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範大學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一流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简称“华东师大”,位于上海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入选"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国培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亚太高校书院联盟、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创始成员,国务院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主要基础是创建于1924年的大夏大学和创建于1925年的光华大学。2006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校秉承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等前身学校“自强不息”、“格致诚正”的精神和学思结合、中外汇通的传统,追求“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大学理想,恪守“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规范,发扬教师教育和教育研究等传统学科优势,致力于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1]
    中文名:华东师范大学 外文名: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简称:华东师大、ECNU 办学性质:公立大学 学校类别: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学校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017年)n全国重点大学(1960年)n985工程(2006年)n211工程(1996年)n2011计划(2014年)n111计划(2008年)n研究生院(1986年)n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2019年))n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梅兵、校长:钱旭红 专职院士数:6人 本科专业:85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n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70个n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1个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个 n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22个n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6个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个n二级学科10个(含培育学科5个) 院系设置:4个学部;30个全日制学院;4个书院;3个实体教学科研研究院;12个校管科研平台机构(含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管理型学院 校训: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校歌:《华东师范大学校歌》 地址:闵行校区:闵行区东川路500号 院校代码:10269 知名校友:韩正、李源潮、王沪宁、殷一璀、董卿、刘翔、王征、杨德广、刘烨、程正迪等 知名教师:胡适、郭沫若、厉麟似、钱钟书、徐志摩、邵力子

办学历史

学校前身(1924-1951)

(一)大夏大学

1924年,厦门大学的300余名师生因为追求民主办校脱离厦大,来到上海,王伯群与欧元怀、王毓祥等人应失学青年要求,捐资创办大夏大学,校名取“光大华夏”之意。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教育家王伯群是大夏大学主要创办人之一,在大夏大学先后担任董事长、校长,集多年努力,使学校发展成当时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大夏大学是中国最早实施导师制和通识教育的高校之一,良好的办学实力和声誉,使得学校获享“东方哥伦比亚大学”之美誉。

大夏大学是由因学潮从厦门大学脱离出来的部分教师、学生在上海发起创办了一所私立大学。大夏以自强不息为校训,倡导苦教、苦干、苦学的三苦精神。马君武、王伯群、欧元怀先后担任大夏大学校长。郭沫若、田汉、李石岑、邵力子、曾昭抡、艾伟、邵家麟、吴泽霖、王蘧常、马宗荣、夏元瑮、谢六逸、吴泽、周昌寿、姚雪垠等著名学者曾在大夏大学任教。n大夏大学共办学27年,先后就读的学生近20000名,完成学业毕业者6000余人。两院院士(学部委员)刘思职、郭大力、周扬、陈子元、胡和生、李瑞麟、刘伯里、王元化、马承源、陈旭麓、孙亢曾、陈伯吹、任溶溶、戈宝权、陈鲤庭、吴亮平、冯白驹、杜星垣、叶公琦、华联奎、徐惟诚等曾在大夏大学就读。

(二)光华大学

光华大学创办于1925年。当时上海圣约翰大学及附中师生,为声援五卅运动,与校方激烈冲突,集体宣誓离校后创办了中国人自己的大学——私立光华大学。光华大学以 培养高尚人格,激发国家观念为宗旨,提倡读书运动与爱国运动并进。张寿镛、朱经农、廖世承先后担任光华大学校长,并延聘吕思勉、钱基博、胡适、钱钟书、徐志摩、朱公谨、容启兆、张歆海、颜任光、谢霖、蒋维乔、韩湘眉、潘光旦、周煦良、罗隆基、王造时、章乃器等著名学者执教。

光华大学建校26载,曾入校就读的学生共14000余人,毕业生总计4000余人,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两院院士(学部委员)张青莲、邓拓、林华、周有光、张芝联、杨宽、周而复、田间、穆时英、赵家璧、储安平、汪道涵等曾求学光华。 光华以“知行合一”为校训(1930年改为“格致诚正”,1949年11月恢复原校训),以 “培养高尚人格,激发国家观念”为宗旨,提倡“读书运动与爱国运动并进”。

建校初期(1951-1957)

