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台制作技藝

砚台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砚台制作技艺最常见的砚台的制作材料是石材,有来自广东端溪的端砚,来自安徽歙县的歙砚,来自甘肃南部的洮河砚,来自河南洛阳的澄泥砚等等,这四种砚台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砚”。另有“南端北易”之说,“易”指河北易水砚。此外唐开始使用铜雀台遗迹上的砖所做砖砚流行一时。易砚堪称石砚鼻祖。早在唐代,易州的奚超父子就继承了祖敏(唐代著名墨官,易州人)的松烟制墨技术,并在易水终南山津水峪发现了‘易水砚’。[1]
  • 中文名:砚台制作技艺
  • 外文名:
  • 别名:
  •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 非遗级别:国家级
  • 遗产类型:传统技艺
  • 遗产编号:Ⅷ-133
  • 申报地区:河北省易县、山西省新绛县

制作技艺

文房四宝中的砚台--四大名砚之首是广东肇庆的端砚,其他三个分别是: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砚和河南洛阳等地的澄泥砚。附:端砚产于广东肇庆东郊的端溪,世称端砚为“群砚之首”。其材料取于广东肇庆高要县东南端溪之烂河山(又称斧柯山)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且有不损毫,宜发墨的特点。

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松花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

技艺文化

在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本溪“砚台制作技艺”(松花石砚制作技艺)位列其内。

辽砚作为我国“四大名砚”之一,早已名声在外,古往今来被众多书法家、画家、收藏家及普通爱好者所认可。

本溪市作为这样一种文化名品的主产区,早已将辽砚视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品牌加以扶持。

他们借助辽砚被省政府确定为“辽宁新三宝”的有利契机,在辽砚资源丰富的南芬区投资上千万元建起辽砚文化产业园,并形成了集开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辽砚文化产业园区和以辽砚为主的辽砚石文化旅游产品集散地,全力打造“中国辽砚之都”。该市已有砚台制作加工企业50余家,从业人员近1500人,辽砚行业总产值近两亿元。

“细润如玉,扣之无声,储水而不耗,发墨而不损毫。”名列全国四大名砚之首的端溪名砚如今已经成为肇庆乃至广东的文化名片。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由全国政协、省政协联合举办的“中国端砚精品展”将于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南方日报记者走进肇庆制砚古村白石村,发现该村九成以上的村民仍然以砚台制作为生,而古老的制砚技艺虽然历经1300年之久,依然被完整地保存流传下来,散发出勃勃生机。

老师傅一月出一方砚台

一张木桌,一盏台灯,几把刻刀,这便是端砚制作艺人所有的家伙。肇庆最集中的端砚制作地位于白石村,在这个以砚为耕的村落,让记者颇为震撼的是制作师手中十多把的刻刀,直径只有5毫米,形似小铁棒的刻刀或长或短、刀锋或尖或圆,却没有任何花纹雕饰。

然而就是这样朴实无华的小刀,却可以变换出深刀、浅刀、斜刀,细刻、线刻、缕空这些炫丽的雕法。行云流水、刀走龙蛇,一方方价值不菲的砚台就在制砚师傅的手中诞生。

一个刀功了得的老师傅,一个月也就出品一方砚台而已。从选料、维料、开璞、设计,到雕刻、打磨、洗涤、过蜡、配盒,一方砚台的出品总共需要十二道工序。精细的手艺活还考验的是眼力劲,为了保证光线充足,制砚台一般放在有充足光源的窗边,此外,每张桌上还额外配备一盏台灯。

品鉴端砚的石品也有一番讲究,肇庆市博物馆代理馆长陈建林介绍,鉴赏端砚石品一靠摸,摸上去细腻、温润如玉者为上品。二看品,如秋雨乍晴,蔚蓝无际的是天青,白如晴云,吹之欲散的是鱼脑冻,净嫩如柔肌,“如凝脂的是蕉叶白,如细尘掩明镜的是青花,以及珍稀的石眼、金银线等,拥有这些石品堪称端砚石中的极品,市值1.2亿元的老坑《清明上河图》砚便是这样一方砚”。

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本溪“砚台制作技艺”(松花石砚制作技艺)列入其中,这是本溪辽被省政府确定为“辽宁新三宝”、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后,正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东北地区制砚行业唯一获得的国家级殊荣。

近几年,我市紧紧抓住本地独有的资源优势,不断加大对辽砚产业的扶持力度,全力打造“辽砚之都”,辽砚已成为本溪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我市现有砚台制作加工企业50余家,从业人员达1500余人。

为进一步实施本溪的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我市将推动立法保护石产业相关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组织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传承措施,加大保护传承宣传力度等。(王伯伏杨玉友)

传承人

初见王学仁先生,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绝对聪慧的艺人,方脸,宽额,发迹开叉极高,满头寸发更显出他精明强干的样子来。提起新绛县的澄泥砚,先生兴趣盎然,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从王学仁口中得知,近三十年来,王先生带领其子女在创新、发展澄泥砚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开发出了更为广泛的澄泥砚系列产品,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他致力于传承弘扬历史文化,注重打造文化产业新品牌,使澄泥砚这一山西历史文化名产历久弥新,绛艺苑这一文化品牌美名远扬。

据了解,新绛澄泥砚起于古秦汉,盛于唐宋,曾是清乾隆皇帝的案头至爱,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早在唐宋时代就享誉中外,并被列为朝廷贡品。可惜,这一历史名产品大约在明清期间失传。为恢复研制我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新绛澄泥砚,王学仁及其子女在汉唐陶坊的基础上于1986年建立了这个民间社团——山西省新绛县绛艺苑砚社。

王氏父子为恢复澄泥砚这一失传的山西历史名产,多方搜集整理,上太原,下洛阳,赴湖南,外引内证潜心研制,历经十八年艰辛,终于成功总结了一套溶传统工艺和现代高科技于一体的“八大工艺四十二道工序”的绛艺苑澄泥砚生产工艺,填补了我国四大名砚生产的一大空白。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