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國化

去中国化

一种政治及社会运动
去中国化是指随着近现代中国的衰落,一度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或地区,为蜕除中华文化的至上正统地位,建立本地独特自主的国族认同、文化及语言的一种政治及社会运动。也包括中国大陆地区的反对传统文化等运动。
    中文名:去中国化 外文名:De-Sinicization 别名: 定义:是一种政治及社会运动 代表地区:日本、越南、朝韩、台湾地区等

产生背景

去中国化通常出自于各地住民自决的独立运动,为政治领域扩及到文化领域的运动。19世纪以来,新加坡、越南、日本、韩国及朝鲜等国和中国的台湾、香港、西藏、新疆等地都发生过“去中国化”的活动。中国大陆五四以来的新文化反传统也广义上有此含义。

事件发展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看世界上在搞“去中国化”的地方都是怎么做的。目光先回到70年前,二战结束之时。

1945年,刚从日本统治中解放出来的朝鲜半岛,在美国干预下,朝鲜教育审议会通过了在中小学教科书中废除汉文、全部使用韩文的决议。而今天韩国总统朴槿惠的父亲朴正熙,则在韩国全面废止了在小学和初中的汉字教育,同时,全面禁止韩国公共机关使用汉字。

类似的例子也发生在日本与越南。日本战败后,中学课本中开始很少出现汉文诗文,同时日语中开始出现大量的英语音译假名;同时,曾经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则由知识分子主导地普及拉丁化文字,直至汉字在越南被彻底废除。

而从1990年后期起,尤其是2000年民进党执政后,台湾地区推行的“本土化运动”、“台独运动”及“正名运动”等,也大多被冠之以“去中国化”之名。虽然其中复杂纷纭不可一概而论,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都有“减少古汉文书面语文言文的教学时数”一举。

由是观之,去中国化,无不从中小学教材入之。毕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总是千秋大计。

反对原因

如果说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国家推行“去中国化”,还有其民族主义的成分在其中的话,那么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和母国,“去中国化”就是一种不正常的文化态势了。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从鸦片战争起就成了一个争论不止的命题。在西方的坚船利炮面前,从清末开眼看世界的进步人士到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从维新派到五四爱国学生的数代有识之士,无不开始思考一个残酷到惨痛的命题:曾经绵延和维系中国社会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究竟还能不能挽民族于亡国灭种之境地,是否依然能保持其伦理纲纪的地位?

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传统文化在这一个多世纪里浮沉起落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三个自信”被打倒、被迫反思又被迫建立的历史。诸如1988年《河殇》一般断言“蓝色文明”必将战胜“黄色文明”的论调,在今天看来,不过是在西方中心论的话语体系中的“去中国化”变种。

英国理论家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有言:“今天有种有趣现象:连一行马克思著作都没读过的人都敢嘲笑马克思。”对待传统文化,今天也有相似的现象。

对传统文化的判断和评价,需要结合其历史条件与处境。批判传统力度最大的鲁迅、周作人、胡适和毛泽东,同时也是浸淫最深、收益最大的人。这足以令人深思。

可以说,在今天,重谈传统文化,又不仅是一个对待传统资源的问题。

2010年,同样是教师节前,《红旗文稿》用连续三期的篇幅,刊发了一篇署名“云杉”的文章:《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文章写道:“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就是文化版的“三个自信”。

而在习近平看来,传统文化代表的“中国化”,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文明自信”,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资源。

在今年2月的省部级干部研讨班上,习近平说:“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而在9月5日人大60周年的纪念讲话中,习近平则称,在国家政治制度的设计和发展上,“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

如何对待历史,就是如何选择道路;如何对待传统,就是如何对待明天。对“去中国化”的批判,事实上是对“全盘西化”的批判,是对“中国”的自觉与自信,也是对西方中心论的话语体系的挣脱与重建。从这个角度看,“去中国化”问题就远不是一本教材的增删可以涵盖。

代表地区

越南

越南原有当地丰富的文化及语言,只是当地的统治者及高级知识份子曾一度尊中原文化为正本。越南在政治与教育方面,正式公文与书籍一度仅以汉字甚至汉语写成,但民间活动一直有其本来的口语及文化。越南的去中国化过程,是法国殖民时期开启的,以罗马拼音文字取代汉字的官方地位,而发明并推行本地语言的书面语,以及正式明确地脱离以中国为宗主的附属国关系。随着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后,殖民主义者便开始了针对越南的去中国文化运动。以马列主义为教条的越南共产党统治越南以后,和中国共产党引发数次战争,越南更加速去中国化的运动。

