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在中国

尼克松在中国

1983年美国创作的歌剧
《尼克松在中国》始创作于1983年,1987年曾在休斯顿大剧院首演。2011年2月12日,该剧在纽约上演,尼克松和夫人帕特、毛泽东、江青、周恩来和亨利·基辛格成为剧中主人公。
  • 中文名:尼克松在中国
  • 外文名:
  • 别名:
  • 首演地:休斯顿大剧院
  • 演出场次:休斯顿大剧院
  • 出品时间:1983年
  • 剧中角色:尼克松、毛泽东、周恩来等
  • 首演时间:1987年

简介

该剧取材于世界瞩目的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破冰之旅,1987年在休斯顿首演后广受欢迎,被评为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歌剧作品之一。2011年2月12日,该剧在纽约上演,尼克松和夫人帕特、毛泽东、江青、周恩来和亨利·基辛格成为剧中主人公。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备注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

詹姆斯·马达莱娜

声域:男中音

帕特·尼克松

卡罗兰·佩奇

声域:女高音

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

托马斯·哈蒙斯

声域:男低音

毛泽东

约翰·戴克斯

声域:男高音

江青

特鲁迪·艾伦·克兰尼

声域:女高音

唐闻生

玛丽·欧帕兹

毛泽东的第一秘书(声域:次女高音)

毛泽东的第二秘书

斯蒂芬妮·弗里德曼

声域:次女高音

毛泽东的第三秘书

马里昂·德莱

声域:次女高音

背景

历史背景

理查德·尼克松于1946年选举中击败杰里·沃里斯当选联邦众议员后很快就成为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成员,在全美以反共闻名。1969年当上美国总统后,他发现自己的反共背景可以成为改善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间关系的优势。他希望以缓和政策向北越施压,以结束越南战争,还希望能操纵两大共产主义强国,达到有利于美国的目的。

尼克松甚至在成为总统前就埋下了访问中国的伏笔,《外交》杂志曾于1968年大选前一年引述他的话称:“这个小小的星球上还不足以容纳10亿可能最有能力的人生活在愤怒和与世隔绝之中。”在这场冒险中协助他的是国家安全顾问,之后将成为国务卿的亨利·基辛格,他绕过内阁官员,与总统密切合作。尼克松上任第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的关系因边境冲突而跌至低点,尼克松于是给中国方面送去口信,表示有意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1971年初,毛泽东邀请一个美国乒乓球队前往中国与其最优秀的球员展开友谊比赛,这成为两国关系上的一大突破。尼克松随后派基辛格前往中国与其高层官员进行秘密会议。

1971年7月15日,北京和尼克松分别通过电视和广播同时宣布,后者将于次年2月访问中国。这份公告震惊了全世界,成为多个国家的头条新闻。苏联几乎立即就邀请尼克松前往访问,美国与苏联关系的改善也令战略武器限制谈判成为现实。许多美国人对总统这次访华给予了高度关注,尼克松夫妇走在中国大街小巷的镜头也出现在世界各地的电视荧屏上。总统与第一夫人到达北京并走出空军一号时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迎接,尼克松特地与周恩来握了手,因为在1954年时,当时的美国国国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与周恩来在日内瓦见面时曾拒绝与对方握手,周恩来之后表示这次握手“拉近了世界上最远的距离,结束了25年没有交流的历史”。尼克松从一位积极的反共议员,转变为第一位改善中美关系的美国总统,一句新的政治谚语也因此诞生:“只有尼克松才能去中国。”(Only Nixon could go to China)