1951年7月17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宣布,经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文、理、教育学科成为新校基础。8、9月间,同济大学动物系、植物系,复旦大学教育系,沪江大学音乐系以及东亚体育专科学校陆续并入华东师范大学。10月16日,学校举行成立暨开学典礼,正式宣布华东师范大学成立。。

学校成立后,即开始了学校各方面的建设工作。刚建校时学校设有教育、中文、外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音乐、体育等11个系,1952年9月,圣约翰大学的教育、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系;浙江大学的地理系;沪江大学的教育、社会系;大同大学的教育、物理系和震旦大学的教育系并入学校,并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校调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师多人。体育系和体育专修科调至新建的华东体育学院。n 1951年1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任命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孟宪承兼任校长,孙陶林、廖世承为副校长。刚建校时学校设有教育、中文、外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音乐、体育等11个系。建校之初,全校共有教职工338人,其中教师131人,学生1032人,其中各校并入学生698人,暑假招收新生334人,分36个班上课。

1952年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的教育系、理学院(包括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中文系(部分)和浙江大学地理系、沪江大学教育系、大同大学教育系、震旦大学教育系并入学校;又从交通大学(数学、物理、化学3系及国文科、英文科)、同济大学(数学、物理、化学3系)、浙江大学(化学、生物、中文3系)、沪江大学(化学、生物、社会3系)、大同大学(物理系)、复旦大学(史学系的地学人才)等校调入多名教师。之后,江苏师范学院音乐专业、上海第二师范学院地理系分别于1953年、1958年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之初的华东师范大学,以圣约翰大学的师生人数为最多。

1952年,学校成立了研究部,推进科学研究。n 1953年,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多个专业的研究生班。n 1955年1月,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继1952年7月创办《华东师大》校刊后,提高了教学及教育科研的实力。

开拓奋进(1957-1966)

大夏、光华大学及有关大学院、系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给华东师范大学奠定了基础;五十年代初期的院系调整,给华东师范大学注入了新的有生力量。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与学术水平,各项事业蓬勃发展。1959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被确定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n  在周恩来总理“向现代科学大进军”号召鼓舞下,学校加快了发展教学、科研的步伐。1957年9月,教育部批复,同意我校成立人口地理研究室和河口研究室,这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次全国18个研究室中的2个,人口地理研究室是建国以后建立的第一个人口研究机构。自1958年起,学校又陆续建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室和电子学、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光学等一大批理科研究室及一些专业实验室,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术研究活动。n  n  1958年,学校通过科研开辟了一些新的学科分支和课程,新建了一批专业和专门化教学小组。1964年教育部举办全国“四新”展览会,我校“红外分光光度计”、“宽谱线核磁共振波谱仪”、“自旋回波核磁共振波谱仪”和“核四极共振波谱仪”等四项研究成果获得三等奖,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居领先地位。n  从1959年起,研究生的培养由举办二年制研究生班改为主要招收三年制研究生。1960年,从59级起各专业学制均改为五年,并一直执行到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而终止。n  与此同时,学校扩招成人教育的专业与人数,成立半工半读师院。1965年还招收越南留学生210多名,成立留学生管理办公室室,开始了留学生教育工作。

文史楼,至1966年,全校教职工由建校初的338人增加到1,975人,在校学生4,192名,有教育、政教、中文、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10个系,13个专业,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共15,000余人,学校面积也比初建时扩大了4倍多。

改革发展(1966-1991) n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全国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教师被赶往工厂、农村,自1966年到1969年,学校连续4年没有招生,1970年开始恢复招生,但规模很小。n  1972年5月,学校被迫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校合并,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

“文革”期间,学校的科研工作遭到严重摧残,但不少科技人员,出于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克服了种种困难,继续对一些基础问题及生产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因而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1970年,我校“671”科研组,在国际上首先从海水中提取到30克铀,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1971年,光学组建立在国内居领先水平的管道气体传输模拟实验室;河口海岸研究组为金山石化总厂一期工程的油码头选址提供了方案,等等。n  粉碎“四人帮”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重新步入正轨。从1977年起,全国恢复了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我校开始恢复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78年,上海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从学校分离出去,相继恢复原来的建制。1980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恢复华东师范大学原名。

