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豇豆

毒豇豆

有国家禁用剧毒农药残留的豇豆
毒豇豆就是指2010年初海南省被查出的有国家禁用剧毒农药(水胺硫磷、甲胺磷等高毒农药)残留的豇豆,长期食用,对人体会造成伤害。网上称作毒豇豆事件。也有网友戏称“毒肛豆”、“毒缸豆”。
    中文名:毒豇豆 拉丁学名: 别名: 界: 亚界: 总门: 门: 亚门: 纲: 亚纲: 超目: 目: 亚目: 科: 亚科: 族: 亚族: 属: 亚属: 组: 亚组: 种: 亚种: 变种: 品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豇豆:北方叫豇豆 别称:南方的许多地方都称作长豆角 特点:长期食用,对人体会造成伤害

简介

豇豆:北方叫豇豆,在南方的许多地方都称作长豆角毒豇豆就是指2010年初海南省被查出的有国家禁用剧毒农药(水胺硫磷、甲胺磷等高毒农药)残留的豇豆,长期食用,对人体会造成伤害。网上称作毒豇豆事件。也有网友戏称“毒肛豆”、“毒缸豆”。

食用注意

1、烹调前请先用水浸泡30-60分钟 。n2、如果再辅以开水迅速烫一下,这样基本能除去大部分农药残留。

新闻n

“毒豇豆”事件爆发以来,三亚市崖城镇豇豆堆积如山。海南省自行规定的16种剧高毒禁用农药之一水胺硫磷残留被检超标,全国各地纷纷围剿“毒豆”,海南豇豆乃至海南热带瓜菜正遭遇一场有史以来最大的信任危机。n

南方周末记者实地调查发现,“毒豇豆”与菜农缺乏用药知识,农技指导普及不足,药商利益驱动和检测方法滞后等诸多环节有关。n

2月27日上午,南国三亚温度已近夏天。海滨小镇、热带瓜菜集散地——崖城,进出集镇的半幅主干道上,挤满了两三百台装着豆角的摩托车、三轮车和拖拉机。n

等了两个小时,龚德民的豆角还是无人问津。n

豆角,学名豇豆。因种植方法简单,豆角是海南热带果蔬广泛种植的首选,也是供应内地众多反季节蔬菜的主要品种之一。n春节后,菜农龚德民突然发现豆角开始滞销,价钱一天不如一天。从收购商那打听得知,卖到武汉的豆角被查出了问题。n

1月末,武汉市农业部门例行抽检时发现,来自海南的豆角含有禁用农药——水胺硫磷,且残留超标。2月6日,武汉市农业局开始禁止海南豇豆进入武汉市场。n

和龚德民一样,海南相关部门对“毒豆角”颇为避讳,他们一律称其“问题豆角”。n

自2月25日“毒豇豆”曝光以来,北京、广州、南京、上海等地先后禁售海南问题豆角,内地甚至对海南瓜菜需求也出现锐减。同样,在三亚多个菜市场,记者没有见到本地市民买豆角。n

崖城镇一位不愿具名的收购商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没出事前,他们档口见豆角就收,最高一天能收五万斤,现在不到七八千斤,还可以精挑细选。“豆角能卖4块钱一斤,摩托车一停,几个老板围上来抢。”烈日下,被晒得满头大汗的龚德民说,现在做梦都想回到春节前后那几天的好价钱。不仅需求量剧减,行情也一天四变,最低收购价不到两毛。对于这一超低贱价,不少菜农实在无法忍受,纷纷把豆角拉回家喂猪。n

“毒”豆角还波及到了农药销售。南方周末记者在崖城采访时,正好碰见一位来自北京的农药推销人员,他说,现在崖城很多药店老板格外谨慎,哪怕是百草枯这种常用除草剂,他们近期也没有进货的打算。nn中午11点,望着快被晒蔫的豆角,龚德民站在一旁叹气。只要有人上来看豆角,他总会补上一句话,“我的豆角没毒”。n

龚德民有两亩豆角地,为了卖个好价,去年11月底就下了种。豆角成熟后,每隔一天,龚德民都骑摩托车从15公里外的育才镇赶到崖城卖豆角。n

三亚市崖城镇是海南最大的供港澳瓜菜基地,也是豆角等热带瓜菜集散地。每天早上,从育才镇、天涯镇、红塘镇,甚至乐东县赶来的菜农都集中于崖城镇。n

如果气温、湿度适宜,海南豆角自播种到采收,通常四十余天。其中,最重要就是要打好虫害仗。农药从豆苗冒出两片叶起就开始打,等藤蔓长到半米,药量开始加大。“该打哪种药,全凭经验和惯性。”龚德民说。“如果发现藤叶上出现跟地图一样的症状,就打专治地图虫的药。如果发现有蓟马虫,就用专杀蓟马的药。”说起用药知识,龚德民稍稍来神。n

