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染布

蠟染布

用蜂蠟作防染劑制作的布匹
貴州各民族蠟染使用的布料不盡相同,但過去大都是自紡自織的。黔東南和黔南一帶常使用棉布,一般是平紋棉布。丹寨和三都的苗族則喜愛用鬥紋布,這是一種布面組織呈細小菱形層層套疊紋路的家織布,服飾品尤其是被面多以鬥紋布制作。黔中貴定、龍裡、開陽、福泉等地的苗族喜愛用麻布或棉麻交織的布。黔西、黔西北一帶的苗族則喜愛用麻布和毛布。
    中文名:蠟染布 外文名: 别名: 特點:自紡自織 原料:平紋棉布 方式:少數民族婦女自己生産加工

簡介

 蠟染是一種古老的防染工藝,古稱“蠟缬”,與絞缬、夾結一起被稱為我國古代染缬工藝的三種基本類型。因用蜂蠟作防染劑而得名,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曆史。蠟染制品的花樣飽滿、層次豐富, 蠟染紋樣多以花草樹木和幾何圖形為主,兼有适量的蟲魚鳥獸。除了圖案精美外,還在于蠟冷卻後在織物上産生龜裂,色料滲入裂縫,得到變化多樣的色紋,俗稱“冰紋”。同一圖案設計,做成蠟染後可得到不同的“冰紋”。因此“冰紋”也是蠟染手工藝的獨有特征,“冰紋”被譽為蠟染的“靈魂”。

制作過程

繪制蠟染的織品一般都是用民間自織的白色土布,但也有采用機織白布、綿綢、府綢的。防染劑主要是黃蠟(即蜂蠟),有時也摻和白蠟使用。 蜂蠟是蜜蜂腹部蠟腺的分泌物,它不溶于水,但加溫後可以融化。就是利用它的這一特點作為蠟染的防染劑。所用的染料是貴州生産的藍靛。貴州盛産藍草,這是一種蓼科植物,莖高約二、三尺,七月開花,八月收割。把藍草葉放在坑裡發酵便成為藍靛。貴州鄉村市集上都有以藍靛為染料的染坊,但也有把藍靛買回家自己用染缸浸染的。

制作與洗練

蠟染布是在布匹上塗蠟、繪圖、染色、脫蠟、漂洗而成。因為在染制的過程中,蠟白布的表面會産生自然龜裂,從而往白色坯布滲入染料而着色,出現許多或粗或細無規則的色紋也叫龜紋,這些龜紋就是區别真、仿蠟染布的标準,因為任何仿蠟染布設計進去的“龜紋”都是有規律可尋的,而真正的蠟染布往往難以尋找,也找不出完全相同的龜紋來。

貴州各民族蠟染使用的布料不盡相同,但過去大都是自紡自織的。黔東南和黔南一帶常使用棉布,一般是平紋棉布。丹寨和三都的苗族則喜愛用鬥紋布,這是一種布面組織呈細小形層層套疊紋路的家織布,服飾品尤其是被面多以鬥紋布制作。黔中貴定、龍裡、開陽、福泉等地的苗族喜愛用麻布或棉麻交織的布。黔西、黔西北一帶的苗族則喜愛用麻布和毛布。這些原料都是貴州少數民族婦女自己生産加工的,她們在女紅方面樣樣精通,依靠勤勞的雙手操持着一家老小的穿用,并努力美化着生活。

棉布、麻布等天然纖維織物含有雜質,經線有漿料,必須反複以浸泡、捶打、清洗和日曬的方式來清除,否則會影響染色質量。古代稱這道工序為“湅”。貴州民族婦女織完布後一般都要經“湅”這一道工序。練的方法,各地也有差異。有的地區用開水煮燙,有的地區用草木灰水來煮,有的地區先用柴灰煮脫膠,再用蜂蠟煮,使之光滑柔軟,也有些地區是用自然露水令雜質逐漸消失。因為經煮後的棉紗中的脂類會脫掉,所以點蠟時不夠平整,易滲蠟。

因此,在以煮的方式來練布的地區,點蠟之前先要用魔芋漿或白芨漿漿布。

如三都縣城關鎮巫塘村的白領苗是用草木灰或牛糞煮兩三個小時來練布匹,用魔芋漿均勻抹布的背面進行漿布。先将一塊魔芋洗幹淨削去皮,再用小刀細細刮削成糊狀,盛在盆裡,添少許水,适當降低一點它的粘稠度,然後用一塊毛巾包着魔芋糊,在布的表面用力蹭,從毛巾中過濾出來的汁液便滲進布裡。等其自然風幹,這塊布就硬挺了。魔芋有黏性,可使布硬挺,但不會阻擋染料的滲入,而且日後會自行消失。

為了讓布平整光潔,還需要将其磨平。一般是用牛的肩胛骨作為打磨工具,因為牛骨被經常使用,所以變得極為光滑稱手,用這塊骨頭用力來回摩擦布的表面,很快布就又光又平,這樣就好點蠟了。

退色處理

防止暴曬

蠟染的染劑不夠穩定,所以肯定會褪色。通常染完後要及時用流水沖洗,可能是因為制作的不夠仔細才褪色太多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