遵循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学校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进一步明确和端正办学思想,提出“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注意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统一,从而使学校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n  n  学校相继建立了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院、教育管理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系和专业从1979年的11个系17个专业扩展到1991年的21个系38个专业;科研机构也从1966年的一所三室发展到1991年的23个研究所、28个综合性研究中心和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实验中心。附属学校数也有所扩大,有三所附属中学、一所小学和一所幼儿园。河口海岸动力沉积与动力地貌综合实验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量子光学实验室为我校与中科院上海精密光学机械研究所合作建立的联合开放实验室。学校拥有近百个实验室和实验中心,拥有许多先进的仪器设备,不少仪器设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校附设出版社和科教仪器厂、印刷厂,是全国高校中建立较早、规模较大的社、厂之一。图书馆藏书丰富,中外文各类图书达269万册。n  为填补教育类专业许多空白学科,为国家培养急需人才,学校先后建立了计算机科学、电子科学技术、数理统计、环境科学、对外汉语言文学、美术、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管理、教育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国际金融、图书馆情报学、哲学、经济学、固态电子学、国土整治与开发、应用数学等本科专业,以及人口、经济管理、应用化学、应用生物学等一批专科专业;从有利于管理、有利于学科发展出发,新建了一些系。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随着研究生院、教育管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高师师资培训中心和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建立和留学生招生任务的扩大与层次的,学校体系与功能更为明显地反映出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多渠道的新特点。1984年9月,我校成立科技开发公司(1990年发展成为科技开发总公司),开始了学校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工作及科技产业的开发工作。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与科研工作的展开,教育、地理学科两个“龙头”得到进一步提高与发展;一批有发展前景的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得到重点扶持;使学校进一步向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建设目标迈出新的步伐,形成了教育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多科性师范大学的新格局。从1976年到1991年,共培养本、专科生约23,000名。

学校长期以来始终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生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研究培养方法多种多样,学校还与国内许多高校、研究机构及国外7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有的专业还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挂勾、合作关系,并经常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听取国内外专家的学术报告,以深化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扩大科学视野。从1978年开始先后有34个院、系、所,105个专业招收研究生。现任校长王建磐就是由数学系培养出来的、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18位博士之一,也是我校培养的第一名博士。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立了研究生院(试办)。1991年有博士学位授予点28个,博士生导师55人(3人为兼职),硕士学位授予点87个。

此外还设有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区域发理学)、生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植物生理学)、数学(基础数学、概论论、数理统计专业)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78年至1991年间,学校共培养研究生3600余名。n  经过长期的教学和科研的实践,学校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其中有不少是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包括一批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后起之秀。如:教育学家孟宪承、廖世承、曹孚、刘佛年、左任侠、胡寄南,历史学家吕思勉、李平心、吴泽、束世徴、林举岱、王养冲、陈旭麓、夏东元,外国语言文学专家平海澜、周照良、孙大雨、徐燕谋、罗玉君、顾谷宜、缪廷辅、李毓珍,哲学家周抗、冯契、徐怀启,伦理学家周原冰,社会学家言心哲,文学家许杰、张毕来、王西彦、徐震堮、施蛰存、徐中玉、钱谷融,经济学家陈彪如,音乐家刘雪、马革顺、钱仁康、应尚能,体育学家吴邦业、黄震,生物学家张作人、薛德焴、王志稼、郑勉、张孟阐、郎所、堵南山、颜季琼,化学家邵家麟、唐宁康、夏炎,数学家李锐夫、孙泽瀛、程其襄、钱端壮、曹锡华,地理学家胡焕庸、李春芬、严钦尚、陈吉余,物理学家张开圻、郑一善、许国保、姚启多、陈涵奎等。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也培养了一批遐迩闻名的中年专家和崭露头角的青年学术新秀。肖刚(34岁)、郑伟安(35岁)被破格提升为教授(也是博士生导师),属全国首例,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截止1991年底,学校教师已增加至2,079人,其中教授174人,副教授577人,讲师961人(以上均含研究人员),形成了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

