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頭

锄头

汉语词语
锄头,在河南一带又被称为“铩虎铲”,是一种我国传统的长柄农具,其刀身平薄而横装,收获、挖穴、作垄、耕垦、盖土、筑除草、碎土、中耕、培土作业皆可使用,属于万用农具,是农人最常用的工具之一。使用时以两手握柄,做回转冲击运动。其构造、形状、重量等,依地方依土质而异。[1]
    中文名:锄头 外文名: 拼音: 近义词: 反义词: 英文名:hoe 别名:铩虎铲 所属分类:整地机具 使用场合:水田,旱田 常见材质:铁材、木材 作用:耕种、除草、松土 使用寿命:约5年 除草效率:约0.05 ha/日 垦耕效率:约0.02ha/日~0.03ha/日

构造

锄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锄刃”,就是用来松土、除草的地方。锄刃形状是扁扁长长的,就像菜刀一样。也有些比较特别的,像是长方型、狭长型、梯型等等。

“柄”是第二部分,是一根圆形木棍,常用硬木制成,用来装在锄刃的后面一个孔内来支撑锄刃,长短从八十厘米到一百六十厘米不等,但长的会比较方便,因为这样农人就不必把腰弯得特别低。锄头箍(eye)的构造为D形。角度可以调整。

锄头利用杠杆原理省力,但工作效程较低。

类别总汇

锄头分为板锄、薅锄、条锄三种。

板锄

宽20cm至30cm左右,高比宽略长。主要用于大面积的浅度挖掘。

比如土地的松土翻种。

薅锄

刀身宽大而锋利,有的略有弧度,呈月牙形。有的没有弧度,刃口平直。其高度小于宽度。较板锄略轻、略薄,有铁柄,用于与长木柄的衔接。主要用于地表的铲掘工作。比如铲除地面的杂草,收拢地面散乱的谷物或沙土等。

条锄

条锄刀身窄小,用于小面积的深度挖掘,常用于土质坚固的地方,也常用来挖掘埋藏在土壤里的块茎植物木薯、马铃薯、甘薯、山药、芋头、菊芋半夏、甘露子(草石蚕)……等。

工作原理

专门用来挖掘或者刨地,运用的是杠杆省力原理的工田劳作工具。

主要用途

锄头可以除草、翻土,不管要种哪一种农作物,都一定要先用锄头来松土、翻土,才能种植农作物,所以锄头对农人来讲是很重要的,没有锄头能翻土,就等于是不能种植农作物。锄头也可以除草,像是小草每个季节都会生长,每过一个季节就要除草整理一次,尤其是春季,小草会长得特别旺,所以要清理比较多,总之,锄头是对农人最重要的工具。

新石器时代

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明了用石头做的锄头,用来从事种植农作物的,到了汉朝以后,因为用石头做的石锄头,比较不耐用,所以汉人就把石做的石锄头,改成用铁的铁锄头,耐用度就大幅度的上升了。

锄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锄刃”,就是用来松土、除草的地方,锄刃形状是扁扁长长的,就像菜刀一样,就是四边形的菜刀形状,这是最正常的锄头,也有些比较特别的,像是长方型、狭长型、梯型等等……,而“柄”是第二部分,柄是一跟木棍,非常的硬,是用硬木制成的圆形木棍。柄是用来装在锄刃的后面一个孔来支撑这个锄刃的,柄的长短有从八十厘米到一百六十厘米的,又长有有短,但长的会比较方便,因为这样农人就不必弯腰的很下面那么辛苦了。

衍生文化

有关锄头的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年代】南宋

【作者】范成大

【内容】

昼出耘③田夜绩麻④,

村庄儿女各当家⑤。

童孙⑥未解⑦供⑧耕织,

也傍⑨桑阴⑩学种瓜。

白天锄草夜间搓捻细麻,

农家男女没有片刻闲暇。

小孩子不懂得耕田织布,

也靠在桑阴下学着种瓜。

[注释]

1.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耘田:在田间锄草。

3.绩麻:把麻搓成线。

4.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未解:不懂;不知道。

6.供:从事,参加。

7.傍:靠近。

8.桑阴:桑树的树阴。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