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蔔生

易蔔生

挪威戲劇家
易蔔生(HenrikJohanIbsen),挪威戲劇家、詩人,生于挪威希恩,是一位影響深遠的挪威劇作家,被認為是現代現實主義戲劇的創始人。[1]易蔔生七十八歲時在奧斯陸逝世。他留下的《玩偶之家》、《人民公敵》等劇本成為世界各國戲劇舞台上的經典作品,他的創作對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歐美戲劇産生深遠影響,因而被稱為“現代戲劇之父”。
    中文名:易蔔生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Henrik Johan Ibsen 籍貫:挪威希恩鎮 性别:男 國籍:挪威 出生年月:1828年 去世年月:1906年 職業:戲劇家、詩人 代表作品:《玩偶之家》;《人民公敵》

簡介

易蔔生(HenrikJohanIbsen),挪威戲劇家、詩人。1828年3月20日出生于挪威南部希恩鎮的一個木材商人家庭。1834年,他父親破産後,全家遷到小鎮附近的文斯塔普村居住。16歲時他到格裡姆斯塔鎮上的一家藥材店當學徒。工作餘暇,經常閱讀莎士比亞、歌德、拜倫的作品,随後自己也動手寫詩,并學習拉丁文。6年艱苦的學徒生活,磨練了他的鬥争精神,同時也培育了他的創作興趣,這在他一生中是一個重要階段。

1850年,易蔔生前往首都克裡斯蒂安尼亞(今奧斯陸)參加醫科大學入學考試,因希臘文、數學和拉丁口語成績不佳,未被錄取。在席卷歐洲各國的資産階級革命洪流的激蕩下,易蔔生結交了文藝界的一些有進步思想傾向的朋友,積極地為《工人協會報》等刊物撰稿,參加了挪威社會主義者馬爾庫斯.特蘭内所領導的工人運動,并和兩位朋友合作,出版諷刺周刊《安德裡媽納》。他還以《覺醒吧,斯約的納維亞人》為題,寫了一組十四行詩,号召挪威和瑞典共同出兵支援丹麥,抗擊普魯士侵略者。他在第一部曆史劇《卡提利那》(1850)中,一翻舊案,把羅馬曆史上的“叛徒”寫成一個為維護公民自由而鬥争的優秀人物,劇本既反映了1848年的革命,也表現了他個人的反抗精神。這個劇本由他的一位朋友集資出版。1851年秋,他為卑爾根劇院創作了一首序曲,得到劇院創辦人、著名小提琴手奧萊.布爾的賞識,被聘為寄宿劇作家,兼任編導,約定每年創作一部新劇本。1852年,他奉派去丹麥和德國各地劇院參觀。他在卑爾根劇院創作的劇本有《仲夏之夜》(1853)、《勇士之墓》(1854)、《埃斯特羅的英格夫人》(1855)、《索爾豪格的宴會》(1856)和《奧拉夫.利列克朗》(1857)。這期間易蔔生參加編導的劇本不少于145部。他在戲劇創作方面的實踐經驗,可以和莎士比亞、莫裡哀媲美。

1857年,易蔔生轉到首都劇院擔任編導。翌年和蘇姗娜.托雷森結婚。1862年,劇院破産,他不得不借債度日,但仍孜孜不倦地進行創作。他在這所劇院先後寫出了《海爾格蘭的海盜》(1858)、《愛的喜劇》(1862)《觊觎王位的人》(1863)等劇本。提倡自由戀愛、反對舊式婚姻的《愛的喜劇》,遭到社會上保守勢力的惡毒攻擊,他為此感到痛心。同時,1864年丹麥和普魯士之間的戰争,引起他對整個半島的獨立前途的憂慮。于是他決定出國遠行。就在這一年,他離開挪威到意大利;瓢泊異鄉,瘧疾纏身,又有家室之累,使他債台高築,生活極為窘迫。他懷着絕望的心情寫了一部詩劇《布蘭德》(1866),這是他旅居國外的第一個創作成果。以後又寫了《彼爾.英特》(舊譯《彼爾.京特》,1867)。這兩部劇本都表現了“個人精神反叛”的主題。通過《布蘭德》,他譴責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現實,痛斥宗教道德,并提出了他自己的道德理想,憤激地鼓吹精神上的極端個人主義,表現出不妥協的精神:“或者得到一切或者一無所有。”

