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250摩托車

幸福250摩托車

上世紀八十年代生産的摩托車
即使是從當時的角度去看,這台老車在實用性、技術性方面,實在強差人意,但依然無法沖擊其響當當的影響力,“幸福”這兩個樸實無華的字眼也跟随這台車,在上海工人自行車二廠期許下跑遍大江南北的各個角落。
    中文名:幸福XF250 外文名: 所屬品牌:幸福

參數簡介

幸福XF250摩托車

幸福250A數據:

排量:239.00Cm

發動機類型:單缸

沖程:2

功率:10馬力(7.3KW)

壓縮比:7.0:1

缸徑X行程:65.0x80.0mm

變速:5

整車重量:135公斤

前輪:3.25-16

後輪:3.25-16

前制動:鼓式

後制動:鼓式

最高時速:110.0km/h

汽油箱容量:14L

曆史背景

1959年,當時的上海自行車二廠經過精心的比對和挑選,最終選定了當時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著名的“JAWA250”型摩托車為仿制原形。同年,上海仿制的250型摩托車成功着車。

但在接下來的一年裡,“大躍進”的不良後果開始逐漸的顯現了出來。糧食嚴重短缺,城市雖然有國家計劃供應,但普通市民還是食不裹腹,面帶菜色,走路打晃。可上海自行車二廠的工人們望着那5輛暗紅色的樣車,卻心潮澎湃。出于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他們就用“幸福”這樣一個樸素而又實在的字眼給車命了名。在那個特定的年代,“幸福”一詞的分量,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裡都是沉甸甸的。

改革開放之初的1985年,上海民營企業家周易初先生以控股的形式收購了上海摩托車制造廠,同時将新成立的公司命名為“上海易初摩托車有限公司”。新的公司繼續保持了250型摩托車的生産一直到1995年,期間産品型号被更改為“XF250型兩輪摩托車”。自1960年到1995年這35年的時間裡,幸福牌250型摩托車跑遍大江南北的各個角落,以其出色的可靠性為全國各地的許多企業和百姓家庭了創造了無數的财富,給他們帶去了真正的“幸福”。

但是,随着改革開放的深入,摩托車領域許多革新的技術不斷輸入我國。相比之下,采用了20世紀50年代技術的幸福250型摩托車無疑已經顯得過時了。各個方面都預示着這部為新中國創造了無數奇迹的功勳車型距離光榮停産的日子越來越近了。

上海易初摩托車有限公司終于于1995年初宣布了将正式停産幸福250型摩托車的決定。

發展過程

上海自行車二廠黨委書記兼廠長陳世傑以他特有的職業敏感發現,我們竟然連一家上規模的摩托車生産廠家都沒有,摩托車生産的專門技術更是無從談起。國家需求的摩托車大都從蘇聯、捷克等國家進口,價格昂貴,配件供應也供應不上,進口的摩托車使用沒多長時間就成了一堆廢鐵。陳世傑看在眼裡,痛在心裡,私下琢磨:摩托車與自行車相仿,作為生産自行車的工廠,應該有能力生産摩托車。

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促使陳世傑決心試制摩托車。他把準備試制摩托車的想法向上級領導作了彙報,得到了領導的支持,回到廠裡做動員,職工也熱烈響應。陳世傑随即組織成立了試制工作組,開始了前期的技術準備工作。試制工作組了解到上海消防器材廠試制過捷克1952年産的“佳娃250”型摩托車,就向他們借來圖紙和部分鑄件毛坯,又從上海摩托車俱樂部借了一輛捷克“佳娃”250作樣車,開始了試制工作。

和那個年代一樣,試制也采取搞群衆運動的辦法,将摩托車零件實樣及圖紙分配給技術相關的車間實行包幹。全廠上下接到任務後,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奮戰一個月,裝配了5輛樣車。

樣車試制成功後,試制工作組又從北京摩托車廠獲得了1955年“佳娃”250型的全套圖紙,與1952年的車型相比較,1955年型的“佳娃”除發動機變動較少外,車架結構、車輪規格、轉向機構以及前後減震器、輪毂都完全不同,而且正式樣車試制必須考慮投産。為此,工廠進行了嚴密的論證,試制工作組集中技術人員,對産品圖紙進行了認真的消化。經過半年辛勤工作,5輛嶄新的250型樣車于是1960年3月誕生了。

這一年,“浮誇風”的後果開始顯現出來,糧食嚴重短缺,城市雖然有國家計劃供應,但普通市民還是食不果腹,面帶菜色,走路打晃。上海自行車二廠的全體員工望着那5輛暗紅色的樣車,出于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他們就用“幸福”這樣一個樸素而又實在的字眼給車命了名。

1960年8月,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上海自行車二廠成立了由副廠長李植農及技術科長唐翰章、張順根等組成的鑒定委員會,邀請主管部門、行業組織和上海機械學院、交通大學等單位參加。經過各項性能試驗,鑒定委員會認為,幸福250基本符合設計要求,可作為交通、國防、體育訓練使用,應盡快投入生産。

幸福250雖然試制成功了,但組織批量生産困難很大。一輛摩托車有1000多個零件,除了電瓶、輪胎、緊固件、密封件等外購,其餘均要自己生産,連薄闆鋼材也要自己軋制,是标準的“小而全”生産方式,困難之大,可以想象。鑒于此,上海自行車二廠領導按照“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根據原有設備、廠房及人員條件,因陋就簡,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紮紮實實搞了三年整頓。

通過整頓,逐漸建立了摩托車的批量生産程序,産品質量也顯着提高。1960年底,有21輛新車在上海市内行駛試驗,能安全回廠的隻有6輛;到了1962年10月,有10輛幸福250從河北邢台到北京,經600公裡四級以下惡劣道路的行駛試驗,全部安全無故障到達。

質量過關了,但銷售渠道尚未暢通,主要還是自産自銷。偌大的摩托車,沒有銷路,無疑是宣判了它的死刑。情急之下,上海自行車二廠的領導想到質檢科有個叫楊臨川的複員軍人,就請他把幸福250介紹給解放軍總後勤部。經鑒定合格,被指定為軍事用車。為了保障部隊供應,總後勤部還專門派了駐廠代表,每年由總後下達計劃,供應部隊需要。

當産品的銷售有了軍方的保障以後,幸福250又面臨生産能力太低的問題,1962年全年隻生産了600多輛,遠不能滿足需要。當時,上海自行車二廠用于摩托車生産的廠房隻有一萬多平方米,設備簡陋,除了生産摩托車,還生産自行車零件,場地狹小。摩托車生産出來了沒倉庫儲放,隻好堆在走廊裡,堆得廠裡的樓道全部堵塞;裝配好的車輛均需在馬路上調試,但市區道路狹窄,車輛擁擠,無法試車,擴大生産大受限制。

廠領導和上海市委有關部門意識到這個問題,在市計委的支持和統一規劃下,上海自行車二廠和寶山農機修配廠合作,充分利用兩廠的技術工人和設備、廠房,組成摩托車生産基地,并于1964年4月1日,和寶山五金配件廠一道合并改組,成立了上海摩托車制造廠。

上海摩托車制造廠成立後,廠領導團結全廠職工,利用原有簡陋廠房、設備、發動職工進行技術改造,大搞技術革新,挖掘生産潛力并投資增添關鍵設備擴大生産能力,摩托車産量出現了逐年增長的可喜形勢。到後來,私人購車的限制放開了,幸福250開始逐漸地走向老百姓,大江南北,到處都有幸福250的身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