錐栗

锥栗

山毛榉目壳斗科植物
锥栗(Castanea henryi(Skam)Rehd. et Wils.)壳斗科。落叶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1米。叶互生,卵状披针形,长8-17厘米,宽2-5厘米,顶端长渐尖,基圆形,叶缘锯齿具芒尖。雄花序生小枝下部叶腋,雌花序生小枝上部叶腋。壳斗球形,带刺直径2-3.5厘米;坚果单生于壳斗,卵圆形。种子含有淀粉,属淀粉植物。[1]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学名:锥栗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也称木兰纲。 亚纲:金缕梅亚纲(Hamamelidae) 目:壳斗目(Fagales)也称山毛榉目。 科:壳斗科(Fagaceae)又名山毛榉科。 属:栗属(Castanea) 种:锥栗 分布:除云南及四川西部外,广布长江以南各地。

锥栗概述

锥栗,野生于武夷山脉东南麓的中国锥栗之乡一建瓯市及政和县。历史上有名之贡闽榛就产于此,据《本草纲目》记载:栗、肾之果也,栗能通肾,益气温胃,久食必强健。

锥栗是我国名特优经济林干果,是一种天然的绿色食品。2000年3月建瓯市被国家林业局、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锥栗之乡;2000年5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建瓯锥栗为福建省名牌农产品。取得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建瓯市位于福建省武夷山脉东南麓。是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素有绿色金库之称。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年平均温度18.7℃,年降雨量1670mm。非常适宜锥栗、杉木、毛等树种生长。

异名

栲栗(《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

来源

为壳斗科植物桂林拷的种子。

植物形态

桂林栲,又名:山锥、锥子树、勒翠。

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树皮暗灰色,老时不规则开裂;小枝有椭圆形成孔。

叶革质;长圆状披针形,长7~12厘米,宽2.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常圆形,稍斜,上半部边缘有疏而利的锯齿,侧脉约10对;叶柄长1~2厘米。

花细小,单性,同株;雄花绿白色,排成直立、分枝的穗状花序簇生于小枝顶部;雌花每朵藏于一总苞内,排成一短的穗状花序;总苞径约2.5厘米,外面密生鹿角状锐刺,成熟时开裂,内有坚果一个。坚果近卵形,长约12毫米,黄褐色。花期夏季。

生于山坡及山谷,常与他树混生。除云南及四川西部外,广布长江以南各地。

本植物的果壳(锥栗果壳)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性味

《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甘,平。"

功用主治

①《广西药植名录》:"滋补,健胃。"

②《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健胃,补肾。治肾虚,痿弱,消瘦。"

实用价值

是我国重要木本粮食植物之一。果实可制成栗粉或罐头。木材坚实,可供枕木、建筑等用。壳斗木材和树皮含大量鞣质,可提制栲胶。

据《本草纲目》记载,锥栗有补肾益气,治腰脚不遂、内寒腹泻、活血化瘀等作用。锥栗材质坚实,耐水湿,又是枕木、建筑、造船、家具的速生优质用材经济树种。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