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受難記

耶稣受難記

梅爾·吉布森執導的電影作品
《耶稣受難記》(英語: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亦名《受難記:最後的激情》(以大寫開首的Passion是專有名詞,特指耶稣的受難,亦是此單詞的本義,不是按後起義解“激情”),2004年發行的講述耶稣基督生命中最後十二個小時的獨立制片電影。導演梅爾·吉布森籌措資金,根據《新約全書·四福音書》的内容而改編的劇本。影片中對話采用拉丁語、希伯來語和亞拉姆語(耶稣的母語),配以字幕。
    中文名:耶稣受難記 外文名: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The Passion 其他譯名: 類型:傳記,劇情,宗教 出品公司:Icon Productionsus 制片地區: 拍攝地點:意大利莫托拉 發行公司:福克斯家庭娛樂 導演:梅爾·吉布森 編劇: 制片人: 主演:詹姆斯·卡維澤,莫妮卡·貝魯奇,瑪雅·摩根斯坦特 片長:127分鐘(完整版);120分鐘(内地删減版) 票房:全球6.1億美元 對白語言:拉丁語、希伯來語、亞拉姆、漢語普通話(内地版) 色彩:彩色 電影分級: imdb編碼:tt0335345 主要獎項: 在線播放平台: 其它譯名:受難曲、受難記:最後的激情、赫蘇斯受難記 出品時間:2004年 地區:美國 制片成本:2500萬美元 分級:USA:R

影片信息

【評分】7.3/10(43,405votes)

【色彩】彩色

【混音】杜比數碼環繞聲DTS SDDS

【評級】Rated R for sequences of graphic violence

導演】梅爾·吉布森Mel Gibson

【主演】詹姆斯·卡維澤James Caviezel

莫妮卡·貝魯奇Monica Bellucci

羅莎琳達·塞隆坦Rosalinda Celentano

塞吉奧·魯比尼Sergio Rubini

瑪雅·摩根斯坦特Maia Morgenstern【更多中文片名】

赫蘇斯受難記

受難曲

受難記:最後的激情

【更多外文片名】

The Passion.....(美國)(working title)

The Passion Recut.....(國際:英文片名)(cut version)

The Passion of Christ.....(美國)(working title)

導演傳奇

"這部《耶稣受難記》的拍攝,讓我至少準備了十年的時間,在我的内心深處,我迫切地想要用電影的形式把這個傳記宗教的故事講述出來,這是我一直以來的信仰。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信仰,能夠為自己的信仰做些事情是很偉大的。"

梅爾·吉布森這樣講述他拍攝這部影片的原因,從籌備、手稿到劇本,直到籌集資金、拍攝、後期制作、争取發行,為了這部自己執導的第三部電影,他無疑付出了無法計量的心血。

在好萊塢這塊自由和個性張揚的土地,梅爾·吉布森要算是最保守的演員,也是最虔誠的導演。他信奉天主教,他演過40多部有影響力的電影,他過着保守的生活,他有從一而終的婚姻也是7個孩子的父親。對于執導電影而言,他奉獻出的是所有的誠意:"我喜歡拍攝耶稣受難的實質,完完全全忠于曆史,基督被重重地鞭打,背負十字架前進,手腳被釘上十字架"。

電影票房

梅爾·吉布森的舉世矚目之作《耶稣受難記》自上映以來,在全球大受歡迎。到目前為止,票房累積收入已高達4億多美元,并在複活節期間重返賣座榜首位,創下了北美影市的奇迹,而在美國本土則跻身影史上最賣座電影的第8位,很有可能取代《蜘蛛俠》成為影史上排行第5的最賺錢影片。有業内人士說:“《耶稣受難記》重寫了票房史。”因為梅爾·吉布森隻為該片投資2500萬美元。

概述

《耶稣受難記》

英文名: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導演:梅爾·吉布森

編劇:梅爾·吉布森、貝内迪克特·菲茨傑拉德

主演:莫妮卡·貝魯奇

克勞迪娅·吉裡妮

Hristo Shopov

Hristo Jivkov

美娅·摩根斯坦

上映:2004年2月25日

地區:美國

語言:希伯來語、亞拉姆語、拉丁語

顔色:彩色

聲音:SDDS Dolby Digital DTS環繞立體聲

時長:127分鐘

類型:劇情片

分級:美國:R

劇情簡介

那是一個遙遠而又讓人永世難忘的時代,一位聖者将他的名字、他的精神永遠镌刻在曆史的豐碑之上。備受世人愛戴的上帝之子耶稣(詹姆斯·帕特裡克·卡維澤James Patrick Caviezel飾)為生活在窮苦和磨難中的人們帶去了希望和喜悅,與此同時他的存在也觸犯了教廷和統治者的利益。他拒絕着魔鬼的引誘,而門徒猶大(盧卡·萊奧内羅Luca Lionello飾)則抵抗不出金錢的魅力,他為此出賣了耶稣,其醜态永久留在了“最後的晚餐”之上。在此之後,耶稣被捕,當局者為他戴上荊棘做的王冠,命他背上沉重的十字架,更用帶着鐵刺的鞭子抽打聖人的肌膚。耶稣痛苦呻吟着,決絕地忍受當下的一切。“仁慈之父,他們什麼都不知道。”

