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杉

水杉

柏科水杉屬
水杉,落葉喬木,高達50米。側生小枝排成羽狀,葉、芽鱗、雄球花、雄蕊、珠鱗與種鱗均交互對生。葉線形,在側枝上排成羽狀。雄球花排成總狀或圓錐狀花序,雌球花單生側生小枝頂端。球果下垂,當年成熟,近球形,種子扁平。我國特有單種屬。花期4-5月,球果10-11月成熟。
    中文名:水杉 拉丁學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裸子植物門 亞門: 綱:松杉綱 亞綱: 超目: 目:松杉目 亞目: 科:柏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水杉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水杉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産中國中部地區(重慶東部,湖北西部)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瀕危(EN),來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拼音:shuǐ shān 學名: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形态特征

樹幹基部常膨大;樹皮灰色、灰褐色或暗灰色,幼樹裂成薄片脫落,大樹裂成長條狀脫落,内皮淡紫褐色。

大枝不規則輪生,小枝對生或近對生,側生小枝排成羽狀,長4-15厘米,冬季凋落。

葉、芽鱗、雄球花、雄蕊、珠鱗與種鱗均交互對生;葉線形,質軟,在側枝上排成羽狀,長0.8-1.5厘米,上面中脈凹下,下面沿中脈兩側有4-8條氣孔線。

雄球花在枝條頂部的花序軸上交互對生及頂生,排成總狀或圓錐狀花序,通常長15-25厘米,雄蕊約20,花藥3,藥隔顯著;雌球花單生側生小枝頂端,珠鱗9-14對,各具5-9胚珠。

球果下垂,當年成熟,近球形,張開後微具四棱,稀長圓狀球形,長1.6-2.5厘米,徑1.5-2.2厘米;種鱗木質,盾形,頂部扁形,中央有凹槽,下部楔形。

種子

種子扁平,周圍有窄翅,先端有凹缺;子葉2,發芽時出土。

生長環境

國内産地

水杉這一古老稀有的珍貴樹種為我國特産,僅分布于四川石柱縣及湖北利川縣磨刀溪、水杉壩一帶及湖南西北部龍山及桑植等地海拔。

國外分布

水杉為喜光性強的速生樹種,對環境條件的适應性較強。自水杉被發現以後,尤其在解放以後,我國各地普遍引種,北至遼甯草河口、遼東半島,南至廣東廣州,東至江蘇、浙江,西至雲南昆明、四川成都、陝西武功,已成為受歡迎的綠化樹種之一。湖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省用之造林和四旁植樹,生長很快。國外約50個國家和地區引種栽培,北達北緯60度的列甯格勒及阿拉斯加等地,在零下34℃及47℃的低溫條件下能在野外越冬生長。

物種現狀

稀有種。水杉是世界上珍稀的孑遺植物。遠在中生代白垩紀,地球上已出現水杉類植物,并廣泛分布于北半球。冰期以後,這類植物幾乎全部絕迹。在歐洲、北美、和東亞,從晚白垩至新世的地層中均發現過水杉化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國的植物學家在湖北、四川交界的謀道溪(磨刀溪)發現了幸存的水杉巨樹,樹齡約400餘年。後在湖北利川縣水杉壩與小河發現了殘存的水杉林,胸徑在20厘米以上的有5000多株,還在溝谷與農田裡找到了數量較多的樹幹和伐兜。随後,又相繼在四川石柱縣冷水與湖南龍山縣珞塔、塔泥湖發現了200~300年以上的大樹。

水杉有“活化石”之稱。它對于古植物、古氣候、古地理和地質學,以及裸子植物系統發育的研究均有重要的意義。

在湖北利川設立了水杉種子站,建立了種子園,加強了母樹的管理,對5000多株林木進行逐株建檔,采取了砌石岸、補樹洞、開排水溝、防治病蟲害等保護措施,并加速育苗和造林。龍山、石柱對水杉大樹采取了挂牌保護。水杉天然更新弱,應特别注意保護幼苗,促進其生長,避免殘存的水杉林被其它樹種所更替。全國許多地區都已引種,尤以東南各省和華中各地栽培最多。亞洲、非洲、歐洲、美洲、拉丁美洲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引種栽培。

主要價值

經濟

水杉邊材白色,心材褐紅色,材質輕軟,紋理直,結構稍粗,早晚材硬度區别大,不耐水濕。可供建築、闆料、造紙、制器具、造模型及室内裝飾。

園林

水杉是“活化石”樹種,是秋葉觀賞樹種。在園林中最适于列植,也可叢植、片植,可用于堤岸、湖濱、池畔、庭院等綠化,也可盆栽,也可成片栽植營造風景林,并适配常綠地被植物;還可栽于建築物前或用作行道樹。水杉對二氧化硫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是工礦區綠化的優良樹種。

保護級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瀕危(EN)。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