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甘石汤

麻杏甘石汤

中药制剂
麻杏甘石汤是将麻黄、杏仁、炙甘草、生石膏四味中药材,经过筛选、煎煮制成的中药汤剂。主要成份为麻黄碱,具有镇咳、平喘、化痰、散热的功效临床用于风寒感冒对症治疗。[1]麻杏甘石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组方。灌胃麻杏石甘汤提取物水溶液对用猪毛刺激雄性豚鼠的气管内壁或电刺激狗气管引起咳嗽均有明显的镇咳作用,麻杏石甘汤温浸液对支气管肌呈抗组胺作用,其效果与色甘酸二钠近似;以上实验表明麻杏石甘汤有抗Ⅰ型变态反应及镇咳平喘的作用。
    药品名:麻杏甘石汤 外文名: 别名: 是否处方药: 主要适用症:风寒感冒 主要用药禁忌: 剂型: 运动员慎用: 是否纳入医保: 批准文号: 药品类型: 出处:伤寒论 成分: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方剂

来源《伤寒论》

组成麻黄四两(今9克),杏仁五十个(今9克),炙甘草二两(今6克),生石膏半斤(今24克)。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今1400毫升),煮麻黄,减二升(今400毫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今400毫升),去渣,温服一升(今200毫升)。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身热不解,咳嗽喘逆,气急鼻扇,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方论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郁热致喘之主方,病变重心在邪热壅肺。若表证仍在,乃用麻黄宣肺,以发散在表之寒。汗出而喘,为里热所迫,故用石膏清肺,清在里之热。杏仁辅麻黄以平喘。甘草助石膏以生津。至此里热清,表邪解,则汗自止,喘自平。

比较无汗而喘、身恶寒,主要用麻黄汤,以辛温散之;有汗而喘、身大热,主要用白虎汤,辛寒来清之;若有汗、或无汗、身无大热而喘,则宜用麻杏甘石汤两解。

来源《麻症集成》卷四。

组成炙麻黄、杏仁、甘草、瓜蒌、力子、石膏、前胡、川贝、叶。

主治麻症发热胀痛,咳嗽连声,寒郁毒以致标闭。

药理研究

麻杏石甘汤是《伤寒论》经典方剂之一。《伤寒论·太阳病上篇》第26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甘石汤。”第27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甘石汤。”

组成: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斛碎绵裹。

1.镇咳平喘、抗变态反应作用

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麻杏石甘汤有抗变态反应与镇咳平喘作用。李健春等采用Schwartz等方法发现麻杏石甘汤提取物能明显抑制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及致敏大鼠肠管释放组胺作用,同时也能保护大鼠免受抗原攻击作用(P<0.001)。

2.抗病毒抑菌作用

实验证明麻杏石甘汤有抗菌、抗病毒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麻杏石甘汤制剂可减少细菌菌体蛋白的合成,破坏细菌超微结构,抑制细菌病毒生长。实验证明麻杏石甘汤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其中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浓度为1∶240,抗绿脓杆菌最小浓度为1∶60。

麻杏石甘汤中主药麻黄煎剂体外对金葡菌,绿脓杆菌,甲、乙链球菌等多种杆菌有抗菌作用[7]。麻杏石甘汤体外证明对鸡胚陕西61-1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麻杏石甘汤煎剂对陕西61-1珠甲型流感病毒有明显的拮抗作用,抗病毒最小浓度为1∶8。267%麻杏石甘汤口服液加生理盐水(5∶3)混合后给小鼠灌胃,0.4mL/d,连用8d能提高小鼠腹腔巨嗜细胞的吞噬率(P<0.001),促进淋巴细胞转化。

3.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在进行“麻杏石甘汤对气道变应性炎症小鼠Th1/Th2的调节作用研究”,通过成功建立小鼠哮喘模型,观察各组小鼠肺泡灌洗液及外周血浆IL-4和IFN-γ浓度,发现麻杏石甘汤能显着减少哮喘小鼠IL-4浓度(P<0.01),并显着提高IFN-γ、IL-12、IL-18浓度(P<0.01),经过药物治疗后,发现麻杏石甘汤可以降低哮喘小鼠BALF及外周血IL-4的浓度,提高BALF及外周血IFN-γ的浓度,与哮喘组比较,IFN-γ/IL-4比值显着增高(P<0.01),提示麻杏石甘汤具有纠正Th1/Th2失衡的作用。

临证举隅

原方用于: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此条明言汗后热邪迫肺作喘之证治。方中麻黄配杏仁,目的为平喘止咳;麻黄伍石膏,则能发泄郁热,无论有无汗出皆可用之,犹如越婢汤之能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麻黄不与桂枝同用,能泄肺邪而不至大汗,故该方非辛温发汗剂,实为辛凉解热剂。

本方重点在发泄里热,而非发散表寒,虽能发汗,但力量微弱,对发热汗出者适合,若恶寒无汗者,非此方可解。这里的“无大热”不是不发热,只是无壮热而已,“无大热”是疾病的过程,若汗不出,热邪自然鸱张。用麻黄透表,是给邪以出路,配石膏清里,是为杜绝邪热之源,后贤所用麻黄定喘汤,亦因之立法也。笔者以该方清里透表之特点,运用于多种疾病之中,每能应手取效,举例如下。

