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伊-400型大型載機潛水艇

日本伊-400型大型載機潛水艇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海軍建造的一級潛艇
伊400型潛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海軍建造的一級潛艇。[1]正式登錄艦型名稱為伊号第四百型潛水艦(いごうだいよんひゃくがたせんすいかん),通稱潛特型(せんとっけい)。伊-400型是二戰時期最大的也是直到20世紀60年代核動力潛艇建成前最大的潛艇。伊400所攜帶的燃料足以繞地球航行一圈半,可裝載3架晴岚強擊機并可使其迅速投入戰鬥。
  • 中文名:日本伊-400型大型載機潛水艇
  • 外文名:
  • 前型/級:
  • 次型/級:
  • 研制單位:
  • 國家:日本
  • 人員編制:157人
  • 标準排水量:3530噸
  • 滿載排水量:6560噸
  • 長度:122米
  • 寬度:12米
  • 吃水:7.02米
  • 最高航速:14節
  • 艦載機:晴岚3架
  • 火炮武器:40口徑14厘米單裝炮 1門;25毫米3聯裝機槍 3座9挺;25毫米單裝機槍 1挺;533毫米艦首魚雷發射管艦首 8門;魚雷20枚

簡介

伊400級潛艇,俗稱“潛水空母”,是日本海軍為秘密接近美國西岸及巴拿馬運河作奇襲攻擊而設計、建造的潛艇,搭載2架(後更改為3架)特殊水上攻擊機“晴岚”。本艦為當時世界最大及擁有高續航距離,且能在無補給下到達世界上任何地點。但是其體型巨大(雖然以其大小而言已相當敏捷)、飛機庫的耐壓性等問題亦為戰時建造下的很大負擔,最後隻是浪費了大量物資及時間。本艦沒有任何實戰經驗并企圖于終戰前攻擊美國海軍特遣部隊泊地烏利西環礁,但攻擊前夕時已經終戰,在戰後被美國俘獲作海沒處分。但是,本艦在戰後成為彈道導彈核動力潛艇(SSBN)的概念。

曆史

研制背景

日本海軍自20年代末期起,即進行了潛艇攜帶飛機作戰的研究,到二戰期間,世界各國海軍中隻有日本海軍的大型潛艇較多攜帶艇載機,執行偵察或校正彈道任務。1942年11月,從潛艇上起飛的一架E14Y1型偵察機,飛臨美設計圖國西海岸俄勒岡州的森林,投擲了兩顆小型燃燒彈。受這次成功的鼓舞,日本海軍的“○五”造艦計劃裡加入了總數為18艘的伊-400型潛艇。

建造

1943年1月18日,伊-400号在吳縣海軍造船廠開工建造,伊-401号及伊-402号不久後在佐世保開工,伊-403号原定在川崎海軍造船廠開工建造,後因故取消,伊-404号于1944年2月在吳縣造船廠安放龍骨,後在盟軍的猛烈空襲中沉沒。1944年(昭和19年)1月18日,伊-400号下水,12月30日竣工。

服役

伊-400級潛艇最終僅有3艘投入了實戰——伊-400号、伊-401号和伊-402号。

1945年4月,伊-401号艇奉命前往中國大連運載長途奔襲巴拿馬運河所需的燃料,但因在濑戶内海觸雷受損而被迫返回。同年4月12日,接替伊-401号艇的伊-400号繼續執行水下運油任務,最終得以順利返回吳港。由于此時日軍的戰況日益惡化,盟軍的艦隊已在日本本土附近大量集結,巴拿馬運河的攻擊計劃根本無力執行,于是被迫放棄。

1945年7月,新的作戰計劃誕生,為攻擊位于烏利西環礁的美國海軍航母基地,日本海軍第一潛艇支隊的伊-400、伊-401、伊-13和伊-14号潛艇共搭載10架M6A1“晴岚”從大湊出發經由4條不同的航線前往作戰海域。

1945年7月16日,伊-13号遭遇美國海軍驅逐艦“勞倫斯.泰勒”号(Lawrence C. Taylor)和護航航空母艦“安齊奧”号(U.S.S.Anzio),潛艇很快被美軍飛機擊沉。伊-401号也不順利,潛艇由于遇到了強烈的風暴而受損,伊-400号則發生了一次由電子設備故障引起的火災。在還沒達到預定集結地點的途中,各艇接到日本戰敗投降的消息。作戰于是被迫終止。伊-400号潛艇也于1945年8月28日在本州以東海面向美軍投降。