1864年以後的27年間,易蔔生一直僑居在羅馬、德累斯頓、慕尼黑等地。1873年,他寫了《皇帝與加利利人》,在劇中提出了溝通情緒和精神的“第三境界”的概念。

1874和1885年,他曾兩度回挪威作短暫的逗留。

《玩偶之家》(1879),又譯《娜拉》或《傀儡家庭》。

女主人公娜拉僞造父親的簽字向人借錢,為丈夫海爾茂醫病。丈夫了解原委後,生怕因此影響自己的名譽地位,怒斥妻子下賊無恥。當債主在娜拉的女友感化下主動退回借據時,海爾茂又對妻子裝出一副笑臉。娜拉看透了丈夫的自私和夫妻間的不平等,不甘心做丈夫的玩偶,憤然出走。

恩格斯曾指出,娜拉是有自由意志與獨立精神的"挪威的小資産階級婦女"的代表。劇本提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倫理道德、法律宗教和婦女解放等問題,但沒有也不可能作出解決。《玩偶之家》演出後,引起了激烈的反響。娜拉要求個性解放、不做"賢妻良母"的堅決态度,遭到上流社會的責難和非議。但易蔔生并沒有在責難面前退卻,他繼續創作問題劇,揭露社會問題。

1891年,易蔔生以名作家的身份回到他的祖國。他後期創作的《建築師》(1892)和《當我們死而複醒時》(1899),是自傳性質的作品。1900年中風。長期卧病後于1906年5月23日去世。挪威議會和各界人士為他舉行了國葬。

學者日不落在《簡約解讀世界性的戲劇大師易蔔生》中指出:“西方世界在高速發展,而時間對于中國卻好像是一隻生了鏽的鐘,在停滞中腐爛着!如“元代大都,傳來嗚嗚的号筒聲,一列行刑的隊伍穿過大街。一個蒙受不白之冤的年輕女子就這樣被押赴刑場。許多善良的人們慨歎這位女子的悲慘命運。臨街酒館裡的劉大娘向關漢卿講述了女犯朱小蘭的不幸遭遇以及她的悲慘身世。朱小蘭的悲劇激起了關漢卿對這個弱女子的無限同情之心和對官府衙門草營人命的無比憤慨(引用網絡資料--引用于方的博客)。”。關漢卿大約生活在1240--1310年之間,而挪威傑出的劇作家、詩人易蔔生(又譯作:易仆生。他為世界文庫留下了絢麗多彩的二十五部戲劇和豐富的詩歌、書信、文藝散文。),卻生活在1828~1906年之間,其代表作《玩偶之家》,可以和關漢卿的《窦娥冤》同樣在今天享譽世界。舊中國知識分子結構裡,沒有多少懂易仆生的,除了古希臘悲劇,僅知道點《窦娥冤》。“寫作,既是坐下來判斷自己”易仆生在自己的作品的扉頁上寫下的這句話,如同他的劇作一樣深刻,是一個時代的縮影。生活在十九世紀的他,被被人們譽為“現代戲劇之父”。這位北歐文化巨人,以社會化性的哲學思想、豐富的人生觀,反映了挪威那個特定的時代。易仆生作品中的“娜拉”(《娜拉的出走》),就是馬克思主義或社會主義女權運動影響的産物,再或者說起碼反映出那個時代的婦女從經濟方面要求解放、在受教育和立法上争取權利、博得與男性的平等。無疑,易仆生的作品有女權主義運動的影子。如果說嚴複單單基于英格蘭自由主義基礎上的自由主義保有理論的基本可靠性,而胡适以易仆生主義解說自由主義。因為新文化運動,胡适就文學革命發表理論文章,在“新青年”辟“易撲生專号”提倡婦女解放,為那場思想解放運動提供了銳利的思想武器。中國20-40年代的一些社會主義者,恐怕也如此。家易仆生曾說:“藝術家用生命鑄造生命,用靈魂鍛造靈魂,當他完成一件作品後,便把一部分生命留在原作裡,成為可以感知的活體。”是的,人骨裡的本能決定屈從群體的傾向,一個作家的筆必須違背大多數人的意志,并非人雲亦雲,而是突出個人争取自由的天性,因此易仆生不愧為“偉大的問号”。《培爾金特》,挪威著名戲劇大師易仆生的經典之作。挪威作曲家格裡格(EdvardHagerupGrieg1843-1907),運用挪威民間音樂,根據易仆生同名詩劇,創作了具有鮮明民族色彩的配樂詩劇《培爾.金特第一組曲》和《培爾.金特第二組曲》。正如易蔔生對一位看不懂他的戲劇的德國讀者說:“你若要充分了解我,必須先了解挪威。”他晚年作品,更是他人生的寫照。易蔔生,偉哉偉哉!”。

