派軍隊戒嚴。

漢六年(前201年),韓信被告謀反。劉邦問陳平,陳平反問:“有知道韓信謀反的外人嗎?”劉邦說:“沒有。”陳平問:“韓信知道嗎?”劉邦說:“不知道。”陳平問:“陛下的兵跟楚國哪個強?”劉邦說:“楚強。”陳平問:“陛下的将領有用兵超過韓信的嗎?”劉邦說:“沒有。”陳平說:“兵沒楚精,将沒楚強,卻要發兵逼其謀反,陛下危矣。”皇上說:“那怎麼辦?”陳平說:“陛下到楚國邊界會見諸侯,等韓信拜見時,便可趁機将他拿下。”劉邦将到楚國時,韓信想反,又自認無罪;想谒見,又怕被擒。有人提議殺鐘離眜,韓信找鐘離眜商議,鐘離眜說:“劉邦不敢攻打楚國,是因為我在這,我今天死,随後亡的就是你。”于是大罵韓信說:“您不是一個有德行的長者!”最終自刎而死。韓信去見劉邦,劉邦令人抓住韓信。韓信說:“果然像别人說的那樣,‘狡猾的兔子一死,捕獵的獵狗也就該被烹煮;高飛的鳥兒沒了,好的弓箭就該被藏起來;敵人的國家消滅後,出謀劃策的臣子就該被殺死。’現在天下已經平定,我當然也就該被烹殺了!”劉邦說:“有人告你謀反。”就給韓信戴上械具。回到洛陽後,将韓信改封為淮陰侯。

積怨謀反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後,深知劉邦畏懼厭惡他的才能,所以常常裝病不參加朝見或跟随出行。韓信由此日益怨惱忿恨,在家中悶悶不樂。對于和绛侯周勃、颍陽侯灌嬰等處在同等列侯的地位而感到羞恥。一次韓信去拜訪樊哙,樊哙行跪拜禮恭迎恭送,自稱臣下,并說:“大王竟肯光臨臣下家門!”韓信出門後,笑道:“我居然活到了和樊哙這種人為伍的地步!”

劉邦曾經悠閑地和韓信談論各位将軍才能的高下,認為各有長短。劉邦問韓信:“像我的才能能統率多少兵馬?”韓信說:“陛下不過能統率十萬。”劉邦說:“你怎麼樣?”回答說:“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說:“您越多越好,為什麼還被我抓住了呢?”韓信說:“陛下不善于統領士卒而善于領導将領,這就是我被陛下抓住的原因。況且陛下是上天賜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陳豨被任命為钜鹿郡守,向淮陰侯辭行。韓信拉着他的手避開左右侍從在庭院裡漫步,仰望蒼天歎息說:“您可以聽聽我的知心話嗎?有些心裡話想跟您談談。”陳豨說:“一切聽任将軍吩咐!”淮陰侯說:“您管轄的地區,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寵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發說您反叛,陛下一定不會相信;再次告發,陛下就懷疑了;三次告發,陛下必然大怒而親自率兵前來圍剿。我為您在京城做内應,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陳豨一向知道韓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說:“我一定聽從您的指教!”

被擒身死

漢十年(前197年),陳豨果然反叛。劉邦親自率領兵馬前往,韓信托病沒有随從。暗中派人到陳豨處說:“隻管起兵,我在這裡協助您。”韓信就和家臣商量,夜裡假傳诏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發動他們去襲擊呂後和太子。部署完畢,等待着陳豨的消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韓信,韓信把他囚禁起來,打算殺掉他。他的弟弟上書告變,向呂後告發了韓信準備反叛的情況。呂後打算把韓信召來,又害怕他的黨羽不到位,于是和蕭何謀劃,派人假稱從劉邦那裡回來,說陳豨已被俘獲處死,列侯群臣都要來祝賀。蕭何欺騙韓信說:“就算生病,也勉強去祝賀一下吧。”韓信入宮,呂後命令武士把韓信捆起來,在長樂宮的鐘室将他斬殺。韓信臨斬時說:“我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緻被婦孺之輩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于是誅殺了韓信三族。