在崖城,只要见谁家豆角长得好,菜农们就去当面请教,“这家用什么药,我们就跟着学,哪怕是禁用药也一样,因为从没有农技人员下来说到底该怎么用药。”“我八岁开始种豆角,一辈子都没有见到一个农技人员或村干部下来传授如何科学用药,告诉我们哪些药高毒,哪些药低毒。”崖城镇坡田洋村一位年近六旬的菜农毫不客气地说,“现在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给老百姓,基层政府和干部也应对问题豆角负责。”n

事实上,很多农药使用已经超出农民经验范畴。2000年,虫害席卷一位从江西来海南育种的老板的田地,老板先后用甲胺磷、水胺硫磷和1605(一种高毒类农药,亦称对硫磷)杀虫,直到打药的人都打中毒了,也杀不死甜菜夜蛾。后来,改用生物药甲维盐,立即见效。n

对于外地人而言,分布崖城街头小巷的农药农资店,比旅馆还要多。谭老板的阿亮农药店在镇上开了近二十年,有众多固定客源。n

3月1日下午,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现在买药的菜农分三种,懂药的能说出药名;有经验的会带上几片虫害叶子咨询买药;还有一部分全靠药店推荐。n

龚德民所在村的豆角田边能看到用完的各式药瓶。他也承认,水胺硫磷、甲胺磷等高毒药因价格低廉,短期效果明显,颇具吸引力。nn

中午11点半,112号档口出价四毛,要了龚德民的三捆豆角。n

收购商多是内地人。每天一大早,他们拿着笔和本子,在几百家菜农形成的路边集市里瞅来瞅去。一旦看中哪家的豆角,他们会利索地在烟盒大小的白纸上写下档口号和单价,拿到纸片的菜农马上发动车子,朝那个档口开去。n

像豆角这种反季节蔬菜,在海南也只有五个月左右的黄金期。待内地气温回升,蔬菜先后上市,收购商、经销商也会陆续撤出海南。n

每天下午三点左右,来自各地几百车豆角才被收购完。之后,各档口进入分拣、冷却、包装等流程。记者调查发现,基于目前这种分散种植,集中收购模式,即便有用过高毒农药的豆角,也不易被发现。n

3月1日下午,海南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陈文河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坦承,正因如此,现在的抽检工作倍感压力。至于武汉发现的问题豆角的真正产地,目前仍处在调查中。n

要找到问题豆角,实属难事。麦昌青,三亚市农技中心测报站站长。问题豆角事件发生后,她和同事每天开着农产品检验检测流动车奔走于各个乡镇,一直忙到深夜。“毒豇豆”事件后,崖城征用了当地一家大型果蔬储运销售企业的市场检验室,采取现场速测法来抽检样品。通常,30分钟能检出豆角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脂类农药含量。n

而采用定量法检测——检出农药品种和含量,则需要至少一周甚至更长时间。麦昌青说,按目前技术和条件,如果全部采用定量法检测,等结果出来再予以通关放行,豆角早就没有任何食用价值了。另外,用于定量检测的仪器价格昂贵,目前,仅海南省一级农业部门才有设备。n

麦昌青说,他们只能对抽样负责,保证农药残留达标,从目前技术和力量,还做不到对全市所有的豆角统一检验。这说明,即使样本不含毒,并不意味这一批次其他豆角就没有毒。n

3月1日下午,收购商陆续送检豆角。每个塑料袋上贴有一个标签,标有档口号和样本编号。到记者离开时,未听到检出有毒的消息。n

武汉检出的水胺硫磷农药到底源自哪里?包括龚德民、谭老板在内的多名受访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可能是来岛育种的内地人批量带上岛的。n