再创辉煌(1992-至今)

80年代初,学校清醒地认识到要维持学校的地位与生存空间,就必须走师范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的道路,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n  n  学校先从理顺校内的各种关系开始,从单项改革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改革。1993年初,学校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院为实体的管理体制,成立了国际商学院、理工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外语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人文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和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八大实体学院。以学院为单位开展了专业、学科建设和改造,以后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了多种二级学院。1994年的人事改革使在编职工人数从4,000余人降到3,500余人。从1993年开始,改学年学分制为学分制,打破专业限制,拓宽学生知识面,经1987年试行主辅修制后,全面推广,并逐步扩大。并对自主招生及非师范生源入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改革学校科研工作的运行机制,实行有偿使用专职科研编制,加强科研经费的宏观管理。后勤改革实行了经营机制转换,完善承包责任制,提高了经济效益。在进行学校各项改革的同时,学校召开本科教学会议,加强特色与主干课程的建设。n  继1995年1月中文、历史两个文科基地之后,国家教委又于1997年批准我校设立了数学、心理学、地理学三个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同时生态学、教育学、世界历史、世界经济学也被确认为上海市的重点学科。完善教材的配套改革,严格考试制度等,拓展学生知识面,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设立教学改革基金,加强教师队伍和实验室建设,实施学校的“百人工程”,使各个学科的人员梯队和设备情况渐趋合理。 在“两个服务”宗旨的指引下,学校开展了多规格、多层次、多渠道办学的活动。与上海市的有关区、县、部门联合,进行了形式、规格多样的教育合作。这段时期,教育管理学院扩展培训领域,与香港有关方面合作,联合举办了几期香港中学校长培训班。成人教育开拓业务范围,1993年学校还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成人教育”硕士点。高师师资培训形成新特色,成立普通教育研究中心和一批普通教育研究基地,遍布上海的多个区县。建立上海市民工学校、国际中国文化学院、远东国际金融学院、阶梯学院、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华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华茂学院、银行学院等等。扩大了与上海及华东地区合作办学的范围,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与地位。1996年4月,学校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1997年5月20日,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 “共建华东师范大学”。n  1996年,学校参与了上海市师范结构调整,构建基础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一体化的办学体系。1997年12月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华东师大,成立华东师大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1998年9月,上海教育学院,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并入华东师大,以后又重新组建了继续教育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如今学校已有11个实体学院和若干非实体学院,学校在职教工4,500余人,在校生近33,000人,校园面积近1200亩。新华东师大在校党政领导下,根据国家及上海市政府的要求,正向着新的目标迈进。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可授予21种硕士专业学位,以及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有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4个本科专业。拥有教育学、地理学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6个上海市高峰学科(I类2个,II类2个,IV类2个),1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和17个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4个,B类13个)。学校有教职工4,394人,其中专任教师2,352人。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1,969人,其中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院士)18人,国家及上海市其他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247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6,273人;在校博士研究生3,630人,硕士研究生15,305人;在校留学生(学历生)1,527人。

两院院士

在职院士

姓名

备注

何积丰

专职,计算机科学家

张经

专职,地球化学专家

何鸣元

专职,化工专家

钱旭红

专职,化工专家

褚君浩

专职,物理专家

参考资料:

院系专业

截至2020年3月,学校设有4个学部(地球科学学部、教育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信息学部),30个全日制学院,4个书院,8个实体研究院,2个管理型学院(开放教育学院/上海教师发展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另有设在学校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开办84个本科专业。

院系专业

地球科学学部

地理科学学院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崇明生态研究院

教育学部

教育学系

课程与教学系

教育信息技术学系

教育管理系

学前教育学系

特殊教育学系

教育康复学系

教育心理学系

艺术教育部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高等教育研究所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教育经济研究所

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

开放教育学院

上海教师发展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

教育高等研究院

考试与评价研究院

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

经济与管理学部

经济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统计学院

亚欧商学院

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

统计交叉科学研究院

专业学位教育中心

中国金融研究院

上海并购金融研究院

金融科技研究院

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信息学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软件工程学院