劉邦從平叛陳豨的軍中回到京城,見韓信已死,又高興又憐憫他,問:“韓信臨死時說過什麼話?”呂後說:“韓信說悔恨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劉邦說:“那人是齊國的說客。”就诏令齊國捕捉蒯通。蒯通被帶到,劉邦說:“你唆使淮陰侯反叛嗎?”蒯通回答說:“是。我的确教過他,那小子不采納我的計策,所以有自取滅亡的下場。假如那小子采納我的計策,陛下怎能夠滅掉他呢?”劉邦生氣地說:“煮了他。”蒯通說:“哎呀,煮死我,冤枉啊!”劉邦說:“你唆使韓信造反,有什麼冤枉?”蒯通說:“秦朝法度敗壞,政權瓦解的時候,山東六國大亂,各路諸侯紛紛起事,一時天下英雄豪傑象烏鴉一樣聚集。秦朝失去了他的帝位,天下英傑都來搶奪它,于是才智高超,行動敏捷的人率先得到它。跖的狗對着堯狂叫,堯并不是不仁德,隻因為他不是狗的主人。正當這時,我隻知道有個韓信,并不知道有陛下。況且天下磨快武器、手執利刃想幹陛下所幹的事業的人太多了,隻是力不從心罷了。您怎麼能夠把他們都煮死呢?”劉邦說:“放掉他。”就赦免了蒯通的罪過。

軍事成就

韓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為戰術家韓信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戰術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罂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為曆代兵家所推崇。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将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争史上最善于靈活用兵的将領,其指揮的井陉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争史上的傑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将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争勝利的根本方略;作為統帥,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争;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并著有兵法三篇。

《鹹豐·清河縣志》第十三卷“藝文”中記載:“韓信三篇”其小注雲:“漢成帝令任宏論次兵書,為四種,其權謀中有韓信三篇。前後漢書藝文志皆載之。且雲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一家,删取要用,定着三十五家。諸呂用事而盜取之。蓋淮陰人著書之最古者。”由此得知,韓信曾有三篇軍事著作,這是淮陰人著書立說的最早記載。

韓信在被軟禁的時間裡與張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來的兵書,共得一百八十二家,這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兵書整理,為中國軍事學術研究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同時還收集、補訂了軍中律法。著有兵法三篇,已佚。

曆史評價

兩漢

劉邦: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馕,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蕭何: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

英布:上老矣,厭兵,必不能來。使諸将,諸将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

司馬遷:①吾如淮陰,淮陰人為餘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衆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餘視其母冢,良然。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于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②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趙,定燕齊,使漢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滅項籍。

馮衍:昔者韓信将兵,無敵天下,功不世出,略不再見,威執項羽,名出高帝,不知天時,就烹于漢。

閻忠:昔韓信不忍一餐之遇,而棄三分之業。利劍以揣其喉,方發悔毒之歎者,機失而謀乖也。

三國

曹操: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陳平負污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聲着千載。

劉邵:膽力絕衆,才略過人,是謂骁雄,白起、韓信是也。

何晏:此兩将者,殆蚩尤之敵對,開辟所希有也,何者勝,或曰:白起功多,前史以為出奇無窮,欲窺滄海,白起為勝,若夫韓信,斷幡以覆軍,拔旗以流血,其以取勝,非複人力也,亦可謂奇之又奇者哉,白起破趙軍,詐奔而斷其糧道,取勝之術,皆此類也,所謂可奇于不奇之間矣,安得比其奇之又奇者哉。

維:“夫韓信不背漢于擾攘,以見疑于既平,大夫種不從範蠡于五湖,卒伏劍而妄死,彼豈暗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

陸機:灼灼淮陰,靈武冠世。策出無方,思入神契。奮臂雲興,騰迹虎噬。淩險必夷,摧剛則脆。肇謀漢濱,還定渭表。京索既扼,引師北讨。濟河夷魏,登山滅趙。威亮火烈,勢逾風埽。拾代如遺,偃齊猶草。二州肅清,四邦鹹舉。乃眷北燕,遂表東海。克滅龍且,爰取其旅。劉、項懸命,人謀是與。念功惟德,辭通絕楚。

蔡谟:夫以白起、韓信、項籍之勇,猶發梁焚舟,背水而陣。

葛洪:韓白畢力以折沖,蕭曹竭能以經國。

陳壽: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内,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