海南省农业厅陈文河对此并未否认。他表示,目前他们已掌握一定线索,正交由执法部门深入调查。n

廉价豆角并未让龚德民们放弃采摘。每隔一天,他们总是拉着豆角到集镇来碰碰运气。n

碰运气的还有收购商。“和赌博一样,只要没检出农药残留就能过关。”一位收购商说。n

抽检概率确实是赌博。用陈文河的话说,不可能百分之百抽检,这也是全国瓜菜市场的国情,只能用定性速测法,保证每个抽检批次安全出岛。n

分散的种植,无法合理用药、未过安全期采摘,抽检方法滞后,这样的蔬菜输出路径,必然会出现瓜菜运到哪里,农药残留就带到哪里。截至本报发稿时,海南“毒豆”又在深圳被发现,这意味着,毒源仍未找到。n

对此,陈文河坦言,高效低毒农药推广等农技工作确实不足。n

按照海南省最近规定,合格豆角必须具备当地政府开具的产地证明,以及农业农技部门出具的产品检验检测合格单,方可出海进入到内地。n

陈文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问题豆角事件后,当地政府启动了一系列紧急措施,保证每辆豇豆运输车凭证出岛。现在,当务之急就是做好用药宣传,让老百姓知道,用高毒农药的后果其实最终伤害的还是自身利益。

据了解,针对销售、使用高毒农药,最近三亚市还公布详细举报奖励政策。对于龚德民而言,他最关心的还是豆角的价钱——“照现在的行情下去,明年就没有必要再种豆角了。” n(南方周末)

启示

1月25日至2月5日,武汉市农业局在抽检中发现来自海南省英洲镇和崖城镇的5个豇豆样品水胺硫磷农药残留超标。消息一出,全国震惊。于是,全国各地加大对海南豇豆的检测力度,随后又有多个城市检测出海南豇豆残留高毒禁用农药。一时间,全国广大消费者纷纷远离海南豇豆,甚至连海南产的其他蔬菜和水果也被殃及,无人销售,无人购买。n

海南豇豆中被查出的有毒成分叫水胺硫磷,是一种高毒性农药,如果用于果、茶、烟、菜、中草药植物,能经由食道、皮肤和呼吸道,引起人体中毒。在“海南毒豇豆”事件中,因普通农药不易杀死钻进豇豆里面的害虫,为确保生产,农户便冒险违规喷洒水胺硫磷,受污染的海南毒豇豆是反季节蔬菜。n

在我国,反季节蔬菜主要是指秋天延后上市及春季提前生产的蔬菜。反季节蔬菜是保证全年蔬菜供应的有效途径,但反季节蔬菜比正常季节种植难度大,必须采取防寒防虫措施。有知情人称,反季节蔬菜由于生长季节错位,种植时往往要用更多的农药杀虫,因此农药残留超标可能性大于正季蔬菜。n

目前市面上的反季节蔬菜究竟有多少?在寒冷的北方,反季节蔬菜至少占了市场蔬菜品种的80%以上,越往北比例越高。随着反季节种植技术和大棚温室技术的普遍推广,“夏菜冬种、南菜北种、山菜家种”已成为农民致富的新手段。原来“萝卜土豆过一冬”的北方居民,如今也可以四季吃上新鲜蔬菜了。尤其是在冬春两季,菜市场里的蔬菜琳琅满目,翠绿欲滴,青椒、豆角、西红柿、茄子、黄瓜应有尽有,甚至还有各种南方菜系,苦瓜、蛇瓜、荷兰豆、西兰花、莴苣……不用说吃,看得也喜人。居民菜篮子的巨大变化是绿色革命的显著成果。n

反季节蔬菜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然而,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媒体也不断披露反季节蔬菜水果的种种问题。苹果、、桃农药残留严重。有的不法商贩往生西瓜里注射红色色素,充当熟西瓜卖。蔬菜的问题就更严重了,哈尔滨市质量监督部门最近连续对蔬菜批发市场进行抽查,结果令人十分震惊:有五成蔬菜农药残留量超标,其中韭菜几乎都不合格!n

据了解,外地进入哈尔滨市的蔬菜农药残留不合格率达43.75%,当地产的反季节蔬菜的农药残留不合格率达57%以上。茄果类的茄子、辣椒、西红柿及绿叶类的芹菜、菠菜、大头菜、小白菜等合格率占80%,小葱、元葱、大蒜的合格率也不高。据说,叶片越宽、颜色越深的韭菜农药含量越高。n

