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國

柱国

中国古代官名
柱国,又称上柱国,中国古代官名。战国楚置,时立覆军杀将有战功者为上柱国。北魏置“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武泰元年(公元528年),北魏孝庄帝以尔朱荣有翊戴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永安三年(公元530年)尔朱荣被杀后此官遂废。亦作国都名或肩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 中文名:柱国
  • 外文名:
  • 别名:上柱国
  • 出现时期:战国
  • 官级:二品

简介

战国时楚国设置,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为楚的最高武官。唐以后沿用作勋官的称号。《鹖冠子·王鈇》:“柱国不政,使下情不上闻,上情不下究,谓之絿政。”《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灌婴﹞击破楚骑於平阳,遂降彭城,虏柱国项陀。”唐元稹《宋常春等内仆局令》:“勉当柱国之荣,无忘立表之誓。”参见“上柱国”。

1、战国楚、赵置,位令尹、相国下,甚尊。原为保卫国都之官。柱国原为国都之意。《战国策·齐策三》:“安邑者,魏之柱国也;晋阳者,赵之柱国也;鄢郢者,楚之柱国也。”高诱注:“柱国,都也。”后为楚最高武官,亦称上柱国。位仅次于令尹。《战国策·齐策二》记昭阳对答陈轸,谓贵于上柱国的唯领令尹耳。

2、柱国大将军省称。十六国后燕慕容垂燕元元年(384年)置,431年亦置,位在太尉之上,后罢。北魏末复置,位在丞相上,用以安置权臣。西魏大统三年(537年),以宇文泰为之,省称柱国。大统十六年以后,共任命八人,称“八柱国”,是西魏的最高官职,其中六人分掌全国府兵。北周除授渐多,成为没有具体职掌的勋官,正九命。建德四年(575年),在其上置上柱国。

3、隋代以正二品散官,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罢。唐代为十一转勋官,比从二品。宋代为十二等勋官第二等,从二品,政和三年(1113年)罢。金代亦为十二阶勋官第二阶,从二品。元代为十阶勋官第二阶,从一品,只用于封赠。明代为十二阶武勋第二阶,从一品。清废。明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墓志铭》:“赐进士及第、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总裁国史玉牒、同知制诰起居经筵日讲、通家侍生孔贞运顿首拜撰”。

释义

国都

《战国策·齐策三》:“安邑者,魏之柱国也;晋阳者,赵之柱国也;鄢郢者,楚之柱国也。

”姚宏注:“柱国,都也。”鲍彪注:“言其於国,如室有柱。”

大臣

《后汉书·杨震传赞》:“杨氏载德,仍世柱国。”李贤注:“言世为国柱臣也。”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