劉牢之:故文種誅於句踐,韓白戮於秦漢

權翼:垂爪牙名将,所謂今之韓白,世豪東夏,志不為人用.頃以避禍歸誠,非慕德而至,列土千城未可以滿其志

慕容垂:況大秦之應符,陛下之聖武,強兵百萬,韓白盈朝,而令其偷魂假号,以賊虜遺子孫哉

新校本晉書:夫戰勝攻取之勢,并兼混一之威,五伯之事,韓白之功耳。

後高密王泰讨青州賊劉根,破汲桑故将公師藩,敗石勒於河北,威名甚盛,時人拟之韓白。

待國有數年之積,庭盈文武之士,然後命韓白為前驅,納子房之妙算,一鼓而姑臧可平,長驅可以飲馬泾渭,方東面而争天下

南北朝

劉懿墓志銘:雄圖莊志,與韓白連衡;将略兵權,共孫吳合契。

元始和墓志銘:執武之籌,謀騰于韓白。

李淵:古之名将,韓白衛霍豈能及也。

李世民:漢以六合為家,是賴淮陰之策。

王圭:秦王日兇慝,豪傑争共亡。信亦胡為者,劍歌從項梁。項羽不能用,脫身歸漢王。道契君臣合,時來名位彰。北讨燕承命,東驅楚絕糧。斬龍堰濉水,擒豹僭夏陽。功成享天祿,建旗還南昌。千金答漂母,百錢酬下鄉。吉兇成糾纏,倚伏難預詳。弓藏狡兔盡,慷慨念心傷。

張說:光乘積學而善謀,求之古人,吳起、韓信敵也。

司馬貞:君臣一體,自古所難。相國深薦,策拜登壇。沈沙決水,拔幟傳餐。與漢漢重,歸楚楚安。三分不議,僞遊可歎。

讨王郢诏:前左武軍大将軍宋皓,負關張勇智,有韓白英雄,累著戰功,再居環衛。

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績、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劃,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于内,功後成于外。

羅隐:伊夔事業扶千載,韓白機謀冠九州。

呂蒙正:張良原是布衣,蕭何曾為縣吏;韓信未遇之時,無一日之餐,及至遇行,腰懸三齊玉印,一旦時衰,死于陰人之手。

司馬光:世或以韓信為首建大策,與高祖起漢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趙,脅燕,東擊齊而有之,南滅楚垓下,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觀其距蒯徹之說,迎高祖于陳,豈有反心哉!良由失職怏怏,遂陷悖逆。夫以盧绾裡闬舊恩,猶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請,豈非高祖亦有負于信哉!臣以為高祖用詐謀禽信于陳,言負則有之;雖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漢與楚相距荥陽,信滅齊,不還報而自王;其後漢追楚至固陵,與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當是之時,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顧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則信複何恃哉!夫乘時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報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難哉!

蘇轼: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壯圖,志吞六合,氣蓋萬夫。

何去非:言兵無若孫武,用兵無若韓信、曹公。武雖以兵為書,而不甚見于其所自用。韓信不自為書,曹公雖為而不見于後世。然而傳稱二人者之學皆出于武,是以能神于用而不窮。竊嘗究之,武之十三篇,天下之學失者所通誦也。使其皆知所以用之,則天下孰不為韓、曹也?以韓、曹未有繼于後世,則凡得武之書伏而讀之者,未必皆能辦于戰也。

劉子翚:高祖與雍齒有故怨,嘗欲殺之。後諸将欲反,用張良計,乃封雍齒。以高帝寬仁大度,猶未能于此釋然,乃知不念舊惡,亦難事也。韓信王楚,召辱己少年令出胯下者以為中尉,曰:‘此壯士也。’觀此,則信豈庸庸武夫耶?

《十七史百将傳》:“孫子曰:‘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信料楚漢之長短。又曰:‘遠而示之近。’信陳兵臨晉而渡于夏陽。又曰:‘入深則專,十人不克。’信去國遠鬥,其鋒不可當。又曰:‘置之死地而後生。’信使萬人出,背水陳。又曰:‘不戰而屈人之兵。’信暴其所長,燕從風而靡。又曰:‘半渡而擊之,利。’信決濰水而斬龍且是也。”

葉适:遷責韓信不學道謙讓,伐功矜能,至于夷滅;信雖不足以知此,然當受此責矣。何也?當天下發難,與沛公先後起者,各有得鹿之心,固以其力自斃,無怪也。獨蕭何張良與信,沛公之所須左右手,然其君臣之分素定也。若信猶欲自立,則漢誰與共功,是天下終不可得而定矣。信托身于人,而市井之度不改,始則急迫以不得不與,終則僥幸于必不可為,以黥彭所以自處而處周召太公之地,欲不亡得乎?

