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

石碑

作為紀念物或标記的豎石
石碑,是作為紀念物或标記的豎石。多镌刻文字,意在垂之久遠。碑是立在宮殿、陵墓或寺廟中記事的石塊。石碑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作為紀念物或标記的豎石。[1]多镌刻文字,意在垂之久遠。碑是立在宮殿、陵墓或寺廟中記事的石塊。石碑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
    中文名:石碑 外文名:stone tablet 别名: 拼音:shí bēi 作 用:紀念物或标記的豎石 學科分類:建築學

基本簡介

石碑:把功績勒于石土,以傳後世的一種石刻。一般以文字為其主要部分,上有螭首,下有龜趺。遺物中有名的,有漢碑“孔廟碑”(在山東曲阜,廷熹七年(164)年建);六朝有梁忠武王碑(在南京附近)等。

作為紀念物或标記的豎石。多镌刻文字,意在垂之久遠。<禮記·檀弓下>“公室視豐碑”漢鄭玄注:“豐碑斲大木為之,形如石碑。”

《後漢書·儒林傳序》:“熹平四年,靈帝乃诏諸儒正定五經,刊于石碑,為古文、篆、隸三體書法以相參檢,樹之學門,使天下鹹取則焉。”

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河水四》:“《魏土地記》曰:梁山北有龍門山,大禹所鑿,岸上竝有廟祠。祠前有石碑三所,二碑文字紊滅,不可複識;一碑是太和中立。”

唐李嘉祐《晚發鹹陽寄同院遺補》詩:“秦家故事随流水,漢代高墳對石碑。”《古今小說·吳保安棄家贖友》:“又立一道石碑,詳紀保安棄家贖友之事,使往來讀碑者,盡知其善。”

何小平等《蘭圃天香》:“一轉身,在一塊形象美麗的石碑上,卻有一首朱德同志贊美蘭花的詩。”

分類

碑首

在古代石碑上,我們見到的多數石碑碑首正是《營造法式》所規定的“盤龍”形式。但是盤龍的多少卻視碑身的厚度而定,因此并非都是六條。

陝西乾縣唐代乾陵有一塊石碑碑身特别厚,其碑首兩側各雕有四條龍,共計八條盤龍,不少碑身較薄的石碑也有兩側各兩條共四條盤龍的。

碑首上龍的盤曲姿态也并非都保持一種形式,除了龍頭在碑首兩側,龍體在正面盤曲的以外,也有的龍頭跑到碑首正面上來了,左右兩條龍頭相對,中央有一顆寶珠。

也有少量的石碑碑首外形如法式中笏頭碣的形狀,呈簡單的方形而雙肩抹角,但是在正、背兩面仍用雕龍裝飾。

有兩條單龍相對戲笠珠者,有數條遊龍翻騰于雲中者,也有用一條巨龍盤結在碑首,龍頭突出于碑首中央者,形式很自由。

這種盤龍的碑首裝飾雕刻多喜歡用高雕,高低起伏很大,造成很強的陰影,從而突出龍的造型。

山西五台山龍泉寺的石碑碑首甚至用了透雕的技法,它所産生的強烈效果和龍泉寺石牌樓的風格很一緻。石碑碑首除了大多數采用盤龍的形式之外,也有用房屋屋頂形式的。

碑身

碑身是石碑最主要的部分,前後兩面都可供書刻文字,所以有許多碑身不做裝飾,如果有裝飾也都集中在左右兩個側面和前後正面的周邊。

裝飾所用紋樣多為龍紋與植物枝葉紋,或者是它們二者結合的草龍紋。在唐代的許多石碑的側面可以見到卷草紋的雕飾。

卷草是一種植物的枝葉,它的特征是形象豐滿,線條潇灑,被稱為“唐草”,成為中國裝飾花紋發展高峰的标志。

在不少清代石碑上,石碑兩側及文字四周的邊飾多喜歡用龍紋,而且又是高浮雕,突起的龍紋反而使石碑顯得缛重,有損于石碑在造型上的完整與端正。

碑座

作為石碑基座的赑屃,其形象都塑造得相當寫實,趴伏于地面的赑屃,四足撐于地,頭向前伸出并微微向上昂起,背上覆硬甲,甲上有六角形龜甲紋,頭部的眼、鼻、嘴,嘴中的牙、舌以及盤卷着的尾巴都刻畫得很細緻。

可以看出,石碑首、碑身部分的雕飾越多越細者,則基座的刻畫也越精緻。器局背上面還有一塊長方形的駝峰,承托着上面的碑身。

從總體造型上看,器質顯出一種既身負重壓又并不感到十分吃力的神态。形狀方直的碑座,外形都很方整,但在座的四個垂直面上卻多有雕刻裝飾,尤其在前後兩個面上喜用龍紋,有的雙龍對峙,中央有一顆火焰寶珠。

有的雙龍遊弋于寶山浮雲之間;有的用草龍裝飾,作為龍身、龍足的草紋滿布碑座。

這些雕飾多用不高的浮雕以保持碑座的完整性。有的用高浮雕的碑座,由于雕刻太突出,反倒破壞了碑座的整體形象。

造型

石碑是一件獨立的小品建築,因此它具有本身的造型。在宋朝《營造法式》中有專門講述石碑和石碣制度的部分,對碑和碣的造型都有十分清楚的說明。

其中第一種稱為“鳌坐碑”,這是宋代最常用的石碑,它在造型上的特點是有碑首、碑身和鳌坐幾個部分。

法式中規定:“造鳌坐碑之制:其首為盤龍,下施鳌坐,于土襯之外,自坐至首共高一丈八尺。”

關于盤龍的碑首,法式中說:“下為雲盤,上作盤龍六條相交,其心内刻出篆額天宮。”對“坐”式中說:“長倍碑身之廣,其高四寸五分,駝峰廣三分,餘作龜文造。”

梁思成先生根據《營造法式》的規定,參照大量古石碑實例,繪制出了宋代石碑的标準式樣圖。

碑首的六條盤龍的頭部都在碑的側面,每邊各三條,龍頭朝下,龍身向上拱起,左右兩條龍的龍身、龍足相交盤結在碑的正面和背面,中央圍着“篆額天宮”部分,這是刻寫碑名的地方。

碑首與碑身相連處有一層雲盤相隔。所謂“鳌坐”,因為古時将海中的大龜稱為鳌,所以鳌坐就是用大龜做的碑座。

古代神話傳說共工氏怒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缺,女娲氏斷鳌足以立地之四極,鳌足既可以支撐住天地之重,可見其力大無比,所以用鳌背負小小石碑之重自然不在話下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