1.小儿尿频麦某,男,8岁,2001年9月21日初诊。患“肺炎”2周,突发尿频尿急1周,加重2天。刻下尿频每日10余次,伴尿急,但尚无腹痛、尿痛,尿检:尿蛋白(-)、白细胞(++)、红细胞少许。面黄形瘦,咽部红赤,口干喜饮,大便不爽,纳差腹胀;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舌苔薄黄腻,舌质红,脉滑。证属下焦湿热,初用八正散加减未效,即用麻杏甘石汤加味:炙麻黄6g,杏仁9g,甘草3g,生石膏15g,瞿麦10g,通草9g,桑螵蛸9g,车前草12g,连翘12g,栀子8g,土茯苓15g。服3剂症状减轻,再进5剂,尿频消失。1周后复查尿常规正常,余无不适,告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该患儿风邪犯肺在先,致肺气失于宣降,节制无主,则水之上源失控;加之水湿内停,日久化热,水道不利,膀胱失约而尿频。以麻杏甘石汤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提壶揭盖”,开郁利水,助膀胱气化而尿频自止。

2.不寐某,男,31岁,2002年4月11日初诊。自诉失眠2个多月,每晚仅能睡2~3个小时,头昏头重,口苦而干,平素喜食辛辣肥腻,易感冒。刻下头重目眩,身痛心烦,嗳气呕恶,不思饮食,舌红苔稍黄腻,脉弦滑。证属痰热内蕴,治以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方用麻杏甘石汤去甘草加味:麻黄8g,杏仁15g,生石膏30g,黄芩15g,陈皮9g,竹茹10g,土茯苓30g,半夏15g,云苓12g,合欢皮30g。服6剂后睡眠好转,每晚可睡3~4小时,时有心烦,仍用上方服用1个月,诸症消失,失眠告愈,随访1年半,未见复发。

平素肥甘厚味,积湿生痰,固痰生热,痰热互结,扰动心神而不能寐。肺主一身之气,气机不利,则湿浊难行,以麻杏甘石汤去甘草合温胆汤,开上通下,使湿去痰滑,热无所附,神志安宁而不寐可愈。

3.风湿热痹王某,女,44岁,2001年5月17日初诊。不慎外感咳嗽1周,近3天来右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行走困难,局部皮肤有灼热感,口干苦,小便黄,大便不爽,腹胀纳差,舌苔黄腻,脉滑。诊为痹证,属风湿热痹。治宜宣肺祛风、清热除湿、活血通络,以麻杏甘石汤加减:麻黄9g,杏仁15g,生石膏30g,滑石30g,黄柏9g,木瓜15g,葛根20g,土鳖虫9g,海桐皮15g,川牛膝15g。每日1剂,服5剂肿痛基本消失,再进5剂,屈伸行走自如,以上方去滑石、黄柏、海桐皮,再服7剂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复发。

古代医家按病邪之偏胜,将痹证分为风痹、湿痹、寒痹和热痹。但诸痹很少单独存在,常常是各邪相兼。本例感受外邪在先,继之湿热内蕴,下注关节,气血瘀滞。治宜宣肺散邪,祛湿透热,用麻杏甘石汤开肺气之郁闭,则邪散、湿去、热除,痹证自能痊愈。

4.病毒性心肌炎池某,男,21岁,1999年11月23日初诊。因头晕、胸闷、心悸、乏力半月余,加重3天来诊。患者平素体健,半月前因感风寒,恶寒发热,咽痛而干而服药并输液,症状好转后即感心悸、乏力、头晕,3天前症状加剧,不思饮食,心烦失眠,大便不爽。刻下体温38.2℃,心律不齐,早搏6~8次/分,胸部X片提示肺纹理增强、紊乱,心电图示S-T改变.

心肌酶谱指标增高,诊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属中医心痹、怔忡,乃肺气闭郁,脾肾两虚,治宜宣肺解热,健脾益肾,方用麻杏甘石汤加味:炙甘草8g,杏仁15g,生石膏30g,甘草9g,山药30g,蒲公英20g,黄芪20g,白芍20g,桂枝6g,桑寄生20g,菟丝子15g,赤芍30g。水煎每日1剂,服7剂诸症减轻,再进7剂,症状消失,复查心电图未见异常,去麻黄再服10剂巩固疗效,再查心肌酶谱已属正常。随访年余未再复发。

病毒性心肌炎属中医学“惊悸”、“怔忡”、“心痹”、“虚劳”等范畴。感受外邪是其病因,同时人体正气受损。用麻杏甘石汤升宣肺气,既祛外邪,又助气血之通畅,为正气回复创造条件,有安内攘外之功,故能取效。

5.小儿夏季热唐某,男,4岁,2002年6月下旬患夏季热,发热无汗或少汗,烦渴多尿,纳呆神倦,齿发干燥不润,大便或溏或不爽。曾用西药退热、抗炎及激素治疗,热度反增。刻下面色萎黄,双目无神,舌苔薄黄微干,舌质淡,脉细无力。

证属邪热郁肺,津气大虚,治宜清肺散热、化湿固阴,方用麻杏甘石汤加减:麻黄3g,杏仁9g,生石膏15g,甘草6g,太子参9g,五味子8g,云苓9g,扁豆9g,石斛10g,葛根9g,陈皮6g。每日1剂水煎服,3剂后渴饮、小便均减,夜寐可安静入睡2~3小时。守方再进5剂,热退渴止,小便正常,夜安。仍有纳差便溏,上方去麻黄加山药、黄芪,再调理半月,胃纳增加,大便正常,体温无波动,告愈,当年夏季结束未见复发。

夏季小儿起居不慎,加之贪凉而致暑邪兼寒湿内侵,肺气闭郁,脾为湿困。小儿纯阳之体,津气易伤,津液不布,则烦渴多尿等症蜂起。以麻杏甘石汤开肺郁,清邪热,则能助脾运津除湿。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