人物生平

少年時期

1851年秋,他為卑爾根劇院創作了一首序曲,得到劇院創辦人、著名小提琴手奧萊.布爾的賞識,被聘為寄宿劇作家,兼任編導,約定每年創作一部新劇本。1852年,他奉派去丹麥和德國各地劇院參觀。他在卑爾根劇院創作的劇本有《仲夏之夜》(1853)、《勇士之墓》(1854)、《埃斯特羅的英格夫人》(1855)、《索爾豪格的宴會》(1856)和《奧拉夫.利列克朗》(1857)。這期間易蔔生參加編導的劇本不少于145部。他在戲劇創作方面的實踐經驗,可以和莎士比亞、莫裡哀媲美。1857年,易蔔生轉到首都劇院擔任編導。翌年和蘇姗娜.托雷森結婚。1862年,劇院破産,他不得不借債度日,但仍孜孜不倦地進行創作。他在這所劇院先後寫 出了《海爾格蘭的海盜》(1858)、《愛的喜劇》(1862) 《觊觎王位的人》(1863)等劇本。提倡自由戀愛、反對舊式婚姻的《愛的喜劇》,遭到社會上保守勢力的惡毒攻擊,他為此感到痛心。同時,1864年丹麥和普魯士之間的戰争,引起他對整個半島的獨立前途的憂慮。于是他決定出國遠行。就在這一年,他離開挪威到意大利;瓢泊異鄉,瘧疾纏身,又有家室之累,使他債台高築,生活極為窘迫。他懷着絕望的心情寫了一部詩劇《布蘭德》 (1866),這是他旅居國外的第一個創作成果。以後又寫了《彼爾.英特》(舊譯《彼爾.京特》,1867)。這兩部劇本都表現了“個人精神反叛”的主題。通過《布蘭德》,他譴責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現實,痛斥宗教道德,并提出了他自己的道德理想,憤激地鼓吹精神上的極端個人主義,表現出不妥協的精神:“或者得到一切或者一無所有。”

晚年時期

1864年以後的27年間,易蔔生一直僑居在羅馬、德累斯頓、慕尼黑等地。1873年,他寫了《皇帝與加利利人》,在劇中提出了溝通情緒和精神的“第三境界”的概念。1874和1885年,他曾兩度回挪威作短暫的逗留。 1891年,易蔔生以名作家的身份回到他的祖國。他後期創作的《建築師》(1892)和《當我們死而複醒時》(1899),是自傳性質的作品。1900年中風。長期卧病後于1906年5月23日去世。挪威議會和各界人士為他舉行了國葬。 

落選諾獎

從1901年首屆諾貝爾文學獎頒發開始,他就被提名為候選人,一直是強有力的競争者之一,可惜前兩次都失之交臂,當1903年瑞典文學院将目光投向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特别是挪威以來,他的希望大增,可是同胞比昂斯滕·比昂松成為了他最大的競争者,由于兩人實力相當,曾經有人建議,兩人同時獲獎,可是有些院士以不符合評獎章程而否決,二人隻能擇其一,由于前兩屆得主都因為生病原因未能親自前來領獎,瑞典文學院不希望今年再次有得主缺席,由于七十五歲的易蔔生身患重病、卧床不起;而七十一歲的比昂遜雖也年邁,但還是生氣勃勃,創作力旺盛。這樣,瑞典學院選最終把文學獎單獨頒發給比昂遜。

易蔔生得知這一消息後,獨自呆坐一旁,沉默不語,由此可見,他内心裡一定不甘心,因為他晚年因為生病創作停頓,急需要通過獲獎來挽回聲譽,比昂遜領獎回來後,前來看他,他握着對方的手,隻說了三個字:“祝賀你!”