8月29日于三陸被美國驅逐艦“藍”号發現、捕獲;8月30日歸港橫須賀港;9月15日除籍;10月回航佐世保。

1946年(昭和21年)1月佐世保于出港,并航向美國本土作技術調查;為不使先進技術落入蘇聯之手,美方于6月4日在夏威夷近海作為實艦标的擊沉處分。

結構

主艦體

伊-400級的主艦體采用橫向雙筒結構,很象一副眼鏡,這是為保障艇内彈藥庫和巨大燃料箱的安全而專門設計的。

設置在船尾的乘員艙室恢複為單筒,這種雙筒設計使其具有較好的穩定性。

艇首有兩個魚雷艙室,每艙有縱列的四具21英寸口徑魚雷發射管,共備雷二十條。

伊-400型的艦橋和指揮塔并不在潛艇正中,而偏離中線7英尺,為保持全艇得平衡,機庫位置相應向反方向偏移2英尺。因為這種不對稱的設計,在遇到緊急情況或發射魚雷時,伊-400級在水下的操作較不穩定。

機庫

在伊-400的甲闆上設計有一個35米長,直徑3.7米的密封機庫,機庫是這種龐大的“潛水航母”的核心部分,裡面可以容納3架折疊起來的愛知M6A1“晴岚”式水上飛機。機庫口延伸出一條85英尺長的彈射滑索,戰時這些水上飛機會從液壓艙門裡拖曳出來,在前甲闆上組裝好,加油挂彈,最後用前甲闆的一部26米長的蒸汽彈射器發射升空。任務完成後,飛機會降落在潛艇附近的海面上,用艇上的大馬力吊車回收入庫。

艙室

在機庫下方右舷内外兩層殼體間有一個特殊的工作艙室用于檢修測試飛機發動機,旁邊是機載彈藥庫,可儲存4條航空魚雷、15枚炸彈以及航炮用的炮彈。耐壓殼體裡面還有一個彈藥庫,裝有更多的炮彈和潛艇自身使用的高射炮彈。這些艙室的上方都有厚實的裝甲保護。

兩個機艙各安裝一台1900馬力的柴油發動機。每條軸連接一台1200馬力的發電機,提供潛艇下潛用的電力。實際運行中,潛艇達到了水上18.7節,水下6.5節的最高速度。

為了支持長達四個月的遠洋作戰,食物和補給品被塞進潛艇的每一個角落,狹窄的過道上也擺着食品箱,人隻能彎着腰走在上面。

性能

伊-400采用雙殼艇體,艇長122米,滿載排水量6560噸,水上排水量3550噸,水下排水量6560噸,是二戰期間建造的最大潛艇。

最大乘員220人。艇上安裝4台7700馬力柴油機和2台1764千瓦電動機。

伊-400的水面最大航速18.7節(水下最大航速6.5節),由于具有超大容量的燃油箱,該級艇在14節航速下最大航程可達37500海裡,最大下潛深度也達到了100米,可持續作戰四個月以上,作戰半徑可達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使其可以攻擊遠在舊金山、巴拿馬、華盛頓或紐約的目标。

伊-400級的下潛時間為56秒,吃水為23英尺。設計潛深400英尺,試航中潛到了328英尺。

裝備

武器

武器包括艇尾的1門5.5英寸(140mm)50倍身管長甲闆炮,艇首8具魚雷發射管,指揮塔上1門25mm防空炮,機庫上方3座三聯裝25mm防空炮,此外還有3架愛知造M6A1“晴岚”水上戰鬥/轟炸機。

“晴岚”是專門為搭載于潛艇上而開發的機種,機長35英尺,翼展40英尺,航程654英裡,有效載荷1800磅。可攜帶800公斤炸彈或17.71英寸(450mm)直徑的空投魚雷。伊-400型的主甲闆上有一座115英尺長,直徑12英尺的機庫,可容納三架折疊的“晴岚”。

“晴岚”還可以搭載附加油箱和炸彈,執行“敢死”任務。“晴岚”由愛知公司制造,平時裝載于艇上的耐壓機庫中,浮筒被拆開放置,機翼和尾翼可折疊。一支訓練有素的隊伍可以在七分鐘内裝備好一架“晴岚”。

雷達

伊400級裝有日本的早期預警雷達和雷達信号探測器,為了彌補雷達性能的不足,艦橋上還安有特大型的雙筒潛望鏡。

另外,伊-400型還裝有柴油機通氣管工作裝置。

乘員

伊-400級起初設計艇員為145人,後來增加為213人,實際作戰中搭載220人。經過訓練的艇員可在45分鐘内完成“晴岚”的裝配、加油、挂彈和彈射。

殘骸

2013年12月,美國夏威夷大學海洋調查研究所宣布,該研究所的載人潛水艇在瓦胡島西南近海約700米深的海底發現了“伊400”殘骸。參與調查的美國國家大氣和海洋管理局專家認為,就當時而言,這艘潛艇“擁有改變軍事戰略的攻擊能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