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

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

“智能+”研究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

历史学系

哲学系

政治学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法学院

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

社会法治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研究院

企业合规研究中心

上海海峡两岸法学研究中心

立法与法治战略研究中心

社会发展学院

社会学系

社会工作系

人口研究所

民俗学研究所

人类学研究所

外语学院

英语系

日语系

法语系

德语系

俄语系

翻译系

大学英语教学部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汉语言系

汉语国际教育系

汉语基础教学中心

汉语教师培训中心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心理学系

应用心理学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所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

体育与健康学院

运动学系

体育教育系

社会体育系

大学体育教学部

传播学院

新闻学系

广告学系

广播电视学系

出版与文化系

音乐学院

 -

美术学院

 -

设计学院

 -

数学科学学院

-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物理学系

材料科学系

电子科学系

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极化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化学系

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

上海分子治疗与新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学系

生命医学系

生命医学研究所

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所

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

 

城市发展研究院

 

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

 

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

 

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智能教育实验室)

 

孟宪承书院

 

经管书院

 

大夏书院

 

光华书院

参考资料:

教学建设

(一)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1月,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个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可授予21种硕士专业学位,以及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有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教育学、地理学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6个上海市高峰学科(I类2个,II类2个,IV类2个),1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和17个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4个,B类13个)。

根据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学校A类学科12个,数量并列全国高校第19位;学科优秀率30%,并列全国高校第16位;A档及以上学科7个,并列全国高校第12位。 n 根据2019年3月公布的ESI数据显示,在ESI统计的22个学科中,华东师范大学的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地球科学、数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总论、计算机科学等12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ESI排名中国内地高校第37位(1%学科数并列第18位)。在2018年自然指数排行榜中(包括化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等学科领域),学校综合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123名,其中化学学科位列全球第59位。n 学校着眼世界一流学科群建设,优化学科布局,继续支持“2+5”重点学科(群)冲击一流。结合教育部认定的“双一流”建设学科(教育学、生态学、统计学)和学校实际,重点建设教育科学(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地球科学(包括地理学、生态学)2个优势学科群 , 及中国语言文学、世界史、数学、统计学、软件工程等5个特色学科率先冲击一流。 同时,依托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推进教育学、地理学、岛屿大气与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史、统计学六个高峰学科加快发展。n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哲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公共管理、美术学n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公共管理、美术学n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海洋科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n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法律、新闻与传播、金融、应用统计、资源与环境、电子信息、艺术、体育、国际商务、保险、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翻译、应用心理、社会工作、出版、汉语国际教育

参考资料:

(二)学生成绩

2013年, 该校与巴黎高师联合培养的2009级博士生竺淑佳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权威杂志Nature Structural &Molecular Biology 刊发了学术成果“Allosteric signaling anddynamics of the clamshell -like NMDA receptor GluN1N-terminal domain”;n物理系无线电物理专业博士生门卫伟为第一作者、范明霞为通讯作者的论文“The corpus callosumo f Albert Einstein' s brain :anothercluetohis highintelligence?”发表在神经科学领域权威期刊Brain 杂志,揭示了爱因斯坦大脑胼胝体与常人不同之处,吸引了《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等全球媒体的关注。n 陈大康教授指导的博士生谢仁敏的论文《晚清小说低潮研究——以宣统朝小说界为中心》入选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数学系张蛟、物理学系郝强两名博士生的论文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n 5月,2010级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全培荣获“2012年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 物理学系纳米物理学专业2011 级研究生熊智淳获得“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n 在各类赛事中,健美操队运动员11级运动训练专业研究生车磊、陶乐,10级运动训练专业研究生涂子通与中国健美操队其他运动员默契配合, 夺得世界运动会健美操比赛7个项目中的三人操、五人操、有氧舞蹈、有氧踏板4 枚金牌;n校辩论队在德教联合总会大专华语辩论会之精英邀请赛2013( 德辩2013)上获得银牌;n 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总决赛中, 公共管理学院何天琦获一等奖;n 在第十三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 该校选送的6件作品共获得一、二、三等奖各两项, 在新增的“ 累进创新奖”评选中,该校项目《绿色碳基纳米水处理装置》因在科技累进孵化方面的明显成果获得金奖。

