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35钢盔

M35钢盔

二战德军的装备
M35钢盔是二战德军钢盔的4个型号(M35,M40,M42和伞兵盔)之一。二战时期的德军钢盔和一战时期的德军钢盔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二战的德军钢盔是在一战的M16,M17,M18三种钢盔上发展而来。在1935年,德国的M35定型。该头盔是为了满足德军的需要,来替代仍在试用的一战时期的钢盔。M35在基本的东西上和一战时的M17很象,但是M35比M17更轻,功能也更强。另外M35采用了新的LINER(内盔)来减少佩戴时头部的疲劳。事实证明,M35新的内盔比一战时的头盔佩戴更舒适。
  • 中文名:M35钢盔
  • 外文名:
  • 前型/级:M16,M17,M18钢盔
  • 次型/级:
  • 研制单位:
  • 国家:
  • 生产日期:1935年
  • 使用人:德国陆军和空军

外观特点

形状

二战的德军钢盔共有4个型号,分别为M35,M40,M42和伞兵盔。二战时期的德军钢盔和一战时期的德军钢盔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二战的德军钢盔是在一战的M16,M17,M18三种钢盔上发展而来.

M35里外都有喷漆,盔的两侧有陆军,空军或党卫军的标志(有些M35只有一侧有标志)。除了党卫军的M40以外,所有的M40只有在外盔的一侧有标记。另外一侧没有。多数的M42的外盔都没有标记,少量在1943年以前生产的,在头盔的一面有陆军,空军,或SS的标记。另外一侧没有标记。

附加补充

M35型钢盔最初是埃森霍滕公司于1934年应德国军方的要求开始进行新型作战钢盔的原型设计和测试工作的。这种新型钢盔是在一战时钢盔外形的基础上改良而成的,虽然外观相似,但二者比较起来新钢盔的重量更轻便,内衬结构更加紧凑坚固,给人以全新的感受。1935年7月1日,德国国防军陆军和海军军部在柏林正式将新钢盔定型为M1935型(简称M35型钢盔),并正式配发部队。

该型头盔是用一整片钼钢板经过多次冲压后才成形的,其边缘是圆滑的弧线卷边,内衬采用了更有利于保护头部的M1931型,佩带起来更加舒适。我们通常也可以通过观察它的弧线形状和底部的金属卷边来鉴别是否是M35型钢盔,其下巴皮带上还压印有生产编号和制造商的标号。另外,对比M35型和后期改进生产的M40和M42型钢盔圆形顶部还可以发现M35的外形从前到后有些呈卵状。但这个差别很细微,只有将这三款钢盔同时作细微对比才可以看出来。

涂装

M35型钢盔投产后,陆续配发给了包括国防军陆军、海军和空军部队,还在稍晚些时候发放给了武装党卫队使用,其各军种之间的差别则只能通过钢盔出厂前喷涂的半光底油漆和不同的盔徽来区分了。

具体的差别如下:陆军的钢盔是用有光泽的“田野灰”色涂装,其左、右两侧分别是银色的国防军鹰徽和帝国国旗(黑白红)三色盔徽;海军的钢盔最初涂装了同陆军一样的“田野灰”色,后来则使用了偏暗些的“军舰灰”色,其左、右两侧分别是金色的国防军鹰徽和帝国国旗(黑白红)三色盔徽;空军的钢盔是用有光泽的蓝灰色涂装的,其左、右两侧分别是展翅状的空军鹰徽和帝国国旗(黑白红)三色盔徽;武装党卫队的钢盔由于其组织的特殊性质,它的涂装和陆军一样使用了“田野灰”色(前期也曾使用过纯黑色的涂装),其左、右两侧分别是纳粹党的党徽和古北欧文字的双闪电样式的盔徽。

伪装

二战期间,德军还使用了多种方法在不同作战环境下对M35型钢盔进行了伪装。最常见的伪装方式主要有迷彩涂装、迷彩盔布、网状铁丝和缠绕树叶等。其中,迷彩涂装主要使根据部队所处的环境而定,以起到相应的防护效果。如非洲军使用的棕褐色、法国作战部队使用的绿色加棕褐色、东线部队在冬季使用的雪白色等。

对于钢盔盔布的使用主要是专用于武装党卫队,战争后期国防军也少量发放给了前线部队。武装党卫队的伪装盔布种类繁多,其是将盔布整体罩在钢盔上,再用三个侧面的铁夹固定。在他们使用的迷彩图案中,最常用的有棕榈柃迷彩、橡树叶迷彩、梧桐叶迷彩和模糊形薄荷迷彩等。

相比较来说,国防军的迷彩盔布样式则比较单一,多是用五块迷彩布料缝制而成的,称为“碎片”迷彩和“沼泽”迷彩,它是将边缘带松紧带的盔布整体套在钢盔上使用的。还有一种就是铁丝结构的伪装,它是用铁丝编成多种网状结构固定在钢盔外壳上的,多用于战争后期的法国和意大利战场。有时还可以用树叶插在上面进行伪装。

