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综合性研究型重点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成立于2005年9月,下设历史系、清史研究所。现任院长为孙家洲教授。[1]历史学院拥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共有专任教师61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17人,讲师18人,学院现有学生408人,其中本科生161人,硕士生127人,博士生120人。
  • 中文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 外文名:
  • 简称:
  • 创办人:
  • 办学性质:
  • 学校类别:
  • 学校特色:
  • 主管部门:
  • 所属企业:
  • 现任领导:
  • 专职院士数:
  • 高职专业:
  • 本科专业:
  • 硕士点:
  • 博士点:
  • 博士后:
  • 国家重点学科:
  • 院系设置:
  • 校训:
  • 校歌:
  • 院训:
  • 院歌:
  • 地址:
  • 院校代码:
  • 主要奖项:
  • 知名校友:
  • 知名教师:
  • 现任校长:黄兴涛教授
  • 主要院系:历史系、考古系、清史研究所

学校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该校是一所以人文社科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最高学府”,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学校前身是1937年诞生的陕北公学,及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

师资力量

行政人员

院长:黄兴涛

副院长:刘后滨、夏明方、皮庆生、吕学明

党委书记:刘后滨

副书记:方玉萍

共青团书记:丁莉婷

系主任:刘后滨

副系主任:皮庆生、王大庆

办公室主任:李晶

科研室:李静

资料室:马利清(兼)

公会主席:吴冰

主任助理:刘文远

教务科:黄玉琴、黄硕、乔丽娟

优秀导师

中国古代史教研室

孙家洲、刘后滨、包伟民、韩树峰、李全德、王静、张忠炜、赵容俊

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

高波、郭双林、马克锋、杨雨清、吴效马、牛贯杰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教研室

牛润珍、徐兆仁、伍婷婷、张瑞龙、

历史文献学教研室

李晓菊、皮庆生

专门史教研室

赵珍、杨梅、马丽清、刘文远、陈昊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研室

孟广林、徐浩、周施延、王大庆

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

许海云、何黎萍、王皖强、赵秀荣、宋云伟、金永丽、侯深、D·Worster、David Pickus、Agnes Kneitz

退休教师

韩大成、李世安、李小树、沙知、叶凤美、李小树、金德群

机构设置

教研室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世界近现代史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历史文献学

专门史

考古学

系属研究机构

汉唐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汉唐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学科相关教师组成的学术机构。本中心的研究方向以郑昌淦和沙知等前辈学者的研究积累为前提,已经建设起了比较合理的学术团队,团队成员包括王子今、黄朴民、孙家洲、李小树、华林甫、刘后滨、孟宪实、韩树峰、李晓菊、李全德、皮庆生、刘新光、王静、杨梅、毕波、张忠炜、张耐冬、曹刚华、丁超等人。沙知、田余庆、吴荣增、吴宗国等担任本中心的学术顾问,孙家洲、刘后滨兼任中心主任。

唐宋史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唐宋史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学科相关教师组成的学术机构。本中心的学术团队成员包括包伟民、华林甫、刘后滨、孟宪实、李晓菊、李全德、皮庆生、刘新光、王静、杨梅、毕波、张耐冬、曹刚华、丁超等人。沙知、吴宗国、田浩(Hoyt C. Tillman)等担任本中心的学术顾问,包伟民任中心主任。本中心目前研究的主要课题有:宋代东南村落世界(中国人民大学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包伟民主持)、《天圣令》与唐代政务运行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刘后滨)、唐代史料编年(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学者计划支持项目,孟宪实主持)等。

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魏坚教授任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考古与中亚考古及中西北文化交流。现有专职研究人员6名,兼职研究员4名。目前(2011年3月)在读硕士研究生12名,博士研究生4名,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1名。

史学理论研究中心

比较史学研究中心

西欧北美研究中心

清史研究所

21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领导董必武同志提议,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开始筹备清史编纂工作,在成立清史编纂委员会同时,决定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清史研究所。

1972年,为落实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经北京市委批准,成立清史研究小组。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其基础上正式成立清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成立以后,始终以清史研究、培养清史专门人才和纂修《清史》为工作中心,为新中国历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是教育部历史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承担了“211工程‘九五’、‘十五’规划清史子项目”。目前拥有六个博士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和六个硕士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1989年,中国古代史专业被国家教委定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点。1999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现为国家历史学一级学科点所在单位。2007年,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经过严格评选,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在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中,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在人员管理上推行择优上岗的竞争机制,由基地负责人与研究人员签定聘任合同,定期评估,逐步建立起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运行机制。

学科建设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是教育部历史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承担了“211工程”“九五”、“十五”规划清史子项目。目前拥有六个博士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和六个硕士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1989年,中国古代史专业被国家教委定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1999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现为国家历史学一级学科点所在单位。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