(三)质量工程

截至2019年1月,学校拥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3门,国家级双语课程5门,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文理科基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基地类别

专业

获批年度

国家文科基地

中国语言文学

1994

历史学

国家理科基地

数学

1996

地理学

心理学

1997

物理学

2008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获评年份

示范中心名称

2009年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

2012年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

批次

专业名称

第一批(2007年)

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心理学、软件工程、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方向)

第二批(2007年)

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科学、对外汉语

第三批(2008年)

化学、生物科学

第四批(2009年)

哲学、学前教育

第六批(2010年)

英语、体育教育、统计学

(四)教学成果

2001-2014年,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20项。 n 综合排名:2020年7月,“2020年中国大学百强榜”排名第30位。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成果名称

完成人

获奖等级

着眼“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陈群、王建磐、戴立益、赵健、吴成领、荀渊、周彬、苟健、华春燕、吴薇、王玉琼、张华瑞、陈灵犀

一等奖

创建高校野外联合实践教学共享体系,开辟地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

郑祥民、杨胜天、王乃昂、王腊春、曾从盛、邓辉、林爱文

二等奖

开拓·创新·推广:大学语文建设三十年

谭帆、徐中玉、齐森华、程华平、彭国忠、归青、查正贤、杨焄、刘晓军、赵厚均

二等奖

面向教师教育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

吴庆麟、皮连生、庞维国、胡谊、沈烈敏、郝宁、周加仙、库逸轩、林立甲

二等奖

实践导向、任务引领、项目驱动——上海市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

徐国庆、谭移民、匡瑛、李小华、鲍贤俊、陆国民、茅维兰、曾海霞、朱建柳、付雪凌

一等奖

“新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研究

叶澜、李政涛、吴亚萍、卜玉华、王浩、丁伟明

一等奖

中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

季浏、汪晓赞、谭华、潘绍伟、董翠香、朱伟强

一等奖

江苏锡山高中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与实践创新

唐江澎、夏雷震、佟柠、张克中、胡晓军、崔允漷

一等奖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崔允漷、周文叶、朱伟强、徐淀芳、周文胜、唐江澎

二等奖

基于师幼共同成长的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朱家雄、华爱华、李慰宜

二等奖

多目标、多主体、多途径中学校长培训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陈玉琨、代蕊华、沈玉顺、刘莉莉、王俭、杨全印

二等奖

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

陈东珍、蔡蓓瑛、刘春玲、梁志华、马珍珍、孙爱青

二等奖

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顶层设计与实验研究

张华、李雁冰、高振宇、仲建维、李树培、安桂清

二等奖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教师教育课程群建设

俞立中、任友群、戴立益、荀渊、万明霞、秦虎、党远鸿

二等奖

拓展高校体育课程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季浏、季克异、陈文斌、张惠红、汪晓赞

二等奖

数学专业分层次教学研究与数学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王建磐、张奠宙、柴俊、胡善文、林磊

二等奖

地理学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刘敏、张超、应龙根、蔡永立、徐建华

二等奖

“教育心理学”课程立体化建设

吴庆麟、沈烈敏、庞维国、胡谊

二等奖

文科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

陈锡喜

二等奖

《教育原理(第二版)》(教材)

金一鸣

二等奖

历史系基地班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

王斯德、李学昌、余伟民、李宏图、郑寅达

二等奖

深化和拓展邓小平理论教学的思路和实践

宋进、国祥、陈锡喜、都培炎、曹景文

二等奖

地理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规格和课程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张超、王远飞、陈澄、洪雪晴、吴沛林

二等奖

校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

张奠宙、柴俊、陈志杰、袁震东、赵书钦

二等奖

国家理科基地《心理实验》课程改革和实践

杨治良、郭秀艳、蔡华俭、王新法

二等奖

所获荣誉

2020年9月17日,被教育部认定为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传承项目:篆刻。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一)校训.