作為聖人,作為救世主,這是一條必須淌血走過的試煉之路……

幕後花絮

拍攝花絮

影片以拉丁語和亞拉姆語對白,在宣傳活動中,梅爾·吉布森曾聲稱試圖不使用字幕,但影片在後期制作中還是被加上了字幕。另外,梅爾·吉布森還曾說不考慮影片投入“有益于靈魂”。

在拍攝鞭撻的鏡頭時,扮演耶稣的詹姆斯·卡維澤曾被兩次抽傷,後背上的傷口長達12英寸。另外,在拍攝山上布道的鏡頭時,卡維澤還曾遭雷擊。

該片助理導演Jan Michelini在拍攝期間曾被閃電擊中兩次。

片中的十字架重達150磅,詹姆斯·卡維澤曾因背負十字架而肩膀脫臼。

在片中飽受酷刑折磨的确實是詹姆斯·卡維澤本人,為了減輕對演員體力的消耗,特效設計師Keith VanderLaan曾用橡膠制成一個假人,以便在十字架的遠景鏡頭中替代詹姆斯·卡維澤。

據梅爾·吉布森講,扮演瑪麗亞的瑪雅·摩根斯坦特(Maia Morgenstern)在影片拍攝期間懷孕,但沒告訴任何人,直到有一天她走到詹姆斯·卡維澤面前,用蹩腳的英語說道:“I have baby.In stomach。”

将耶稣釘在十字架上的手是梅爾·吉布森的手。

片中扮演彼拉多和約翰的兩位保加利亞演員都姓“Hristo”,“Hristo”在保加利亞語中是“基督”的意思。

在影片開拍前,梅爾·吉布森請來一位加拿大神父主持為劇組人員舉行的彌撒儀式。

影片沒有片頭字幕,影片片名在片尾才出現。

片中詹姆斯·卡維澤的鼻子是假的,他的藍眼睛也被數字技術改為棕色。

影片在墨西哥的映期提前了一周,因為在美國首映的幾天後,盜版版本已經出現。

馬來西亞并未禁映該片,但隻能到基督教教堂購票。

梅爾·吉布森曾聲稱要從該片票房中拿出1億美元捐贈給傳統天主教運動組織。

化妝師用了10小時才完成耶稣被鞭撻的慘狀。

該片在科威特和巴林被禁映。

在影片上映的一年後,該片被柔化的版本被定名為“The Passion Recut”再次發行,盡管一些血腥鏡頭被删剪,但仍被美國電影協會定為R級。

在影片完成之後,該片的很多演員和劇組人員都改信天主教。

在拍攝受刑的鏡頭時,該片劇組使用了一種新型假血,具有一定粘稠度,須用酒精才能清洗幹淨。

在2006年6月16日揭曉的《娛樂周刊》“25部最具争議影片”榜單中,該片高舉榜首。

穿幫鏡頭

連貫性:有個耶稣在十字架上的鏡頭,在“地震”開始之前,背景中的懸崖或者說堤岸就已經在塌陷了。

當耶稣背負十字架行走時,手的位置多次發生改變,十字架上的血迹也時有時無。

當耶稣的左手被釘在十字架上時,可以發現假手後面隐藏的演員的真手。

獲獎記錄

年份

獎項

獲獎者

2004

MTV電影獎-最佳男演員

詹姆斯·卡維澤

2005

奧斯卡獎-最佳攝影

凱萊布·丹斯切爾

2005

奧斯卡獎-最佳化妝

Keith VanderLaan 、Christien Tinsley

2005

奧斯卡獎-最佳原創配樂

約翰·戴布尼

幕後制作

創作背景

影片最初的片名為《激情》,但在2003年10月,米拉麥克斯公司正在拍攝一部同名影片,梅爾·吉布森随即将片名改為《耶稣受難記》。

好萊塢向來對宗教抱着嘲諷的态度,對有關宗教的電影更是嗤之以鼻,當梅爾·吉布森公布自己計劃拍攝一部耶稣受難的電影時,他立刻遭受到了各種勢力的非難與阻擾。

梅爾·吉布森要算是最保守的演員,也是最虔誠的導演。他信奉天主教,他演過40多部有影響力的電影,他過着保守的生活。對于執導電影而言,他奉獻出的是所有的誠意,他喜歡拍攝耶稣受難的實質,完完全全忠于曆史。