日本

日本原有跟中原文化迥异的当地文化及语言,直到大化改新前后,日本吸收了不少中原文化以及汉字,但正式的书写语也采用汉字假名混用文。明治维新前后,脱亚入欧论与中国发展落后,社会开始辩论是否废弃汉字,改用假名或罗马字的争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于1946年制定了当用汉字表,曾经以最终全面废除汉字为目的,对汉字的使用数量作出了严格的限制。但是在1980年代,当用汉字表被常用汉字表所取代,废除汉字也不再被当成目标了。除了不用汉字会造成大量同音字词的困扰外,也可能是因为汉字表已经通行数十年,语言学有了新发展,世界情势也有所改变,全面废除变得十分困难的缘故。

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本来就有跟中国文化相异的当地文化及语言,只是当地的统治者及高级知识份子曾一度尊中原文化为正宗。朝鲜在政治与教育方面,正式公文与书籍一度仅以汉字甚至汉语写成,但民间活动一直有其本来的口语及文化。

1945年,朝鲜半岛摆脱日本统治,在美国的强力干预下,朝鲜的中小学教科书中废除了汉字,后来又制定了《韩文专用法》,在小学教育中完全废除汉字教育, 朝鲜半岛后来成立的韩国的去中国化过程,兴起于1980年代的民主化运动以及民族运动,其内涵是全面改用韩国文字,取消使用汉字,大韩航空更改为谚文,首都的中文名称更从原来的汉城改为首尔(韩文서울的音译),企图向世界宣告摆脱中华文化的束搏,并建立独特的文化与民族。

现韩国人通常只把汉字应用于专有名词(国名、地名、人名等)。随着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韩国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开始有一部分人试图恢复使用汉字的主张出现,惟成效不彰。

台湾地区

在台湾,有些运动(主要是台湾本土化运动、“台独运动”、台湾正名运动等)常被反对者称为去中国化,而这些运动与“脱汉运动”几乎无关。这些运动的大规模实施主要是在1990年代后期,尤其是2000年民主进步党执政以后,开始有了大幅推展。

与越南及朝鲜不同的是,台湾社会的主体具有汉族血统及其文化传承,且长久以来通用语言也都是汉语系。台湾在这运动之前的国族认同,基本为华人认同;而且泛绿的基本价值观是尊重多元文化,因此许多台独支持者反对去除汉文化、台湾也不可能减少使用国语(汉语,华语,普通话)、台语或客语。

把这些运动全部都称为“去中国化”运动有相当的问题存在;虽然说越南和韩国在去“去中国化”后还有许多传统文化都还是可以见到中华文化的影子(假如去中国化是要完全去除中华文化,韩国与越南的文化会完全不一样),但是台湾所谓“去中国化”的重点在符号、神话及中国认同的去除,以及对抗“中国共产党霸权”压迫的反弹,而非文化语言及汉字的消灭。

就“脱汉”而言,台独支持者认为,当前的“中华文化”是被政治化了的汉文化郑成功统治台湾以后,中华文化开始在台湾有官方系统的发展,并跟随汉人的扩展而生根发展。中华文化在台为相对强势的文化,加上台湾原住民并未发展出自身文字(仅有罗马化的拼音),使得其文化不易留传保存。

现台湾被政府定义的原住民(尚保有原民文化语言的原住民)占总人口的约2%,其余人口基本为汉人,并大致可以分为1949年前迁台湾的“本省人”(约占84%,又分为河洛人与客家人,有一定比例具有台湾原住民(通常是平埔族血统)及其后代,以及1949年前后随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及军队迁移到台湾省的“外省人”及其后代(约占14%)。

台湾在1895年至1945年间由日本统治。日据时期完成了初步近代化,工业及社会有相当发展,台湾社会在此期间深受殖民母国日本的文化影响。1945年后主权移交中华民国政府。1949年后,由于中国国民党在与中国共产党的内战中失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建立,而中华民国政府则全面退守台湾,致使大陆与台湾分治。

现台湾文化有异于中国大陆,并融入美国、日本、原住民文化的丰富色彩,是富有独特特色的新型文化。台湾的去中国化运动由政府所推行与“去蒋化”、“去党国化”、“台湾独立运动”、“去除中国民族主义”、“台湾正名运动”内容部份重叠。

文教的台湾独立运动2004年起,政府官方所印制的地图“中华民国全图”不再涵盖政府并未实际统治的中国大陆,而仅限于实质统治的台澎金马。现台湾市面上所发售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也均已将外蒙古排除在中国之外作为独立国家标示,教科书亦然。包含外蒙古在内的“中华民国全图”(俗称“秋海棠”)已相当罕见或不再发行,民间也普遍视外蒙古为主权国家。 

历史教科书内容要将中国史和台湾史分开;并将“大陆”改称“中国”,不用我国称中国、采用“两国”取代“海峡两岸”、“古人”改为“古汉人”等。(将逐步执行) 减少甚至停止使用民国纪元,改以西元纪年,或以两者并列。 去除中国民族主义、中国中心主义、大汉沙文主义不再称孙中山为“国父” “武昌起义”改称“武昌起事” 汉朝“征伐”或“征讨”匈奴,改为“攻击”匈奴 “秦始皇并灭六国,统一天下”中的“统一天下”被删除 去除国民党党国部分遗迹参见:去蒋化台北南门党徽事件(2009年) 中正纪念堂于党外反对运动时期起即被戏称为“中正庙”。