“求实创造,为人师表”,求实,汉语词语之一,其意思是讲求实际、客观地或冷静地观察以求得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该词语出自于孙犁的《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二)》。创造,有意识的对世界进行探索性劳动的行为,指将两个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联系起来,以达到某种目的行为。为人师表,出自《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师表:榜样,表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 

(二)校标

学校校徽:关键词:华、东、水杉、树人、挺拔。n 1.标志以“华”、“东”两字以及校树“水杉”作为基础造型元素。n 2.“华”、“东”在寓意“华东师范大学”的同时另含深意;华”:该校前身大夏大学、光华大学校名中均有华夏之意,旨在继承;“东”:中国东部,世界东方之意。n 3.“水杉”形象的融入,寓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n 4.标志以汉字作造型元素,立意凸显东方属性,寓意弘扬东方文明。n 5.标志形态积极、向上、挺拔、健康,厚重而有内涵,符合大学属性。n 6.深红色,象征活力、理性、包容、大气。

60周年校庆标识:数字“6”和“0”分别以果实桃和李子的的形象变体表达,说明该校举办60周年校庆,同时寓意着该校作为重点师范大学,60年来奋发进取,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字体颜色采用该校视觉标识系统的主色调红色。

(三)校歌

《华东师范大学校歌》

《华东师范大学校歌》

作词:王晓玉

作曲:奚其明

怀着灿烂的希望,我们来到丽娃河旁,

带着青春的豪情,我们漫步华夏路上。

怀着灿烂的希望,我们来到丽娃河旁,

带着青春的豪情,我们漫步华夏路上。

春风拂岸柳,夏雨催鸣蝉,

秋水映丽虹,冬雾迎霞光。

春风拂岸柳,夏雨催鸣蝉,

秋水映丽虹,冬雾迎霞光。

美丽的校园滋养着我们,百花齐放,

百花齐放,百花齐放。

未来的园丁,努力学习,茁壮成长,

茁壮成长,茁壮成长。

滋养着我们,百花齐放,

努力学习,茁壮成长。

怀着灿烂的希望,我们走进科学殿堂,

带着青春的豪情,我们遨游知识海洋。

怀着灿烂的希望,我们走进科学殿堂,

带着青春的豪情,我们遨游知识海洋。

求实创造,为人师表,一代新人,桃李芬芳。

求实创造,为人师表,一代新人,桃李芬芳。

民族的重任让我们生命壮丽辉煌,n壮丽辉煌,壮丽辉煌。n祖国的未来指引我们奔向前方,n奔向前方,奔向前方,n让我们生命壮丽辉煌,指引我们奔向前方。

(四)校树校花

华东师大的校树是水杉,是校内的分布最多的树种。n华东师大的校花是荷花,中山北路校区丽娃河等水系里多有种植,闵行校区的樱桃河里亦有种植。

精神文化

立德树人,攀高行远。作为新中国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学校始终秉承"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崇高大学理想,恪守"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梅兵

党委副书记、校长

钱旭红

常务党委副书记

王宏舟

党委副书记

朱民、杨昌利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曹友谊

党委常委、副校长

孙真荣、李志斌、周傲英

副校长

戴立益

历任领导

历任校长

姓名

在任时间

孟宪承

1952.1-1966

刘佛年

1978.8-1984.6

袁运开

1984.7-1992.12

张瑞琨

1992.12-1997.1

王建磐

1997.1-2005.12

俞立中

2006.1-2012.7

陈群

2012.7-2018.01

钱旭红

2018.01-

历任党委书记

姓名

在任时间

周抗

1952.2-1953.5

胡友庭

1953.5-1955.12

常溪萍

1954.6-1965.8

姚力

1965.10-1966.7

魏进

1970.12-1975

陈准堤

1977.6-1978.2

施平

1978.8-1984.6

王璞

1984.7-1986.7

严凤霞

1986.7-1989.9

徐豫龙

1989.9-1993.10

陆炳炎

1993.10-2000.10

张济顺

2000.10-2011.7

童世骏

2011.7-2019.12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