陳亮:漢高帝所籍以取天下者,故非一人之力,而蕭何、韓信、張良蓋傑然于其間。天下既定,而不免于疑。于是張良以神仙自托;蕭何以謹畏自保;韓信以蓋世之功,進退無以自明。蕭何能知之于未用之先,而卒不能保其非叛,方且借信以為自保矣。

陳亮: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

洪邁:漢高祖用韓信為大将,而三以詐臨之:信既定趙,高祖自成臯度河,晨自稱漢使馳入信壁,信未起,即其卧,奪其印符,麾召諸将易置之;項羽死,則又襲奪其軍;卒之僞遊雲夢而縛信。夫以豁達大度開基之主,所行乃如是,信之終于謀逆,蓋有以啟之矣。

陳元靓:淮陰善将,逢時展效。受律登壇,握兵之要。虜魏降燕,平齊下趙。輔漢之功,久而益劭。

洪皓:曹公走熙尚,氣欲陵韓白。

元明清

楊維桢:韓信登壇之日,畢陳平生之畫略,論楚之所以失,漢之所以得,此三秦還定之謀所以卒定韓信之手也。

唐順之:孔明之初見昭烈論三國,亦不能過。予故曰:淮陰者非特将略也。

王世貞:淮陰之初說高帝也,高密之初說光武也,武鄉之初說昭烈也,若懸券而責之,又若合券焉!噫,可謂才也已矣!

楊慎:叙高祖與項羽決勝垓下,僅六十字,而陣法、戰法之奇皆具。曰'不利',用奇也,既卻而左右兵縱,因其不利而乘之,此戰法奇正相生也。

陳仁錫:淮陰侯極得意之陣,太史公極用意之文。曰'孔将軍居左,費将軍居右',張左右翼也;'淮陰侯小卻',誘兵也;'複乘之',合戰也。所謂'以正合,以奇勝,奇正還相生'也。

董份:觀信智略如此,真有掀揭天下之心,不但兵謀而已也,所以謂之人傑。

李贽:信與沛公初見,凡說項羽處,字字拿着沛公,沛公卒受其益。

茅坤:①太史公傳淮陰,不詳其兵法所授,此失着處。②予覽觀古兵家流,當以韓信為最,破魏以木罂,破趙以立漢赤幟,破齊以囊沙,彼皆從天而下,而未嘗與敵人血戰者。予放曰:古今來,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詩仙也;屈原,詞賦仙也;劉阮,酒仙也;而韓信,兵仙也!然哉!

祩宏:韓信,楚士也。背楚之漢,楚卒以信困,漢以信興。夫前後一信耳,而二國之興廢因之,善用與不善用之故也,六根在人。不善用之則名六賊,善用之則種種神通妙用耳,煩惱即菩提。豈不信哉。

王夫之:能任也,則不能讓,所謂豪傑之士也,韓信、馬援是已。

王夫之:夫韓信襲齊,世常有愚人謂之貪功害命。然無破趙服燕之威,整兵齊境之勢,郦生何以說齊以降?況楚漢之争,漢強則諸侯附于漢,楚強則諸侯臣于楚。漢并三秦,出關中,諸侯皆附,勢吞彭城,然一旦項王回戈,諸侯亦複背之。言信貪功之人不見魏王豹之反複,而獨以黥布度諸侯之心,其何以知田氏非魏豹之流也?此,謬也!

王鳴盛:①漢得天下,皆韓信之功。②觀信引兵法以自證其用兵之妙,且又著書三篇,序次諸家為三十五家,可見信平日學問本原。寄食受辱時,揣摩已久,其連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取,皆本于平日學問,非以危事嘗試者。信書雖不傳,就本傳所載戰事考之,可見其純用權謀,所謂出奇設伏,變詐之兵也。

徐經:史公為淮陰惜,實不僅為淮陰惜。

黃道周:淮陰餓夫,飯于漂母。時不利兮,胯下受辱。事楚無知,事漢誰數。火燒連厥,身幾伏斧。蕭膝雖奇,沛猶未許。既亡追還,方驚嫡語。暗出陳倉,定秦襲楚。井陉拔趙,佯棄旗鼓。襲田囊沙,要求齊主。幹金報恩,百錢差沮。能辨多多,不能自處。未央被誅,前功何補。

王志湉:氣蓋世力拔山,見公束手,歌大風思猛士,為之傷懷。

蕭何月下追韓信

梁玉繩:信之死冤矣!前賢皆辯其無反狀,大抵出于告變者之誣詞,及呂後與相國文緻耳。史公依漢廷獄案叙入傳中而其冤自見。一飯千金,弗忘漂母;解衣推食,甯負高皇?不聽涉、通于擁兵王齊之日,必不妄動于淮陰家居之時;不思結連布、越大國之王,必不輕約邊遠無能之将。“賓客多”與“稱病”之人何涉?“左右辟”則‘挈手"之語誰聞?上谒入賀,謀逆者未必坦率如斯;家臣徒奴,善将者變複布置有幾!是知高祖畏惡其能,非一朝夕。胎禍于蹑足附耳,露疑于奪符襲軍。顧禽縛不已,族誅始快。‘從豨軍來,見信死,且喜且憐’,亦諒其無辜受戮為可憫也。