结构

M35型钢盔的整体外壳是用一张金属薄板经过多次冲压后成形的,其周长各不相同包括:60、64、66、68和70厘米六种尺寸。外壳的内部都按照佩带者头部的不同尺寸安装了两种不同的皮制衬垫。钢盔的衬垫带是由金属制成的,分为内外两条,置于其内部用于连接皮制内衬和外壳。钢盔的皮革衬垫是用金属衬圈来固定的,它通过铆钉将衬垫拧紧在两个内外衬圈上。

其中,金属衬圈根据不同时期的材料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1935~1939年间用铝制成的,上面配有四方形直角连接环,在其外层的左侧还压印有生产厂商的名字和制造年份等信息;另一种则是在1940~1945年间用镀锌的金属板制成的,可以起到防锈防腐蚀的效果,其与下颚皮带的连接处还增加了附加金属板,连接环也变成了四方形圆角环。钢盔内部的皮革衬垫是用皮质柔软坚固羊皮或猪皮制成的,形状为八个连在一起的“手指”,中央为圆形。八个“手指尖”分别用棉线穿连在一起,以方便佩带者自行调节松紧度。衬垫上的每个“手指”上都有5个气孔,个别衬垫上还会印有阿拉伯数字来显示头围号码。

另外,用来连接皮革衬垫和金属衬圈的是三枚带铝制平头的开脚铆钉,除了在30年代中期是用黄铜镀锌外,到战争结束之前都使用的是钢铁镀锌材料,也是出于防锈蚀的意图。最后介绍下钢盔的皮带。M35型钢盔的皮带是用结实耐磨的皮革制成,其上多被浸染成黑色或棕色,共13个扣眼。原品皮带上通常都印有生产厂商的名字、生产日期和其它标记。

制作工艺

M35型钢盔的制造工艺是在阿尔贝特-施佩尔掌管军备生产后才得到的改进和细化。在1943年以前,M35型和后期的M40型钢盔还是一直在使用一战时老式的制造工序。在后来的M42型的制造过程中,便开始对其边缘和透气孔进行了技术改良,基本与当今的“热压”制造技术相仿。整个M35型钢盔的制造工序中,首先是将一张金属薄板经过多次机械模具冲压后,然后将成形后的钢盔边缘进行卷轧,使其光滑柔和。

随后,工人将半成品的钢盔放入一个大型的工业烘烤箱中进行一系列的热处理将其恢复金属的硬度。紧接着,工人们就将进行上漆工作,多数钢盔在涂完油漆后还要回到炉中烘烤以增强漆层的附着力。最后就是对钢盔的装配和存放工作了。他们会将钢盔倒置在衬布上安装内衬,并贴上不同兵种的盔徽。钢盔组装完毕后,每个钢盔都会用一张纸包裹起来5个一组堆放在一起,在装进木箱中运往军队仓库。这样,一个M35型钢盔就制造出来了。

在国外的使用

上面提到了在二战爆发前,M35型钢盔主要用于出口国外军队,下面就简要介绍下它在外国的使用情况。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西班牙的弗朗哥受到了德国的支持,其领导的反政府军队大量装备的M35型钢盔直至战后。另外,中国国民党政府聘请了许多从一战退伍下来的德国高级军官作为军事顾问,抗战初期的前几任顾问分别为马克斯"鲍尔上校、斯图兹纳中尉、霍姆尔少尉、汉斯"冯"西克特上将、法尔肯豪森将军等,蒋介石对他们信任有加,更是委以重任并将其嫡系的中央军部队(初期全部配发的是第88、第87和第36师)全部购置了德式装备与侵华日军作战,而其所辖的几个师级部队则被称为“德械师”。

我们经常可以在国内反映“七.七事变”和“凇沪抗战”的影视作品中发现这些早期M35型钢盔的身影,当时也是首批投产的M35型钢盔的出口型号。据资料显示,截止至1936年中国总共从德国进口了31.5万顶M35型钢盔,其识别特征是钢盔上均镶有一颗青天白日国徽。中国军队最早就是戴着它同侵华日军作战的。

后期发展

随着战争进程的持续发展以及制造工艺的不断改进,还出现了M36、M37和M38型伞兵钢盔,去掉了钢盔所有的护耳和护颈部分,以避免其在空降过程中对伞兵造成的伤害。后来,1940年3月出现了在M35型钢盔基础上改进而成的M1940型钢盔,它是首次采用自动化冲压技术制造而成的。其外观上最大的不同便是将头盔侧面的透气孔由可插拔式变成一体式。

到了1942年,一种为了适应成本低且生产效率高的新型改良钢盔问世了,这就是在二战中最普及的钢盔——M1942型。对于M35型钢盔的最后一次改进工作是在1942年7月开始的,制造商们按照政府的要求取消了对M35型钢盔进行边缘卷边的工序,还省去了高温烘烤,大大的缩短了生产周期,这便成了M42型钢盔,德国钢盔生产的绝唱!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