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乙祠戏楼

正乙祠戏楼

京剧戏楼
正乙祠戏楼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河沿街220号,是北京京剧最知名的戏楼之一。也是中国最老的保存基本完好的纯木结构戏楼。
  • 中文名:正乙祠戏楼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
  • 气候条件:
  • 开放时间:
  • 门票价格:
  • 占地面积:
  • 著名景点:
  • 位置:北京宣武区西河沿大街
  • 材质:纯木结构戏楼
  • 建立时间:清康熙二十七年

历史

正乙祠戏楼

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戏楼建于佛教寺庙的原址上。戏楼具有悠久的历史,京剧大师梅兰芳曾在这里演出。

正乙祠戏楼原是浙江商人建的银号会馆戏楼。最初它是用于接待来自浙江宁波一带的金融界人士,他们每逢年节前来这里观看社火和木莲戏等传统民间戏曲,随着京剧的诞生,正乙祠也跟着红火起来,同治年间,就在京剧的创始人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等相继在此登台演出,于是,正乙祠戏楼就成为京剧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见证。戏楼分两层,台前三面环楼,两旁有楼梯。看楼中心为马蹄型,上有罩棚,可容纳数百人。

被誉为“中国戏楼活化石”的正乙祠,明代曾是一座寺院,清康熙初年由浙江在京的银号商人集资,建立祠堂馆舍,供奉财神赵公明,因此又被称为银号会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浙商对正乙祠进行扩建并加盖了戏楼。这座全木结构的戏楼今天依然可以用“气派”来形容,高三层,戏台三面开放,两层舞台之间开有方形孔道,设吊钩,演出神怪戏时用来制造特效。上世纪30年代,谭鑫培、梅兰芳、王瑶卿等名角儿,都曾在这里登台,见证了正乙祠最辉煌的岁月。

此后半个多世纪,正乙祠先后做过仓库、兵营,开过煤铺,也建过学校。院落渐渐被民居“蚕食”,面积只剩当初的六分之一。1954年戏楼改为招待所,厅堂变成食堂,戏台被砌起来,开了几个卖饭窗口,后台成了炒菜做饭的厨房。

1994年,一位叫王宇鸣的浙江企业家偶然路过,看到破败不堪、岌岌可危的正乙祠,决定独立出资修缮经营,再续老戏楼和浙商的缘分。一年之后,耗资500多万元修复一新的正乙祠续上了中断60年的戏弦。但此次重张似乎“生不逢时”,正乙祠的戏锣只敲了三年就因入不敷出再次关张。

2012年4月起,正乙祠戏楼推出新戏《凤戏游龙》。

名称

正乙祠名称来源于其供奉之神。关于正乙祠供奉之神有两种说法:

张道陵说

一说正乙祠与道教有关,汉代有正一道(即五斗米道),为张道陵所创,张道陵被尊为正一天师,元代道教南北各派逐渐合流,遂统称正一道,故正乙祠理应供奉正一天师张道陵。

赵公明说

另一说认为,民间有供奉正一元帅(即财神)赵公明的传统,正乙祠银号会馆供奉的应是财神赵元帅。

两种说法中皆有“正一”之称,又因中国古代“乙”与“一”字通用,则“正一”即为“正乙”。

结构

正乙祠内设戏楼,大堂供集会,有《正乙祠碑记》。正乙祠坐北朝南,临街为九间倒座北房,进深五檩带前廊。正中为朱漆广亮式大门。院内偏东有南房三间,五檩加前廊硬山式。庭院东西长,南北短,两排客房南北对应。

西部为戏楼,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东西面阔三间,南北进深十二檩,二层卷棚悬山顶,戏楼正中罩棚即池座,南面为戏台。看池约百平方米,可容纳观众200余人。

戏台北、东、西三面设楼座,进深一间三檩,二层上加披檐。戏台顶设木雕花罩,侧面有架空木梯通二层楼座。室内梁架明露,原绘有彩画。楼座设“卐”字花板栏杆,雕花木挂檐板。

戏台后(南)有扮戏房六间,戏楼前(北)接正厅五间,正中三间为厅,两梢间为戏楼入口。戏楼东侧有三间铺面房为原银号所用。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