薛福成:中國兵法之有專家,始于戰國之時,厥後漢之韓信、唐之李靖,皆有兵法傳于世,蓋此中窾要,非可鹵莽,宜有心得也。

王先謙:《史記》發(兵)作收(兵)是也。《高紀》亦雲:收兵與漢王會,若關中之兵,權在漢王、蕭相,非信所得專發也。”《漢書補注·韓信傳》注。

越翼:按是時信未有分地,從何發兵,蓋收集潰卒耳。

郭嵩焘:韓信與項羽始終未一交戰,獨垓下一戰收楚漢興亡之全局。

郭嵩焘:漢王從臨晉渡,劫五諸侯兵入彭城,而不及韓信。以當時事實求之,拜信為大将,部署諸将所擊,則高祖直趨彭城,以當項羽,自是相持荥陽、京索間,專意與楚争衡,而韓信渡河擊魏,因擊趙、擊齊。始終未與高祖會攻項羽,直至垓下,乃始一當項羽。

鄭觀應:①古之為将者,經文緯武,謀勇雙全;能得人,能知人,能愛人,能制人;省天時之機,察地理之要,順人和之情,詳安危之勢。凡古今之得失治亂,陣法之變化周密,兵家之虛實奇正,器械之精粗巧拙,無不洞識。如春秋時之孫武、李牧,漢之韓信、馬援、班超、諸葛亮,唐之李靖、郭子儀、李光弼,宋之宗澤、嶽飛,明之戚繼光,俞大猷等諸名将,無不通書史,曉兵法,知地利,精器械,與今之泰西各國講求将才者無異。②古之所謂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戰将。韓信、馮異、王猛、賀若弼、李靖、郭子儀、曹彬、徐達籌,大将也。

有關成語

戰無不勝:劉邦建立漢朝後對韓信的評價,指的是打仗沒有不取得勝利的。該成語是形容力量十分強大,百戰百勝。

一飯千金:韓信落魄時,曾對施舍給他的老婦說以後定當後報,韓信衣錦還鄉時并賞賜她千金。該成語是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推陳出新:當年韓信剛投奔劉邦時,劉邦讓他管理糧倉,韓信提出了"推陳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糧倉開設前後兩個門,把新糧從前門運送進去,把舊糧從後門運出來,這樣可以防止糧食在蜀中炎熱潮濕的環境下腐敗變質。從而使蜀中糧倉不再有變質浪費的現象。該成語是指,去掉舊事物的糟粕,取其精華,并使它向新的方向發展。

國士無雙:蕭何在向劉邦推薦韓信時,說韓信是國士無雙。該成語是指,一國獨一無二的人才。

獨當一面:張良和劉邦的一次談話中,張良對韓信的評價。該成語是指,單獨負責一個方面的工作。

多多益善:韓信和劉邦的一次談話中,劉邦問韓信“你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說“多多益善”形容一樣東西或人等越多越好。又有韓信将兵多多益善之意。

婦人之仁:韓信和劉邦的一次說話中,韓信評價項羽是婦人之仁。該成語是指婦女的軟心腸。舊指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

匹夫之勇:韓信和劉邦的一次談話中,韓信評價項羽是匹夫之勇。該成語是指不用智謀,單憑個人勇氣行事的行為。

解衣推食:韓信和劉邦的一次談話中,韓信說希望劉邦把穿着的衣服脫下給自己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讓自己吃。該成語是形容對人熱情關懷。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韓信為了東進中原,采取麻痹敵人的辦法,讓士兵去修理棧道,而卻領大軍從陳倉出來,占領了關中。在軍事上的含義是:從正面迷惑敵人,用來掩蓋自己的攻擊路線,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這是聲東擊西、出奇制勝的謀略。

人心難測:韓信東進滅趙時,聽說張耳與陳餘兩人曾經為刎頸之交,後來兩人翻臉。韓信慨歎,人的内心難以探測。該成語是喻指人的心思難以揣測,多用于貶義。亦做“人心莫測”。

背水一戰:韓信東進滅趙時,采取背水一戰的計謀,赢得了戰争勝利比喻在艱難情況下跟敵人決一死戰。

拔旗易幟:韓信東進滅趙時的一個計謀,拔掉别人的旗子,換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置之死地而後生:韓信東進滅趙時的一個計謀,原指作戰把軍隊布置在無法退卻、隻有戰死的境地,士兵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後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