1988年大導演馬丁·斯科西斯推出了《基督的最後誘惑》,片中因為大膽觸及天主教教義而在上映後引起巨大争議,最後影片的票房進帳僅為840萬美元。題材相似的《耶稣受難記》在發行時遇到了不小的難度,沒有大公司願意冒險接下這個燙手的山芋。最後,還是由新市場影業公司接手。

故事改編

影片按照《新約聖經》來還原。關于耶稣受難的傳記性作品,除了《聖經》外還有衆多虔誠的門徒為他撰寫的傳記,該片的故事則是根據這些衆多的傳記改編的,其中包括1774年至1824年基督教徒對安妮·凱瑟琳·艾默裡克的日記集結而成的《耶稣救世主的受難》一書,還有由阿格瑞達的碼麗所着的《上帝的神聖之城》,以及各種記錄約翰、盧克、馬克以及馬太等人物的着作中關于耶稣的章節。

拍攝過程

影片的拍攝,讓梅爾·吉布森至少準備了十年的時間,在他的内心深處,他迫切地想要用電影的形式把這個傳記宗教的故事講述出來,這是他一直以來的信仰。梅爾·吉布森這樣講述他拍攝這部影片的原因,從籌備、手稿到劇本,直到籌集資金、拍攝、後期制作、争取發行,為了這部他執導的第三部電影,他無疑付出了無法計量的心血。

2002年11月4日,梅爾·吉布森帶着他的攝制組,在意大利幾個偏僻的小鎮開拍了。其中有個名為馬特拉(Matera)的城鎮,還保留着許多洞穴式建築,這跟耶稣當年生活的環境幾近相似。劇組在那裡整整工作了10個星期,他們對羅馬人、猶太人從衣着、器物、建築到飲食習慣,甚至走路和說話的方式都要求十分嚴格。拍攝時适逢冬日和煦的太陽,陽光斜斜地照射下這片古老的土地,非常适合電影的拍攝,也使劇可以勝利地完成各種唯美古典的畫面。

從名字上來看影片應該是《聖經》中一段情節的藝術化再現,但事實上梅爾·吉布森将其拍成了一部動作片。吉布森希望影片中的一切細節都盡可能真實地還原人們心目中的那段曆史,在電影裡,耶稣要受猶太人的各種歧視與玷污、辱罵。為了獲得更加震撼的感覺,現場布置了許多恐怖的刑具,拍攝過程中幾乎全部演員都受了傷。飾演耶稣基督的美國演員詹姆斯·卡維澤,被五花八門的刑罰備受各種煎熬,即使有一些保護措施,為了真實感他還是必須承受一定的痛苦,對他來說這是次無比艱難的拍攝。因為耶稣受難發生在猶太人聚居的古羅馬,身兼監制、編劇、導演多職的梅爾·吉布森選擇整部影片完全用兩種已經消失的語言:拉丁語和亞拉姆語。更為大膽的是,梅爾·吉布森不準備為影片設置字幕,他說,僅有視覺上的刺激就足夠了。

《耶稣受難記》這塊燙手的芋頭讓許多制片公司望而卻步,梅爾·吉布森隻能依靠他自己打下的基礎各方籌集了約3000萬美元的資金來拍攝。甚至在電影制作完成後,他一直找不到電影公司敢于發行,好在試映後優秀的各方評論給他打氣,許多看過影片的宗教界人士,也對他的工作表示贊賞,最後終于由紐馬克特公司接手了發行工作,而且争取到了2000多家的電影院線。

制作發行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美國USA

2004年2月25日

中國China

2004年3月19日

中國台灣Taiwan

2004年3月26日

中國香港Hong Kong

2004年4月1日

澳大利亞Australia

2004年2月25日

加拿大Canada

2004年2月25日

票房收益

《耶稣受難記》自上映(2004年2月25日)以來,周一(2004年3月1日)單日再收1010萬美元,令電影累積達1億3530美元,截止2004年3月8日北美地區累計票房總收入已達2億1200萬美元。

上映進入第二周(2004年3月1日-3月8日),《耶稣受難記》周末三天(2004年3月6日-3月8日)的票房仍有5140萬美元,僅比上周下降了39%。

上映進入第三周(2004年3月8日-3月15日)收入3160萬,截止2004年3月15日累計票房達到2億6400萬。

截止2004年7月8日票房累積收入已高達4億多美元。

DVD發行

該片第一版DVD雙碟版于2007年8月發行,DVD的制作相

對簡單,隻有一個正片。導演剪輯版為雙碟制作,帶有雙tittle正片。花絮節目是一大看點,裡面的紀錄片從前往後詳細介紹了影片從構思到後期的制作過程,相當詳盡。花絮裡還介紹了和耶稣有關的曆史遺迹、畫家們筆下的耶稣受難等等。