而對于瑞典文學院來說,剛剛否決了兩人同時得獎不符合章程,但是僅僅第二年就同時頒發給了兩個人,不知道易蔔生知道之後心裡有何感想?而這隻是瑞典文學院出爾反爾、我行我素的開始。

作品列表

亨裡克•易蔔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名字之一。他是歐洲知識界取得現代突破的中心人物,被公認為現代戲劇之父。他的劇作仍然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仍在世界各地繼續上演。據說,易蔔生是繼莎士比亞之後在世界上被上演最多的劇作家。從藝術的角度來說,中國現代戲劇是受易蔔生影響才開始注重導演和劇本的;而易蔔生從歐洲傳統悲、喜劇模式中開創的新類型“問題劇”:即在劇中提出某些問題,不同角色有不同的觀點,可能在劇中進行讨論産生碰撞,但戲劇結尾卻并不給出結論,觀點也不分出對錯,呈開放式結局。這種手法不隻影響了整個歐洲的戲劇創作,在中國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洪深、田漢、曹禺等人的戲劇創作。

易蔔生共出版過26部戲劇和一部詩集,其作品常被劃分為四個部分:

民族浪漫曆史劇

其中包括從《凱蒂琳》(1850年)到《觊觎王位的人》(1863年)等劇作

思想劇

《愛情喜劇》(1877年)、《布朗德》(1866年)、《培爾•金特》(1867)和《皇帝與加利利人》(1873年)

當代現實劇

《社會支柱》(1877年)、《玩偶之家》(1879年)、《群鬼》)(1881年)、《人民公敵》(1873年)

心理與象征劇

《野鴨》(1884年)、《羅斯莫莊》(1886年)、《海上夫人》(1888年)、《海達•高布樂》(1890年)、《建築師》(1892年)、《小艾友夫》(1894年)、《約翰•蓋勃呂爾•博克曼》(1896)和《當咱們死人醒來的時候》(1899)。

作家年表

1828年3月20日亨裡克•約翰•易蔔生出生于希恩市斯多克芒加登莊園。父母:瑪麗琛(婚前姓阿斯騰伯格)和克努特•易蔔生,商人。

1835年父親生意破産,家庭财産被拍賣,舉家搬遷到格爾彭的溫斯托普農場。

1843年在格爾彭教堂接受堅信禮;全家搬遷到希恩的斯尼佩托普;易蔔生12月27日離開家庭。

1844年1月3日抵達格裡姆斯塔,給藥劑師闫斯•阿魯普•萊曼當學徒。

1846年與萊曼的女仆之一,艾爾莎•索菲•闫斯黛特,産下一名私生子。

1847年藥店産權歸拉爾斯•尼爾森所有,搬進更大的店鋪。

1849年易蔔生創作《凱蒂琳》。

1850年前往克裡斯蒂安尼遏(奧斯陸)學習,準備大學入學考試。《凱蒂琳》以布林約夫•比阿姆化名出版。擔任學生聯合會報紙《社區日報》和諷刺性周刊《安利姆納》的編輯。易蔔生作品首次搬上舞台:獨幕話劇《武士冢》于9月26日在克裡斯蒂安尼遏上演。

1852年前往卑爾根,開始擔任挪威劇院導演。前往哥本哈根和德累斯頓學習。

1853年《聖•約翰之夜》首演。

1854年《武士冢》修改本首演。

1855年《厄斯特羅特的英格夫人》首演。

1856年《蘇爾豪格的宴會》首演。與蘇珊娜•圖洛森訂婚。

1857年《奧拉夫•裡列克蘭斯》首演。擔任克裡斯蒂安尼遏挪威劇院藝術總監。

1858年于6月18日與蘇珊娜•圖洛森舉行婚禮。《海爾格倫的海盜》首演。

1859年寫作長詩《荒原》和組詩《在畫廊》。兒子希古爾德12月23日出生。

1860年寫作《斯凡希爾德》——《愛情喜劇》的草稿。

1861年創作詩歌《特爾耶•維根》。

1862年克裡斯蒂安尼遏挪威劇院破産。易蔔生前往古德布蘭達爾峽谷和挪威西部研究民間傳說。《愛情喜劇》出版(1873年11月24日首演于克裡斯蒂安尼遏劇院)。擔任克裡斯蒂安尼遏劇院顧問。