問路斬樵:楚漢相争的時候,韓信協助漢王劉邦同楚兵作戰。韓信為出奇謀襲楚,繞道而行。然而道路方向未明,遂下馬問樵夫路向,韓信聽後,把樵夫斬殺,部将問為什麼,韓信稱恐樵夫洩露他們的行蹤。(此處出處為小說西漢演義非曆史中的韓信)

十面埋伏:韓信設伏兵于十面以圍殲項羽。該成語是指周圍布置了重重埋伏。

居常鞅鞅:劉邦建立漢朝後,奪去了韓信的兵權,而韓信從此稱病不朝,悶悶不樂。該成語是指,因不平或不滿而常常郁郁不樂。

功高震主:指的是韓信功勞太大,使君主地位受到威脅而心有疑慮。

金石之交:武涉曾經勸說韓信自立,說道:你和漢王劉邦的關系這麼好,但是最終還是被他所擒的。該成語是指如同金石般堅不可摧的交誼。

略不世出:指的韓信的功勞很大,天底下沒有人可以與他比的,後用于誇獎人等。

不賞之功:說的是韓信在戰争中功勞,後形容功勞極大。

勳冠三傑:三傑指的是蕭何、張良和韓信。意思是說,三傑之中,韓信的功勞最大。

伐功矜能:司馬遷對韓信的評價,指吹噓自己的功勞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僞遊雲夢:指劉邦僞遊雲夢,詐捕韓信事。

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韓信當年說的一句話,指的是坐人家車子的,要與人家共患難;穿人家衣服的,要替人家的事擔憂;靠人家養活的,要為人家的事拼命。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李左車在和韓信談話中,李左車提出的這個觀點。指的是聰明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獲。

鐘室之禍:楚漢相争,韓信屢建奇功。劉邦稱帝後,封信為淮陰侯。因遭呂後忌,被斬于長樂宮懸鐘之室。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成功是由于蕭何,韓信敗亡也是由于蕭何。該成語是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敗都是由同一個因素造成的。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參見: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兵仙神帥:比喻韓信出神入化的用兵藝術。

轶事典故

創造象棋

象棋是中國傳統棋種。它的來曆傳說不一,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始創于西漢的韓信。

劉邦統一西漢王朝後,屢建戰功的大将韓信被呂後誘捕入獄。韓信自知壽命快到頭了,就打算在獄中寫一本兵書傳給後人。不料這事被呂後知道,就下了一道懿旨,說他身為犯官,不能擅着兵書。韓信悲憤難忍,仰天長歎道:“這個婆娘太狠毒了!不但要本王的命,連本王的名也要除掉啊!”當時有個獄卒聽到他這句話後,跪在韓信面前說:“王爺!你就把用兵之法傳給小人吧!”韓信苦笑了一聲說:“本王若不知用兵之道,也不會落到今天這個下場。如今悔之晚矣,怎麼能再連累你遭受殺身之禍呢?”獄卒再三懇求,韓信隻是不允。

一天,這個獄卒給韓信送飯時,眼裡的淚花直打轉轉,好像有啥要事對韓信說,又忍住了。韓信一看他的神色,便感到不妙,就問獄卒:“那個婆娘是不是要對我下毒手了?”獄卒忍不住哭出聲來。韓信大笑道:“打完兔子殺獵犬,射盡飛鳥折良弓嘛!從古至今都是這樣,沒啥可怕的。”說罷,叫獄卒坐下,韓信取來一根筷子,在地上畫了個方框,又在框中畫了一條“界河”,河中寫了“楚河”、“漢界”四個字。接着又在河界兩邊各畫了三十六個小格,并說:“本王今年剛好三十六歲,一生助漢滅楚,屢立大功,到頭來卻死在一個女人手裡。你平時對我百般照料,今生今世我再沒機會報答你了,就把生平所學的奇術傳給你吧。”他說着叫獄卒取來紙筆,把紙裁成三十二個小塊,布在方框内界河兩方。一面的十六塊紙片各寫着帥、仕、相、車、馬、兵等字,另一面的十六塊紙片上寫着将、士、象、車、馬、卒等字。

擺好後,韓信邊移動紙片邊告訴獄卒:“這個方框就是千軍萬馬的大戰場,兩面各代表一方的軍力。用兵之道,貴在主帥多謀善變,通盤籌劃、奇正配合,以不變應萬變……”并具體地教獄卒如何跳馬、出兵等。獄卒邊點頭邊稱贊:“奇!王爺真是個奇人啊!”

