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腦膜窦

硬脑膜窦

病理学术语
硬脑膜窦,英文名:sinusesofduramater,为硬脑膜的两层在某些部位分开,内衬内皮细胞,构成特殊的颅内静脉管道,输送颅内静脉血。[1]
    中医病名:硬脑膜窦 外文名:sinuses of dura mater 别名: 就诊科室: 多发群体: 常见发病部位: 常见病因: 常见症状: 传染性: 传播途径: 特点:为硬脑膜的两层在某些部位分开 类型:膜窦

解释

硬脑膜窦是硬脑膜的两层在某些部位分开,内衬内皮细胞,构成特殊的颅内静脉管道,输送颅内静脉血。窦内无瓣膜,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故硬脑膜窦损伤,出血较多。主要的硬脑膜窦有上矢状窦、下矢状窦、岩下窦、窦汇、横窦、乙状窦等。

相关疾病

硬脑膜窦血栓形成是临床上较少见的疾病,可导致颅内压增高、癫痛、脑出血、缺血和各种神经功能障碍,晚期可导致硬脑膜动静脉痰等并发症,重者可致死亡,死亡率20%左右。

治疗

硬脑膜窦血栓形成诊断明确后或在介人治疗和手术治疗中,口服或静脉应用抗凝药物,防止血栓蔓延和预防术后血栓复发,必不可少。抗凝剂肝素常作为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用于预防血栓的再形成,可与华发令、尿激酶或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应用。一般认为该药疗效高,主要副作用是出血,用药时严密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和出凝血时间。但其作用和安全性有争议。

血管内治疗,硬脑膜窦内药物溶栓将溶栓药物经置人病变附近的导管,直接注人硬脑膜窦中。较静脉滴入用药量少,血栓附近药物浓度高,避免溶栓药物用量过大引起的出血等并发症。与介人、手术治疗联合应用,对溶解残余血栓、防止血栓再形成,起重要作用。采用经颈内静脉和经股静脉两种途径,病人恢复较好,未发生出血等并发症图。

血管内机械治疗硬脑膜窦血栓,是该病治疗的最新进展,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球囊血管成形术,当存在静脉狭窄,利用球囊扩张狭窄部位,结合血栓附近间断注射尿激酶,病人症状和体征消失。球囊扩张成形术可防止血栓的复发,改善形成血栓的病理解剖学变化。球囊将血栓压碎,增加了溶栓药与血栓的接触面积,使较大的血栓容易溶解。

球囊扩张加支架放置术,应用球囊扩张加支架放置术治疗一例枕窦阻塞患者。

手术治疗:虽经抗栓治疗病情仍继续恶化,即行手术治疗;打开静脉窦,吸引器吸出血栓,未遇到多大困难;术后颅内压明显下降,但持续短暂,又行二次手术,取出血栓后局部应用链激酶,病人永久恢复。

影像学检查

颅骨骨折伤及硬脑膜窦时,由于硬脑膜主要由大量的成纤维细胞和不同方向排列的胶原纤维构成,致密坚韧,缺乏弹性,受损后不能收缩,窦内也无瓣膜,因而常导致致命性的出血,不易制止。

脑膜中窦位于颞、顶骨内侧面的脑膜中窦沟内,这条沟位于冠状缝的后方、脑膜中动脉前支压迹的前方。在35.8%的X平片上,可以见到一条较宽的透亮带,即为脑膜中窦影,易被误认为是骨折线,为此应与额顶部的颅骨骨折线相鉴别:一般骨折线呈边缘锐利、较直的长线状透亮影,无一定走行方向,而脑膜中窦沟影则走行位置固定、较宽、边界多不清、透亮度较低,有的有分支。

头颅平片的脑膜中窦影除了要与额顶部的骨折线相鉴别外,尚应与脑膜瘤时扩张、迂曲的脑膜中动脉压迹影相鉴别。脑膜瘤除脑膜中动脉压迹影扭曲增宽外,还有颅内占位性体征、局部颅骨骨质破坏、骨质增生、颅骨骨板增厚及局部软组织肿块等改变。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