这些运动有激进或温和的区别,除了非常激进的措施外,其实都跟“去除中华文化”几乎无关:

温和措施

承认国际认同的中国(Chin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的简称,强调中华民国(Republic of China)的简称是台湾(Taiwan)而非中国(China),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分;并最终建立独立的台湾共和国。 重新定义中国人为国籍从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公民,与种族、文化上的汉民族、华人加以区分。并借由中华民国(台湾)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概念,以使台湾人不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而仅是含有汉族血统的汉人与中华文化素养的华人。

以台湾地理做为主体诠释历史,而非国民党乃至于清朝及之前之政权之延续为主体,中国与台湾的历史连结并没有中国人宣示的那么强烈、必须还原之。 不再仅把中华文化当成台湾的唯一正统文化,而是发掘旧有或发展新创的本土文化,保留汉(中华)文化精髓,将之融合内化为本地文化的一部分。 在语言的使用上,不要把中国当成自己的国家,例如不要使用“古今中外”一词、改称中医为汉医、改称中文为中国语、华语或汉文,不要再使用闽南语、闽南人一词、而使用福佬语、福佬人。

较为激进措施

废除在台一切宣扬“中国文化优越”的图腾、论述。包括国民政府命名的道路、国营事业、纪念物等等。 重新诠释中国文化在台湾的影响,并努力克服其中对台湾建国造成障碍的因素。例如合理处置国立故宫博物院、甚至归还文物,最终处理金门、马祖等未经马关条约与日治时期现代化经验,遗留浓厚中国福建省政治符号(如残余的福建省政府、福建高等法院厦门分院))(已更名为金门法院)和地方意识的地区。 减少古汉文书面语文言文的教学时数,以近代、现代的台湾文学作为国文教育主流。

非常激进措施

反对台语中的白话字使用汉字、罗马字掺杂的台语书写法。 取消现国语(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台语(大陆称闽南方言)的官方地位。包括汉名。 大规模的去除汉文化影响,不是只消除或改革其落后不民主的部分。 依照基因研究,强调台湾人不是汉人也非华人;可以克除“汉人”容易与“华人”纠缠不清的缺点,坚定“去中国化”的正当性和决心。

依照现各机构(阳明大学、中央研究院、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等)对台湾人(特别是原住民、平埔族、河洛人等)的血统基因研究,台湾人群主干的血统和人种与中国大陆的汉人颇有差异,而接近古越人和太平洋南岛人群,其基因具有南岛、汉人、荷人、东洋等多种成分。原住民族与台语也具备南岛、荷兰、日本等多种语系的要素。以下行为被部分人士认为是去中国化,但是否如此存在争论: 研究台湾人的基因组成。

支持者论点

1、研究基因组成只是想要知道祖先是谁;而且基于依照汉文化的传统,台湾人只知父系祖先,而不知母系祖先;在世界各地的汉民族也是混有许多非汉民族的血统。 解构国共两党的中国历史神话与谎言,重新建立更为合乎史实及平民生活的中华历史观、并且去除其中种族主义及独裁者崇拜的部分。

2、不应该继续维持错误的历史观点;而实际上国共两党及其支持者最怕的除了台湾独立外、就是剥夺他们曲解中华历史及中华文化的权力,去中国化一词其实是针对此点而创造的名词。去除汉文化中,“非常落后”的一部份;去除中国政治文化。

3、中国过去推行的新生活运动也是相同的目标;在政治文化方面,难道要恢复帝制吗?降低国高中国文教材中文言文比例。

4、台湾的国高中国文教材的文言文比例还是比中国大陆高;而且不应该要求无兴趣者花太多时间在文言文上,这种要求只是让学生承受没有帮助的痛苦、对实用的白话文能力却有害无益。拒绝使用汉语拼音及被认为是中共发明的简体字(这不代表完全拒绝简体字,如台(台)、体(体)等均可被视为正字,且教育部也说过使用部分简体字在相关考试时不扣分)。 推广母语教育或将各族群语言(华语、台语、客家话及原住民语言)都视为国语。

5、台湾的台语、客家话保存很多古汉语特色,推广母语其实是另类复兴中华文化。去除中正路路名,拆除蒋中正铜像,将中正纪念堂改名。

6、这叫去蒋化、去党国化、去独裁化,不是去中国化。而如果把“以负面纪念独裁者”称为去中国化,则代表中华文化与民主不相容,那就是建立破坏中华文化的正当性。

重要事件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北师大主楼参观“尊师重教、筑梦未来——庆祝第30个教师节主题展”时,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短短数语,寄托了总书记对复兴传统文化的希冀。“不赞成”、“悲哀”的字眼,让第30个教师节多了一丝反思的味道。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