從那天起,韓信每天都和這個獄卒守着方框(棋盤)研究兵法。不久,韓信被呂後殺死,那個獄卒也逃走了。他躲藏在一個深山裡,搭了間草棚,開荒種地,全家人自耕自食,一有空閑,就專心研究韓信授給他的奇術。因紙片易爛,就換成了扁圓形小木頭坨兒,為好區别又染成紅黑兩色。又據“奇”的諧音,把“奇”叫做“棋”,還寫了一本《棋譜》傳給了他的兒子。後人認為棋雖可布陣,但不是真的兩軍作戰,隻是一種象征,所以稱它為“象棋”。

風筝來曆

風筝的起源與韓信。中國是風筝的故鄉,南方稱“鹞”,北方稱“鸢”。相傳,風筝的發明人是大軍事家韓信。垓下之戰中,韓信以“十面埋伏”之計将項羽的軍隊團團包圍,為了瓦解楚軍的軍心,韓信派人用牛皮制成風筝,上敷笛,夜晚放到高空中,風吹着笛子發出凄涼的聲音,漢軍和着笛聲唱起楚國的民歌來。楚軍聽到了鄉音,都想念起故鄉來,鬥志渙散了。結果,楚霸王一敗塗地,在烏江邊上自殺了,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唐朝趙昕也在《熄燈鹞文》中說:垓下之戰時,韓信制成風筝,讓張良坐風筝上天,高唱楚歌,楚歌傳到楚營,動搖了項羽軍心。宋朝的《事物紀原》中還記載韓信曾利用風筝測量距離之事。

分油

韓信是中國古代一位有名的大元帥,輔助劉邦打敗楚霸王項羽,奠定了漢朝的基業。民間流傳着一些以韓信為主角的有關聰明人的故事,下面就是其中的一個。

據說有一天,韓信騎馬走在路上,看見兩個人正在路邊為分油發愁。這兩個人有一隻容量10斤(1斤=500克)的簍子,裡面裝滿了油;還有一隻空的罐和一隻空的葫蘆,罐可裝7斤油,葫蘆可裝3斤油。要把這10斤油平分,每人5斤。但是誰也沒有帶秤,隻能拿手頭的三個容器倒來倒去。

韓信騎在馬上,了解情況以後,說:“葫蘆歸罐罐歸簍,二人分油回家走。”說完了,打馬就走。兩個人按照韓信的辦法倒來倒去,果然把油平均分成兩半,每人5斤,高高興興,各自回家。究竟是怎樣倒來倒去的呢?三種容器各自裝油斤數的變化過程,可從下面的表中看出。

韓信所說的“葫蘆歸罐”,是指把葫蘆裡的油往罐裡倒;“罐歸簍”是指把罐裡的油往簍裡倒。通常分油要把油從大容器往小容器裡倒,這時卻把小容器裡的油往大容器裡“歸”。往油葫蘆裡倒油,隻能得到3斤的油量;把葫蘆裡的油往罐裡“歸”,“歸”到第三次,葫蘆裡就出現2斤的油量。再把滿滿一罐油“歸”到簍裡,騰出空來,把葫蘆裡的2斤油“歸”到空罐裡;最後再倒一葫蘆3斤油,“歸”到罐裡,就完成分油任務了。

解:先用油葫蘆連裝三次,共裝9斤,将7斤的瓦罐注滿後,油葫蘆裡還剩2斤。然後将瓦罐的7斤再全部倒入簍,這時簍裡是8斤油。再将油葫蘆内的2斤油全部倒進瓦罐。最後用空葫蘆在簍裡灌滿(3斤),倒進瓦罐。這樣,簍裡剩下的油和瓦罐中裝的油都正好是5斤。雙方各分其一,恰好各人所得完全相等。

點兵

秦朝末年,楚漢相争。一次,韓信将1500名将士與楚王大将李鋒交戰。苦戰一場,楚軍不敵,敗退回營,漢軍也死傷四五百人,于是韓信整頓兵馬也返回大本營。當行至一山坡,忽有後軍來報,說有楚軍騎兵追來。隻見遠方塵土飛揚,殺聲震天。漢軍本來已十分疲憊,這時隊伍大嘩。韓信兵馬到坡頂,見來敵不足五百騎,便急速點兵迎敵。他命令士兵3人一排,結果多出2名;接着命令士兵5人一排,結果多出3名;他又命令士兵7人一排,結果又多出2名。韓信馬上向将士們宣布:我軍有1073名勇士,敵人不足五百,我們居高臨下,以衆擊寡,一定能打敗敵人。漢軍本來就信服自己的統帥,這一來更相信韓信是“神仙下凡”、“神機妙算”。于是士氣大振。一時間旌旗搖動,鼓聲喧天,漢軍步步進逼,楚軍亂作一團。交戰不久,楚軍大敗而逃。