创作

1983年,戏剧和歌剧导演彼得·塞拉斯建议美国作曲家约翰·库利奇·亚当斯创作一部以尼克松1972年访华为主题的歌剧。塞拉斯对尼克松是如何决定进行这次访问很感兴趣,觉得这看起来既像是“一个玩世不恭到有些荒谬的选举伎俩……又是个历史性的突破”。亚当斯当时还从来没有创作过歌剧,他对塞拉斯的建议感到怀疑,认为这只是开个讽刺性的玩笑。不过塞拉斯之后还是表明了自己的意向,而且亚当斯自己也对此产生了兴趣,认为歌剧可以表现出现代史上这段传奇的起源。两人都同意,歌剧的本质应该是豪迈的,而非对尼克松或毛泽东加以调侃。塞拉斯邀请了爱丽丝·古德曼加入来撰写歌剧剧本,三人于1985年在哥伦比亚特区的约翰·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会面,开始对六个角色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其中有三位美国人,三位中国人,他们都将是歌剧中的主角。三位作者竭力超越尼克松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既有刻板印象,对他们的真实个性进行研究。

亚当斯在创作歌剧的过程中前去面见了尼克松本人,他曾非常不喜欢尼克松,这个“有意思的角色”,一个有时会在公众面前表现出情感的复杂人物。亚当斯对毛泽东的设想是巨幅海报和大跃进中的形象,将其设定为英雄男高音。而毛泽东的夫人则“不仅是一个声音尖锐的花腔女高音,还要能够在歌剧的最高一幕中揭示她的私人幻想,她的情色欲望,甚至一定的悲剧性色彩。尼克松本人则是某种西蒙·波卡涅拉(Simon Boccanegra,威尔第同名歌剧主人翁)式人物,自我怀疑,有时会有些自怜自伤的抒情男中音”。

古德曼这样解释了自己对角色的定性:

作家往往趋向于从自我中发展角色,所以我可以告诉你……尼克松、帕特、江青、毛泽东、基辛格以及合唱团,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我”的体现。而对于毛泽东和周恩来这类我完全无法想像人物的内心世界,则是根据几位熟人来刻划的。

塞拉斯当时正在编排三部莫扎特和达·彭特的歌剧,对这些作品的乐团产生了兴趣,这种兴趣体现在《尼克松在中国》的最后一幕中。导演鼓励亚当斯和古德曼给古典歌剧形式创作出其他的典故,于是便有了预期合唱团开始演唱时,尼克松演唱着英雄咏叹调出场,以及歌剧第一幕最后一个场景的祝酒。塞拉斯在排练时对最后一个场景的编排作了修订,把原本大家吃晚饭的宴会厅改为众角色的卧室。

古德曼之后指出,为了提高歌剧的整体素养,有几个她所钟爱的合唱曲段都取消了。三位作者因这部作品还曾爆发过激烈的争执。不过,音乐学家蒂莫西·约翰逊(Timothy Johnson)在自己2011年出版的有关《尼克松在中国》的著作中指出:“三位歌剧创作者相互间存在着分歧,但这次合作的结果并没有背叛任何一位作者,他们成功地将各自的不同观点融入到了一个非常令人满意的连贯整体中。”

内容

歌剧的第一幕“机场欢迎”,舞台背景展现尼克松一行乘坐的“空军一号”徐徐降落,乐队鼓声齐鸣,喇叭嘹亮并有即兴重复,音乐旋律令人振奋,舞台场景炫丽,扮演陆、海、空三军仪仗队合唱队庄严肃穆地唱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尼克松和周恩来互相祝酒的场景,亚当斯在热情、愉悦的音乐中引入了当年解放军乐团演奏的堪萨斯州州歌《山腰上的家》的旋律,尽可能地还原历史场景。

歌剧的主要角色有六位:尼克松夫妇、毛泽东夫妇、周恩来和基辛格,剧作者对主要的历史事件,如机场迎接,尼克松和周恩来历史性的握手,毛泽东会见尼克松,以及美国客人观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尼克松夫人参观玻璃工厂、人民公社、医院,小学等均有展现。扮演尼克松的美国著名男中音詹姆斯?马达莱纳于1987年与亚当斯合作,在休斯顿出演尼克松,大获成功。这次大都会的演出,马达莱纳年已57岁,嗓音的浑厚程度也不如以前,但亚当斯认为尼克松一角非他莫属。马达莱纳在大都会为歌剧首演举行的研讨会上坦言,他喜欢演尼克松,这一角色的个性非常复杂,非常不寻常。扮演毛泽东的美国男高音演员布罗贝克(曾在瓦格纳的《指环》之三《齐格弗里德》中演米梅一角)对毛泽东的年迈、权威、自信表现得恰如其分。