1863年《觊觎王位的人》出版。寫作長詩《患難兄弟》。

1864年《觊觎王位的人》在克裡斯蒂安尼遏劇院首演。前往意大利并開始在羅馬生活四年

1865年創作《布朗德史詩》,後改名為《布朗德》。

1866年《布朗德》出版并獲成功。易蔔生獲得政府藝術家津貼。

1867年《愛情喜劇》修改本出版。創作并發表《培爾•金特》(1876年2月24日首演于克裡斯蒂安尼遏劇院)。

1868年遷居德累斯頓,開始與家人在那裡的七年生活。

1869年《青年同盟》出版并在克裡斯蒂安尼遏劇院舉行首演。前往斯德哥爾摩出席斯堪的納維亞文字大會。前往埃及出席蘇伊士運河開通典禮。

1870年寫作詩歌《緻一位瑞典女士的最後一封信》

1871年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出版詩選(《神話》)。

1872年基本完成《皇帝與加利利人》。

1873年完成和出版《皇帝與加利利人》。擔任維也納世界博覽會國際藝術評委會成員。

1874年訪問挪威(克裡斯蒂安尼遏)。前往斯德哥爾摩。發表《英格夫人》改編本。

1875年出版《凱蒂琳》改編本。遷居慕尼黑,開始在那裡的三年生活。創作詩歌《詩函》。

1877年《社會支柱》出版并首演于哥本哈根的皇家劇院。被(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1878年再次前往羅馬。除短期離開外,在那裡生活七年。

1879年創作和出版《玩偶之家》,在哥本哈根皇家劇院首次公演。

1881年創作并出版《群鬼》(1882年5月20日首演于芝加哥的奧羅拉•特納大廳)。

1882年創作并出版《人民公敵》(1883年1月13日首演于克裡斯蒂安尼遏劇院)。

1883年出版《蘇爾豪格的宴會》修訂本

1884年創作并出版《野鴨》(1885年1月9日首演于卑爾根國家場景劇院)。

1885年訪問挪威(克裡斯蒂安尼遏、特隆赫姆、莫爾德和卑爾根)。遷居慕尼黑,開始在那裡的六年生活。

1886年創作并出版《羅斯莫莊》(1887年1月17日首演于國家場景劇院)。

1887年前往日德蘭半島北部(塞比)避暑。前往哥德堡、斯德哥爾摩和哥本哈根。

1888年創作及發表《海上夫人》(1889年2月12日同時首演于魏瑪的霍夫特劇院和克裡斯蒂安尼遏劇院)

1889年在格森薩斯度過最後一個夏天。結識愛米麗•巴爾達赫。

1890年創作并發表《海達•高布樂》(1891年1月31日首演于慕尼黑皇家劇院)。

1891年返回挪威,在克裡斯蒂安尼遏定居。見到西爾杜爾•安德森。

1893年創作并發表《建築師》(1893年1月19日首演于柏林萊辛劇院)。(兒子)希古爾德與伯格利奧特•比昂松結婚。

1894年創作并發表《小艾友夫》(1895年首演于柏林德意志劇院)。

1895年遷居位于克裡斯蒂安尼遏的阿比恩加特和德拉門大街拐角處的公寓并在那裡度過晚年。

1896年創作并發表《約翰•蓋勃呂爾•博克曼》(1897年1月10日同時首演于赫爾辛基的瑞典劇院和芬蘭劇院)。

1898年誕辰70周年——克裡斯蒂安尼遏、哥本哈根和斯德哥爾摩同時舉行大型慶祝活動。

1899年創作并發表《當咱們死人醒來的時候》(1900年1月26日首演于斯圖加特的霍夫特劇院)。

1900年第一次中風。

1906年5月23日逝世。

戲劇之父

挪威首都奧斯陸南邊的小城斯基思,是個保留着北歐中世紀建築的城市。城中,那座塔樓高聳、氣勢雄偉的大教堂,更讓人們驚歎不已。一天,有個滿頭鬈發、相貌俊秀的孩子路過教堂時,突然吵着要陪伴他的女仆帶他一起登上塔樓看風景。當孩子從高空看到自己家的房子、廣場的車馬、隻有玩具一般大小的行人時,興奮得拍手歡呼起來。這一刻,他從高空看世界的感覺,似乎影響到這孩子的一生。