影片評價

盡管影片飽受争議,但影片拍攝得深刻而精巧,對有無宗教信仰的觀衆都頗具沖擊力。(《達拉斯新聞早報》評)

吉布森拍攝出這部電影是給自己看的。(《娛樂周刊》評)

一部專注于藝術的野心之作。(《丹佛郵報》評)

《耶稣受難記》給觀衆帶來的首先是視覺上充滿美感的電影。作為一個演員,我喜歡有争議的事情,但是我不明白為何這部電影從一開始就受到争議。它并不是一部反猶電影,無法否認的是,是羅馬人殺死了耶稣基督,而不是猶太人。(莫妮卡·貝魯奇評)

再沒有任何一部影片會比這部影片中的人物更具英雄色彩了。在任何時候,耶稣受難的故事都會是一部最冒險的電影:上帝化身人類,人類又殺了上帝。(克裡斯托弗·諾克評)

《耶稣受難記》很符合曆史,基督并沒有因為被猶太人出賣而譴責他們,因為我們相信全人類的罪惡才是造成基督受難的根本原因,我們都有責任。《耶稣受難記》是一個關于愛的故事。(陸德·哈加德評)

基督變成了人,我們變成了兇手。《耶稣受難記》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雄故事,也是最偉大的冒險故事,亦是最偉大的愛的故事。(梅爾·吉布森評)

1965年,羅馬教廷在第二次梵蒂岡會議上正式赦免了猶太人的“罪行”,從此以後,他們不再需要背負“害死耶稣”的沉重罪名,這讓所有猶太人都放下了壓在心口的一塊大石。可是,當梅爾·吉布森開始自編自導《耶稣受難記》時,陰影再次襲上了那些生活在美國的猶太人的心頭,片中涉及的敏感宗教問題正是矛盾的來源所在。(網易評)

《耶稣受難記》沒有在好萊塢占主導地位的明星領銜,對話也采用影片所處年代人物使用的語言:猶太人的亞拉姆語和羅馬人的拉丁語,雖然将配以英文字幕,但是對于好萊塢來講,這種做法簡直不可理喻。于是人們開始感到恐懼,恐懼的根源并不是畏懼吉布森口中的“事實”,而是源自吉布森曾經資助一座獨立于洛杉矶羅馬天主教大主教管區的傳統天主教堂,而所謂的“傳統天主教”指的是從教會分裂出來抵抗“第二次梵蒂岡會議”的運動,他們的宗旨就是“清除害死耶稣的猶太人”。(網易評)

迫于各種壓力,梅爾·吉布森不得不重新剪輯了影片,賦予片中的猶太人角色更多令人同情的因素,并且請來了科羅拉多泉城的福音派教徒、賓夕法尼亞的宗教首腦和華盛頓的社會名流而非最具發言權的普通市民來觀看未完成的毛片。因此,對于該片是梅爾·吉布森故意煽動的瘋狂之舉還是出于一種讓罪人的後代重新面對事實的沖動,我們仍然無法得出正确的答案。因為,猶太人是否要為害死耶稣而負上千古罪名距離受中式文化熏陶的我們實在是太遠太遠了。(網易評)

影片争議

2006年6月12日《美國僑報》報道,預定6月16日上市的最新一期《娛樂周刊》評出25部最震撼人心、最令人作嘔、最具争議的影片,梅爾·吉布森導演的《耶稣受難記》位居榜首。

《耶稣受難記》電影再度激起天主教徒與猶太教徒之間的論戰,甚至它被指責是反猶太主義的。據說,為了不重蹈馬丁·斯科西斯的複轍,梅爾·吉布森先讓宗教界的權威人士看了該片,确定其沒有違反教義且忠實于聖經之後,才公開上映。

《娛樂周刊》雜志報道說,吉布森在影片中對耶稣被出賣和遭受磨難的血腥描述激起了好萊塢史無前例的文化戰争,盡管遭到了宗教人士的一緻反對,當然也正是由于他們的反對,2004年的這部影片在全美的票房總收入超過了3.7億美元。

在影片正式上映前的3個月,IMDB就亮出了對該片"錯誤百出,徒有怪誕"的評論,可見《耶稣受難記》受到的争議有多大。這篇署名路強尼(Roadrunn)的影評首先指出耶稣受難時并不是說亞拉姆語和拉丁語,當時說的其實是希臘語,這也是《新約聖經》是用希臘語寫成的原因。其次是耶稣不是一路背着十字架走上執行絞刑的山坡的,在此時村民講的實際是意大利古老的一種方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