对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剧作者也作了不少艺术加工,其中不乏幽默、搞笑之举,但并不损害人物的尊严。比如在第二幕《红色娘子军》的演出中,扮演基辛格的演员理查德?保罗?芬克以地主南霸天的总管出现,“尼克松夫人”客串一个呵护农奴的老大娘,而“尼克松”则是他夫人的助手,忙得满头大汗。在第三幕(如图)中,毛泽东回忆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历史,尼克松则追述自己“二战”期间在海军服役的生涯,这些场景都是历史事件所没有的,但又符合角色的身份。剧终是演周恩来的男中音布朗的一段独唱:“我们跨越了历史/历史会证明我们的成绩……”

剧情简介

第一幕

一队中国军人在北京机场等待载有尼克松一行的美国总统专机。军人合唱团唱着“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飞机降落后,尼克松夫妇与亨利·基辛格出场。总统与领导欢迎仪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相互问候。尼克松说起了这次访问的历史意义,以及自己对这次接触所抱持的希望和担忧(《新闻有一种神秘感》)。现场转至毛主席的书房,主席在此等待总统一行到达。尼克松、基辛格与周恩来走进书房,主席和总统两人交换外交辞令,多位摄影师在现场拍照。在随后进行的交谈中,尼克松和基辛格对毛泽东的格言和时常说出的一些令人费解的意见感到迷惑,这往往是由于后者的秘书以及周恩来的放大所致。场景再次更换,变成了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晚宴。周恩来向远道而来的客人敬酒:“我们已经开始用不同的方式庆祝”,尼克松回答:“我参加过许多盛宴”。此后各方继续敬酒,气氛也变得越来越欢快。最后以反共而成名,登上权力领峰的尼克松宣布:“各位,请听我说一句:我曾反对中国,我错了。”

第二幕

帕特·尼克松开始在向导的陪同下赴北京城内参观。工厂的工人向她介绍一头大象的小模型,后者欣喜地告诉众人,象是共和党的象征,自己的丈夫就是共和党总统。她来到一个人民公社并受到热情的迎接,然后被孩子们所玩的游戏吸引住了,她之前曾在学校中看到过孩子玩这样的游戏。“多年前,我曾是老师”,她唱道,“如今我来此向你学习。”她来到颐和园,在这里演唱了一段沉思风格的咏叹调《这是预言》,为全世界设想了一个和平的未来。到了晚上,总统一行作为毛泽东夫人江青的客人来到剧院观看政治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该剧描述了一个残暴不仁地主的倒台,其中地主的扮演者与基辛格非常相似,打倒他的是一群勇敢的女革命工人。这场戏深深地触动了尼克松夫妇,帕特甚至一度冲上台去帮助一个农家女孩,因为她以为对方会被鞭打致死。舞台上的表演结束后,江青对刚才节目中内容出现的明显误解感到愤怒,于是唱起了一段咄咄逼人的咏叹调(《我是毛泽东的夫人》),颂扬了文化大革命并对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加以赞美,一个革命合唱团则对她的唱辞加以呼应。

第三幕

访问的最后一天晚上,众人都躺在各自的床铺上,几位主要角色通过一系列超现实且相互交织的对话沉思了自己的过去。尼克松夫妇回忆起年轻时的奋斗,总统回忆起参军入伍的经历(《坐在收音机周围》)。毛泽东与江青共舞,主席想起了革命初期来到自己指挥部的“可爱小女星”。两人回忆时,江青主张“革命不会就此结束”。周恩来独自陷入沉思,歌剧最后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咏叹调《我老了,而且睡不着觉》,歌词中唱到:“我们所做的一切,到底有多少是对的?”听到清晨的鸟叫声后,他又继续开始工作,“房外的寒气沉重地压在清晨的草地上”。