首先先求5、9、13、17之最小公倍數9945(注:因為5、9、13、17為兩兩互質的整數,故其最小公倍數為這些數的積),然後再加3,得9948(人)。

簡單扼要總結:

1算兩兩數之間的能整除數

2算三個數的能整除數

3用1中的三個整除數之和減去2中的整除數之差(有時候是倍數)

韓信帶1500名兵士打仗,戰死四五百人,站3人一排,多出2人;站5人一排,多出3人;站7人一排,多出2人。韓信馬上說出人數:1073

踅面

相傳是由西漢淮陰侯韓信所創,到現在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可稱得上是“中國最古老的方便面”。漢二年四月劉邦兵敗彭城,漢二年五月魏王豹反漢,秋八月,劉邦派郦食其說降失敗後派韓信攻打魏國,當時韓信正準備在洽川的夏陽渡軍。假如埋鍋造飯,敵兵就會從煙火的大小多少判斷兵力的強弱,是兵家大忌。為解決士兵吃飯問題,韓信讓以當地盛産的荞麥為原料,烙成大餅,發給士兵,吃時用開水一泡即可,十分快捷方便,為戰争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踅”即“折足”,是個會意字,在關中方言中是“轉來轉去”的意思。因為踅面從和面、攤餅到下面、撈面甚至放調料的每一個程序,都有“踅”的動作在裡邊,因而得名。

賭神韓信爺

韓信爺一身戎馬,擅長帶兵,相傳系以「設賭安軍心」之舉,常在士卒困乏之時,以賭來激勵精神,刺激士氣;因之,官兵樂為其用,屢戰屢勝。韓信以「賭」為緻勝之說,流傳民間,遂被奉為「賭神」祀之,賭博場所并奉為祖師爺。故許多祈求偏财運之信衆,亦深感韓信爺降福之靈驗,迳往神前誠禱祝之。

倉神韓王爺

倉神又稱廒神、蒼王、倉官,最早的倉神是天上的倉星,後來慢慢的被人格化,因韓信在曆史上知名度比較高,他曾做過管糧的小官,功高蓋世,卻慘遭殺害,後人出于對他的悲慘遭遇的同情,而把他奉為倉神和糧行的祖師爺。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劉邦拜韓信為大将,以曹參、樊哙為先鋒,利用秦嶺棧道(又名“閣道”、“複道”、“棧閣”。古代在今川、陝、甘、滇諸省境内峭岩陡壁上鑿孔架橋連閣而成的一種道路,是當時西南地區的重要交通要道)已被漢軍燒毀,三秦王松懈麻痹之機,采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派樊哙、周勃率軍萬餘大張聲勢地搶修棧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則親率軍隊潛出故道,翻越秦嶺,襲擊陳倉(項羽所封雍王章邯屬地)。章邯從廢丘(雍都,陝西興平東南)倉促率軍馳援陳倉,被漢軍擊敗,逃至廢丘、好峙(陝西乾縣東),漢軍分路追擊,在壤東(陝西武功東南)、好峙兩地再敗雍軍,俘虜章平,進圍章邯殘部于廢丘。爾後,連續作戰,分兵略地,迅速占領關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取得對楚的初戰勝利。

這一典故脫胎于還定三秦,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将所擊。”即劉邦依照韓信的計策部署了每一位将領所要攻擊的目标,具體的計策是什麼,司馬遷沒有明說,我們所知道的便隻有韓信設計了進攻路線、每名将領的進攻目标,然後通過劉邦這樣一個傳令兵樣的角色将命令傳達出去,進行實際的部署最終還定三秦。我們隻能去每一位将領的傳記中去尋找,可是單單憑每一位将領的行軍路線并無法完全還原韓信當初制定的計策規劃。于是,後世的說書人便挺身而出,依據高祖本紀中“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的記載,元代無名氏在戲曲《暗度陳倉》中讓韓信唱道:“着樊哙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這一曲唱詞下來,曆史為之改觀變色。從此以後,韓信“出故道還”的曆史,被唱成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曆史,爾後更被總結成了三十六計的第八計,成了漢語中耳熟能詳的成語典故。

墓地

韓信的墓地有三座。一是,位于山西省靈石縣南焉鄉高壁村的高壁嶺山的“山西韓信墓”;二是,位于西安市灞橋區新築鎮新農村的“陝西韓信墓”;三是,淮陰的“江蘇韓信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