据专家介绍,农药残留严重超标的主要原因是一些菜农安全意识差,认为反正不是自家吃,违法给蔬菜施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残留、剧毒性农药。问题更为严重的是,这类农药在土壤里要经过8~10年才能降解,结果造成了一朝施用,多年污染的严重后果。还有的菜农不按照有关要求使用农药,或是在采摘期前一个月加量施用。这些情况是反季节蔬菜农药残留严重超标的主要原因。n

反季节水果的问题也不少。个头硕大的草莓、鲜嫩欲滴的樱桃……市面上有许多反季节问题水果。专家特别提醒,这些水果不但营养价值不高,还可能给身体带来很大危害,儿童尤其要谨慎食用。因为这些反季节水果很可能大量使用了激素。经常食用激素、催熟剂含量较高的反季节水果,对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少年儿童来说存在极大隐患,女孩会出现初潮提前等性早熟现象,而男孩则会导致性特征不明显等问题。

从种植角度讲,反季节水果本身是不应该有任何危害的,它们一般在温室或大棚里生长,并不需要使用激素。但为了增加产量,有些不法果农就经常过量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激素。这些激素可以促进果实发育、生长和早熟,并可增产20%左右。“催”出来的反季节水果,虽然颜色可人,但里面的果肉还未成熟,看上去像好吃,但实际吃到嘴中不但尝不到香甜的鲜味,而且水果中的营养成分也在“缩水”。n

吃了被农药污染的蔬菜、水果会给身体造成哪些伤害呢?专家指出,长期食用被污染的食品,会造成慢性中毒和急性中毒。慢性中毒是指在体内长期积累的微量农药,会对人的肝、肾造成损害,引起贫血、脱皮,甚至可怕的白血病;急性中毒的症状表现更明显,轻则头痛、恶心、呕吐,重则痉挛、昏迷,甚至死亡!既然反季节蔬菜、水果毒害如此之大,岂不是就不能吃了?蔬菜、瓜果是我们每天生活的必需品,岂能缺少?n

其实,绝对无公害、无污染的农产品几乎是不存在的,无公害只是相对而言。所谓无污染、无公害蔬菜是指污染微乎其微,对人体造不成什么侵害。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加大对蔬菜、食品的卫生监管力度,对超标准农药残留蔬菜坚决不允许上市。另一方面,有关部门正在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种植,生产绿色蔬菜。北京、沈阳、哈尔滨、石家庄、济南等许多大城市已经开辟了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制定出严格的生产规范,技术监督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全程跟踪监测,对合格产品发给无公害蔬菜认证,并且在蔬菜批发市场现场检测。当然,无公害蔬菜的价格要相对贵一些,但符合优质优价的原则,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居民吃上放心菜。n

各地都有蔬菜质量检测制度,为什么有毒的蔬菜又现身江湖?蔬菜经营户表示,市场交易量太大,不可能每一批蔬菜都检测到。据了解,各大蔬菜批发市场都设有专门的蔬菜质量检测室,规定凡欲进场交易的蔬菜都必须检测合格。然而,时间长了,有的市场把蔬菜质量检测当成例行公事,进场的蔬菜在大门口“报个到”以后,大都能被放行。另外,质量检测都靠抽样。可一车蔬菜可能存在多个采购地点,蔬菜“漏检”概率极大。n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就要学会保护自己。目前,市场上有无公害认证的蔬菜毕竟是极少数,大路货占绝大多数。我们不可能每天都能够买上无公害蔬菜,那就应该买那些农药残留相对比较少的蔬菜,比如上面提到的合格率在80%左右的茄果类蔬菜。回到家里加工蔬菜时,要反复冲洗,多泡一会儿。去除残留农药的方法一般都要求做到四步措施:一洗、二浸、三烫、四炒。一洗指反复清洗。二浸指将蔬菜放在清水中浸泡30~60分钟。三烫指用开水将蔬菜快速烫后捞起。四炒指将烫过捞起的蔬菜根据饮食习惯进行烹调。经过这四个步骤制作出来的蔬菜,可保证残留农药去除95%以上。n

水果也是这样,尽量削皮吃,因为残留的农药大都在表皮。还有一条相当重要,就是不要抢着“尝鲜”,因为最先上市的瓜果有时候就是农药残留最多的。从南方抢先运来的生西瓜,到了北方依然不熟,不法分子不得不注射各种催化剂和色素,这样的西瓜害人不浅,还不易被人发现,所以没必要抢着尝这个“鲜”。当然,有些提早上市的“鲜货”质量还是有保证的,只是不好区分,这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切实负起责任来,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有关部门也正是这样做的。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