反响

《尼克松在中国》于1987年10月22日在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的沃瑟姆剧院中心进行了全球首演在休斯顿进行的全球首演版本所获评价褒贬不一。《芝加哥论坛报》评论员约翰·冯·莱茵(John von Rhein)称《尼克松在中国》是“歌剧的重大胜利,(拥)有发人深省的美”。《休斯敦纪事报》评论家安·福尔摩斯(Ann Holmes)赞扬了作品的音乐表现,称自己在高速公路上时会情不自禁地哼唱其中的段落。《洛杉矶先驱考察家报》(Los Angeles Herald Examiner)的马克·斯威德(Mark Swed)称“只要人类珍视人性,它(这部作品)就是有意义的”。《洛杉矶时报》的马丁·伯恩海默(Martin Bernheimer)特别提及了莫里斯编导的第二幕芭蕾舞桥段,称他“从毛夫人的革命剧目中制作出了一段古典而又显穷兵黩武的中国和苏联式芭蕾舞”。伯恩海默还称赞了“爱丽丝·古德曼以对唱为主歌剧剧本中那种微妙的礼仪”。

部分媒体的评价较为负面。《纽约时报》首席音乐评论家多纳尔·赫纳罕(Donal Henahan)在自己的专栏中以《就这样?》(That was it?)为题对歌剧作出了批评,称这部进行了大量宣传的作品很“肤浅”,是“一部彼得·塞拉斯式综艺节目,能引出少许笑声,但很难成为一部保留剧目”。《纽约》(New York)杂志的彼得·G·戴维斯(Peter G. Davis)对马达莱娜演绎的尼克松总统感到钦佩,称他在“令人毛骨悚然上值得肯定。他头上的倾角,生涩的脚步,紧张的手部动作,甚至他坐下来翘起二郎腿的方式,都仿佛尼克松亲至”。但是,戴维斯认为这部歌剧在最初的一波公众兴趣消退后,恐怕很难继续存在下去。《圣路易斯邮报》(St. Louis Post Dispatch)评论员詹姆斯·威尔兹比奇(James Wierzbicki)称这部歌剧“的趣味性比一件新鲜事强不了多少”。电视评论员马文·基曼(Marvin Kitman)于1988年4月,休斯顿原版在电视上播出前表示,“《尼克松在中国》只有三个方面存在问题,一、歌剧剧本,二、音乐,三、导演。除此以外都很完美。”

歌剧于1988年在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上进行的英国首演获得了赞誉:“这部歌剧通过其纯粹的聪明才智、抒情美和戏剧感,把大部分批评都扫到一旁,并且奠定了对批评所持的开放态度。”。作品终于在伦敦上演时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在剧场演出,距休斯顿的首演也已经过去了13年年头。《节奏》(Tempo)评论员罗伯特·斯坦(Robert Stein)对英国国家歌剧院2000年制作的演出给予热烈的回应。他特别称赞了马达莱娜的演出,总结认为这是亚当斯的一部成功的作品,无论是在对白、剧情和音乐上都令人满意,引人入胜。对于英国国家歌剧院2006年的重新制作,《卫报》的埃里卡·乔尔({Erica Jeal)称赞这是彼得·塞拉斯的颠峰之作,并且在他看来,把这样一部作品以非讽刺剧的基调表现出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一众演员的精彩演绎令人感到钦佩。评论员帕特里克·J·史密斯对2008年波特兰歌剧院制作的版本(该版本也是2011年加拿大歌剧公司在多伦多演出版本的基础)给出了正面评价,称“《尼克松在中国》是一部了不起的美国歌剧。我于1987年看到时曾觉得不过如此,之后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从光碟中再次欣赏,都让我更加确信自己的判断。但如今,我敢肯定这会是长演不衰的极少数歌剧剧目之一”。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