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而不惑

四十而不惑

汉语诗句
四十而不惑,出自孔子的《论语·为政》,他意思是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而立”。[1]汉迄清为止,历代大儒传统解释:立就是做事合于礼,做事能够考虑周到了,但是这时候还有迷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迷惑。
  • 作者:孔子
  • 作品出处:《论语·为政》
  • 本义:人到了四十岁,不为外物所迷惑
  • 中文名:四十而不惑
  • 旧解:到了四十岁,才不迷惑

基本释义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这段时间是人生的黄金阶段, 

到了“三十而立”。身体状况最好!(立:高,一生中最佳时期,人过三十天过午,就是这个意思)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不为外物所迷惑 

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岁的时候,懂得自然的规律法则。(命:规律、法则) 

“六十而耳顺”,六十岁的时候自己可以听得进不同意见。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七十岁的时候可以从心所欲的干任何事情,不会干出出格的事。 

成语出处

《论语·为政》:

成语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词条背景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三岁去世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