幾十年後,這個名叫易蔔生的孩子成為著名的劇作家。他寫出了好幾部劇情緊湊,用人物遭遇生動反映社會現實問題的劇本,剖析了人世間的虛僞和罪惡,突破了戲劇多年來以曆史傳說故事為題材的傳統,不但震動了挪威,還影響了歐美。這些戲劇深刻揭露了假、惡、醜,正如他在《在高原》一詩中所說:“我從高處看人群,看清了他們的真正本性……”

1874年夏天,在丹麥哥本哈根,寫了多部戲劇、已經成名的易蔔生與朋友勞拉交談時,勞拉告訴他,她因為一時籌不到錢支付丈夫治病的費用,隻得僞造簽名借錢。她萬萬沒想到丈夫後來得知此事後,居然拒絕原諒她百般無奈之際的行為。她的家庭就此破裂。這個男人氣量太小了,易蔔生當時這麼想,可他又想起前些日子讀到的挪威女作家科萊特的小說《職業的女兒們》,書中流露出争取婦女自由解放的激情……

四年後,暫居羅馬的易蔔生開始用筆寫下他的思索,那是一篇題為《關于一出現代悲劇的劄記》的文章:“世界上有兩種精神的法律,兩種良心。一種是男人的,一種是婦女的……這個社會純粹是男權社會,一切法律都由男人制定……”

他放下筆,又想到現在的家庭,幾乎與封建時代一樣,婦女沒有獨立的人格,仍然是男人的玩偶。易蔔生思考着。又過一年,他寫出了劇本《玩偶之家》。

《玩偶之家》劇本出版兩個星期後,就在丹麥的哥本哈根皇家劇院首次公演。

大幕拉開,觀衆們看到舞台上出現的是奧斯陸一個銀行經理海爾茂的家。快到聖誕節了,這個家庭多麼溫馨啊,聖誕樹送回來了。海爾茂溫情地稱呼妻子娜拉“小寶貝”、“小鴿子”。他愛自己的妻子,從不在外尋花問柳、酗酒鬧事。娜拉好像也挺幸福,她結婚八年,成了三個孩子的母親。好幾年前,因為海爾茂患病要去療養,娜拉手頭沒錢支付,百般無奈隻得背着海爾茂假冒自己父親的簽字,向銀行借債送丈夫去看病。這些年來,她省吃儉用積錢還了這筆債。

眼下,升任經理的海爾茂要解雇職員柯洛克斯泰。柯洛克斯泰是當年娜拉冒名借款的知情者,他不願失業,寫信向海爾茂告發此事,威脅他。海爾茂看信後居然對娜拉大發雷霆。當柯洛克斯泰聽人勸說後,寫信表示絕不再提此事時,海爾茂又對娜拉親熱起來。這番周折讓娜拉終于看清丈夫海爾茂的虛僞本質,也明白自己在家中隻是海爾茂的玩偶和消遣的東西。她憤然離開了這個家。

《玩偶之家》形象生動地批判了資産階級的市儈氣和虛僞,揭露了男權社會對婦女的壓迫。它的上演引起了軒然大波。

“此戲鼓勵婦女不顧家庭、丈夫和女兒,獨自出走。簡直是傷風敗俗……”

“這出話劇的結局,應該改成娜拉放棄出走的念頭才對……”

這種種用“道德”來否定《玩偶之家》意義的言論,使易蔔生面臨巨大的壓力。但易蔔生堅持自己的立場,繼續寫出《群鬼》、《人民公敵》等戲劇,用作品反擊那些披着道德外衣的僞君子的惡毒攻擊。在《人民公敵》中,那位堅持揭露有毒水質污染環境真相,而被竭力掩飾真相、制造虛假繁榮的官員、紳士們宣布為“人民公敵”的人物——斯多克芒醫生,在舞台上大聲說:“難道我就心甘情願地讓輿論、讓這些多數派和這些牛鬼蛇神把我打敗嗎?對不起,辦不到!”“靠着欺騙過日子的人都應該像害蟲似的被消滅幹淨!”

