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三七

绵三七

豆科鸡头薯属植物
绵三七,中药名。为豆科鸡头薯属植物绵三七Eriosema himalaicum Ohashi的块根。植物绵三七,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具有健脾消积,行气止痛,解毒消肿之功效。主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脘腹疼痛,腹泻,痢疾,睾丸肿痛,疝气,咽喉肿痛,跌打损伤,疮毒。
    中文名:绵三七 拉丁学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亚界: 总门: 门:被子植物门 亚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超目: 目:蔷薇目 亚目: 科:豆科 亚科: 族: 亚族: 属:鸡头薯属 亚属: 组: 亚组: 种:绵三七 亚种: 变种: 品种: 分布区域:四川、云南等地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别名

草仔薯《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鸡心矮陀陀《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山草果、山鸡头《云南中草药选》,山土瓜、草果暗消、地草果《红河中草药》,独苗一支立《四川常用中草药》。

入药部位

块根。

性味

味甘、微苦,性平。

功效

健脾消积,行气止痛,解毒消肿。

主治

小儿疳积,消化不良,脘腹疼痛,腹泻,痢疾,睾丸肿痛,疝气,咽喉肿痛,跌打损伤,疮毒。

相关配伍

1、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鲜球根毛瓣花块根30-60g,生吃;或用干品15-30g,煎服。(《云南中草药选》)

2、治肠胃疼痛,腹泻,球根毛瓣花块根干粉1.5-3g。开水送服。(《云南中草药选》)

3、治跌打损伤,绵三七泡酒服。(《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4、治疮毒,绵三七根研末,蜂蜜调匀外敷。(《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5、治遗精,狂犬病,病后体虚,排红草根30g。炖肉吃。(《云南中草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或浸酒服。

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炮制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挖,多为鲜用,亦可切片晒干。

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草本。茎高20-50厘米,通常不分枝,密被棕色长柔毛并杂以同色的短柔毛;块根纺锤形,肉质。托叶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4-8毫米,有细脉纹,被毛,宿存。叶仅具单小叶,披针形,长3-7厘米,宽0.5-1.5厘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或有时微心形,上面及叶缘散生棕色长柔毛,下面被灰白色短绒毛,沿主脉密被棕色长柔毛;近无柄。总状花序腋生,极短,通常有花1-2朵;苞片线形;花萼钟状,长约3毫米,5裂,裂片披针形,被棕色近丝质柔毛;花冠淡黄色,长约为花萼的3倍,旗瓣倒卵 形,背面略被丝质毛,基部具2枚下垂、长圆形的耳,翼瓣倒卵状长圆形,一侧具短耳,龙骨瓣比翼瓣短,但形状相仿;雄蕊二体;子房密被白色长硬毛,花柱内弯,无毛。荚果状椭圆形,长约8-10毫米,宽约6毫米,成熟时黑色,被褐色长硬毛;种子2颗,小,肾形,黑色,种脐长线形,长约占种子的全长,珠柄着生于种脐的一端。花期5-6月,果期7-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草丛中、石缝中或林下。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鉴别

药材性状:块根呈短纺锤形或球形,表面褐色,有致密的纵皱纹和支根痕,质坚实,断面黄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甘、苦。

相关论述

1、《四川常用中草药》:“能消气。治睾丸肿痛,疝气,痢疾等症。”

2、《云南中草药》:“健胃消食,消肿止痛。”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