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

IK

医学术语
LASIK(准分子角膜原位磨镶术,简称IK)是用精密度极高的自动角膜板层刀将角膜浅层切一个薄的角膜瓣,翻开后在计算机控制下用准分子激光对深层角膜组织进行切削,然后将角膜瓣复位。
  • 中文名:准分子角膜原位磨镶术
  • 外文名:IK
  • 专科分类:

简介

LASIK(准分子角膜原位磨镶术,简称IK)是用精密度极高的自动角膜板层刀将角膜浅层切一个薄的角膜瓣,翻开后在计算机控制下用准分子激光对深层角膜组织进行切削,然后将角膜瓣复位。LASIK手术保留了角膜上皮和前弹力层的完整性,避免了PRK手术后的角膜上皮过度增生和角膜雾状混浊现象。

LASIK手术是在PRK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其适应范围更广、效果更加稳定而受到广大近视患者的青睐

发展史

LASIK的发展史可追溯至40年代末。自1949年起, 美国等国外的眼科专家们先后报道了对LASIK技术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的一系列角膜屈光手术。比如:冷冻角膜磨镶术(1949年)、原位角膜磨镶术(1964年和1966年)、准分子激光成功切削动物眼角膜组织(1983年)、非冷冻角膜磨镶术(1986年)、自控板层原位角膜磨镶术(简称ALK,1988年)、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简称PRK,1989年)、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简称PKM,1990年)等等。

1990年,Pallikaris将ALK和PRK两者结合,终于形成了迄今为止最趋于完美的一种屈光不正矫治术即LASIK。

在我国,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开展与国外基本同时起步,关于准分子激光的引进,我国卫生部1992年召开了论证会,随后引进PRK,相继又引进了LASIK。PRK和LASIK这两种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安全性、疗效的可猜测性和稳定性均明显优于以往的任何一种屈光不正矫治术,尤其是风靡全球的LASIK,可以预见,在未来数年里,必然成为眼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

明显优点

1、准确性高:完全由精密计算机及雷射仪器控制。

2、术后反应轻:仅有4~5小时有异物感、流泪及轻微的疼痛,无角膜混浊等反应。

3、安全性高:准分子激光为冷激光,对角膜深层没有穿透力,手术不损伤内眼,不会引起失明。

4、稳定性高:由于激光气化的角膜表层没有再生能力,故术后度数不会回退和反弹。

5、手术时间短:仅需眼部点药局部麻醉,手术过程约6-10分钟,镭射矫正仅需三十秒,无需住院,术后第三天即可正常上班。

6、舒适性高:术后无角膜上皮细胞缺损及角膜炎等疼痛及畏光之不适症状。

7、后遗症少:无一般传统角膜近视手术之术后可能产生的畏光、眩光、夜间视力不稳定、散光增加等后遗症。

8、适合度数范围广:低、中、高度近视、远视、散光均可。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