這些台詞正是易蔔生的心聲。

《玩偶之家》的結尾,娜拉出走之後向何處去?是個問号。《人民公敵》的結尾,堅持真理的斯多克芒醫生成為孤獨的少數派,不但自己失去了工作,連同情他的女兒、朋友也都失去了工作。他今後怎麼辦?也是個問号。易蔔生這類揭露現實的戲劇,沒有走傳統戲劇在劇情高潮中解決問題的老套路,而是提出問題,激發觀衆去思考。因此他被稱為“偉大的問号”。

易蔔生在一些取材曆史故事、民間傳說的戲劇中,同樣注入他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在《培爾·金特》中,他寫了一個富于幻想、終日懶散生活的青年培爾·金特流浪闖世界的經曆。培爾·金特遇到過妖魔,後來又販賣黑奴發财緻富,幹了不少壞事,最終破産潦倒,回到了家鄉。《培爾·金特》公演時,觀衆看到戲臨近結尾,舞台上的培爾·金特在剝一隻洋蔥,他剝去一層又一層,剝完了所有的皮,什麼也沒有找到。易蔔生通過這個具有強烈象征性的情節,突出了全劇的哲理:自私、專橫地向生活索取的人,最終是一無所有。

易蔔生七十八歲時在奧斯陸逝世。他留下的《玩偶之家》、《人民公敵》等劇本成為世界各國戲劇舞台上的經典作品,他的創作對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歐美戲劇産生深遠影響,因而被稱為“現代戲劇之父”。

社會評價

父親

當這位作家因大量作品而漸漸走紅,生活日益滋潤時,有40年不曾與貧窮的父親聯系過,他寫給舅舅的信中為自己辯解,其主要原因是家庭已敗落,事實是那時他正在越來越好。他越是富有,就越是不願意與家人接觸,因為家人都是需要他幫助的人。

弟弟

他有個跛足的弟弟,尼古萊·亞曆山大,生活極其窘困,他卻從未幫助過他。他的另一位弟弟奧勒·派于斯,先後幹過水手、小店主和燈塔看守人,用微薄的收入艱難地養活着蒼老的父親,卻從未得到過易蔔生的幫助。他的家人們先後在貧困中凄涼地死去。

情人與兒子

1846年,18歲的易蔔生在一家藥房做工,與那兒一位比他大10歲的女仆艾爾絲·索菲金斯達特私通,生下一個男孩漢斯·雅各布·亨利克森,易蔔生從不過問他們的生活,未支付過分文生活費用,直到艾爾絲·索菲金斯達特眼睛瞎了後,凄涼地死去。

漢斯·雅各布過着貧困的生活,這位有着與易蔔生令人驚奇的相似面貌的私生子,在生活實在過不下去時,尋求父親的幫助。身無分文的漢斯·雅各布敲開易蔔生的寓所房門時,易蔔生也被門前與自己“一模一樣”的人驚住了,他不得不承認這是自己的孩子。易蔔生掏出5個克郎扔給漢斯·雅各布,并對他說:“這是給你母親的,它對你們來說已足夠了!”易蔔生并不知道此時漢斯·雅各布的母親已與世長辭。從此,這對父子再也沒有見過面。

在易蔔生大量的财富收入中,他把三分之二以上的金錢用來投資,過着極為儉樸的生活,當他的兒子(婚生子)西居爾問他這是為什麼時,易蔔生的回答簡單而又直接:“睡得好而吃得不好比吃得好而睡得不好強。”西居爾把易蔔生與他母親的婚姻關系比喻為一種工作上的合作關系,從無親情的垂顧。

名言語錄

你最大的責任就是把你這塊材料鑄成器。

金錢可以是許多東西的外殼,卻不是裡面的果實 。

朋友是生活中的陽光 青年時種下什麼,老年時就收獲什麼。

人的靈魂表現在他的事業上。

偉大的事業,需要決心,能力,組織和責任感。

在高空中建造的樓閣決不會有堅實。

在這個世界上最堅強的人是孤獨地隻靠自己站着的人。

在自由社會裡,報紙是一股強大的力量 。

真理的精神和自由的精神才是社會的支柱 。

如果你懷疑自己,那麼你的立足點确實不穩固了。

最孤獨的人是最強大的人。

婚姻是人生的一大考驗。

仰賴借貸與債務過活的家庭生活,毫無自由或美言。

讀書不能囫囵吞,而要從中吸取自己需要的東西。

不因幸運而固步自封,不因厄運而一蹶不振。

真正的強者,善于從順境中找到陰影,從逆境中找到光亮,時時校準自己前進的目标。

社會猶如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有掌舵的準備。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