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火溫度

退火溫度

冶金術語
退火溫度為引物和模闆結合時候的溫度參數,當50%的引物和互補序列表現為雙鍊DNA分子時的溫度,它是影響PCR特異性的較重要因素。在模闆變性後溫度快速冷卻至40℃~60℃(某個退火溫度)的時候,可使引物和模闆發生結合。由于模闆DNA比引物複雜得多,引物和模闆之間的碰撞結合機會遠遠高于模闆互補鍊之間的碰撞,這就使PCR後期的過程成為可能。在理想狀态下,退火溫度足夠低,以保證引物同目的序列有效退火,同時還要足夠高,以減少非特異性結合。合理的退火溫度從55℃到70℃。退火溫度一般設定比引物的Tm低5℃。
    中文名:退火溫度 外文名: 所屬學科:冶金 英文名:Annealing Temperature 解釋:引物和模闆結合時候的溫度參數 特點:一般設定比引物的Tm低5℃

結合可能

在模闆變性後溫度快速冷卻至40℃~60℃(某個退火溫度)的時候,可使引物和模闆發生結合。由于模闆DNA比引物複雜得多,引物和模闆之間的碰撞結合機會遠遠高于模闆互補鍊之間的碰撞,這就使PCR後期的過程成為可能。

溫度與時間

取決于引物的長度、堿基組成及其濃度,還有靶基序列的長度。對于20個核苷酸,G+C含量約50%的引物,55℃為選擇最适退火溫度的起點較為理想。引物的複性溫度可通過以下公式幫助選擇合适的溫度:Tm值(解鍊溫度)=4(G+C)+2(A+T);複性溫度=Tm值-(5~10℃)

在Tm值允許範圍内,選擇較高的複性溫度可大大減少引物和模闆間的非特異性結合,提高PCR反應的特異性。複性時間一般為30~60sec,足以使引物與模闆之間完全結合。

在金屬加工領域,退火溫度是指退火時金屬應加熱達到的溫度。據有關文獻介紹,不同金屬材料的退火溫度為:鉑,900—1000℃;銅,650℃;黃銅,600—650℃;鎳銀,650—680℃;鋁,283—350℃等。

應用

為得到退火溫度對冷軋304不鏽闆形及力學性能的影響,利用拉伸機對不同退火溫度下帶的力學性能進行了測定,采用盲孔法對鋼帶表面殘餘應力進行了測定,得到了退火溫度對鋼帶力學性能和殘餘應力的影響規律。

試驗結果表明,随着退火溫度的升高,屈服強度抗拉強度先升高後下降,當退火溫度為500℃,退火張力在9kgf/mm2時,304不鏽鋼帶的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最大;且在該溫度下殘餘應力分布最均勻,說明304不鏽鋼在500℃退火時力學性能最佳且闆形最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